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对接产业链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Major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to Connect with the Industry Chain
摘要: 新文科与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课程体系需深度对接产业链。本文针对课程滞后、实践分散、校企合作不足等矛盾,提出“产业导向、项目驱动、校企协同、技术赋能”四维路径:通过模块化课程整合AIGC、虚拟制片等技术,以“双师型”师资与产业学院协同育人,依托项目串联教学(如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跨课程协作)强化全流程能力。实践显示,温州理工学院“校城融合”模式推动横向经费增长542%,成都大学“剧组式实践”助力国产动画电影制作。未来需政策支持与动态调整机制,应对5G、AI技术革新,实现教产深度融合。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film and television major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needs to be deeply connected with the industry chain. Aiming at the contradictions such as backward curriculum, scattered practice and insufficien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four-dimensional path of “industry orientation, project drive,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and technology empowerment”: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AIGC and virtual production through modular courses, cooperating with industry colleges with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to educate people, and strengthening the whole-process ability by linking teaching with projects (such as cross-curriculum cooperation in Wuha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school-city integration” model of We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s promoted the growth of horizontal funds by 542%, and the “crew-style practice” of Chengdu University has helped the production of domestic animated films. In the future, policy support and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s are needed to cope with the innovation of 5G and AI technologies and realize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文章引用:刘童童. 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对接产业链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8): 1528-1533.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8217

1. 引言

“新文科”建设与数字技术驱动下,影视产业正经历深度变革。5G、虚拟制片、AI等技术催生“技术 + 创意”复合型人才需求,但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仍存在教学内容滞后、实践碎片化、校企合作浅层化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链错位。本文聚焦“教育–产业”协同难题,通过研究提出“模块化课程设计 + 校企协同平台 + 技术场景升级”系统路径,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框架,为应用型影视人才培育提供可复制方案,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动态适配。

2. 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2.1. 理论基础:新文科与产教融合的双重驱动

“新文科”这一概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校长罗莉·瓦洛塔(Lori Varlotta)率先提出[1],主要宗旨是将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新技术融入文科类课程体系中,对传统文科进行重构与重组,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跨学科培养体系。新文科教育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与产业导向,要求影视教育突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数字技术、艺术创作与产业需求,形成复合型知识体系。产教融合理论则主张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通过校企协同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基于产业集群需求设计实践课程体系,验证了“产品导向、联合作业”模式的有效性。此外,“互联网+”背景下的影视教育进一步推动技术赋能与教学模式革新,如重庆大学通过剪映工具实现媒介素养课程的深度参与,体现了新文科的实践导向。

2.2. 国内研究现状:现有课程滞后与实践碎片化并存

当前国内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三化”问题:教学内容滞后化,教师缺乏一线经验,技术更新滞后于行业需求(如4K/8K设备应用不足);实践教学碎片化,以孤立案例教学为主,缺乏系统性项目串联,学生难以形成全产业链协作能力;校企合作浅层化,企业实习多为分散岗位,未形成“订单式”培养或深度协同机制。研究显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通过项目串联式教学改革,整合多门课程内容,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但仍需解决课程模块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问题。

2.3. 国际经验借鉴:项目化教学与行业嵌入模式

国际影视教育注重实践导向与行业深度参与。例如,欧美高校普遍采用“工作室制”教学,将行业项目嵌入课程,如剧本开发、联合摄制等环节,通过真实项目训练学生的全流程协作能力。国内部分院校亦借鉴此类模式,如成都大学推行“剧组式创作生产”,分阶段培养动画人才,其毕业生主导了《哪吒2》等国产动画电影制作。此外,重庆大学与字节跳动合作开发的剪映教学项目,通过“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将工具应用与理论教学结合,为非传媒专业学生降低技术门槛,体现了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创新。

2.4. 研究空白与未来方向:动态调整与技术融合

现有研究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校企协同深度不足,多数合作仍停留在设备共享层面,缺乏全周期育人机制;课程动态调整机制缺失,未能根据技术迭代(如AI生成、虚拟制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跨学科技术融合薄弱,数字媒体技术与影视教育的结合尚处探索阶段,如5G网络化教学场景建设滞后。未来研究需聚焦“产业链–教育链–技术链”三链融合,例如借鉴温州理工学院“校城融合”模式,将校区布局于产业园区,实现专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深度绑定,同时探索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课程体系中的系统性嵌入,推动影视教育从“工具应用”向“生态重构”转型。

3. 影视产业链需求与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的矛盾分析

3.1. 课程内容滞后性与产业技术迭代的冲突

产教融合是一种通过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2],整合各自优势资源的教育模式,旨在为社会培养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影视产业技术更新迅猛,虚拟制片、AI生成内容(AIGC)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制作流程,但高校课程仍以传统摄制技术为主,教师缺乏一线经验,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例如,行业广泛应用的4K/8K超高清制作、实时渲染引擎等技术,在多数院校课程中仍停留于理论介绍,学生难以掌握前沿工具。技术脱节直接削弱了人才岗位适配性,部分毕业生需二次培训方能满足企业需求。

3.2. 实践教学碎片化与全产业链协作需求的矛盾

影视产业强调策划、制作、宣发全流程协作,而高校实践环节多采用孤立案例教学,缺乏系统性项目串联。例如,学生可能独立完成短视频剪辑,但鲜少参与从剧本开发到成片发行的完整项目,导致岗位协同能力薄弱。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虽尝试通过跨课程项目整合提升综合能力,但仍面临课程模块与产业动态需求匹配不足的问题,难以完全模拟真实产业链协作场景。

3.3. 校企合作浅层化与人才定制化培养的错位

行业期望通过“订单式培养”精准输送人才,但多数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分散实习、讲座等浅层互动,企业未深度参与课程设计与评价。例如,温州理工学院通过“校城融合”模式将校区嵌入产业园区,实现专业与区域经济深度绑定,横向课题经费增长542%1,但多数院校仍依赖短期实习,缺乏全周期育人机制。这种错位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链需求存在结构性断层,难以满足企业对“即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4. 对接产业链的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4.1. 产业需求导向的模块化课程设计

产教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3],尤其在影视类应用型高校中,通过课程群建设推进多学科融合已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核心途径。以影视产业链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重构“基础技能 + 前沿技术 + 全流程项目”的模块化课程群。例如,整合数字摄像、影视特效、虚拟制片等基础课程,增设AI生成内容(AIGC)、实时渲染引擎等前沿技术模块,并引入“动画电影全流程制作”等真实产业项目串联多门课程。温州理工学院通过“现代产业学院”模式,将课程模块与区域影视制作、文旅IP开发需求绑定,实现“课程内容即生产任务”,有效提升学生技术复合性与岗位适配性。

4.2. “双师型”师资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行业导师 + 学术教师”协同授课模式,要求教师定期参与企业实践并纳入考核,同时聘请一线导演、制片人等担任产业教授。成都大学推行“剧组式创作生产”,由行业导师主导项目制教学,分阶段培养学生从剧本开发到成片宣发的全流程能力。此外,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如4K超高清制作中心、虚拟现实工坊),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评价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同步迭代。

4.3. 技术赋能的教学场景与动态调整机制

依托5G、虚拟现实等技术升级教学场景,建设沉浸式虚拟制片实验室、云端协作平台等,模拟真实产业链协作环境。例如,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通过跨课程项目整合,利用虚拟制片技术实现“线上剧本共创—线下实拍—云端后期”的全流程协作。同时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联合企业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如温州理工学院基于区域产业升级数据,每两年更新部分专业课程内容,确保教育链与产业链动态衔接。

5. 实践案例与成效分析

5.1.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项目串联式教学改革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打破传统课程壁垒,以“动画电影全流程制作”项目为核心,串联剧本创作、数字摄像、影视特效、宣发运营等课程。学生按产业链分工组建跨专业团队,从前期策划到成片发行全程协作。例如,2022级学生团队完成的科幻短片《星穹》整合了虚拟制片技术与AIGC工具,获全国高校影视作品展一等奖。改革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孵化出“光谷映画”等3家创业公司,承接腾讯、字节跳动等企业的虚拟偶像制作项目。但课程模块仍需动态适配AI技术迭代等新兴需求。

5.2. 温州理工学院“校城融合”模式

温州理工学院将影视专业集群整体迁入浙南影视产业园,构建“校区即园区、课堂即车间”的产教融合生态。专业课程直接对接区域文旅IP开发需求,如与奥克斯集团共建产业学院,开设“影视文旅IP运营”课程模块,学生参与《温州非遗故事》系列纪录片制作,作品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并获浙江省“金桂奖”。校企联合实验室承接横向课题经费从2019年的120万元激增至2022年的650万元,增幅达542%2。该模式成功实现“专业–产业–城市”三元联动,但需进一步强化技术设备共享机制。

5.3. 成都大学“渐进型剧组式实践教学”

成都大学动画专业采用“三阶递进”培养模式:大一基础阶段学习动画原理与软件操作;大二进阶阶段参与校企联合短片项目;大三实战阶段进入《哪吒2》《深海》等院线电影剧组,担任分镜绘制、特效合成等岗位。2023届毕业生李华作为《哪吒2》分镜主创,其团队设计的“元神觉醒”场景成为影片高潮段落。近三年毕业生主导或参与多部国产动画电影,孵化原创IP《蜀山少年》。然而,高强度项目压力与理论课程平衡仍需优化。

5.4. 三大案例揭示了产教融合的多元路径

1、项目串联,2、重构课程逻辑,3、校城融合,4、绑定区域经济,5、剧组式实践,6、对接行业标准。其共性在于以真实产业需求驱动教学变革,通过技术赋能与校企协同破解人才供需矛盾。这些模式为应用型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但需持续完善动态调整机制,以应对5G、AIGC等技术革新对影视教育生态的冲击。

6. 对策与建议

6.1. 政策层面:构建“分赛道”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当前高校评估体系偏重科研论文与学科排名,与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定位错位。建议教育部门建立“分赛道”评价标准,将校企协同育人成果(如横向课题经费、产业学院共建数量)纳入核心指标,并给予税收减免、专项补贴等政策激励。例如,参照温州理工学院“校城融合”模式,对深度绑定区域产业的高校提供用地审批与财政倾斜,推动形成“一校一链”特色发展格局,破解“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困境。

6.2. 高校层面:打造区域性产教融合共同体

高校需突破单点合作局限,联合区域内院校、企业成立产教融合联盟,共建共享虚拟制片实验室、云端协作平台等资源,推动学分互认与师资流动。例如,成都大学可联合西南地区高校建立“影视创制联合体”,整合动画、编剧、营销等专业优势,形成跨校人才池。同时,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基于产业大数据(如岗位技能需求变化)定期修订课程模块,如温州理工学院每两年更新部分专业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链同步迭代。

6.3. 企业层面:全周期参与人才培养与标准输出

企业需从“用人方”转向“育人方”,深度介入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与教学评价。例如,字节跳动可联合高校开发“AIGC影视创作”实战教材,腾讯影业提供虚拟制片全流程案例库,并设立“认证导师”制度,由企业技术骨干授课。同时,企业需开放“进阶式”实习岗位:大一认知实习接触基础流程,大二项目实习参与模块化任务,大三顶岗实习承担核心职责,形成“实训–就业”直通机制。此外,鼓励头部企业牵头制定行业人才标准(如《虚拟制片岗位能力认证》),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标准互认。政策引导评价改革,高校整合区域资源,企业输出标准与资源,三方协同破解“供需错位”结构性矛盾。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构建“四维一体”课程体系的核心路径

研究证实,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课程体系需以“产业导向、项目驱动、校企协同、技术赋能”为核心路径。产业导向强调课程与岗位能力匹配,如温州理工学院基于区域文旅IP开发需求设计“影视 + 文旅”课程群,横向课题经费增长542%3;项目驱动通过真实项目串联课程,如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以《星穹》短片整合摄制、特效与宣发教学,孵化创业公司并实现商业转化;校企协同突破传统实习模式,成都大学“剧组式实践”依托企业导师统一教学与生产标准,毕业生主导《哪吒2》等高票房影片制作;技术赋能重构教学场景,虚拟制片、AIGC工具模拟全流程协作环境。然而,课程动态调整滞后、跨学科融合不足等挑战仍需完善反馈机制与资源整合能力。

7.2. 展望:技术革新与教育生态的持续重构

5G、AI与扩展现实(XR)技术将加速影视教育革新:虚拟制片技术推动“云端协同创作”常态化,虚拟教研室可实现跨地域联合制片;AIGC工具(如Sora、Midjourney)重构课程逻辑,形成“AI生成 + 人工优化”的人机协同模式;动态调整机制需依托校企平台追踪技术变迁,建立“技能需求热力图”动态优化课程权重(如虚拟现实课程占比提升至40%);元宇宙技术或催生数字孪生影视基地,支持全流程沉浸式实训。

7.3. 挑战与应对

技术迭代带来伦理风险与资源壁垒:高校需增设“AI伦理”“数字版权”课程模块,联合头部企业共建开源技术平台,降低中小院校设备门槛。唯有通过政策引导分赛道评价、校企协同育人、技术普惠共享,方能推动影视教育从“适应产业”向“引领创新”跨越。

NOTES

1央广网,深化应用型高校改革为区域赋能。

2央广网,深化应用型高校改革为区域赋能。

3央广网,深化应用型高校改革为区域赋能。

参考文献

[1] 姜艳.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戏剧影视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路径探析[J]. 剧影月报, 2023(3): 106-108.
[2] 冯威, 甘泉, 姚钧浩.应用型高校影视艺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 西部广播电视, 2024, 45(24): 46-49.
[3] 刘翔远, 刘浩, 李明昱, 等. 产教融合背景下影视类应用型高校跨专业课程群建设路径探究——以青岛电影学院摄影专业为例[J]. 电影研究, 2024(1): 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