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文科”建设与数字技术驱动下,影视产业正经历深度变革。5G、虚拟制片、AI等技术催生“技术 + 创意”复合型人才需求,但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仍存在教学内容滞后、实践碎片化、校企合作浅层化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链错位。本文聚焦“教育–产业”协同难题,通过研究提出“模块化课程设计 + 校企协同平台 + 技术场景升级”系统路径,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框架,为应用型影视人才培育提供可复制方案,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动态适配。
2. 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2.1. 理论基础:新文科与产教融合的双重驱动
“新文科”这一概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校长罗莉·瓦洛塔(Lori Varlotta)率先提出[1],主要宗旨是将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新技术融入文科类课程体系中,对传统文科进行重构与重组,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跨学科培养体系。新文科教育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与产业导向,要求影视教育突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数字技术、艺术创作与产业需求,形成复合型知识体系。产教融合理论则主张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通过校企协同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基于产业集群需求设计实践课程体系,验证了“产品导向、联合作业”模式的有效性。此外,“互联网+”背景下的影视教育进一步推动技术赋能与教学模式革新,如重庆大学通过剪映工具实现媒介素养课程的深度参与,体现了新文科的实践导向。
2.2. 国内研究现状:现有课程滞后与实践碎片化并存
当前国内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三化”问题:教学内容滞后化,教师缺乏一线经验,技术更新滞后于行业需求(如4K/8K设备应用不足);实践教学碎片化,以孤立案例教学为主,缺乏系统性项目串联,学生难以形成全产业链协作能力;校企合作浅层化,企业实习多为分散岗位,未形成“订单式”培养或深度协同机制。研究显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通过项目串联式教学改革,整合多门课程内容,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但仍需解决课程模块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问题。
2.3. 国际经验借鉴:项目化教学与行业嵌入模式
国际影视教育注重实践导向与行业深度参与。例如,欧美高校普遍采用“工作室制”教学,将行业项目嵌入课程,如剧本开发、联合摄制等环节,通过真实项目训练学生的全流程协作能力。国内部分院校亦借鉴此类模式,如成都大学推行“剧组式创作生产”,分阶段培养动画人才,其毕业生主导了《哪吒2》等国产动画电影制作。此外,重庆大学与字节跳动合作开发的剪映教学项目,通过“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将工具应用与理论教学结合,为非传媒专业学生降低技术门槛,体现了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创新。
2.4. 研究空白与未来方向:动态调整与技术融合
现有研究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校企协同深度不足,多数合作仍停留在设备共享层面,缺乏全周期育人机制;课程动态调整机制缺失,未能根据技术迭代(如AI生成、虚拟制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跨学科技术融合薄弱,数字媒体技术与影视教育的结合尚处探索阶段,如5G网络化教学场景建设滞后。未来研究需聚焦“产业链–教育链–技术链”三链融合,例如借鉴温州理工学院“校城融合”模式,将校区布局于产业园区,实现专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深度绑定,同时探索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课程体系中的系统性嵌入,推动影视教育从“工具应用”向“生态重构”转型。
3. 影视产业链需求与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的矛盾分析
3.1. 课程内容滞后性与产业技术迭代的冲突
产教融合是一种通过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2],整合各自优势资源的教育模式,旨在为社会培养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影视产业技术更新迅猛,虚拟制片、AI生成内容(AIGC)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制作流程,但高校课程仍以传统摄制技术为主,教师缺乏一线经验,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例如,行业广泛应用的4K/8K超高清制作、实时渲染引擎等技术,在多数院校课程中仍停留于理论介绍,学生难以掌握前沿工具。技术脱节直接削弱了人才岗位适配性,部分毕业生需二次培训方能满足企业需求。
3.2. 实践教学碎片化与全产业链协作需求的矛盾
影视产业强调策划、制作、宣发全流程协作,而高校实践环节多采用孤立案例教学,缺乏系统性项目串联。例如,学生可能独立完成短视频剪辑,但鲜少参与从剧本开发到成片发行的完整项目,导致岗位协同能力薄弱。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虽尝试通过跨课程项目整合提升综合能力,但仍面临课程模块与产业动态需求匹配不足的问题,难以完全模拟真实产业链协作场景。
3.3. 校企合作浅层化与人才定制化培养的错位
行业期望通过“订单式培养”精准输送人才,但多数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分散实习、讲座等浅层互动,企业未深度参与课程设计与评价。例如,温州理工学院通过“校城融合”模式将校区嵌入产业园区,实现专业与区域经济深度绑定,横向课题经费增长542%1,但多数院校仍依赖短期实习,缺乏全周期育人机制。这种错位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链需求存在结构性断层,难以满足企业对“即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4. 对接产业链的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4.1. 产业需求导向的模块化课程设计
产教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3],尤其在影视类应用型高校中,通过课程群建设推进多学科融合已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核心途径。以影视产业链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重构“基础技能 + 前沿技术 + 全流程项目”的模块化课程群。例如,整合数字摄像、影视特效、虚拟制片等基础课程,增设AI生成内容(AIGC)、实时渲染引擎等前沿技术模块,并引入“动画电影全流程制作”等真实产业项目串联多门课程。温州理工学院通过“现代产业学院”模式,将课程模块与区域影视制作、文旅IP开发需求绑定,实现“课程内容即生产任务”,有效提升学生技术复合性与岗位适配性。
4.2. “双师型”师资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行业导师 + 学术教师”协同授课模式,要求教师定期参与企业实践并纳入考核,同时聘请一线导演、制片人等担任产业教授。成都大学推行“剧组式创作生产”,由行业导师主导项目制教学,分阶段培养学生从剧本开发到成片宣发的全流程能力。此外,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如4K超高清制作中心、虚拟现实工坊),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评价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同步迭代。
4.3. 技术赋能的教学场景与动态调整机制
依托5G、虚拟现实等技术升级教学场景,建设沉浸式虚拟制片实验室、云端协作平台等,模拟真实产业链协作环境。例如,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通过跨课程项目整合,利用虚拟制片技术实现“线上剧本共创—线下实拍—云端后期”的全流程协作。同时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联合企业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如温州理工学院基于区域产业升级数据,每两年更新部分专业课程内容,确保教育链与产业链动态衔接。
5. 实践案例与成效分析
5.1.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项目串联式教学改革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打破传统课程壁垒,以“动画电影全流程制作”项目为核心,串联剧本创作、数字摄像、影视特效、宣发运营等课程。学生按产业链分工组建跨专业团队,从前期策划到成片发行全程协作。例如,2022级学生团队完成的科幻短片《星穹》整合了虚拟制片技术与AIGC工具,获全国高校影视作品展一等奖。改革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孵化出“光谷映画”等3家创业公司,承接腾讯、字节跳动等企业的虚拟偶像制作项目。但课程模块仍需动态适配AI技术迭代等新兴需求。
5.2. 温州理工学院“校城融合”模式
温州理工学院将影视专业集群整体迁入浙南影视产业园,构建“校区即园区、课堂即车间”的产教融合生态。专业课程直接对接区域文旅IP开发需求,如与奥克斯集团共建产业学院,开设“影视文旅IP运营”课程模块,学生参与《温州非遗故事》系列纪录片制作,作品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并获浙江省“金桂奖”。校企联合实验室承接横向课题经费从2019年的120万元激增至2022年的650万元,增幅达542%2。该模式成功实现“专业–产业–城市”三元联动,但需进一步强化技术设备共享机制。
5.3. 成都大学“渐进型剧组式实践教学”
成都大学动画专业采用“三阶递进”培养模式:大一基础阶段学习动画原理与软件操作;大二进阶阶段参与校企联合短片项目;大三实战阶段进入《哪吒2》《深海》等院线电影剧组,担任分镜绘制、特效合成等岗位。2023届毕业生李华作为《哪吒2》分镜主创,其团队设计的“元神觉醒”场景成为影片高潮段落。近三年毕业生主导或参与多部国产动画电影,孵化原创IP《蜀山少年》。然而,高强度项目压力与理论课程平衡仍需优化。
5.4. 三大案例揭示了产教融合的多元路径
1、项目串联,2、重构课程逻辑,3、校城融合,4、绑定区域经济,5、剧组式实践,6、对接行业标准。其共性在于以真实产业需求驱动教学变革,通过技术赋能与校企协同破解人才供需矛盾。这些模式为应用型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但需持续完善动态调整机制,以应对5G、AIGC等技术革新对影视教育生态的冲击。
6. 对策与建议
6.1. 政策层面:构建“分赛道”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当前高校评估体系偏重科研论文与学科排名,与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定位错位。建议教育部门建立“分赛道”评价标准,将校企协同育人成果(如横向课题经费、产业学院共建数量)纳入核心指标,并给予税收减免、专项补贴等政策激励。例如,参照温州理工学院“校城融合”模式,对深度绑定区域产业的高校提供用地审批与财政倾斜,推动形成“一校一链”特色发展格局,破解“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困境。
6.2. 高校层面:打造区域性产教融合共同体
高校需突破单点合作局限,联合区域内院校、企业成立产教融合联盟,共建共享虚拟制片实验室、云端协作平台等资源,推动学分互认与师资流动。例如,成都大学可联合西南地区高校建立“影视创制联合体”,整合动画、编剧、营销等专业优势,形成跨校人才池。同时,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基于产业大数据(如岗位技能需求变化)定期修订课程模块,如温州理工学院每两年更新部分专业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链同步迭代。
6.3. 企业层面:全周期参与人才培养与标准输出
企业需从“用人方”转向“育人方”,深度介入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与教学评价。例如,字节跳动可联合高校开发“AIGC影视创作”实战教材,腾讯影业提供虚拟制片全流程案例库,并设立“认证导师”制度,由企业技术骨干授课。同时,企业需开放“进阶式”实习岗位:大一认知实习接触基础流程,大二项目实习参与模块化任务,大三顶岗实习承担核心职责,形成“实训–就业”直通机制。此外,鼓励头部企业牵头制定行业人才标准(如《虚拟制片岗位能力认证》),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标准互认。政策引导评价改革,高校整合区域资源,企业输出标准与资源,三方协同破解“供需错位”结构性矛盾。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构建“四维一体”课程体系的核心路径
研究证实,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课程体系需以“产业导向、项目驱动、校企协同、技术赋能”为核心路径。产业导向强调课程与岗位能力匹配,如温州理工学院基于区域文旅IP开发需求设计“影视 + 文旅”课程群,横向课题经费增长542%3;项目驱动通过真实项目串联课程,如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以《星穹》短片整合摄制、特效与宣发教学,孵化创业公司并实现商业转化;校企协同突破传统实习模式,成都大学“剧组式实践”依托企业导师统一教学与生产标准,毕业生主导《哪吒2》等高票房影片制作;技术赋能重构教学场景,虚拟制片、AIGC工具模拟全流程协作环境。然而,课程动态调整滞后、跨学科融合不足等挑战仍需完善反馈机制与资源整合能力。
7.2. 展望:技术革新与教育生态的持续重构
5G、AI与扩展现实(XR)技术将加速影视教育革新:虚拟制片技术推动“云端协同创作”常态化,虚拟教研室可实现跨地域联合制片;AIGC工具(如Sora、Midjourney)重构课程逻辑,形成“AI生成 + 人工优化”的人机协同模式;动态调整机制需依托校企平台追踪技术变迁,建立“技能需求热力图”动态优化课程权重(如虚拟现实课程占比提升至40%);元宇宙技术或催生数字孪生影视基地,支持全流程沉浸式实训。
7.3. 挑战与应对
技术迭代带来伦理风险与资源壁垒:高校需增设“AI伦理”“数字版权”课程模块,联合头部企业共建开源技术平台,降低中小院校设备门槛。唯有通过政策引导分赛道评价、校企协同育人、技术普惠共享,方能推动影视教育从“适应产业”向“引领创新”跨越。
NOTES
1央广网,深化应用型高校改革为区域赋能。
2央广网,深化应用型高校改革为区域赋能。
3央广网,深化应用型高校改革为区域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