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及对招生与学校发展的联动效应研究——以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为例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ecise Funding System for Impoverished Students in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ts Linkage Effect on Enrollment and Schoo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Yunnan Medical Health College
DOI: 10.12677/ve.2025.14838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汤曜华, 王 瑀, 蔡梦丽*: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临床学院,云南 昆明;阮 天: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基础与药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招生联动教育公平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ecision Funding Enrollment Linkage Educational Equity
摘要: 本研究以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为实践样本,聚焦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与招生发展的协同机制。通过构建“精准识别–多元资助–育人联动”三位一体体系,对当前政策的优化路径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借助数据整合识别、分层分类资助以及招生促进联动等方式,能够显著提升贫困生的入学保障水平和学校的生源质量。本研究旨在为区域性民办高校提供“精准资助促招生、招生优化强发展”的实践范式,为教育公平及民办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Yun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dicine and Health as a practical sample, focusing on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between financial aid for poor students and enrollment development in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constructing a three-in-one system of “precision identification-diversified funding-educational linkage”, i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current policie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rough data-integrated identification, hierarchical and classified funding, and enrollment promotion linkage, the guarantee for poor students’ enrollment and the quality of the school’s student (student pool)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a practical paradigm of “precision funding promoting enrollment and enrollment optimization strengthening development” for regional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ributing to educational equity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文章引用:汤曜华, 王瑀, 阮天, 蔡梦丽. 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及对招生与学校发展的联动效应研究——以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为例[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8): 330-335.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8388

1. 引言

云南省民办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与教育公平的双重使命。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作为典型代表,其占比达35%以上,资助政策的精准性与招生效能的关联性亟待深化[1]。当前,全国民办高校资助工作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资源供给结构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2]。在新形势下,贫困家庭对教育成本的敏感性凸显,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资助体系,成为破解民办高校“招生难”与“育人难”的关键突破口[3]。民办高校间的生源竞争成本趋于紧张,贫困家庭针对教育教育的问题日益凸显,使得行之有效的资助政策成为影响其报考决策的核心要素之一若资助政策粗放、落实低下,不仅无法有效吸引和挽回贫困学生,可能导致招生规模萎缩,进而对院校的财务造成健康压力,形成报表循环,进一步提高由此提供优质资助的能力。如何打破这一困局,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救助体系,并充分激活其在吸引优质生源、提升学校综合吸引力以及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联动效果,已成为民办高职院校亟待破解的关键性现实问题。

2. 现行资助政策实践基础与优化方向

2.1. 政策实施成效与特色

学院现行资助体系以国家助学金(覆盖30%在校生)、生源地贷款(年均500人次)、校内勤工俭学(200岗位/年)为核心,叠加“医药健康专项”企业奖学金,形成了“基础保障 + 行业协同”的复合模式。本研究采用纵向追踪调查方法,收集了2022~2024年三个学年的学生资助数据。数据来源包括:(1) 学生管理系统中的基本信息和学业数据;(2) 资助管理系统中的资助申请、审核、发放数据;(3) 招生管理系统中的录取、报到数据;(4)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学生满意度和发展需求数据。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专业性质等变量后,精准资助体系的实施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报到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 0.658, p < 0.001),报到率从实施前的68.3%提升至实施后的84.7%,提升幅度达到24.0% (t = 8.45, p < 0.001)初步体现政策对学业支持的有效性。

2.2. 优化方向探讨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在动态识别机制与资源配置结构方面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在动态识别环节,部分院校仍依赖“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 班级民主评议”的传统模式。该模式虽操作简便,但存在主观性较强、动态调整不足等局限,难以全面精准捕捉学生的实时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尤其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学生群体,现有识别体系对其地域特殊性、文化背景差异的考量尚有欠缺,专项支持的精准度与覆盖广度有待提升。此外,针对突发经济变故(如家庭成员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等)导致的临时性困难学生,缺乏快速响应的识别与帮扶机制,易出现救助滞后问题。

在资源配置方面,资助体系仍以保障性项目为主,主要聚焦于学费减免、生活补助等基础需求层面,而与专业实训、职业技能提升相结合的“发展型”资助项目占比偏低。以勤工俭学为例,行政辅助类岗位占比超70%,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岗位供给不足,未能充分发挥资助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方面的育人价值。这种结构失衡导致资助工作在“保障基本”与“赋能发展”的协同推进上存在短板,难以满足学生从“完成学业”到“优质就业”的递进式需求。

云南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地域文化多样、经济发展不均衡特征显著。如何立足这一地域实际,构建兼具精准性与发展性的资助体系:一方面,需优化动态识别模型,整合民政数据、消费行为分析、地域经济特征等多维度信息,提升对边疆地区、突发困难等特殊群体的识别精度;另一方面,应拓展发展型资助的实施路径,将资助与区域特色产业、专业实训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开发兼具地域适配性与专业针对性的资助项目,从而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的实效,助力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精准资助体系的三维构建路径

3.1. 多维度动态识别机制

建立“经济指数 + 学业潜力 + 心理需求”三维评估模型,整合民政贫困档案、校园消费数据(如食堂消费频次、图书馆借阅记录)及心理测评结果,每学期动态更新资助名单。针对边疆民族学生设立“民族文化传承专项”,单列识别指标,强化对突发经济变故群体的精准覆盖。

3.2. 分层分类资助供给体系

结合云南多民族聚居及边疆地区教育发展实际,当前已构建起多层级、立体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通过分层施策实现从基础保障到能力提升再到心理支持的全链条帮扶,具体如下(见表1)。

基础保障层聚焦解决学生最基本的就学经济压力,以国家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核心支撑,通过政策倾斜强化对边疆地区、深度贫困区域学生的精准覆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实施范围,确保经济困难学生无障碍入学。例如,2024年新增的“迪庆藏区专项”计划,单列50个资助名额,针对该地区学生的地域特殊性优化申请流程与评审标准,切实筑牢教育公平的底线保障。

能力提升层注重将资助与人才培养、就业导向相结合,通过校企协同构建“资助–实训–就业”联动机制。典型模式如依托行业龙头企业设立“订单班”定向资助项目,以云南白药集团“定向培养奖学金”为例,企业每年投入20万元专项经费,覆盖80名护理专业学生,受助学生在享受资金支持的同时,可参与企业定制化实训课程、优先获得实习岗位,毕业后通过考核即可直接入职,实现资助与职业发展的无缝衔接,既缓解学生经济压力,又提升其专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心理支持层着力弥补传统资助中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忽视,创新引入“资助 + 心理辅导”融合模式。通过组建专业心理辅导团队,定期开展团体辅导、成长工作坊等活动,帮助受助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带来的心理焦虑,培养积极心态与抗挫折能力。据统计,2023年该模式下的心理干预服务覆盖率已提升至45%,有效促进了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现“物质帮扶”与“精神赋能”的双重成效。

这一多层级资助体系的构建,既立足边疆地区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又紧扣民办高校育人目标,如表一通过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在保障基本就学权利的同时,更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发展潜力,为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区域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Table 1. Implementation content and practical cases of multi-level financial aid system for poor student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 民办高校贫困生多层级资助体系实施内容及实践案例

资助层级

实施内容

实践案例

基础保障层

国家助学金 + 生源地贷款,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扩大“绿色通道”覆盖范围

2024年新增“迪庆藏区专项”50名额

能力提升层

校企“订单班”定向资助(如云南白药“定向培养奖学金”),绑定实习就业

企业年投入20万元,覆盖80名护理专业学生

心理支持层

引入“资助 + 心理辅导”模式,通过团体辅导与成长工作坊缓解心理压力

2023年心理干预服务覆盖率提升至45%

3.3. 资助与招生发展联动机制

  • 宣传赋能:在招生简章中设立“资助政策专章”,制作《贫困生入学支持手册》短视频,突出“精准资助 + 就业保障”特色,2023年相关内容线上浏览量突破10万人次,同比增长65%。

  • 口碑转化:建立“资助成才案例库”,邀请受助学生参与招生宣传,联合媒体传播典型故事(如云南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2024年社会捐赠同比增长30%,招生咨询量提升22%。

4. 联动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招生规模与结构优化

2022~2024年,贫困生报到率提升至88%,带动整体招生规模增长15%,其中边疆民族地区生源占比从18%提升至25%。医学类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提高12%,贫困生平均高考分数提升18分,显示政策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

4.2. 学校发展的长效价值

  • 教育公平深化:少数民族贫困生升学率从28%提升至41%,超全省民办高校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获云南省教育厅“教育公平示范单位”认证。

  • 校企合作升级:“资助 + 培养 + 就业”闭环吸引新增5家合作企业,年投入资金增长40%,形成“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可持续模式。

  • 区域示范效应:学院被列为“云南省民办高校资助改革试点”,2024年获省级专项经费100万元,相关经验在滇西南6所院校推广。

5. 结论与发展建议

5.1. 研究结论

精准资助体系作为民办高校落实教育公平、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其核心效能通过“数据驱动识别、分层分类供给、招生宣传联动”三大机制得以彰显,不仅切实保障了贫困生的教育获得权利,更对学校招生质量的提升形成了显著助推,最终构建起“资助精准化–招生优质化–发展可持续化”的正向循环生态。

在数据驱动识别层面,该体系突破了传统“家庭证明 + 班级评议”模式的局限性,通过整合民政部门低收入家庭数据库、校园消费行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等多维度信息,建立起动态更新的贫困生识别模型。这一机制能够精准捕捉学生的实时经济状况,尤其是对突发家庭变故、特殊地域环境导致的经济困难群体实现了高效覆盖,从源头上确保了资助资源向真正需要的群体倾斜,为后续帮扶的精准化奠定了基础。

分层分类供给机制则针对不同贫困程度、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帮扶网络。从保障基本就学权利的国家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基础性资助,到结合专业特色与职业发展需求的“订单班”定向资助、专业实训补贴等发展型项目,再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资助 + 心理辅导”服务,形成了“保障–发展–赋能”的递进式支持体系。这种差异化供给模式既解决了学生的即时性经济困难,又通过与专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提升了贫困生的综合素养与就业竞争力,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招生宣传联动机制将精准资助政策转化为学校吸引优质生源的重要品牌优势。通过在招生宣传中突出资助体系的完整性、精准性和发展性,向潜在生源传递学校对贫困生的关怀与支持,增强了学校在生源市场中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清晰的资助政策解读能够有效打消贫困家庭学生的入学顾虑,促使更多具备潜力的学生选择报考,从而优化学校的生源结构,为招生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直接支撑。

从实践成效来看,这一闭环机制的良性运转体现为:资助精准化确保了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使贫困生能够安心完成学业并获得全面发展,其成长成才的案例反过来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动注脚,助力招生工作吸引更多优质生源;而优质生源的涌入则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为学校争取更多政策支持、社会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反哺资助体系的完善,形成具有内生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立足云南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征,精准资助体系的“本土化适配”成为提升政策效能的关键所在。通过结合当地民族分布、经济发展差异等实际情况,在识别指标中纳入地域发展系数、民族特色产业影响等维度,针对特殊地区学生设立专项资助通道,同时建立覆盖求学全周期的动态追踪机制,确保资助政策能够精准响应不同民族学生的实际需求。这种本土化实践不仅强化了资助的精准度与可及性,更通过将民族文化传承、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资助项目相结合,使资助工作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同时,深度融入地方发展大局,为学校培养符合区域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最终实现了教育帮扶与区域发展、学校建设的多方共赢。

5.2. 优化建议

1. 政策协同层面:建议省级教育部门设立民办高校资助专项基金,引导“财政补贴 + 企业捐赠 + 校友支持”多元筹资,强化资金稳定性[4]

2. 院校层面:创新资助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3. 智能识别系统: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智能识别系统,综合分析学生消费行为、学习表现、社交活动等多维度数据,实现精准识别。系统设置隐私保护机制,确保学生个人信息安全。

4. 分类资助策略:构建“基础保障 + 发展支持 + 精神激励”的分类资助策略。基础保障包括学费减免、生活补贴、医疗保险等;发展支持包括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就业指导等;精神激励包括榜样树立、文化熏陶、心理辅导等。

5. 全程育人模式:建立“入学前–在校中–毕业后”全程跟踪服务体系。入学前做好政策宣传和入学保障;在校期间提供学业指导、心理辅导、能力培养等全方位支持;毕业后持续关注就业发展,提供校友网络和职业发展支持。

6. 技术赋能层面:引入人工智能分析学生行为数据,开发“智能资助评估系统”,实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决策”的转型[5]

7. 品牌建设层面:将资助成效纳入学校品牌战略,通过“资助开放日”“公益实践项目”等形式,强化社会认知,形成“招生–资助–就业”口碑链。

基金项目

《云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4年度科研课题》。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燕.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研究[J]. 才智, 2020(9): 162-163.
[2] 杜益瑞, 蒋晓娟, 叶根. 高校贫困生精准育人模式的实践与优化——以普洱学院为例[J]. 科教导刊, 2025(12): 139-141.
[3] 王刚, 罗菲. 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生源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 科教导刊, 2025(7): 137-139.
[4] 朱佳丽. 财商教育与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融合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11): 186-188.
[5] 张向荣, 杨国鑫, 林培玲, 等. 高校资源赋能多元化化学科普的探索与实践[J/OL]. 大学化学: 1-7.
https://link.cnki.net/urlid/11.1815.O6.20250605.1445.012, 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