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高等数学作为各本科高校理工科专业大一学生的核心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该课程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本身涉及大量需要记忆的定理、定义和概念;另一方面,更要求学生通过持续、充分的课后练习来深刻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学生普遍面临课程门类繁多、课业压力大的挑战,加之部分学生在学习自主性上存在不足,导致用于课后练习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严重短缺,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这种练习不足的状况,对于那些有志于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的学生来说,影响尤为显著。竞赛要求远高于常规课程水平,参赛者不仅需要扎实掌握课堂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进行系统化、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这种培训旨在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度延伸与拔高,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与创新思维。在这一背景下,强化“每日一题”策略在教学和培训过程中的实施,具有显著的双重价值:其一,该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当天所学知识的及时消化与应用,有助于构建稳固的知识体系;其二,通过规律性的解题实践,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为后续更高强度的竞赛培训奠定坚实基础,形成知识积累与能力进阶的良性循环。早在1987年,韩仁贵[1]就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近年来,多位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教学效果。余方圆[2] (2019)的研究揭示,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持积极态度,其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均得到明显增强。傅海珍[3] (2020)的研究则发现,“每日一题”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课外知识,还能有效延伸课堂教学的广度,对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学者们对“每日一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4] [5]。
2. 培训过程中实行“每日一题”的必要性
2.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从中学升至本科后,学习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很多学生刚结束高中生活,又步入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中,很难做到自主学习或者是坚持主动学习,对于竞赛也是一样,很少有学生除了学习课堂上的基础知识外,再额外的学习一些扩展知识。此时,则需要老师们从旁进行一些督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2. 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高等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较难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多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学生觉得可以理解,但没有通过自己动手去实践,这使得学生很难完整的将课堂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课堂上初步掌握的知识点也会逐渐遗忘。所以经常会出现一道题会做,但是另一道类似的题又不会做的情况。
2.3. 课后练习不够
受课程多、自身惰性以及一些外部因素(例如,社团活动、校外兼职等)的影响,学生在课后很少会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且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学生的要求也随之改变,没有升学压力,考试也只是作为一种考核,而不再是选拔,所以大多数的学生都不会再延续高中时候的那种强化练习模式,然而有限的练习不足以支撑对课堂知识的巩固。
3. “每日一题”具体实施策略
3.1. “每日一题”做到及时巩固
一般来说,对于竞赛的培训,常常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培训老师负责一个专题的内容,那么除了在课堂上对该专题的相应知识点进行详解深入的讲解外,还需要给出一些相应的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课堂上的知识点,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每天课后上课老师应再给出一道该专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及时巩固。
3.2. 题目要循序渐进
“每日一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保持对数学的兴趣,所以在难易程度方面要做好合理的规划,一方面,题目难度不能过大,否则学生每次都写不出来的话,难免会失去信心,从而失去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应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适当选择部分稍有难度的题目,否则该部分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因此,在“每日一题”的选择上,应尽量做到层层递进,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性的练习,以微分方程专题为例,指导教师可以采用渐进式模块化策略,分三个阶段系统构建微分方程求解能力。
1) 基础奠基(第1~2天):聚焦可分离变量方程,从直接识别到复杂式转化训练(如换元移项);
2) 核心强化(第3~4天):突破一阶线性方程,对比公式法与常数变异法,并融合积分与求导;
3) 高阶综合(第5~7天):引入可降阶方程、积分关系建模及二阶方程求解,强调条件约束与结构化思维。
通过阶梯式进阶与模块化聚焦,形成从基础到应用的系统训练体系。表1针对微分方程专题,给出了一周的训练安排示例。
Table 1. One-week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raining example
表1. 微分方程一周训练示例
日期 |
题目 |
设置目的 |
第一天 |
|
让学生充分理解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的形式
; |
第二天 |
示例:
|
通过移项或换元等方式将原式转化为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求解 |
第三天 |
示例:
|
熟练掌握一阶线性微分方程求解的两种方法:公式法、常数变异法 |
第四天 |
示例:求连续函数
,使其满足
|
结合求导与积分解决一阶线性微分方程问题 |
第五天 |
示例:
|
掌握几类特殊可降阶微分方程求解 |
第六天 |
示例:设函数
在
上连续可导,且
,求
。 |
微分方程中可导与积分的应用 |
第七天 |
示例:已知
是齐次方程
的解,求非齐次方程
的通解。 |
二阶微分方程求解 |
3.3. 教师及时批改、点评,做到查缺补漏
对于学生而言,难免出现倦怠的心理,尤其是在节假日或寒暑假期间,学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出现学习不够坚持的情况,所以老师应当时常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当日练习,定时批改学生作业,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发现并归纳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让学生及时改正。
4. 培训中“每日一题”的实施效果
4.1. 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通过实施“每日一题”的培训过程,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训练。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获得成就感,并更好地提升知识点;而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顺利完成“每日一题”也能提高他们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4.2. 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数学的学习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大量的练习,并不能一蹴而就,“每日一题”的实施,从短时间来看,好像题量不多,但随着时间推移,所做的练习也会越来越多;而经过大量的练习,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也会越来越透彻,将课堂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以不定积分为例,其中常见的积分方法不多,但被积函数千变万化,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下次见到一个新的题目的时候能快速理出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能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以不变应万变。
4.3.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将数学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养成日常练习的好习惯,也能更及时的对当天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每日一题”让学习变得更加日常化和常态话,日积月累,实现质的飞跃。
4.4. 提高学生在竞赛中的获奖率
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培训中,采取通过“每日一题”的培训方案,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均有了明显的提升,本校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成绩优异,见图1。
Figure 1. Statistics on award-winning performances in the national college mathematics competition (past five years)
图1. 近五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奖情况统计
5. 结论
“每日一题”作为一种精炼而持续的数学训练模式,在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对于有效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关键性的催化作用。其核心价值在于精准落实了差异化教学理念:通过精心设计梯度化、层次化的题目,它既能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思维训练场,满足其探索欲与成就感;又能为起点较低的学生搭建循序渐进的阶梯,帮助他们在日积月累的解题实践中夯实基础、建立信心、体验进步的喜悦。教师应深刻体认并充分发掘“每日一题”这一模式的巨大潜力,投入精力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设计与组织,确保其有效实施。唯有如此,方能引导每一位学生在数学王国中寻得探索的乐趣与成长的自信,系统性地锤炼其数学核心素养——包括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至关重要的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更是全面提升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为学生的长远数学素养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同时,这种持续、深入的思维训练,也为学生未来应对研究生入学考试、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储备了深厚的理论功底与扎实的解题技能,展现了其深远的教育价值。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桂林信息科技学院“课程思政”立项项目:《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改革;2024年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科研反哺教学”专项课题(XJ2024080):“以赛促教”推动数学建模竞赛反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