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厦门中山路街区层积过程与价值研究
Study on the Layering Process and Value of Zhongshan Road Neighborhood in Xiam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Historic Landscape
摘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与方法,其“层积”理念强调从遗产的全生命周期角度探索演变过程与价值,指导当代环境下保护策略的制定。近些年厦门中山路街区出现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应用层积分析方法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街区的空间格局、道路街巷、特色场所和重点建筑开展层积过程解译,归纳为自发生长期、格局建构期、平稳发展期、更新重塑期并梳理层积状态,划分持续、覆盖、拼贴、延展四种层积模式并剖析驱动原因,提炼街区各空间要素的层积价值要点。“山、海、城”相互交融的空间格局、结构稳定的道路街巷、承载精神与记忆的特色场所、蕴含艺术与文化的重点建筑是中山路街区层积价值所在,在保护规划中应得到重点关注。
Abstract: UNESCO has proposed the concept and methodology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nd its concept of “Layering” emphasize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value of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whole life cycle, which guides the formulation of preservation strategies in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Zhongshan Road neighborhood in Xiamen has been in conflict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eservation, and it is important to apply the layering analysis method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neighborhood, roads and alleys, characteristic places and key buildings are deciphered into the layering process, which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self-occurrence period, pattern construction period, stable development period, renewal and remodeling period, and the layering status is sorted out, divided the four layering modes of continuity, coverage, collage, and extension and analyzed the driving reasons, so as to refine the layering value of the neighborhood’s various spatial element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mountain, sea and city”, the stable structure of roads and alleys, the characteristic places carrying spirit and memory, and the key buildings containing art and culture are the layering values of Zhongshan Road neighborhood,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conservation planning.
文章引用:张瞳, 王琳, 臧克通. 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厦门中山路街区层积过程与价值研究[J]. 地理科学研究, 2025, 14(4): 797-808.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25.144077

1. 引言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城市建设对历史空间带来的影响,文化价值提取与遗产保护在当今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1年提出“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即“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层层积淀而产生的城市区域,其超越了‘历史中心’或‘整体’的概念,包括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1]。城市历史景观作为一种遗产保护方法,将城市视为动态发展的有机体,将遗产置身于城市环境中,特别强调了层积过程动态视角的重要性[2],解读遗产的全生命周期层积过程,统筹看待其历史价值与当代发展,从更宏观的视角开展针对性保护。

2020年,厦门成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一荣誉显著提升了城市形象和文化自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其将要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张新名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厦门老城区重要组成部分,是厦门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生动缩影。然而近些年的快速建设导致中山路街区出现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如何实现街区在当代环境中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较为棘手的问题。因此,借鉴城市历史景观的理念,深入研究中山路街区的层积过程,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解读遗产价值,不仅有助于保护街区历史文化遗产,提升街区整体形象,更为厦门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有力支持。

2. 中山路街区研究思路

2.1. 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分析方法

《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1]中对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其中“层层积淀”表明城市遗产的“层积”特征,强调时间维度下的动态发展历程[3],反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的;“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强调对遗产的研究不应只关注物质本身,需要考虑广阔的城市背景和无形要素,建立物质与非物质的联系。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表明从“层积”的角度理解城市的发展,每个“层积”包含着不同的景观特质和历史记忆,也就是不同的“价值内涵”[4],从城市的层积过程中提取遗产的价值是历史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的关键所在。

“层积”的内涵主要是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出来,包含“共时性”和“历时性”[5]。层积的“共时性”指某一时间节点下的物质空间和无形要素等相互组合表现出的一种状态,每个时间节点下的这种共时性状态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也是其独特价值所在。层积的“历时性”指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理解每个时间节点下的物质空间和无形要素组合的变化过程,寻求各时期层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整个历史维度挖掘各要素的联系与价值。层积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分别从不同的时间维度解读了“层积”的内涵,一方面强调了对单一时间节点的遗产研究,另一方面强调对不同时间节点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规律研究,实现遗产全生命周期的解读与价值提取。

聚焦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分析方法,国内外学者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吴瑞梵(Ron Van Oers)对城市历史景观进行分层研究,将历史建筑和城镇置身于广阔环境之中,探究其复杂的发展情况[6];比安卡(Bianca)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强调城市历史景观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层积特征,注重对层积规律的挖掘[7];肖竞等人从城镇格局、簇群地段、街巷场所、地标节点四个层面划分城市历史景观,同时关联产业、商贸、文化等无形要素,从时间维度按照初生、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研究历史城镇的层积过程并提炼景观价值[8]-[10];刘祎绯将定兴古城的历史景观划分为建筑空间、街巷空间、文化空间三种类型,建立分段、分片与分层的层积分析法[11];李和平等人借鉴形态类型学的方法,划分形态格局、特色场所、典型地标三类空间载体,对城市历史景观进行层积过程分析并总结保护价值与利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整体性保护策略[12]。总结而言,目前已形成从“空间–时间”角度研究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分析方法。空间上划分不同层面的载体,通过无形要素的关联赋予空间价值内涵;时间上划分不同的发展阶段解译层积过程,提炼空间载体的层积特征与价值要点。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分析方法为城市中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2.2. 研究对象与内容

注:图片来源:根据保护规划和百度地图改绘。

Figure 1. Objects and scope of research

1. 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厦门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厦门岛西南方向,是厦门城市的发源地,集中体现厦门城市的发展变迁。2021年,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了《厦门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划定了街区保护范围(如图1),其中包含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本文的研究区域为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线以内区域,南至镇海路,东至新华路和公园南路,北至厦禾路,西至鹭江道,面积约为125.3公顷。该街区保留各历史时期的遗产要素,是开展层积研究的典型地段,既能充分挖掘厦门历史与遗产价值,又能起到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的作用。

基于前文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分析方法研究,提出中山路街区层积分析的研究路线(如图2),具体如下:

(1) 空间载体识别。由于各历史时期地图、文献等资料的数据差异较大,所以需要对研究要素进行统一规定,便于开展层积过程解译。基于相关学者对城市空间类型的划分[13]-[15]和中山路街区的特征,本文从空间格局、道路街巷、特色场所、重点建筑四种类型识别街区空间。

(2) 资料收集转译。广泛收集中山路街区的历史文献、地图、遥感影像数据等资料,将其中与空间载体相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数字化转译,落位于统一研究底图。

(3) 层积过程解译。按照不同发展时期对中山路街区空间载体进行层积过程分析,梳理演变脉络与空间特征。

(4) 层积价值提取。在层积过程解译的基础上总结空间层积模式与规律,提取中山路街区层积价值要点,实现街区的保护与传承。

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Figure 2. Zhongshan road neighborhood layering study route

2. 中山路街区层积研究路线

3. 中山路街区层积过程解译

注:图片来源:a来自哈佛大学图书馆,b来自台湾成功大学图书馆,c来自厦门市图书馆,d来自高德地图。

Figure 3. Historical maps in Zhongshan road neighborhood by time period

3. 中山路街区各时期历史地图

厦门市中山路街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厦门城的建立,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程。根据街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可将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自发生长期(明清时期)、格局建构期(1912~1949年)、平稳发展期(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更新重塑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四个阶段的中山路街区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展现出清晰的层积过程(见图3)。

3.1. 自发生长期(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山路街区的自发生长时期。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厦门城的建立为中山路街区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清朝道光年间英国殖民者设立英租界,进一步带动沿海区域的发展,形成了中山路街区的雏形。

空间格局方面,明朝时期厦门城的选址位于岛屿西南地势较高的山丘上,至清末时期一直延续着“一面靠山,三面环海”的山水格局。城墙的存在将街区划分为城内和城外两部分,由于缺乏规划管理,自发形成的建筑与街道杂乱无序,呈现出城墙分割的空间肌理。

道路街巷方面,街区内道路以“街”和“巷”为主,呈现出自由式路网。对矢量路网进行全局整合度分析(如图4),可以看出从厦门城西门一直延伸到史巷路头的街巷整合度最高,磁街、碗街等传统街市均分布于此,成为重要的商业性街巷,符合当时以渔业和小商品贸易为主的经济模式。

特色场所方面(如图5),清朝时期逐渐形成了“十三路头”[16],以相连街巷命名,均匀分布在鹭江沿岸,来往船只络绎不绝。路头的建设带动街区商贸发展,自发形成多条街市[16],分布在厦门城门外和沿海英租界地区。

重点建筑方面,主要分布在街区东南方向的盐溪街、苏厝街区域(如图6),功能以居住为主,这些名人故居和闽南古厝保留至今,是街区宝贵的物质遗产。除此之外,英租界和厦门城亦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建设区域[17],但是两区域内的重点建筑并没有延续至今。

3.2. 格局建构期(1912~1949年)

1912~1949年期间中山路街区经历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拆除城墙,修建马路,开山填海,建设新区。大批爱国华侨投资建设,形成中山路、开元路、大同路等近代商业道路,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商业中心由沿海向街区内部转移,形成了中山路街区的基本格局。

空间格局方面,市政建设削平虎头山临海岩崖,劈凿镇南关、鸿山头和麒麟山,用于填海伸地修筑海堤,“一面靠山,三面环海”的山水格局逐渐向“背山面海”转变。市政建设将厦门城内城外连成一片,打破了城墙分割的空间肌理,近代马路将街区划分为规整的多片区域,整体呈现完整均质的空间肌理。空间格局的变革与社会经济的转型相互促进,新兴产业的兴起推动人口数量快速上升。

道路街巷方面,街区形成了“路–街–巷”三个等级的道路系统,布局逐渐向规整式转变。“路”是在原有街巷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建设而成,形成“四横一纵”的结构;“街”与“巷”延续着明清时期的传统走势。对矢量路网进行全局整合度分析(如图4),可以看出街区中部整合度最高。近代马路的建设改善了街区交通,内部路网通达性加强。

特色场所方面(如图5),鹭江堤岸经过填海造陆变得规整坚固,码头名称改由数字代替,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第一码头至第十三码头,以数字命名的码头虽然更加规范,但是失去了原本的特色。同时,街区内兴建7座大型市场均匀分布在交通便利的道路旁,专供鱼鲜、肉食、蔬菜等摊贩集中售卖之用,体现了城市建设对居民生活的考虑,逐渐形成街区的码头文化和市井文化。

重点建筑方面,分布密集区域主要沿大同路展开(如图6)。市政建设后,经济中心向大同路转移。受到华侨文化的影响,建筑类型与风格呈现中西合璧式,骑楼商业建筑和洋楼居住建筑成为该时期建设的典型建筑,建筑密度的增加反映出商业资本的集聚效应,对研究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具有一定的价值。

3.3. 平稳发展期(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

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山路街区处于平稳发展阶段。政府采用“先建新城,后改旧城”的开发模式,在街区外部建设多个新区,疏解旧城内拥挤的居民。受到计划经济和闽台对峙政策的影响,街区内部建设缓慢,格局与风貌得到有效延续。

空间格局方面,街区外部继续填海建设,北部筼筜港改造为筼筜湖,在海堤内大规模围海造陆,山水格局演变成“背山面海”的特征。街区内部土地使用达到饱和,由于建设活动多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并未改变1912~1949年期间保留下来的空间骨架与尺度,仍延续着完整均质的空间肌理。

道路街巷方面,人口的过度饱和促使居民侵占街巷私自搭建房屋,“街”和“巷”等级道路开始衰退消失,但“四横一纵”的结构仍然保留。对矢量路网进行全局整合度分析(如图4),可以看出街区中部仍然是整合度最高的区域,但范围较1912~1949年期间略有缩小,道路可达性较1912~1949年期间也有所改善。

特色场所方面(如图5),1949年初期码头仍然是街区重要的交通和贸易场所,随着陆上交通的发展,码头的功能和数量开始衰退,至20世纪90年代,鹭江堤岸只存在6个码头,其所承载的码头文化和场所记忆随之衰退。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厦门城市由消费型向工业型转变[18],市场经济走向落寞,第四市场和第五市场消失,反映出政治力量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主导作用。

重点建筑方面,主要沿中山路分布并形成多个节点(如图6),功能以饭店、宾馆、剧场等生活服务为主,建筑功能的混合度有所下降。重点建筑的功能说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其空间布局反映街区活力中心向中山路转移。这一时期的建筑仍受到华侨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中西合璧风格。

3.4. 更新重塑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中山路街区开始了新一轮的旧城改造,厦禾路、鹭江道得到拓宽,鹭江沿岸建设了一批现代高层建筑。进入21世纪,土地价值飙升,街区内部更新活动增多。2010年之后,街区不再有大规模建设改造活动,主要以风貌管控和重塑为主,发展旅游业。

空间格局方面,这一时期堤岸继续向外填筑,鹭江道路面由13.4米增至44米,山水格局仍保持“背山面海”的特征。街区内部建设超高层现代办公建筑和大体量商业广场,空间使用强度显著增加,分散式的改造项目和高强度的建设工程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街区的整体风貌特色[19],空间肌理转变为“杂糅拼贴化”。

道路街巷方面,更新重塑地段的街巷被大体量建筑侵占,与1912~1949年时期相比,街区内有40.5%的道路街巷消失,“四横一纵”的结构在该阶段得到了较好的延续。对矢量路网进行全局整合度分析(如图4),可以看出整合度最高区域仍位于街区中部的中山路附近,街区边缘的整合度下降,步行系统进一步完善。

特色场所方面(如图5),码头的数量减少至4座,在旧码头的基础上改建或合并而成,码头功能逐渐向旅游转变,空间设计具有现代风格,缺乏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同样,街区的商贸也向旅游转变,仅存的两座市场缺乏管理,环境与品质亟待提升。

重点建筑方面,主要分布在鹭江沿岸和街区中部地区(如图6)。鹭江沿岸的建筑主要是商务办公功能,以超高层现代风格追求城市天际线效果。街区中部的建筑分布于中山路和思明南路交汇处,以大型商业建筑为主,巨大的占地面积与街区整体风貌存在差异,建筑密度的巨大转变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旅游服务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两个重点建筑密集区分布于中山路两端,反映了中山路仍是街区的活力中心。

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Figure 4. Global integration of roads in Zhongshan road neighborhood by time period

4. 中山路街区各时期道路全局整合度

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Figure 5. Distribution of characteristic places in Zhongshan road neighborhood by time period

5. 中山路街区各时期特色场所分布图

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Figure 6. Distribution of key buildings in the Zhongshan road neighborhood by time period

6. 中山路街区各时期重点建筑分布图

4. 中山路街区层积价值提取

4.1. 中山路街区层积模式分类与驱动原因

关于层积模式类别的划分,相关学者从各自研究对象的层积过程解译中总结出了持续、延续、覆盖、拼贴、并置、延展、生长等多种类别[20]-[22],其中不乏具有相同概念的层积模式。因此,基于相关研究和中山路街区空间载体层积过程的特征,可将其层积模式总结为持续模式、覆盖模式、拼贴模式、延展模式四种(如表1)。

Table 1. Schematic of layering pattern

1. 层积模式示意

层积模式

示意图

持续模式

覆盖模式

续表

拼贴模式

延展模式

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持续模式是指某种空间载体在一段时期内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形态与样貌,未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较大的改变。中山路街区层积的持续模式主要体现在空间格局要素中,自发生长期的山水格局和平稳发展期的空间肌理保持基本稳定。究其驱动原因,主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造成厦门经济的瘫痪与病态发展,厦门作为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海上贸易,海禁政策的压制使得这一贸易渠道被切断,于是迫使经济转向走私、武装贸易等畸形模式,从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加剧治理成本,从而形成“经济瘫痪–社会动荡–管控加剧”的恶性循环[23] [24]。自发生长的中山路街区尚未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山水格局基本稳定;1949年后的计划经济和闽台对峙政策导致街区内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建设活动,空间肌理在街区平稳发展中保持着原有的样貌。持续模式保留了空间载体独特的历史价值,对街区文脉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覆盖模式是指原有空间载体被新的要素所代替,在空间上表现为形态、位置、风貌等被完全改变和覆盖。中山路街区层积的覆盖模式主要体现在道路街巷要素中,格局建构期的“路–街–巷”道路系统取代了自发生长期的“街”和“巷”,道路布局逐渐向规整式转变。道路街巷的覆盖受到华侨投资建设的影响,运用先进的建设理念改善1912~1949年时期的交通环境。华侨投资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思想,其浓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投资建设热心公益的行为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影响着中山路街区的发展。

拼贴模式是指新的空间载体在旧的空间载体基础上拼合叠加形成的层积状态,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新旧要素拼贴的痕迹与顺序。中山路街区层积的拼贴模式主要体现在特色场所和重点建筑要素中。格局建构期的码头和商贸场所受到经济发展的驱动,在原有场所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形成新的场所;更新重塑期的重点建筑受到建造技术提升和经济特区政策的驱动,追求超高与超大体量展现现代城市风貌,与其他建筑存在较大差异,新旧建筑的拼贴导致街区整体肌理和风貌失衡。拼贴模式反映了层积过程中新旧空间与价值的叠加融合,但容易造成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

延展模式是指在旧的空间载体的基础上,新的要素在其引导下不断生长延展的层积状态,表现在随着时间的变化其空间的扩张。中山路街区层积的延展模式主要体现在早期的空间格局和道路街巷要素中。自发生长期和格局建构期的街区整体空间是一种向外扩张的状态,由厦门城逐渐向沿海地区延展,并通过填海造陆扩展用地空间。究其驱动原因,主要受到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限定了街区的延展方向,时代背景促使空间扩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直到街区达到饱和状态形成当今的形态。

4.2. 中山路街区层积价值要点

根据上述层积模式与驱动原因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中山路街区的层积过程具有“整体先延展后持续,局部出现拼贴覆盖”的规律。“整体先延展后持续”主要是指街区的空间格局和道路街巷等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空间载体在自发生长期和格局建构期是一个生长延展的过程,形成了街区的基本空间骨架,1949年后至今得到良好延续,基本未发生明显改变。“局部出现拼贴覆盖”主要是指局部街巷、特色场所、重点建筑等微观层面的空间载体随着社会发展、功能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更新与衰退现象,比如码头数量的减少,现代超高层办公建筑的出现,街区的局部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这也是街区多元文化价值的体现。综合中山路街区层积过程的解译和层积模式的分类,可总结出各空间载体的层积价值要点。

空间格局方面,中山路街区在格局建构期和平稳发展期逐渐形成了“背山面海”的山水格局和完整均质的空间肌理,“山、海、城”相互交融构成了街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山水格局的形成体现了人们长期以来适应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空间肌理是街区历时性演变结果共时性的体现[25],应得到完整保护。

道路街巷方面,中山路街区在格局建构期形成的“路–街–巷”三个等级道路系统和“四横一纵”的骑楼风貌道路延续至今(如图7图8),局部街巷的覆盖促使高整合度区域由大同路向中山路转移。稳定的道路结构和承载的骑楼文化、华侨文化、商贸文化等无形要素是街区道路街巷层积价值所在,应加强道路格局管控,实现街巷脉络延续。

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Figure 7. A three-tiered “road-street-alley” road system

7. “路–街–巷”三个等级道路系统

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Figure 8. “Four horizontal and one longitudinal” riding style roads

8. “四横一纵”骑楼风貌道路

特色场所方面,中山路街区在自发生长期和格局建构期逐渐形成了码头和商贸场所,是市民集中活动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当地的码头文化、市井文化和居民的集体记忆,这些文化与记忆是特色场所的层积价值要点。更新重塑期特色场所的拼贴与覆盖导致空间衰退、功能单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随之衰退。因此,需要对特色场所的层积价值要点进行精神重塑,展现码头和商贸记忆。

重点建筑方面,中山路街区在各发展时期形成了多个分布密集区,这些持续至今的建筑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文化代表性的城市历史景观,重点建筑的层积过程表明街区建设重心逐渐由大同路向中山路转移。将延续性高的重点建筑进行密度分析,发现主要分布于街区西部和东南部两片区域(如图9),且建筑类型与职能在空间上也呈现集聚效应。集中分布的重点建筑类型风貌与蕴含其中的文化构成其层积价值,应在活化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价值的传承。

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Figure 9.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key buildings with high continuity

9. 延续性高的重点建筑空间分布

5. 结语

本文基于城市历史景观的方法对中山路街区开展层积过程解译与价值提取研究,梳理了街区在自发生长期、格局建构期、平稳发展期和更新重塑期四个发展阶段的空间格局、道路街巷、特色场所、重点建筑层积过程,归纳分析了中山路街区持续、覆盖、拼贴、延展四种层积模式及驱动原因,提炼中山路街区各空间要素的层积价值要点。“山、海、城”相互交融的空间格局、结构稳定的道路街巷、承载精神与记忆的特色场所、蕴含艺术与文化的重点建筑是中山路街区层积价值所在。基于层积研究结果,中山路街区应维护“山、海、城”的总体格局,恢复和管控街区“路–街–巷”道路系统,重塑特色场所的精神与记忆,修缮活化重点建筑。通过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方法对中山路街区开展研究,以期为未来的精细化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引导性项目(2021H0018)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UNESCO (2011)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UNESCO.
[2] 裴昱, 杨锐, 党安荣. 基于城市历史景观方法的榆林古城历史层积过程解译与价值评估[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7): 128-136.
[3] 魏冠钰. 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下聊城古城层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4] 李和平, 张栩晨. 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以河北明清大名古城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19, 37(1): 102-112.
[5] 曹永茂, 李和平. 历史城镇保护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城市历史景观”的启示与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 2019, 26(10): 13-20.
[6] Oers, R.V. (2007) Towards New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s (HUL). City & Time, 3, 1-8.
[7] 张文卓, 韩锋. 城市历史景观理论与实践探究述要[J]. 风景园林, 2017(6): 22-28.
[8] 肖竞, 李和平, 曹珂. 西南地区城镇历史景观的特征识别与层积解译[J]. 南方建筑, 2017(3): 18-25.
[9] 肖竞, 曹珂, 李和平. 城镇历史景观的演进规律与层积管理[J]. 城市发展研究, 2018, 25(3): 59-69.
[10] 肖竞, 曹珂. 基于景观“叙事语法”与“层积机制”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研究[J]. 中国园林, 2016, 32(6): 20-26.
[11] 刘祎绯, 黄川壑, 李雄. 基于历史信息转译的古城内部结构变迁分析方法探索——以定兴古城为例[J]. 风景园林, 2017(6): 49-58.
[12] 李和平, 杨宁. 基于城市历史景观的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整体性保护框架探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8, 25(8): 66-73.
[13] 刘垚. 康泽恩学派微观形态研究及在城镇历史景观保护中的应用[J]. 城市观察, 2014(5): 13-27.
[14] Kevin, L. 城市意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15] 刘祎绯. 认知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理论初探[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清华大学, 2014.
[16]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厦门志[M]. 厦门: 鹭江出版社, 1996.
[17] 李苏豫. 厦门城市与建筑的现代化进程(1840年-1949年) [D]: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14.
[18] 张浩. 厦门市鹭江片区城市形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泉州: 华侨大学, 2015.
[19] 王唯山. 厦门市旧城改造实证研究(1980-2010年) [J]. 城市规划学刊, 2011(4): 51-58.
[20] 张栩晨. 基于历史地图转译的重庆城市历史景观层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大学, 2021.
[21] 蔡冉. 基于层积规律分析的历史街区适应性保护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大学, 2020.
[22] 张博雅. 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下丰州镇遗产认知与保护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泉州: 华侨大学, 2018.
[23] 陈克俭, 叶林娜.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福建财政经济积贫问题[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1): 90-95+120.
[24] 黄顺力. 明代福建海商力量的崛起及其对海洋观的影响[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 116-123.
[25] 李荣城. 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厦门营平片区保护与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泉州: 华侨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