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形治神”法针治胞宫类疾病探析
Analysis of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Cystic Diseases with the Method of “Adjust the Shape to Cure the God”
DOI: 10.12677/tcm.2025.14851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董胜洁, 李雪青*: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王 雷, 吴 颂:秦皇岛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河北 秦皇岛
关键词: 调形治神针刺病因病机胞宫类疾病Adjust the Shape to Cure the God Acupunctur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ell Uterine Diseases
摘要: 本文于《黄帝内经》中“形神合一”理论基础之上,总结延伸出“调形治神”理论,将其应用于治疗胞宫类疾病并进行探讨。胞宫是女性生殖的核心器官,其功能依赖于脏腑、气血、经络的协调,若三者中出现问题,则易引发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胞宫类疾病。当前西医治疗以药物和手术为主,但存在副作用及局限性,通过确立“形–神–胞宫”轴,在针灸“调形”与“治神”的双重干预下,可以改善胞宫局部病变及整体神机,具有疗效持久、安全性高的优势。本文旨在探讨“调形治神”法的理论依据与临床路径,为针刺治疗胞宫类疾病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the unity of shape and god” in the “Inner Sutra of the Yellow Emperor”,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extends the theory of “adjust the shape to cure the god”, and applies it to the treatment of cell-like diseases and discusses it. The uterus is the core organ of female reproduction. Its function depends on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nal organs, qi and blood, and meridians. If there is a problem with the three, it is easy to cause menstrual irregularities, dysmenorrhea, infertility and other uterine diseases. At present,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is mainly based on drugs and surgery, but there are side effects and limitations. By establishing the “shape-god-cell palace” axis, under the dual interven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hape adjustment” and “treatment of god”, the local lesions of the uterus and the overall magic machine can be improved,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ng-lasting therapeutic effect and high safety.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linical path of the method of “adjust the shape to cure the god”, and provides new ideas f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diseases.
文章引用:董胜洁, 李雪青, 王雷, 吴颂. “调形治神”法针治胞宫类疾病探析[J]. 中医学, 2025, 14(8): 3480-3485.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8514

1. 引言

作为女性生殖系统中极其重要的器官,胞宫被归于奇恒之腑,亦有记载称为女子胞、子处、子脏等,胞宫承担着通调月经、孕育胎儿以及分娩的生理功能。其功能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脏腑、气血、经络的共同协调,若脏腑功能紊乱,经络不通,气血阴阳失调,则会导致胞宫类疾病的发生[1]。胞宫类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也是女性多发病,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且患者群体年轻化的趋势。目前西医对胞宫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使用激素、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而使用这些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2]。相较于西医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针灸治疗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持久、复发率低等优点,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3] [4]。本文以“调形治神”法为指导,探析针刺治疗胞宫类疾病,以期能够扩展治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2. 胞宫的功能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

胞宫作为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其健康状态有赖于脏腑经络气血的相互协调。胞宫作为奇恒之腑,在脏腑配属中并无相表里的器官,其功能特性与五脏相似,具有贮藏精气、濡养机体的作用,但又有五脏所不具备的功能特性,藏中有泻,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生殖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这种双重特性使得胞宫具有区别于其他脏腑的两大核心功能:一是主持月经,月经是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胞宫的结果,胞宫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女子月经的来潮;二是孕育胎儿,妊娠期间月经闭止,全身气血通过冲任二脉汇聚胞宫,为胚胎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6]

胞宫与脏腑的关系体现在气血的化生和调控上。气血作为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其生成输布的过程主要由脏腑系统的生理功能所主导。胞宫作为女性生殖器官,其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气血的滋养和调控[7]。《类证治裁·调经论治》中言:“盖女善郁,木失条畅,枝叶萎悴,肝不藏血,经之有所不调也。”一方面,肝经气血的盛衰直接影响着月经生理的正常与否;另一方面,肝主疏泄,对机体气血运行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金匮要略编注》中也指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而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这些脏腑的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着胞宫的气血供应和调节[8]。当脏腑功能失调时,会导致胞宫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从而引发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胞宫与经络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血的运行和沟通上。经络作为人体气血运行的核心通道,将胞宫与全身各脏腑器官相联系,实现气血的输布和沟通[9]。冲脉、任脉、督脉及带脉等都与胞宫有着密切的联系。《景岳全书·妇人规》中云:“经本阴血也,何脏无之,唯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揭示了冲脉对月经的核心调控作用,冲脉为血海,蓄溢阴血,上渗诸阳,下灌三阴;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为人体妊养之本;督脉与任脉,同起于胞中,督脉调摄气血,带脉发挥约束诸经的调控作用,一行于身后,一行于身前,交会于龈交,其经气循环往复,沟通阴阳,调摄气血,这些经脉共同维持着胞宫的正常生理功能[10]。当经络受阻或气血运行不畅时,胞宫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各种妇科疾病的发生。经血的生成和排出以及胎儿的正常发育和成长都有赖于气血的滋养和调控,这对于维护胞宫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11]

3. 胞宫类疾病的病机探讨

胞宫类疾病的病机复杂多样,本文将其病机大体分为情志内伤、肝肾亏虚、寒痰淤结三个方面。

3.1. 情志内伤

肝主疏泄主藏血,为经血生成之源,对气血、气机及情志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徐春甫在《古今医统》中提到:“凡病之起,多由于郁……”指出了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则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能荣养胞宫,从而引发一系列胞宫疾病[12]。如今社会发展快、竞争力大,女性群体普遍面临着由生存压力引发的忧虑、心情低落等情绪问题,具体表现为持续性的焦虑状态与抑郁倾向。临床上月经后期、闭经等妇科疾病皆与情志内伤有关[13]

3.2. 肝肾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主生殖发育,胞宫的发育成熟及行经、孕育胎儿皆依赖于肾精的充养。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肝肾功能的协调对于胞宫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14]。若肝肾虚损,则精血不足,冲任失养,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则出现月经失调之象。此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还可导致崩漏等胞宫出血性疾病[15]

3.3. 寒痰淤结

《素闻·举痛论篇》中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蜷缩,蜷缩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黄帝内经》曰:“温气不行,凝血蕴里不散,精液涩渗,著而不去,积乃成已。”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易致阳气受损并引发气血运行不畅。痰为有形之病理产物,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积聚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血行,则出现痛经、不孕等症状,甚至产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16]

4. 从“调形治神”理论探讨胞宫类疾病的针灸治疗

“调形治神”的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中的“形神合一”理论,形恃神而存,神因形而显。正所谓“形正则气顺,神安则血和”。“调形治神”涵盖了针灸治疗中的两个核心方面。调形,即调整人体的形态结构,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使之达到平衡和谐;治神,则是指调节人的精神心理状态,既包括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调节,也包括对患者神志、意识等方面的调整[17]。人的精神心理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整脏腑功能,进而影响人的精神心理状态[18]。通过确立“形–神–胞宫”轴,改变传统局部取穴思维,将形体结构、神志调控与胞宫功能结合起来,提出"调形以正其位,治神以复其用"的治疗新理念,针灸治疗通过“调形治神”,既能够缓解患者的身体症状,又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平衡的目的。

4.1. 调形——针对胞宫局部病变

具体选用腧穴:关元、气海、中极、子宫、三阴交。所选穴位中任脉与足三阴经相配,局部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关元、气海同属任脉,位置接近胞宫,腧穴所在亦为主治所在,《针灸大成》中:“关元主月经不通,绝嗣不生。”能够调节全身气机,促进气血生发,培元固本,调和经气固摄经血;中极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针灸穴名解》:“本穴内应胞宫、精室。胞宫、精室为人体极内之处,犹房室之堂奥也。乃人体至中至极,故名中极。”也就是任脉气血最为丰盈之处,可以补肾调经,养元益精,行气止痛[19];子宫穴为局部选穴,专治胞宫类疾病,是治疗的经验效穴,刺之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活血化淤,并调节胞宫的功能;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其解剖定位处于三条阴经的经气交汇之处。该穴不仅与冲、任二脉有密切联系,更因其交会特性而具有多重治疗功能。《金针王乐亭》曰:“三阴交滋阴、健脾、助阳,为治血之要穴。”可以舒肝理气健脾,培补肾气,补益气血,通络祛瘀[20]。对于不同证形的胞宫类疾病可以在主穴基础上加一些配穴,如脾虚型加足三里、血海,肾虚型加肾俞、太溪,肝郁气滞型加太冲,来更好地缓解症状。足三里自古便有“长寿穴”之称,可调补气血,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之源;血海能养血活血,是治疗血症的要穴,加此二穴可以健脾益气,调理冲任。肾俞、太溪可温补肾阳,滋阴补肾,调补肾气,使肾气充盛,共奏补肾健脾,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固冲任,调月经之功。《针灸资生经》中曰:“太冲、疗月水不通。”刺之可疏肝解郁,和血调经[21]

4.2. 治神——调整整体神机

具体选用腧穴:百会、神庭、神门、内关。脑作为调控精神意识的核心器官,素有“元神之府”之称,督脉入络脑,主穴中百会为肝经与督脉的交会穴,位居颅顶阳气汇聚之处,并有“三阳五会”之称,刺之有升发阳气之功,与神庭相配,可调神安神,清利头目;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输穴,《医学入门》中记载:“神门主惊悸,怔忡,呆痴等疾。”有研究显示针刺神门可以提高人体的认知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调心安神,通利血脉[22];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过调节阴维脉而疏通气机,宽胸理气;《针灸甲乙经》中云:“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说明内关对于舒缓情绪,改善焦虑抑郁等心理有一定的作用,刺之可加强镇静安神之力[23];配穴选用印堂、四神聪,具有醒脑通窍、增强镇静安神的作用;肾俞、肝俞可调补肾气,疏肝解郁,通过调补肾气、肝气来调畅情志,使心神得安[24]。诸穴合用,可调整整体神机,达到安神定志,调和气血,疏肝解郁,益智安神的目的。操作时,需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选穴,针刺手法宜轻柔,避免刺激过重,以免伤及正气[25]。同时,针灸治疗需配合患者的生活调理,月经周期不同阶段调整配穴,如卵泡期重补肾,排卵期重通络,体现“因时制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26]

5. 针刺治疗胞宫类疾病的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针刺可以通过对神经内分泌的调控来帮助调节人体生殖系统。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和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是维持女性生殖系统的健康的重要激素,它们可以促进卵泡的生长、排卵以及黄体的形成[27]。卓缘圆发现针刺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清LH、FSH水平,促使激素水平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帮助缓解卵巢早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可以通过改善生殖道菌群,维持阴道酸性环境,对于改善卵巢功能有益[28]。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可以抑制内膜异位组织信号通路的激活,对异位内膜组织的细胞活性进行调控,起到镇静止痛和治疗的作用[29]。李威经研究得出结论:通过刺激子宫、中级、关元等穴位,可以改善患者的内分泌和代谢紊乱,恢复卵巢的排卵情况,减少多囊改变[30]。通过针灸来刺激穴位,增加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水平,从而促进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6. 结语

胞宫类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且治愈困难,严重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调形治神”法强调身心同治,在改善胞宫局部病变的同时注重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有助于疾病的更好恢复。针灸在防治胞宫类疾病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值得进一步发掘和推广。我们应充分认识针灸的优势,及时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针灸研究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将为胞宫类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有效手段。

基金项目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2022539)。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旭, 朱江, 解秸萍, 等. 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取穴规律探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9): 1905-1906.
[2] 崔文娜, 连方. 再论胞宫为奇恒之“腑” [J]. 中国医药导刊, 2018, 20(3): 167-169.
[3] 吴松宇, 杨润雨, 冯晓玲. 中医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认知及针灸治疗现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18(4): 844-848.
[4] 张雅惠, 骆敏, 裴丽霞. 近10年针灸在辅助生殖领域中的应用[J]. 中国民间疗法, 2023, 31(10): 102-105.
[5] 姚锐, 田丽颖, 王芬, 等. 卵巢早衰的针灸治疗思路[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 34(6): 1007-1010.
[6] 李铭桀, 任路, 徐宁阳, 等. 基于天癸与“肾-心-脑”轴理论探讨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双心疾病[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6(9): 1307-1312.
[7] 吕晶武. 《黄帝内经》奇经思想对后世妇科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 17(23): 24-26.
[8] 李珊珊, 于晓华, 孙风峙, 等. “益肾固冲调神法”针灸论治卵巢早衰[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 13(14): 32-35.
[9] 王怡心, 姜丽娟. 基于“心-肾-子宫轴”理论探析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选穴思路[J]. 辽宁中医杂志, 2025, 52(3): 35-37.
[10] 邱懿, 何雨函, 宋雨晖, 等. 基于尤氏观络识胞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针灸治疗[J]. 江西中医药, 2023, 54(7): 59-61, 65.
[11] 肖小文, 金庆雷, 王伟平.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思路[J]. 中医临床研究, 2024, 16(35): 19-22.
[12] 黄丽娟, 王洪峰. 关于《针灸甲乙经》治疗妇科杂病的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 5(31): 21-23.
[13] 张家蔚, 薛晓鸥, 李军, 等. 郭志强教授基于“阳化气, 阴成形”理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32(13): 1815-1819.
[14] 张泓源, 王丽, 刘静君. 基于“阳化气, 阴成形”探讨女性卵巢储备功能低下[J]. 中医药信息, 2022, 39(5): 23-26.
[15] 汪文卉, 廖鹏麒, 黄海城, 等. 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不孕症的针灸治疗思路[J]. 新中医, 2023, 55(9): 179-182.
[16] 朱墨豪, 邱玲, 韩文华, 等. 基于“心-肾-冲任-胞宫”生殖轴探析妇科生殖疾病的针灸治疗思路[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4, 31(2): 167-172.
[17] 辛思源, 张鹏, 林驰, 等. 从经脉脏腑角度探讨痛经病位胞宫与经穴效应的关系[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 33(8): 1883-1887.
[18] 张佳敏, 郑利芳, 金亚蓓. 《傅青主女科》痛证思想在针灸妇科中的应用体会[J]. 浙江中医杂志, 2023, 58(6): 434-436.
[19] 曹朝霞, 黄志强, 谢宇平. 疏肝调神针刺联合逍遥散治疗围绝经期肝气郁结型失眠临床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 2020, 39(2): 145-148.
[20] 汪秀梅, 孙飒, 张秀红, 等. 基于“任主胞宫”理论探讨针灸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临床疗效[J]. 陕西中医, 2024, 45(1): 120-123.
[21] 征征, 郁悦, 王裕星, 等. 基于数据挖掘与证候分布的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选穴规律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23, 39(8): 43-51.
[22] 陈淑敏, 王莹莹. “治脑调神”刺法治疗神志病探析及其临床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5): 2630-2632.
[23] 关志强, 马铁明. 马铁明教授“调神与调形针法”理论基础探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22(6): 119-122.
[24] 宋瑶, 林咸明, 王莉莉.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调神”类针法内涵初探[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2, 29(4): 723-724, 729.
[25] 江焕钊, 温健辉, 黄子津, 等. 袁青教授调神针法结合针刺手法量学诊疗模式浅析[J]. 针灸临床杂志, 2022, 38(8): 86-91.
[26] 徐欢欢, 黎斌, 陈克龙, 等. 疏肝调神法针刺联合调肝安神方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的效果观察[J]. 中国乡村医药, 2023, 30(14): 13-14.
[27] 于泽, 孟然然, 周慧慧, 等.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作用机制研究[J]. 环球中医药, 2022, 15(9): 1716-1721.
[28] 卓缘圆, 宁艳, 林彦廷, 等. 针刺对卵巢早衰患者血清激素及生殖道菌群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23, 39(12): 10-15.
[29] 韩亚光, 宋思钰, 孙小惠, 等. 针刺疗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J]. 世界中医药, 2023, 18(16): 2298-2304, 2308.
[30] 李威, 张益蒴, 匡洪影, 等. 电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12): 70-73,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