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支持
The Suppo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DOI: 10.12677/cnc.2025.134106, PDF, HTML, XML,   
作者: 万若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传统文化社会工作本土化Traditional Culture Social Work Localization
摘要: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国家,其理论与实践方法多承袭西方脉络。由于国情不同,与我国社会的适配性仍有提升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五千年文明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思想理念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相契合,深入挖掘并合理借鉴这些思想理念,对于推动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具有一定价值。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应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立足实际洞察国情民情,实现中西合璧优势互补。
Abstract: Social work originated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its theories and practical methods are largely derived from Western contexts. Due to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conditions, its adaptability to Chinese society still has room for improvement. As a crystallization of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ivilizati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presents the root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ping people’s ways of thinking and behavioral logic.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many ideological concept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values of social work. Exploring these concepts in depth and drawing on them appropriately is of certain value for promoting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To develop social wor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rooted in the fertile soi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gain insights into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eople’s needs based on reality, and achieve a complementary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trengths.
文章引用:万若妍.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支持[J]. 国学, 2025, 13(4): 746-751.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4106

1. 引言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专注于解决社会问题、改善关系和提升人类福祉。近年来,虽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实践发展较为迅速,但仍存在不少挑战。面临着社会认知与接受度较低、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融合度仍有提升空间、具备本土化意识和能力的社会工作人才短缺等难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使其更加完善和全面。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文化、制度、国情等多个因素。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支持,可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模式,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有效实施,更好地融入我国社会。同时,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最后,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国际化的学科,其本土化过程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促进,更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大力推进。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涵与发展进程研究

王思斌(2001)指出社会工作本土化是外来模式适应本土社会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议题[1]。陆士桢和王志伟(2020)提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核心路径是“融入”,即专业社会工作融入国家治国理政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结构[2]。郑广怀和张若珊(2021)认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不仅是方法技术的本土化,更是价值理念的本土化,且价值理念本土化决定着方法技术本土化的进程和策略[3]

2.2.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的关联研究

邓莉莉(2013)提出中国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学习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对人的影响、重视中西文化差异[4]。林静(2019)对社会工作伦理概念及儒家思想主要内涵、儒家思想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相通之处进行论述,并结合实务工作中的伦理困境,提出推进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建议[5]。涂宇明(2013)认为道家“无为”“柔静”“天人合一”等思想,与社会工作尊重个体、案主自决、人在情境中的理念深度契合。可以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价值观、知识体系与方法路径提供重要启示[6]。马丹丹(2019)通过在西安周边寺庙的调查发现,佛教以“慈悲、渡己渡人、成佛”为动机的慈善理念,与以人本善良和社会公正为出发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在“扶贫济弱、服务众生”上高度相通。二者可通过尊重差异、借鉴社会工作的方法与组织模式,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7]

2.3. 研究评述

当前,社会工作本土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关联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但较为零散且理论整合性欠佳,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多数研究聚焦于单一文化流派,比如仅探讨儒家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却未对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入社会工作进行系统梳理,难以构建完整的传统文化支持体系。这一不足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空间,本研究将深入挖掘儒、道、佛思想核心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传统文化助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多维支持框架,以弥补现有研究在理论整合方面的欠缺,为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提供更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撑。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

我国传统上崇尚儒家思想,同时又受道家、佛教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在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实践中,需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当前社会工作发展阶段,充分考虑文化的差异性,对西方引进的社会工作进行调适与改造[8]。以此提升助人实践的多元性和灵活性,走出一条“挖掘传统,中西相成”的中国道路。

3.1. 儒家思想

“中华民族之所以存在,在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离不了儒家文化”儒家的地位是在千年的代际传承和人民的自发选择中形成的,其部分思想具有超越时间局限的跨时代性的价值[9]。儒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已在代代中国人身上打下深深烙印,最终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性格与社会结构[10]

尽管儒家文化与社会工作在时间跨度与空间维度上有一定距离,但深入研究二者的思想理念,发现其核心价值具有高度一致性。换而言之,儒家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核心是存在内在亲和的。

1) 仁爱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注弱势群体的福祉。社会工作者应以“仁爱之心”为行动指南,增强同理心,设身处地地理解服务对象的处境和心情。不仅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物质援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更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与支持,细致入微地关注他们的需求与感受。致力于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学习儒家的“爱人”思想,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懂得如何尊重和接纳服务对象,同时修正其内心存在的非理性认知,进而将助人行为从被动响应转化为主动作为。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求助习俗,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仍较多依赖于熟人介绍,处于被动等待案主上门求助的状态,这无疑限制了社会工作效能的充分发挥与领域的拓展,不利于大众对社会工作的全面认知和认同。因此,必须勇于突破现状,主动出击,将把助人活动变为“我主动地帮助他人”。通过主动寻找服务对象、精准识别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增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实效性和影响力,让社会工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力量。

2) 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最早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11]。大同思想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高度整合、和谐有序的社会,即人人平等、和睦相处、共同富裕。在大同思想的感召与激励之下,传统儒学家始终将天下兴衰荣辱、百姓乐业安康视为己任,展现出一种济世安民、心怀天下的宏大格局与崇高胸襟。

从现实维度的宏观视角来看,大同思想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宏大的愿景和目标以及追求社会公正与平等的价值导向。社会工作者应致力于消除社会不公,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包容、共同富裕的社会。从中观层面来看,社会工作者在本土实践中,可以借鉴这一理念,通过组织社区活动、促进邻里交流等方式,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推动社会的整合与和谐。

3) 崇尚礼让

“让”作为儒家礼治思想的核心价值,既被认为是德、礼之主又被视为儒家义利观的价值根基。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个人应具备宽容、谦虚的精神[12]。《论语·学而》中的“温良恭俭让”,正是待人以礼之道的体现。社会工作者在处理服务对象问题时,借鉴儒家的礼让思想,采取温和、包容的方式,不仅体现了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和理解,更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为有效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在现代社区生活中,居民之间容易因日常琐事或资源分配不均产生矛盾。这些矛盾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很可能会逐渐升级,影响社区的和谐氛围与居民的幸福感。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儒家礼治思想,安抚双方情绪,号召双方秉持礼貌、谦逊的态度,通过友好协商来寻找解决方案。

3.2. 道家思想

1)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重要理念,它强调宇宙万物都是遵循自然法则的,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工作者应认识到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理解尊重并顺应这些规律。比如,服务对象可能处于不同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阶段,社会工作者应充分了解这些阶段的特点,对症下药,采取最为合适的方式进行介入。对于处于青春期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应理解其情绪波动和叛逆心理,采取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进行沟通。对于老年人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应关注其身体机能下降和认知功能变化,提供适合其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服务。

2) 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不强制推动,以柔性和谐的方式引导发展。在社会工作中,这一思想提醒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避免过度干预服务对象的个人生活或决策过程。社会工作者也应学会适时退让和放手,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优势。让其在得到适当信息、资源的支持和引导下,自己做出决策,自主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发展。

3.3. 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以慈悲为怀,主张普度众生、救苦救难。这一价值观与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无论服务对象的身份、地位、境遇如何,社会工作者都应以慈悲之心对待每一个服务对象,给予他们同等的关爱和帮助。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可以借鉴佛家的慈悲精神,将关爱与帮助作为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实际工作更加人性化、有温度。

4.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多维赋能

4.1. 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社会工作价值观作为指引社会工作者实践行为的核心准则,对于专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为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滋养与丰富的思想资源。

儒家的“仁爱”“大同”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理想。“仁爱”强调社会工作者应以爱人之心为出发点,具备同理心。“大同”则描绘了社会和谐、人人互助的理想图景。将儒家的“仁爱”“大同”思想融入社会工作价值观体系,引导社会工作者秉持仁爱之心,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为职业追求,心怀大同之志投身于社会服务实践。

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蕴含着对自然规律与个体自主性的深刻洞察。“道法自然”揭示了事物发展应遵循自身规律的本质要求,“无为而治”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强调不过度干预、尊重事物的自然发展进程。以此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之一,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性与能动性,避免过度介入与主观臆断,以更加客观、包容的态度助力服务对象自我成长与问题解决。

佛家的“慈悲为怀”思想,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博爱情怀与悲悯精神。“慈悲”意味着对一切众生的怜悯与关爱,不因服务对象的身份、地位、背景等因素而有所差别。将“慈悲为怀”思想融入社会工作职业操守,能够促使社会工作者以慈悲之心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给予平等、尊重与关怀。

4.2. 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引

现代社会,社区邻里关系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邻里间常因缺乏有效沟通与礼让精神,就楼道物品堆放、深夜噪音干扰、公共空间卫生维护等琐事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一旦个人利益稍受损害便恶语相向,传统“礼”文化观念渐趋淡化,邻里失“礼”则难以和睦共处。

在应对邻里纠纷时,社会工作者可充分汲取儒家礼治思想的智慧。通过组织开展调解座谈会,为急于表达诉求与不满的居民搭建安全、公正的沟通平台。在此过程中,儒家文化中的“崇尚礼让”不应仅停留于道德倡导层面,更应转化为实际操作中的指导原则。

社区工作者引导居民遵循这一原则,秉持以礼待人的态度,以冷静、开放的心态倾听对方意见,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在此基础上,促使双方摒弃成见,友好协商。在尊重彼此权益的前提下,探寻双方均可接受的平衡点,进而妥善化解矛盾,并将这种宽容礼让的心态延伸至后续生活。如此,不仅有助于解决当下的邻里纠纷,更能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基础。

5. 中国传统文化支持下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5.1. 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社会工作虽起源于西方,以西方人文主义文化为理论根基与价值底色。但其价值理念、服务方法及服务目标等层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契合性和共通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孕育、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滋养,成为其本土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根基。

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积极打破学科壁垒,加强社会工作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着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社会工作相契合的元素,并将其融入理论体系之中。鼓励社会工作者深入基层社区、农村,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工作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确保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能够紧密贴合中国社会实际,有效解决中国社会问题。

5.2. 融合本土化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鉴于国外诸多理论与实务模式因制度与文化差异,在我国适用度并不高。社会工作者更应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工作服务的新模式。

在处理居民矛盾方面,可创新宣传与教育方式。借助线上微信公众号与线下张贴海报、分发宣传单等多元渠道,广泛传播“六尺巷”等蕴含和谐礼让精神的传统典故,使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智慧。同时,在社区开展“以礼待人”主题的传统文化思想讲座,引导居民深入理解并认同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树立正确道德观念,提升个人道德素养。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秉持礼让宽容之态,便会更加尊重他人权利与感受,减少因误解或冲动引发的矛盾,学会以理性平和的方式处理问题,避免过激行为。

5.3. 培养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剖析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服务方法等方面的契合之处,以弥补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上的不足,提升其文化素养与传统文化涵养,助力其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工作实践。同时,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视角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养老、贫困、社区治理等现实问题,培养其解决本土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项目。比如,在农村社区开展服务时,引导学生借鉴传统乡村文化中的互助精神,组织村民开展互助活动。在民族地区服务时,尊重并融入当地民族文化传统,制定符合民族特色的服务方案。

6. 结语

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工作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但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社会工作急需结合中国国情对其进行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革新。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支持作用,系统梳理了儒、道、佛三家思想中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相契合的理念,并分析了这些思想在社会工作理论构建、实践指引方面的多维赋能价值。

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应充分重视并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一方面,要积极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要创新融合本土化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将传统文化智慧融入服务实践,提升服务效能。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高解决本土实际问题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推动社会工作在中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 浙江学刊, 2001(2): 55-60.
[2] 陆士桢, 王志伟.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双重机理及其实践路径[J]. 新视野, 2020(1): 43-49.
[3] 郑广怀, 张若珊. 价值理念的本土化: 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反思[J]. 中国研究, 2020(2): 203-219.
[4] 邓莉莉. 中国社会工作者对本土文化的反省——以“差序格局”为例[J]. 社会工作, 2013(2): 65-69.
[5] 林静. 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建构[J]. 改革与开放, 2019(3): 78-80.
[6] 涂宇明. 浅谈道家思想与社会工作[J]. 改革与开放, 2013(23): 80-81.
[7] 马丹丹. 佛教慈善理念与社会工作价值观——基于西安市周边寺院的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19.
[8] 刘华丽, 卢又华. 从儒家思想看社会工作在中国实践的本土化[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9(4): 44-49+73.
[9] 张硕, 李雪婷. 儒学视域下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嵌入[J]. 宿州学院学报, 2019, 34(11): 14-18.
[10] 常锐, 范家绪. 本土化视域下儒家思想对当代社区工作的影响和价值体现[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45(2): 102-107.
[11] 齐芳.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探析[J]. 中国社会工作, 2019(31): 25-26.
[12] 孔凡飞, 孙擎宇. 优秀传统邻里文化助力邻里互助与居民参与现代社区治理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1):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