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花名来源考
A Study on the Origin of the Name “Yu Meiren” (Corn Poppy)
DOI: 10.12677/cnc.2025.134108, PDF, HTML, XML,   
作者: 王雨馨: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虞美人花虞美人草花名考Yu Meiren Flower Yu Meiren Grass A Study on the Origin of Their Names
摘要: 本文聚焦“虞美人”与植物的关联及名称演变,先考其名源起。从北宋《贾氏谈录》中记载的闻歌起舞、“大而无花、叶相对”的虞美人草,到唐宋时期丽春花(即现今虞美人花)的明确记载及与罂粟的区分,再到宋后因战乱、政权更迭导致的记载中断,以及明代对罂粟科植物的混淆,阐述“虞美人”之名从虞姬代称,经草名、双鱼儿花雅称,逐步与丽春花关联的演变过程。进而梳理其在历史文献中的认知变迁,从宋代的清晰辨识,到清代民间的普遍混淆,展现不同时期对这一植物的认知差异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Yu Meiren” and plants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its name, first examining the origin of the name. It elaborates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name “Yu Meiren” from a substitute name for Yu Ji, through the name of a grass and the elegant name “Shuang Yuer Hua” (Two Fish Flower), to its gradual association with the corn poppy. This is traced from the records in Jia Shi Tan Lu (Jia’s Talk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describes the “Yu Meiren Grass” that dances at the sound of songs and has “large size without flowers and opposite leaves”, to the clear records of the corn poppy (i.e., the present-day Yu Meiren flower) and its distinction from opium poppy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n to the interruption of records due to wars and regime changes after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confusion of Papaveraceae plants in the Ming Dynasty. Furthermore, it sorts out the cognitive changes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from the clear identifi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to the widespread confusion among the people in the Qing Dynasty, showing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of this plant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ir connection wit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文章引用:王雨馨. 虞美人花名来源考[J]. 国学, 2025, 13(4): 758-762.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4108

1. 引言

自张骞凿通西域,新疆便以其遥远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物产,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新疆的虞美人花,每逢花季,便成片绽放,繁花似锦,如同彩云层层叠叠铺展于大地之上。清代诗人庄肇奎在《伊犁记事二十首效竹枝体》中写道:“虞美人花萼高三寸,色浓艳,中原所不及。”[1]这表明,在清代,新疆的虞美人花,无论是花型大小,还是色泽艳丽程度,在全国范围内都堪称佼佼者。

乾隆时期,新疆重新被收复,大批文人墨客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他们以诗歌为笔,描绘新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虞美人花,凭借其相较内地更为硕大的花朵、更为艳丽的色彩,以及与项羽爱妾同名的特殊缘由,成为清代新疆诗中最常出现的花卉之一。

清代西域诗人在吟咏虞美人花时,大多会将其与项羽的美妾虞姬相联系。然而,仔细观察虞美人花的形态,会发现它与罂粟花极为相似。相似的花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名,这不禁让人对“虞美人”这一花名的来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清代厉荃在《事物异名录》自叙中曾说“见事物各有异名”[2],的确,同一事物,因时代、地域的不同,称谓往往大相径庭。梳理虞美人花名的来源,对于深入理解虞美人花所蕴含的意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虞美人草考

“虞美人”与植物的关联,最早记载于张洎的《贾氏谈录》:“褒斜山谷中,有虞美人草,状如鸡冠,大而无花,叶相对。行路人见者,或唱虞美人,则两叶渐摇动,如人抚掌之状,颇应节拍。或唱他辞,即寂然不动也。贾君亲见之。”[3]此处所提及的虞美人草,生长于褒斜山谷,其外形特征为形状似鸡冠,植株较大且无花,叶片呈对生状态。显而易见,这与当下我们所说的虞美人花并非同一种植物,现今的虞美人花叶片互生,花朵硕大且颜色鲜艳。

此前有研究者依据文中虞美人草听闻虞美人曲会“抚掌”舞动这一记载,推测此处记载的虞美人草可能是舞草。舞草为三出复叶,即三片叶子着生于总叶柄顶端,其中有两片对称的小叶,这符合“叶相对”的特征;并且舞草对声波敏感,也契合其闻曲舞动的特点。然而,笔者认为舞草并非当时所指的虞美人草,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其一,舞草是有花植物,其花呈紫红色,在绿色草丛中十分醒目,这与虞美人草“无花”的特征不符。其二,舞草分布于中国西南部,而文中记载的褒斜山谷位于现今陕西省,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山谷,汉水支流褒水与渭河支流斜水贯穿其中,故而得名“褒斜谷”。“褒斜”之名最早可追溯至周文王时期,且从古至今未曾改变,舞草所需的生存环境与褒斜山谷的气候条件明显不符,因此可以排除舞草是“虞美人草”的可能性。

现今的虞美人花又被称作丽春花,在古籍中能够查到丽春草的记载。丽春草一名见于明代鲍山的《野菜博录》“雀舌菜”条目下:“一名狼牙,一名丽春草。踏地丛生,每茎叶对生,叶似九牛草叶,状似荏子叶而颇小,味甘,性平,无毒……”[4]此处所描述的丽春草“踏地丛生”以及“叶对生”,若将“踏地丛生”中的“丛生”理解为一丛即为一株草,那么在当时人的认知里,它确实是较大的植物,这与《贾氏谈录》中“大”以及“叶相对”的描述完全一致。并且雀舌菜的分布地区涵盖陕西,多生长于田间、溪岸或潮湿区域,与《贾氏谈录》中虞美人草生长于“褒斜山谷”这种有水流经的山谷之地相契合,乍看之下,雀舌菜仿佛就是传说中的虞美人草。但是,尽管雀舌菜的茎较为纤细,微风拂过会轻轻摆动,若将这种摆动视为舞动也未尝不可,但其无法呈现出“抚掌”舞动的姿态。而且雀舌菜是会开花的植物,其花朵小且呈白色,这显然与《贾氏谈录》中“无花”的记载不符。所以可以得出结论:雀舌菜并非虞美人草,而是一种叶片对生、丛生且形状类似雀舌的植物。至于虞美人草究竟为何物,就目前笔者所见资料,尚未发现能够与上述描述相对应的植物。

3. 虞美人花考

虞美人花,作为自然界中极具观赏价值的花卉,其别称丰富多样,如丽春花、赛牡丹、满园春以及仙女蒿等。“赛牡丹”与“满园春”这两个别称,明显源于虞美人花的外在形态。虞美人花的大小和艳丽色彩与牡丹相近,花开时节,整个庭院被其浓丽的色彩所覆盖,因此被称作“满园春”。“仙女蒿”这一名称,既似与“虞美人花”之名存在渊源,又似乎是因其花朵如同仙女裙摆般飘逸,故而得名。

丽春花这一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杜甫在《江头五咏》中曾提及丽春:“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好颜色,多漫枝条剩。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如何贵此重,却怕有人知。”[5]从“少须好颜色”一句可知,诗中所描述的植物是一种能够绽放艳丽花朵的品类。然而,仅凭此诗尚无法确凿判定其所指是否为现今的虞美人花。继唐代之后,南宋洪适在《盘洲文集》中也创作了一首关于丽春的诗:“纤莛小作罂,瘦壳元无粟。色丽品少双,诗成看未足。”[6]诗中提到的“纤莛”(纤细的花茎)、“小罂”(小巧如罂的果实)、“瘦壳”(瘦小的外壳)等特征,与当代虞美人花和罂粟对比时呈现出的外形特点高度契合,即虞美人花相较于罂粟,具有更纤细的茎、更小更窄的果实以及艳丽的颜色。基于此,可大胆推测此处的丽春即为现今所说的虞美人花。此外,南宋潘柽在《丽春》中写道:“梁苑花销去,黄台早自薰。不同莺子粟,别是石榴裙。婀娜才胜掌,参差莫梦云。王郎寻水竹,驻履几殷勤。”[7]诗中的莺子粟指代罂粟,诗中表明丽春花虽与罂粟外形相似,但花瓣颜色别具一格。由此可以判断,此处所说的丽春花就是现在的虞美人花,这也表明在宋代,虞美人花被称为丽春花,并且由于其与罂粟相似的外形,常被人们拿来相互比较。不过,在宋代也存在以“虞美人花”为名的植物,南宋袁说友在《东塘集》中的《常通判惠虞美人花亦名双鱼儿花》里描述道:“好景无穷巷,名园有异姿。春今十分好,花又一番奇。比目红绡结,双鱼碧玉枝。孤窗还遣伴,空忆美人词。”[8]从诗中可知,这里描述的“虞美人花”姿态为“比目红绡”,即并蒂之花,红色花瓣如薄绸般轻盈,似两条鱼儿相对,所以又被称作双鱼儿花。而现今的虞美人花一茎仅开一朵花,由此可见,宋代的“虞美人花”并非当代的虞美人花,丽春花才是现在的虞美人花在宋代时的称谓。

虞美人花之名与丽春花产生关联,源于宋之后世人对罂粟科鲜花的混淆。罂粟因其果实中的种子形似小米,故又被称为米囊花。唐代郭震的《米囊花》诗是中国关于罂粟的最早记载。在唐代,并无“虞美人花”这一品种的相关记载,直至宋代才出现关于它的记载,但其名称并非“虞美人花”,而是丽春花。尽管罂粟与虞美人花极为相似,但在宋代,人们能够清晰分辨这两种罂粟科植物。例如,洪适在《盘洲文集》中不仅创作了关于丽春花的诗篇,对于与其极为相似的罂粟也有描述:“美艳亚群花,千罂倒储粟。饮客醍醐浆,可以代醽醁。”[9]由此可见,宋代并未将虞美人花与罂粟花混为一谈,且此时虞美人花仍被称作丽春花,尚未与虞美人一名建立联系。宋代末年,战乱频繁,元代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这一时期,武力对于国家存亡至关重要,虞美人花作为一种观赏花卉在此时失去了价值,因此关于它的记载一度缺失,直至明代才再次出现相关记录。明代释牧云在《牧云和尚病游初草》中有一首《虞美人花》:“一从垓下丧英雄,甘散香魂作草丛。今日不知谁楚汉,玉阶独见舞轻红。”[10]诗中描绘虞美人花随风而动的姿态为“舞轻红”,仅能确定其颜色为红色,但同时期张自烈在《正字通》中提到:“犹北人以虞美人为莺粟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丽春草”一条下记载:“今罂粟亦名丽春草,九仙子亦名仙女娇,与此同名,恐非一物也,当俟博访。”[11]这表明至明代时,世人所称的虞美人花已与现在所指的为同一种植物,然而,其与罂粟的区分原则却变得模糊不清。此时,罂粟的别名米囊花与丽春花产生了联系,当提及米囊时,世人脑海中浮现的便是罂粟科花朵那模糊摇曳的身姿。不过,在宋代,米囊花并非仅指罂粟花,有时也指代玉蕊杜鹃。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十“玉蕊杜鹃”条下记载:“长安唐昌观玉蕊,乃今玚花,又名米囊,黄鲁直易为山矾者。”[12]杨万里在《诚斋集》中也有一首《米囊花》:“铅膏细细点花稍,道是春深雪未销。一斛千囊苍玉粟,东风吹作米长腰。”[13]诗中以“铅膏”点花尖和“千囊玉粟”的描述,更符合玉蕊花拥有庞大雄蕊群和雌蕊群的突出特点。从宋到明,将米囊这一名称与现今的丽春花联系在一起的原因难以确切揣测,但目前可参考一些相关诗歌。例如,南宋末年方夔在《富山遗稿》中写道:“莼江几度酹张翰,屈指今才二十年。昔日米囊羞破釜,暮年诗卷压归船。飞飞燕子依风席,漠漠杨花点客毡。草远烟浓迷处所,乡心飞去白云边。”[14]此处运用韩信破项羽大将龙且的战事与项羽破釜沉舟的典故,将米囊与项羽联系起来,或许米囊花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与项羽美妾虞姬产生了关联。而后世对罂粟科花朵区分规则的模糊,以及姿态较罂粟花更为柔美的丽春花在风中如红裙翻飞的样子,都使得丽春花与虞美人的联系愈发紧密。

在清朝时期,社会大众对于植物分类的认知存在一定局限,多数人已将丽春花与罂粟花笼统地认定为同一植物种类,在这一认知体系里,虞美人花仅仅被当作它们诸多别名中的一个。乾隆年间编纂的《江阴县志》,在“虞美人花”这一条目下有着明确记载:“一名丽春,罂粟之别种也。丛生,柔干多叶有剌,娇婿依人姿态绝所,又名蝴蝶满园春……”[15]《江阴县志》的纂修者蔡澍,其字为和霖,籍贯是山东高苑。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蔡澍于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至雍正十三年,他被选拔任命为江阴县令。在其长达九年的任职期间,积极推行各项治理举措,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政绩,在当地社会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以至于达到了“妇孺咸识其面,事至裁决如神”的程度。蔡澍能够在雍正朝这样竞争激烈的科举环境中脱颖而出,考取进士功名,并且在担任江阴县令期间,凭借其卓越的行政才能和智慧,收获了“事至裁决如神”这般高度的赞誉。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他的学识不仅在官方层面得到了高度认可,在江阴地区的民间,也凭借其出色的施政表现,树立起了极高的威望,拥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基于此,从合理推断的角度而言,他对于罂粟科花朵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与当时的官方主流认知以及普通大众的普遍认知保持一致,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代表当时社会民众对于这类花卉的一般性认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文献记载都将丽春花与罂粟花混为一谈。在一些专门聚焦于花卉外观精细研究的书籍当中,对两者进行了明确区分。以清代画家邹一桂所著的《小山画谱》为例,书中记载:“草本,类罂粟而小,一本数花,长柄有毛……相传此花出虞姬冢上,四月开。”[16]在清代,科举制度占据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核心地位,读书人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与科举应试相关的经史子集等书籍的研读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画谱这类专业性较强且与科举关联度较低的书籍,并不在读书人的常规阅读范围之内。由于受众范围极为有限,导致书中所阐述的虞美人花与罂粟花之间的差异,鲜少为当时的人们所知晓。所以,在实际的社会认知层面,丽春花、罂粟花以及虞美人花这三者更多地是被人们混淆在一起,难以准确辨别。

虞美人一名,最初是项羽美妾虞姬的代称,经过北宋初期《贾氏谈录》中记载的听闻虞美人歌便起舞的虞美人草的神话传说,演变为一种草的名字,此时尚未与现今的罂粟科花朵产生关联。在宋代,双鱼儿花因其花朵并蒂,形似两条小鱼,故而得名,又因宋代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影响,其名称雅化为虞美人花,但与现在所称的虞美人花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当时,罂粟科的罂粟与丽春尚未被混淆,尽管罂粟已有米囊这一别名,但直至南宋末年,丽春花仍保留“丽春”之名。南宋末年至明代初年这一时间段,统治者对文化的轻视导致文化发展停滞不前,而丽春花这种需要每年种植的花卉自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到了明代,人民生活逐渐趋于稳定,但罂粟科花朵作为观赏花卉已不再为人们所熟知,这就导致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丽春草、丽春花以及罂粟等名称的混淆。米囊花一名也从最初罂粟花与玉蕊花皆可使用,逐渐演变为罂粟花独有的名字,并由于典故与诗句的误读与项羽建立联系,最终将虞美人与随风摇曳的丽春花相连,从而成就了今日虞美人花这一雅称。

4. 小结

对综上所述,“虞美人”之名的流转与植物的关联,始终伴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与文化想象的投射。从最初作为虞姬的代称,到北宋《贾氏谈录》中颇具神话色彩的虞美人草,再到宋代丽春花与“双鱼儿花”的名称分野,直至明清时期与罂粟科植物的混淆与最终定格,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古人对植物认知的深化与偏差,更折射出时代更迭中文化记忆的延续与重构。

清代新疆虞美人花的独特风姿,以及文人笔下对其意象的多元诠释,恰是这一名称演变的生动注脚——它既承载着对历史人物的追怀,也映照着地域文化的交融,更凝聚着特定时代的社会心态。尽管古籍中关于“虞美人草”的具体所指仍存悬疑,但其名称的流转本身已成为一段鲜活的文化史,让“虞美人”这一意象在植物与人文的交织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与阐释空间。

参考文献

[1] 庄肇奎. 伊犁纪事效竹枝体二十首[M]//胥园诗钞: 卷八. 清代诗文集汇编: 363册. 第52页.
[2] 厉荃. 事物异名录∙序[M]. 关槐, 增纂. 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第8页.
[3] 张洎. 贾氏谈录[M]//四库全书∙小说家类一. 第9页.
[4] 鲍山. 野菜博录∙草部卷二[M]. 四部丛刊三编景明本: 第36页.
[5] 陈邦彦.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 卷三百七十五[M]//四库全书. 第1页.
[6] 洪适. 盘洲文集: 卷第八∙盘州杂韵上[M]. 四部丛刊景宋刊本: 第10页.
[7] 厉鹗. 宋诗纪事: 卷五十九[M]//四库全书. 第27页.
[8] 袁说友. 东塘集: 卷三[M]//四库全书. 第1页.
[9] 洪适. 盘洲文集: 卷第九∙盘州杂咏下[M]. 四部丛刊景宋刊本: 第3页.
[10] 毛晋编. 牧云和尚病游初草[M]. 嘉兴藏本: 第31页.
[11]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之四[M]. 万历二十四年金陵胡承龙刻本: 第23页.
[12] 洪迈. 容斋随笔: 卷十[M]. 四部丛刊景配补宋刊本: 3-4页.
[13] 杨万里. 诚斋集: 卷第八[M]. 四部丛刊景宋写本: 第15页.
[14] 方夔. 富山遗稿: 卷七[M]//四库全书. 第8页.
[15] 蔡澍. 江阴县志: 卷三[M]. 乾隆九年刻本: 第24页.
[16] 邹一桂. 小山画谱: 卷上[M]//四库全书. 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