1. 引言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医院中负责治疗各种急性呼吸衰竭、严重感染、心肺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等危重病患者的专业科室。该科室的患者病情复杂、危重,常常需要依赖机械通气、重症监护等技术支持,护理工作不仅要求专业性强,还需高度的细致和精准[1]。日常护理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药物的精准投递、感染控制、呼吸道护理等多项内容,这些都是保证患者安全和恢复的基础。常规护理在多数情况下能够有效保证大多数患者的基础护理要求,但随着护理水平的持续进步,这种护理服务已无法完全满足危重症患者日益复杂的需求。这种护理模式往往注重宏观管理,易忽视细节问题,如药物剂量、护理操作中的微小差异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恢复进程,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并发症[2]。细节护理干预是一种优质护理服务,指在护理过程中关注和处理每一个小的细节,旨在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护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这种护理方法强调对患者需求的全面了解,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从而优化护理服务[3]。基于此,现选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98例患者,探讨细节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3年6月~2024年8月98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患者,利用随机分配法实施分组操作。对照组有患者49例,包括22例男与27例女,年龄40~72 (61.75 ± 5.30)岁;体质指数在18.96至23.53 kg/m2之间,平均(21.84 ± 1.09) kg/m2;疾病类型:支气管哮喘16例,肺部感染20例,慢阻肺13例。研究组有24名男性和25名女性,年龄范围在41岁至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69 ± 5.37)岁;体质指数在19.01至23.48 kg/m2之间,平均(21.79 ± 1.13) kg/m2;疾病类型:18例支气管哮喘,19例肺部感染和12例慢阻肺。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 > 0.05)。
纳入标准:(1) 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2) 意识状态清晰,能积极配合护理工作;(3) 无认知功能损害且精神状态良好;(4) 患者对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 意识不清,对护理工作的配合度较低;(2) 伴有恶性肿瘤、心衰等严重基础疾病;(3)精神状态不稳定;(4) 严重脏器功能不全。
2.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医院中,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需依照现行的护理规范,执行包括病情观察、用药辅导、健康咨询等在内的全面护理任务,护理专业人员在执行职务时,严格依照医师的指示,执行必要的医疗照护程序,以保障患者的基本需求获得彻底的满足,对患者而言,涉及饮食、清洁、更衣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基本照护,构成了护理工作的根基;对患者生命指标的连续追踪,包括体温、脉搏及血压等,以便及时捕捉任何病情上的微妙变动;对患者进行用药说明,详细阐述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其剂量,以保障其准确遵照医嘱进行治疗;旨在使患者认识其疾病状况,并学会相关的预防与恢复技巧的教育活动。护理专业人员通过精心制定的照护方案,为病患提供全面细致的照护,助力病患加速恢复健康。
基于常规护理,对研究组采用细节护理干预。
(1) 环境护理: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全面评估,结合疾病特点与真实需求,对病房环境进行调整,温湿度分别保持在22℃~24℃、50%~60%;针对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优先安排住在单人病房,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进出,防止交叉感染。另外,在日常护理中,还应加强观察,提醒患者自我防范,以提高其自护意识,避免烫伤、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
(2) 排痰护理: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表现,导致痰液积聚,若无法及时排出,可能引发痰堵塞,甚至导致咯血,从而增加窒息风险。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每日定期监测患者的呼吸状况,并对痰液排出情况予以评估。在查房时,可建议并指导患者主动咳嗽,配合辅助排痰法,如叩背等,必要时可利用机械排痰技术、雾化吸入治疗等。所有操作必须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执行。
(3) 口腔护理:将预防口腔感染列入日常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每日对患者口腔黏膜进行检查,详细记录其变化,一旦发现水肿、脓点或糜烂等,需立即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每日漱口时提供生理盐水,如出现真菌感染,可遵医予3%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并观察、清除鼻口腔分泌物。严格遵循手卫生操作规程,确保所有护理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 心理护理:该科室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通常较长,而随着疗程的增加,患者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情绪波动,甚至丧失对治疗的信心,不愿配合治疗,最终导致疗效欠佳。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持续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避免情绪过度焦虑或沮丧。通过引导患者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或讨论,帮助其分散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此外,还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与合作,向其传递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专业知识,使家属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状况,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共同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使患者树立良好的治疗信念。
(5) 营养护理: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修养,自主进食能力不足,故护理人员应加强营养支持,通过鼻饲的形式,结合患者的营养需求制定喂养计划,帮助患者摄入膳食纤维、维生素等丰富的食物,且需保证食物易吸收、水分摄入充足。遵循少量多次摄入的原因,对喂养速度、时间(30 min内)进行适当调整,食物温度控制在40℃。鼻饲后,协助患者半卧位0.5~1 h,加快食物吸收。定期查房,除对患者鼻饲后的状态加强观察外,还应轻柔患者腹部,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
2.3. 指标观察
(1) 功能状态:通过KPS (Karnofsky功能状态)进行评估,量表总分范围在0~100分,其中0分表示“死亡”,100分表示“正常,无症状体征,活动正常,能自理生活且无需特殊照料”,得分愈高提示功能状态越佳。
(2) 心理状态:以DASS (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展开评估,包括3个子量表(7项),按符合程度“不”、“偶尔”、“经常”、“总是”依次赋0~3分。得分与心理状态呈反比。
(3) 风险事件发生率:记录患者意外摔倒、窒息、烫伤与坠床等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4) 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运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含问题19个,以1~5分表示“不满意”到“满意”的程度,满分95分,按分值区间判定为非常满意(不少于80分)、满意(65至79分)、相对满意(40至64分)、不满意(25至39分)和非常不满意(不足25分)。
2.4. 数据统计处理
数据以SPSS23.0软件处理,%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表示,t检验差异情况,P < 0.05时有差异。
3. 结果
3.1. 功能状态
见表1,KPS评分显示,对照组更低(P < 0.05)。
Table 1. KPS score (
, points)
表1. KPS评分(
,分)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 |
干预后 |
t |
P |
研究组 |
49 |
30.15 ± 1.46 |
58.76 ± 2.36 |
72.167 |
<0.001 |
对照组 |
49 |
30.20 ± 1.38 |
55.07 ± 2.44 |
62.104 |
<0.001 |
t |
|
0.174 |
7.609 |
|
|
P |
|
0.862 |
<0.001 |
|
|
3.2. 心理状态
见表2,干预后2组DASS分值均下降,组间对照更低的组别为研究组(P < 0.05)。
Table 2. Psychological status (
, points)
表2. 心理状态(
,分)
组别 |
例数 |
抑郁 |
焦虑 |
压力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研究组 |
49 |
8.16 ± 2.54 |
3.01 ± 0.37 |
7.22 ± 1.28 |
2.46 ± 0.22 |
11.44 ± 1.10 |
6.13 ± 0.29 |
对照组 |
49 |
8.20 ± 2.61 |
5.11 ± 0.40 |
7.26 ± 1.23 |
2.89 ± 0.17 |
11.39 ± 1.08 |
6.88 ± 0.31 |
t |
|
0.077 |
26.978 |
0.158 |
10.826 |
0.227 |
12.367 |
P |
|
0.939 |
<0.001 |
0.875 |
<0.001 |
0.821 |
<0.001 |
3.3. 风险事件
见表3,风险事件对照组多而研究组少(P < 0.05)。
Table 3. Risk events [n (%)]
表3. 风险事件[n (%)]
组别 |
例数 |
窒息 |
坠床 |
意外摔倒 |
烫伤 |
总发生 |
研究组 |
49 |
0 |
0 |
1 (2.04) |
1 (2.04) |
2 (4.08) |
对照组 |
49 |
1 (2.04) |
2 (4.08) |
4 (8.16) |
2 (4.08) |
9 (18.37) |
χ2 |
|
|
|
|
|
5.018 |
P |
|
|
|
|
|
0.025 |
3.4. 护理满意度
见表4,护理满意度2组对比差距大(P < 0.05)。
Table 4. Nursing satisfaction [n (%)]
表4. 护理满意度[n (%)]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满意 |
相对满意 |
不满意 |
非常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研究组 |
49 |
18 (36.73) |
13 (26.53) |
9 (18.37) |
8 (16.33) |
1 (2.04) |
48 (97.96) |
对照组 |
49 |
16 (32.65) |
11 (22.45) |
8 (16.33) |
6 (12.24) |
8 (16.33) |
41 (83.67) |
χ2 |
|
|
|
|
|
|
5.995 |
P |
|
|
|
|
|
|
0.014 |
4. 讨论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医院中专门负责诊治各种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危重患者的科室。这类患者往往年龄较大,机体功能和免疫能力较弱,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4]。因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常规护理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应用具有一定作用,如能有效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病情发展等。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常规护理流程往往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不同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另一方面,信息交流和团队协作可能不够顺畅,导致护理效率低下。此外,常规护理往往侧重于病理生理基础,忽略了护理细节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这可能影响患者的康复体验和满意度[5]。细节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前提下,准确评估患者的需求与特点,制定优质、舒适的护理措施,并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着眼于细节环节的干预,以达到精益求精的护理服务效果。这种护理模式具有操作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的特点,其能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使患者认可医疗服务[6]。
功能状态指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整体健康水平,反映其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患者常表现为体力衰弱、活动耐力下降、呼吸困难等,且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意识障碍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导致自主生活能力受限。因此,这类患者的功能状态通常较差,需要积极干预与支持。心理状态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反应,受情绪、压力、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7]。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患者通常承受着重大疾病带来的压力,同时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与紧张情境,这些因素会对其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一系列情绪问题。这些不良情绪不仅会延缓康复进程,还会对其病情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显示,研究组功能状态评分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心理状态评分和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中运用细节护理干预作用确切,有利于改善全身功能状态与心理健康水平,控制风险事件发生,提升满意度。区晓芬等[8]研究中对60例重症肺炎ARDS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以HAPA为基础的细节护理,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KPS评分为(58.80 ± 2.41)分、护理满意度为96.67%,与本研究结果对比一致性好。分析原因:细节护理中,环境护理通过为患者提供周到的病房环境护理服务,如温湿度的优化与防止交叉感染等,能有效减少患者病情恶化的风险。同时,加强护理观察、提醒患者增加自我防范意识,则有利于降低意外摔伤、坠床等风险事件的发生。排痰护理针对呼吸困难者,定期监测并帮助排痰,避免痰液积聚引发的窒息和其他并发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呼吸功能,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而通过叩背、雾化吸入等辅助手段,患者能够更顺畅地呼吸,从而提高其功能状态。口腔护理中,通过对口腔感染的有效预防,能降低患者因口腔健康问题而导致的全身感染。通过每日检查与及时处理口腔问题,确保患者的口腔卫生和舒适,间接提升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避免了口腔感染引发的并发症。同时,细节护理还特别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其克服因长期治疗带来的负面情绪。通过心理疏导、家庭支持和积极引导,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其康复治疗,从而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与整体效果,减少了因心理因素导致的治疗失败风险。最后,对于危重症患者,细致的营养支持能确保患者获得充分的能量和必要的营养物质。通过个性化的鼻饲方案和细致的进食监控,保证了患者的体力恢复、免疫系统的增强,减少了因营养不良导致的并发症。因此,患者功能状态得到改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且风险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护理体验感增加,则护理满意度也会相应提高。综合来看,相比常规护理,细节护理更加注重细节,能避免操作疏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故最终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细节护理干预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应用,既促进了机体功能改善,也调节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时可显著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升整体护理体验,值得推广。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量有限、未针对特定疾病类型进行深入研究等,可能导致样本代表性不足,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样本量,细化疾病类型,如慢阻肺或肺部感染患者等,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验证细节护理的可推广性。
该病例报道已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