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Resources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DOI: 10.12677/ve.2025.148382, PDF, HTML, XML,   
作者: 王 涛: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课程资源影视资源语文教学Course Resources Film and Television Resource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摘要: 针对语文课程,新课标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强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意识,并且要合理且高效地开发和运用这些资源。信息化时代下影视资源唾手可得,同时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视觉化的文字表达、多样化的审美视角等优势,以此为抓手对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运用进行分析和策略探究,以期对教师语文教学有所启发。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particularly emphasize that teachers must enhance their awareness of course resources and develop and utilize these resources rationally and efficiently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ilm and television resources are readily available, and they have advantages such 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visualized textual expression, and diverse aesthetic perspectives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resources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inspiration for teacher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文章引用:王涛. 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8): 289-293.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8382

1. 引言

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影视资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恰当地将影视作品作为课程资源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形式、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联想、想象以及情感感知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1]

2. 影视资源的特点

() 丰富的文化内涵

依据中学生语文教学标准,学生需提升文化意识,深刻领会中华文化的深厚与精妙,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发扬并继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因此,“文化”已成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指标。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影视作品,它们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和深邃的文化内涵。通过观赏这些影视化作品,学生们能够不断拓展文化视野而提升内在的语文核心素养。

() 视觉化的文字表达

影视作品通过详细描绘场景、人物、色彩、光线等元素,让原本书中的文字可以像画笔一样在读者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除此之外,利用这种影视资源视觉化的文字表达能够更有效地传达情感、氛围和细节,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和直观的体验。在文学创作、教学讲解时都可以广泛地应用。

() 多样化的审美视角

在影视资源的宝库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学作品改编、历史剧作以及人物纪传等多种体裁。这些作品的显著优点在于,它们能够将那些原本只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清晰可见的画面,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在观看这些影视作品时,能够获得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他们不仅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能够将这些新获得的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演员的表演、聆听人物的台词等方式,对影视作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从而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3. 影视资源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影视资源作为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服务。

() 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不同媒介有不同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媒介语言的特点,丰富积累语言的途径。还可以对各种媒介语言进行梳理,分析其规律,并整合运用各种媒介语言,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化语言能力的发展[2]。通过精心挑选的影视作品,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从而加深对语言结构、语境和语义的理解。影视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通过精心挑选的影视作品,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历史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故事,从而拓宽视野,增进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理解。例如,通过观看《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魅力,还能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人物性格。此外,影视作品中的视觉艺术,如色彩运用、构图设计、光影效果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力。根据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影视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进而提升其审美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影视资源,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有效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的创新整合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其潜在价值的重要体现。通过影视作品的多维度展现,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情境和角色,从而拓宽思维的边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影视资源的运用,正是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欣赏和分析的过程中,不断挑战传统思维,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作品。

优异的影视资源将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与艺术化的表演体例相结合,让学生透过剧情体会到影片中所揭示的价值取向、人生哲理和民族精神等,对学生形成积极情感、优良品质与审美情趣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构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3]

() 构建互动式学习环境

在构建互动式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影视资源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通过精选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电影片段,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场景描绘和人物性格刻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不同版本的影视改编,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此外,互动式学习环境的构建还可以借助影视作品中的情节,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不同版本的影视改编,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版本对原著的忠实度以及各自的艺术表现力。通过这种互动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还能学会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影视作品相关的任务,如让学生撰写影评、制作海报或进行角色扮演等,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总之影视资源的运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还能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 提供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新路径

在当今教育领域,影视资源与跨学科教学的融合途径日益受到重视,成为提升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还能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到如何通过叙述和描写来表达对历史的感悟。例如,观看《辛德勒的名单》后,学生可以被引导去写作关于战争与人性的短文,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观看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录片,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在语文课上撰写有关环境问题的议论文。这种跨学科的整合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整合影视资源与跨学科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模型”来设计课程。该模型强调以一个核心主题为中心,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跨学科的探究活动。例如,以“自由”为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影视作品,如《肖申克的救赎》和《勇敢的心》,然后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探讨自由的多维度含义,并尝试用文字表达自己对自由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跨学科整合,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理解,还能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4. 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应用

() 利用影视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积极发掘和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针对中学生语文课程,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强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意识,并且要合理且高效地开发和运用这些资源。影视资源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化的审美角度以及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文课程形成互补,为语文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在于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借助杰出的影视作品,可以将传统文学作品以精美的画面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呈现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雅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对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世界观产生积极影响。因此,通过整合影视资源来扩展中学生语文教学内容,对于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 利用影视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影视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影视资源时,教师应注重其教育价值和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例如,在学生与过去了解相距甚远的基础上,可以播放与历史事件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真实;通过观看经典文学改编的电影,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人物形象。为了更好地利用影视资源,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在观看完一段视频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后感和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活动,将影视情节与课堂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在使用影视资源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所观看的内容。影视作品往往包含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和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分析和讨论这些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影视资源不仅能丰富教学手段,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世界观。合理利用影视资源,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 利用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中,利用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影视改编与原著的比较分析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加深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例如,通过比较《红楼梦》的原著与1987年版电视剧,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文学作品如何通过视觉艺术得到再现。这种比较分析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的转换。此外,教师可以运用“视觉叙事模型”来分析影视作品的叙事结构,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故事的起承转合,从而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影视作品不仅作为激发兴趣的工具,更成为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文本的桥梁。

() 利用影视资源给予学生创作指导

影视资源是影视艺术的载体,也是语文课程资源、可以成为作文教学实施的媒介。一方面利用影视资源可以扩充作文素材,美化写作语言,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感知世界、开阔视野、体验情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4]

在语文教学中,影视作品分析与写作技巧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的叙事结构、角色塑造和主题表达,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故事的内在逻辑和情感力量。例如,将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作为案例,学生可以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角色,以及如何运用对比和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在写作技巧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电影中的视觉隐喻和象征手法,将这些元素转化为文字描述,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此外,结合影视作品的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如何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展现人物性格,以及如何设计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这种跨媒介的学习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技巧,使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5. 结语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强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意识,并且要合理且高效地开发和运用这些资源[5]。教师应当提高自身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丰富教学手段,信息化时代下影视资源唾手可得,同时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视觉化的文字表达、多样化的审美视角等优势,以此为抓手对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运用进行分析和策略探究,以期对教师语文教学有所启发,转化为实操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亚.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 41(12): 66-68.
[2] 阴宇, 吴丽君. “跨媒介阅读”视域下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8(1): 111-112+116.
[3] 赵金莲. 影视资源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影响——以人教版语文教材篇目为例[J]. 文化产业, 2020(11): 140-141.
[4] 舒扬. 高中作文教学: 影视资源的杠杆效应[J]. 文山学院学报, 2021, 34(4): 115-12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