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背景下高校假期思政工作实践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during the Va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Civilization Practice Center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ve.2025.14839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 静, 刘 妍: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探测学院,江西 南昌;杨优美:东华理工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西 南昌;苏 幸:东华理工大学融媒体中心,江西 南昌
关键词: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校假期思政实践途径Center for the Practice of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Holidays Practical Approach
摘要: 回答好新时期的“教育三问”是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开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阐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背景下加强高校假期学生思政工作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高校假期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利用假期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实践途径,通过转变教师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意识,打通学生思想政治的“最后一公里”。
Abstract: How to answer the “three questions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how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in va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ization practice center in the new era,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during the current holidays in universities, put forward how to use holidays to d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by changing the way of teachers work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service and open up the “last mile” of students’ ideology and politics.
文章引用:陈静, 杨优美, 苏幸, 刘妍.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背景下高校假期思政工作实践探析[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8): 348-353.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8391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尤其是非在校期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教育管理工作,在这样的新挑战、新问题、新境遇下也随之发生了新的转变。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育人作用,如何进一步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平台,加强大学生假期思想政治教育,成了全国高校直面的新命题。

2.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背景下加强高校假期思政工作的必要性

本文所指的高校假期思政正是为适应时代变化和时期转变的针对大学生假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催化剂和新变量背景下提出的,利用假期这个特殊时间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

1) 是青年学子实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的必要手段

高校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期间,多数时候只能感知“学生”这一重身份,对社会和公民的感知不深刻、不完整,尤其在社会角色转换、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假期思政教育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假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开展活动,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发展变化,不断完善他们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认知。

2) 是高等学校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行动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1],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实践中心为依托,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假期思政是高校坚持思政教育改革、把握教育规律、破解思政教育发展体制机制问题,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生动实践,是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的体现,对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和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 是构建“家、校、社会”协同育人大教育格局的现实要求

长久以来,我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存在界限模糊、职责不明的问题,这成为协同育人实践中的一大难题[2]。要想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背景下做好大学生的假期思政工作,不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支持平台,高校也要不断完善教育评价激励机制,同时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和鼓励学生参与政务实践、企业实践、兼职锻炼、社区服务等实践项目,如此,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变得生动和具体,三方发挥优势、相互支持和促进,切实凝聚育人合力。

3. 当前高校假期思政工作存在的疑难杂症

1) “个性化”设置不足导致参与度不高

假期思政教育开展的实践项目通常会根据社会发展动态进行适时调整,然而一部分高校在前期顶层设计方案时,因受人员配置和时间分配等问题的影响,省略了广泛征集意见、海选、专家论证等环节,直接发布相关方案或通知。因此,项目类型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地域优势等得不到很好地契合,从而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

2) “专业化”融合不够导致精准度不高

假期思政教育是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寒暑假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展工作的。我们根据各地区各高校近年来的宣传报道或交流活动,可以看到,项目带队实践教师组成一般由辅导员、学团干部等思政教育工作者组成,缺乏专业教师参与,导致学生所参与的实践项目普遍集中在社区志愿服务和政务实践等方面。且这些社会实践项目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或所属的学科结合较少,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践锻炼和专业领域实践锻炼方面的项目设置较少。综上,高校在假期思政教育实践中,由于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力度不够和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融合不足,会导致学生的专业性发挥不足、专业技能应用服务不够精准。

3) “体系化”建构不足导致转化度不高

近年来,部分高校积极探索“以主题活动牵引、实践体验共进、双主体互动、师生共成长”为路径的假期思政新模式,假期思政实践在学生中成为“新潮流”。但在学生回归校园后,假期思政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鲜活素材,由于在校园中宣传、延续和拓展较少,导致“行走”的假期思政“第二”课堂与教室学习的“第一”课堂衔接脱节问题,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被动”转“互动”,“独白”转“对话”存在较大难度,教育成效的作用持续性减弱,“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转化度不高。

4) “数字化”应用不足导致辐射度不广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很大程度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丰富了教研资源,极大地推动课堂内显性教学与课堂外隐形教育并举的进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假期思政,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教师侧”让教育“潮”起来,赋能“学生侧”让受教育“热”起来,进而增强假期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数字资源支持下的高校假期思政,普遍因为经费投入不足、校地合作不够紧密等原因,有着数字平台利用率低的问题。因此,假期思政在开展过程中,缺乏数字化教学技术和信息系统的辅助,导致思政教育目标、内容、场景没办法取得最佳教育效果,进而造成辐射面难以突破“小圈层”的结果。

4.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背景下高校假期思政工作实践途径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背景下加强高校假期思政工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原则,从文化性建构、主体性发挥、团体性辅导、技术性优化、四个方面着力推进,从而实现思想铸人、实践育人、成风化人的有益尝试。

1) 加快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步伐

对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四个定位,高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国家意志在高校表达的创新形式,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和功能的公共空间,是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3]。它通过层次性建设、在地性设计、行动性运行等重塑高校公共空间形态,在高校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当下,实践中心正处在拓展推广阶段,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中心志愿服务主阵地的引领示范作用,以机制保障为基础,以队伍组建为重点,以项目实施为关键,开展特色志愿服务,不断推进社会服务项目的常态化、精准化、品牌化。

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在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后,他们首先在建强志愿服务队伍做实服务项目上下功夫,先建立文明实践服务总队,在总队的协调下,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建立了院系的政策理论宣讲、文体服务、支教助学、普法宣传、医疗健身、卫生服务、乡村振兴等类别的实践分队。为确保各支队伍的服务和实践成效,联通“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教育实习、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等制度,建立健全志愿者管理机制,整合全校教师队伍、项目活动、资金场地等资源,不断提升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的整体效能。

需要注意,高校在建设实践中心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增量而忽视质量,要根据现有的学生活动场所、博物馆、校史馆、党员活动室等,进行统筹谋划、建设和使用。

2) 积极构建学生假期思政校地合作平台

利用实践中心场域资源加强高校假期思政教育,是高校不断总结实践育人经验、加强转化实践育人成果、提升假期思政覆盖面和影响力的有益尝试,更是高校融贯思政课堂与实践课堂教学资源,使学生在知识引领与实践感悟的良性互动中达到教学目标和育人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

开展校地合作后,中心的阵地资源将成为高校实现理论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相统一的强有力载体。除了其内部的资源统筹和调配,高校还要摸清校地实践中心的平台资源,对标地方需求拓展社会服务类型,在党的创新理论基层宣讲、健康文化管理服务“结对共建”、送文化科技卫生“下乡”等方面与中心开展深入合作,使中心建设与假期思政融合发展,达到协同育人、相互赋能的目标。

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学校仅在2023年就组建了50余支重点社会实践服务队,赴江西、北京、新疆等地,联合当地文明实践中心,围绕理论宣讲、助农兴农、义务支教、产业调研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此为基础,学校提出了“三元·四位·五维”假期思政育人新模式,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元协同和“学校–共青团–系部–课题组–导师”五方联动育人机制。

在校地合作共建的过程中,高校要利用平台建设整合社会服务资源,突出假期思政实践教学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成效,彰显假期思政实践教学对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作用。同时,假期思政在探索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时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思政教育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

3) 转变教师思政教育理念,提升实践育人能力

当下,“0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他们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但更加追求个性化和自主化,思想行为特点鲜明,优点突出,缺点也较明显。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征和成长成才需求,教会他们通过“行”来加深“知”–检验“知”–发展“知”。

因此,教师在实施假期思政教育时,应当转变对“00后”学生教育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坚定教育的主体责任和教师的主体地位,注重挖掘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点,让教育“润物无声”。

安徽大学在学生寒暑假作业设计方面做了很好的教育理念转变的尝试。他们本着遵循学生成长及认知规律的原则,调研摸排和分析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自我提升、对社会发展、对职业选择的认知,同时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育现状结合起来,制定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假期思政教育方案,创造性开展工作[4]。这种持续关注学生每个阶段教育内容,将学生思想成长、心理成熟、技能提升、生活多样性统筹考虑的做法,达到了良好育人效果。

4) 数智化赋能精准指导,充分发挥“家、校、社会”协同育人

对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5]。在数字化转型的教育背景之下,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紧密相连,高校假期思政作为构建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积极去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和需要,主动融入数智化的现代发展潮流。

一方面,借助网络进行活动成果展示。比如,陕西科技大学在假期劳动教育过程中,依托“易班”平台开设了《味之食光》栏目,利用视频、图文形式很好地呈现了学生的劳动教育过程。另一方面,可以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假期思政活动互动。如,东华理工大学在“三元·四位·五维”假期思政育人实践过程中,依托“智慧思政”新媒体平台,连续四年组织开展了“5 + X”维云联动特色活动,参与人次达近五万,学生通过这些趣味实践活动,提升了家国情怀,体悟了孝老爱亲,锚定了人生规划,丰富了社会实践,提高了人文素养。

这种通过拓展信息化教育空间的智慧思政教育实践,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活化假期思政工作方式,吸引带动了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假期思政教育的数智化技术运用,是促进教育方式实现多元化的有效途径,将思政课堂与实践课堂教学资源融贯,形成了“线上 + 线下”思政教育新矩阵,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了假期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方式实现多元化,让学生在知识引领与实践感悟的良性互动中达到教学目标和育人的最佳效果。

5. 实践成效

假期思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原则,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中形成的针对学生开展的思政教育实践。当前,各地各高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作用,推动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丰富大学生假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和平台,让思政教育更加深入“青年心”、引发“青年志”、引领“青年行”,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育人成效。

1) 假期思政育人逐渐深入“青年心”

高校依托“中心资源”拓展育人路径、创新育人手段,有效地连接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弥补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不连贯,改变了过去传统思政教育实践“内容单一、形式单一、场所单一”的局面,切实提高了学生实践的认同感、获得感和成就感,促使学生从“感动”到“行动”的转变。从打卡红色名村到爱国主义教育场馆,从探秘历史遗址到探访文化传承,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提升了大学生们的思想认识,磨炼了个人意志,坚定理想信念。

北京部分高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乐享国庆假期,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们一致认为在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中深受教育;江西高校组建千支团队在赣鄱大地上赴革命老区、红色圣地、田野乡村、社区街道、发展前沿、生产一线开展社会实践,百所高校学子参与后纷纷表示:在实践中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兴趣特长,通过直播带货、政策宣讲、科技助农等方式,参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工作,让我们倍感自豪,今后这样的活动会继续参加。

2) 假期思政育人逐步引发“青年志”

高等学校在推进假期思政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突破了校园空间局限。各高校一方面,充分使用校地省域实践中心的红色文化资源,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广泛开展“红色走读”“追寻红色足迹”“红色家书诵读”等研学实践活动,把红色资源转化成生动教材,转化成精神力量,去激活融在青年学子血脉里的红色基因;另一方面,高校在假期思政实施方案里融入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假期社会实践,带领青年学子讲历史、讲故事、讲实践,激发青年学生家国情怀,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安徽农业大学在每年组织2万多人次青年学生到学校八大综合试验站开展实践实习、1.1万余名学生参加“三下乡”暑期实践后发现,97.68%的学生提升了“生在种花家”的自豪感,96.75%的同学更加坚定了投身基层、服务国家的志向。南昌航空大学学生在参与学校的“1 + 7 + 1”暑期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后认为:这种在社会实践中“酿蜜”的教育方式,对促进我们在集体中成长、在参与中塑造、在组织中凝聚、在行走中感悟,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

3) 假期思政育人逐步引领“青年行”

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高校假期思政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胸怀“国之大者”,争做时代新人。

一方面,在特殊时期,高校因势、应势利用好疫情防控、防汛抗洪、科技扶贫等领域的先进典型作为育人重要素材,通过“榜样式”示范,激发了青年学子的“青春式”担当。据调查显示,仅河北地区的高校,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先后组建了三百多个青年突击队,约3.4万余名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大学生们在示范引领和榜样育人的带动下,用实际行动成为抗“疫”队伍的重要力量,向战“疫”大考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另一方面,各高校充分利用假期开展发挥学生专业优势的社会实践,不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内生动力,引导毕业生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业。从项目开展至今,全国累计46.5万余名学子在积极响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后在两千多个县(市、区、旗)基层服务,真正用年轻而炽热的行动,主动立足志愿服务事业。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背景下,高校因地制宜开展假期思政,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更能促使高校及时转变育人理念和工作思路,同时积极搭建并拓展育人平台,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6],从而有效提升高等学校假期思政的育人实效。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大学‘开学第一课’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XJG-22-6-8);2023年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三元·四位·五维’假期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23年东华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两地办学背景下新生入学适应性研究”(DHJG-23-44)。

参考文献

[1] 王玥芳, 常雪梅. 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抓紧抓实抓好[N]. 南方日报, 2018-10-23(F02).
[2] 周韵曦. 明确育人目标与职责 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N]. 中国妇女报, 2023-02-01(001).
[3] 廖福玲. 赣州全域展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N]. 赣南日报, 2021-06-07(01).
[4] 汪莉, 薛莲.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寒暑假育人路径构建研究——以大学生“寒暑假作业”设计为例[J]. 科技风, 2023(25): 44-46.
[5] 李永智. 以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N]. 人民日报, 2023-10-13(09).
[6] 刘文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三维向度[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10): 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