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S)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其危害已不仅局限于睡眠结构紊乱。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成年人群中,男性发病率约为22%,女性约为17%,且随着年龄增长及肥胖人群比例增加,发病率显著升高[1] [2]。长期的睡眠呼吸暂停可导致间歇性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因子释放。这些病理改变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联性尤为密切,研究表明,OSAS患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非患者的3~5倍,且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OSAS还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情绪障碍,甚至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3] [4]。
目前,西医治疗OSAS的方法虽多样,但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因设备佩戴不适、噪音干扰等问题,患者长期依从性不足50%;外科手术治疗虽能改善部分患者气道解剖结构异常,但存在出血、感染、气道狭窄复发等风险;药物治疗方面,虽有研究尝试使用孕激素、雄激素拮抗剂等,但因疗效不确切且存在不良反应,尚未形成标准化治疗方案。在此背景下,中医凭借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为OSAS治疗提供了新方向。针灸作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机体功能、改善症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老十针作为经典针灸配伍,值得深入研究其在OSAS治疗中的价值[5]。
2. 老十针的理论基础
2.1. 老十针的理论渊源
老十针的创立根植于深厚的中医经典理论。《灵枢·本神》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其明确指出脾胃功能失常对全身气机和脏腑功能的影响。《脾胃论》中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强调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核心地位。王乐亭先生基于此,结合《针灸甲乙经》中穴位配伍理论,精心选取足三里、中脘等穴位组成老十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黄帝内经》载“合治内府”,其不仅能调理脾胃,更可通过阳明经气血的运行,濡养头面诸窍;中脘穴作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针灸大成》言其“治心腹胀满,肠鸣泄泻”,针刺此穴可调节胃气升降,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天枢穴为大肠募穴,与中脘配合,可增强胃肠动力,促进水湿运化;气海穴位居下焦,为先天元气之海,针刺此穴可培补元气,推动后天脾胃运化;内关穴通阴维脉,《奇经八脉考》记载其能“主心痛、胸痹”,可调节心神,改善睡眠质量。这些穴位相互配合,形成了以调脾胃、补气血、畅气机为核心的配伍体系[6] [7]。
2.2. 老十针对脾胃功能的调节作用
从经络循行角度分析,老十针涉及的足阳明胃经、任脉等经脉与脾胃关系紧密。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贯穿全身,其经气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脾胃运化。针刺足三里可激发胃经经气,促进胃液分泌和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能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如增加胃动素、胆囊收缩素的释放,从而改善胃肠动力。中脘穴深部为胃幽门部,针刺中脘可通过机械刺激和神经传导,调节胃的排空功能。临床研究发现,针刺中脘后,患者胃电节律紊乱得到改善,胃排空时间缩短。天枢穴位于大肠募穴处,针刺天枢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蠕动,减少痰湿内生。气海穴所在部位为人体下焦,与肾关系密切,针刺气海可温补肾阳,肾阳充足则能辅助脾胃运化,正如《景岳全书》所言“命门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内关穴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可改善胃肠的应激反应,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对脾胃功能的影响[6]-[8]。
2.3. 老十针治疗OSAS的作用机制
在中医理论层面,OSAS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存在多重关联。脾胃虚弱,一则水谷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上犯,阻塞气道。《丹溪心法》提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气道中的痰浊积聚可导致呼吸不畅。二则气血生化无源,上气道肌肉失于濡养。《素问·痿论》云“脾主身之肌肉”,肌肉失养则松弛无力,易引发气道塌陷。老十针通过调节脾胃,使痰湿得化,气血得充,气道得以通畅,肌肉得以濡养[6] [7]。
从现代医学角度,老十针可能通过多系统调节发挥治疗作用。在神经调节方面,针刺穴位可激活外周神经感受器,通过脊髓和脑干传导通路,调节呼吸中枢的兴奋性。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可影响孤束核、疑核等呼吸调节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增强上气道扩张肌的收缩力。在炎症调节方面,OSAS患者体内存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升高的现象。针刺老十针穴位可下调这些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气道炎症反应,改善气道黏膜水肿。在代谢调节方面,老十针可能通过调节胰岛素敏感性、脂代谢等,改善肥胖患者的代谢紊乱。肥胖是OSAS的重要危险因素,代谢改善有助于减轻体重,减少气道周围脂肪堆积,缓解气道阻塞[9] [10]。
3. 老十针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作用机制
3.1. 调节脏腑功能
老十针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可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输布,改善气血津液的代谢。脾胃运化正常,则痰湿无以生成,气道得以通畅。同时,脾胃功能的改善还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呼吸效率,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9]。此外,内关穴可调节心脏功能,稳定心律,减轻OSAS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气海穴可培补元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促进身体的康复。
3.2. 改善气道局部血液循环
针灸刺激能够引起局部组织的生理反应,促进气道周围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组织的血氧供应。这有助于改善咽部肌肉的营养状态,增强肌肉张力,减少气道塌陷和阻塞的发生[11]。研究表明,针刺可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等,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从而改善气道局部的微循环[12]。
3.3. 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
老十针刺激穴位可通过神经反射途径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一方面,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达到平衡状态,缓解气道平滑肌的痉挛,保持气道通畅[13]。另一方面,针刺可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内分泌系统,调节激素水平,改善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对OSAS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14]。
4. 从六经辨证视角论老十针治疗OSAS的临床应用
4.1. 病位探析
OSAS的病位在六经辨证中属少阳半表半里范畴。《伤寒论》云“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少阳三焦膜腠遍布全身,上连咽喉、下络胸腹,为气机津液运行之枢纽。OSAS患者上气道阻塞虽病在局部,但其病机与三焦气化失司密切相关:三焦水液代谢障碍则痰浊内生,气机阻滞则气道挛急,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言“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功能失常可致上焦雾露不布,痰浊随气机上逆,阻塞咽喉。
从脏腑表里关系看,少阳与厥阴相表里,久病及里可致厥阴经脉瘀滞。老十针治疗核心虽在脾胃,但脾胃为后天之本,与少阳三焦同属中焦,针刺足三里、中脘等穴可通过调节脾胃运化,间接疏通少阳三焦气机,同时气海穴培补元气,内关穴调畅心血,防止病邪内陷厥阴,形成“少阳为主、厥阴为辅”的治疗格局[15]。
4.2. 病理因素
少阳痰凝气阻:OSAS患者多因饮食不节、劳逸失调致脾胃虚弱,少阳三焦失于疏泄,水液代谢紊乱,聚湿生痰。痰浊随少阳经气上逆,阻滞咽喉气道,如《丹溪心法》言“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老十针通过针刺足三里、中脘健脾化痰,天枢通腑降浊,使痰浊得化、气机得畅。
厥阴血脉瘀滞:久病入络,少阳气机阻滞可影响厥阴肝血运行,致血脉瘀滞。咽喉部脉络瘀阻则肌肉松弛塌陷,加重气道阻塞。内关穴通阴维脉,气海穴温阳活血,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正如《景岳全书》所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6] [7]。
4.3. 治疗方法
老十针以“调脾胃、畅三焦、和气血”为治则,结合六经辨证取穴:
少阳经取穴: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中脘(胃之募穴),针刺施以补法,激发脾胃阳气,助少阳三焦气化;天枢(大肠募穴)平补平泻,通利肠腑以降痰浊。
厥阴经调护:内关(手厥阴心包经)泻法,宁心安神、活血通络;气海(任脉)补法,温肾助阳以推动气血运行,防止厥阴血瘀。
操作要点:足三里直刺1.0~1.5寸,施捻转补法;中脘直刺1.0~1.2寸,提插补法;天枢直刺1.0~1.5寸,捻转平补平泻;内关直刺0.5~1.0寸,捻转泻法;气海直刺1.0~1.2寸,提插补法。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2次,每周2次,4周为1疗程[5]-[7]。
5. 医案分析
5.1. 病例介绍
患者张某,男,45岁,因“睡眠时打鼾伴呼吸暂停3年,加重半年”于2025年3月10日就诊。患者自述近3年来自己的妻子听到患者睡眠时鼾声如雷,鼾声时断时续,夜间呼吸暂停次数逐渐增多,每晚可达数十次,每次持续10~30秒不等,常伴有憋醒。白天精神萎靡,嗜睡,甚至由于白天的精神不佳而不再开车上班,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下降。曾多次到医院就诊,经过多导睡眠监测(PSG)后,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尝试使用口腔矫治器治疗,但因佩戴不适未能坚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最高达160/100 mmHg,平素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尚可。患者体重为85.4 kg,身高为170 cm,体质量指数(BMI)为29.6 kg/m2,否认其他慢性病史及家族遗传病史。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预先告知可维持先前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无须刻意节食。
5.2. 中医四诊
患者形体肥胖,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差,经常餐后腹胀,大便时溏,每日1~3次,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
5.3. 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痰湿内蕴。治以健脾和胃,化痰祛湿。采用老十针治疗,穴位及操作方法同上述临床研究中的治疗方法。
5.4. 治疗过程及效果
患者在被告知和签署了书面知情同意后开始进行治疗,每周接受2次老十针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体重减轻至85 kg,BMI为29.6 kg/m2,睡眠时鼾声减轻,呼吸暂停次数减少,白天嗜睡症状有所改善,纳食增加,腹胀缓解。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体重减轻至82.2 kg,BMI为28.4 kg/m2,睡眠时呼吸暂停基本消失,鼾声明显减弱,白天精神状态良好,无嗜睡现象,记忆力有所提高,大便恢复正常,每日1次,成形。复查多导睡眠监测(PSG)显示: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由治疗前的35次/小时降至12次/小时,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由治疗前的80%升至9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由治疗前的15分降至7分。随访3个月,患者症状未复发,睡眠质量良好[16]。
6. 讨论
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和医案分析,表明老十针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老十针以调理脾胃为核心,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道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体质状态,缓解OSAS的临床症状。
从中医理论角度来看,OSAS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老十针中的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位,能够直接作用于脾胃,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使痰湿得化,气血得生。内关穴可宁心安神、和胃降逆,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气海穴培补元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身体的康复[6]。现代研究也证实,针灸刺激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这为老十针治疗OSAS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中,老十针在治疗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提高最低血氧饱和度等方面效果显著,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体现了老十针治疗OSAS的优势和安全性。
7. 结论
老十针作为一种中医特色针灸疗法,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它能够有效改善OSAS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呼吸功能,调节机体的整体状态,且安全性高,穴位数量少,更让患者易于接受。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可进一步推广应用老十针治疗OSAS,并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OSAS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