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生态重构:平台经济驱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E-Commerce Ecosystem Reconstruction: Exploring the Path of Platform Economy Dri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ecl.2025.1482755, PDF, HTML, XML,   
作者: 徐衔婧: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平台经济电商生态乡村振兴Platform Economy E-Commerce Ecosystem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乡村经济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前提,是推进城乡共同富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平台经济具有资源共享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数字赋能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多边市场引领乡村新兴业态发展的作用,能够有效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变革,是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引擎。当前,城乡数字鸿沟制约乡村平台经济要素流动,基础设施欠缺限制了乡村平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专业人才匮乏抑制了乡村平台经济产业现代化发展,村民对平台文化不适应约束了乡村平台经济经营模式的创新。通过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弥合数字鸿沟、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升级乡村平台经济经营模式等,才能推动乡村平台经济稳健发展,进而全面促进乡村经济的振兴。
Abstract: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conomy is a fundamental prerequisite for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modernizi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he platform economy plays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two-way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through resource sharing,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through digital empowerment, and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rural industries through multilateral markets. I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economy and is an important engine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conomy. At present, the digital divid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stricts the flow of elements in rural platform economy, the lack of infrastructure restrict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platform economy, the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hinders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platform economy industry, and the unsuitability of villagers to platform culture restricts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platform economy operation mode. Only by improving the relevant policy system,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cultivating versatile talents, and innovating and upgrading the operation mode of rural platform economy, can we promot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platform economy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conomy.
文章引用:徐衔婧. 电商生态重构:平台经济驱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8): 2118-2124.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82755

1. 引言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下,电商生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强调指出:“引导平台经济向开放、创新、赋能方向发展”,“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1]。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部署,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在此背景下,农村电商平台已发展为城乡市场对接的关键渠道,电子商务深度融合了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的全链条,平台经济正展现出驱动乡村发展的核心力量。近年来,随着数字平台经济向“三农”领域延伸,其在我国乡村振兴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2]。但目前我国城乡之间依然存在显著差异,乡村地区在产业基础、人才资源、设施建设等领域仍有不足。在此情况下,发挥电商平台经济的效能,重塑乡村经济生态系统,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2. 平台经济驱动乡村振兴的逻辑建构

平台经济是基于非实体商品生产的网络平台,以数字技术劳动者为核心人力,通过数字技术促进多方交易的新型经济模式。作为数字经济核心形态,其凭借资源整合能力、市场匹配效率及创新活力,形成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重构传统商业生态与价值创造方式。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代表,这种经济模式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数字化平台上实现数据商品化与实体商品交易。平台经济凭借低成本、高效率、低门槛等突出特点,能够广泛吸纳各类主体参与,显著提高商品流通效能,并有效盘活乡村经济循环。这不仅为乡村注入发展动力,更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整体振兴[3]。其通过技术赋能、资源共享与多边市场构建,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加速产业融合进程,成为乡村新业态增长的重要推力,重构乡村经济生态与价值创造模式。

2.1. 平台经济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下,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联系体现为二者的交互作用。具体来看,平台经济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技术革新与生产关系重构两个维度。在技术驱动层面,数字技术浪潮的兴起为乡村地区注入了新型生产要素。通过电商平台、智慧农业系统等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农业生产者得以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与资源配置的系统性优化,显著提升了农产品产出效率与品质标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生产关系重构层面,平台经济推动了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性变革。依托数字化平台,农业生产主体与城市消费市场建立了高效衔接机制,突破了传统小农经济的空间限制与信息壁垒。这种变革不仅促进了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发育,还推动了供应链体系的垂直整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路径与生产要素组合,最终形成支撑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机制。

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角,平台经济为乡村振兴开辟了农民多元自主发展空间。其一,拓宽职业路径,支持自主规划事业;依托数字平台,农民可涉足数字商务、农产品营销、在线教育等领域,推动生产方式革新与生产关系重构,形成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能够依据个人专长与意愿选择职业方向,从而拓展了成长通道[4]。同时,平台经济架设城乡要素互通桥梁,促进农村获取城市资源与机遇,助力农民融入现代化进程并实现全面发展。其二,平台打通知识文化传播路径,依托数字平台推动农民学习城市文化理念与前沿教育资讯,提升生活品质与人文素养,形成乡村振兴的内生文化动力。其三,平台还提供了丰富便捷的生活服务选择,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借助电商等服务渠道,农民能轻松获取品质商品与多样化服务,进一步优化日常物质条件。

在资金流动层面,平台经济依托商业模式与交易机制的革新,凭借高效数据流转显著改变了乡村商品交易模式,有效贯通了产销全流程。破除小农经济封闭性,打破传统内循环模式,平台经济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动能。其通过激活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源,引导城市资金、技术及返乡人才参与建设,聚合社会组织、乡贤等多元主体,形成要素协同的发展效应,推动乡村内生动力重构。依托平台经济的调节作用,构建城乡紧密协同的利益与数据共同体,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和共享机制,为乡村经济振兴提供关键的要素支撑[3]

2.2. 平台经济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2.2.1. 搭建多样化发展平台

平台经济基于数字技术重构了乡村振兴的动能体系,通过构建多主体协同的生态网络,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价值共创。在产业升级维度,平台突破传统农业的空间限制与规模瓶颈,依托电商体系与智慧物流构建多元化营销渠道,实现农产品供需精准匹配与产业链现代化转型,显著提升农业附加值与农民收益水平。文化传承层面,数字平台创新文化遗产保护范式,通过沉浸式传播机制激活乡村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的当代价值,形成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化路径,强化乡村振兴的文化内生力。社会结构优化方面,平台经济推动要素配置机制革新,以共享经济模式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创造新型就业形态与创业机会,吸引人才返乡参与建设,缓解人口外流压力。这种技术驱动的制度创新,不仅重构了乡村生产关系与社会联结方式,更通过要素协同机制形成“产业–文化–社会”三位一体的振兴格局,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数字化动能。

2.2.2. 注入创新创业新动能

平台经济通过构建数字化动力机制,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与农民创新创业。在市场拓展层面,平台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降低乡村创业的市场准入成本与信息搜寻成本,将特色农产品及乡村服务接入更广阔的消费市场,为创新主体构建多元化参与路径,激发新产品开发与服务模式创新。要素配置层面,平台突破传统要素共享边界,不仅实现土地、劳动力等有形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推动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的跨区域流动。创新者通过平台获取全球技术资源与专业支持,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有力驱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与产业结构升级。信息联通维度,数字平台构建即时资讯网络,使农民精准获取市场动态、技术前沿与政策导向,提升决策科学性并增强创新信心。这种技术赋能的制度创新,重构了乡村创新生态体系,形成市场拓展–要素配置–信息联动的协同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能。

2.2.3. 提供平等发展机会

平台经济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普通人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成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创业和就业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资金、技术、人脉、地域等,使得许多有梦想、有能力的人难以获得发展的机会。而平台经济的出现,打破了这些限制,为普通人搭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让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实现创业、就业梦想。

平台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也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平台经济,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获得成功。这种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5]。平台经济还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如残疾人、老年人、失业人员等,让他们也能够通过平台实现就业和创业,融入社会,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2.3.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要素流动机制

平台经济作为连接城乡供需的双边市场,通过数字技术打破传统交易壁垒,实现要素双向流动。在供给端,乡村的农产品、特色手工艺等资源通过电商平台对接城市消费市场,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匹配难题;在需求端,城市的技术、资本、消费理念通过平台渗透到乡村,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例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利用算法匹配分散的农产品供给与城市碎片化需求,体现了双边市场的规模效应。

这种要素流动重构了乡村生产关系:一方面,平台数据指导农户按需生产,减少盲目种植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城市资本通过平台投资乡村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形成“生产–流通–消费”闭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理论,在数字时代通过平台经济得到新的诠释——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结合,提升乡村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

3. 电商生态下平台经济驱动乡村振兴的困境审视

平台经济带来的不仅是机遇的增长,更深层次地伴随着一系列挑战。当前,乡村地区的平台经济发展尚处初探期,仍存在若干亟待突破的现实掣肘,限制了其对乡村发展活力的助推效能,制约着乡村经济向高质量目标的迈进。

3.1. 城乡数字鸿沟制约经济要素流动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能成为促进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新贡献点。然而,现阶段城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一方面,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数字化应用的基础性要素不足导致动力不足[6]。此外,城乡之间的数字化能力存在显著落差。当前我国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老年人群体对数字技术普遍缺乏清晰认知,乡村中存在广泛的数字资源获取困难群体。这种数字能力断层不断加深,逐渐演变为资源获取的实质性屏障,严重制约了乡村数字经济的深度发展。

3.2. 基础设施欠缺限制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设施是平台经济模式在乡村落地的基础支撑。然而,现阶段大部分乡村地区整体基础设施供给滞后,数字化建设尚处于起步期,存在明显不足,显著削弱了其发展的动力。乡村现有数字化设施难以支撑平台经济高效、优质运行的需求。尤其在部分山区及边境乡村,网络传输速率不足,难以承载高清影像实时传输、海量数据交换等在线业务要求。同时,乡村用户上网成本相对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网络使用意愿。整体而言,村域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支撑平台模式发展的数字化根基较为薄弱。

3.3. 专业人才匮乏抑制产业现代化发展

乡村平台经济面临的核心挑战聚焦于产业发展的纵深化与多元化拓展、专业人才的引进培育以及产业生态链的完善[7]。深入分析可见,产业与人才互为支撑、协同发展,而一条健全有力的产业生态链正是二者良性互动的产物。

受限于发展空间与生活条件,乡村对专业资质人才的吸引力与留存力不足。相较于城市,乡村的职业前景受限、晋升通道狭窄、薪酬水平较低,且生活配套服务短缺、文娱资源匮乏。因此,具备电商专业能力的人才多流向城市,导致乡村电商领域人才净流出显著,在地居民的数字化素养难以通过系统培训获得实质性提升。同时,乡村地区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激励措施,对现有人才价值的重视程度不足,也加剧了人才的流失倾向。人才缺失已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关键瓶颈。当下大量有潜力、有抱负的青年群体选择离乡发展,造成乡村推进产业现代化与市场创新的专业力量短缺。数字化人才匮乏及平台经营主体知识技能薄弱,构成了乡村平台经济稳健发展的结构性制约。

3.4. 平台文化应用不适约束经营模式创新

数据是平台经济模式运行的核心要素,然而在存储与传输环节,技术缺陷与监管缺位常引发信息泄露风险。这类数据隐私及安全隐患,不仅侵害用户权益,更削弱了乡村居民对平台应用的信任与接纳意愿[8]。同时,当前乡村平台运营普遍存在简单模仿、模式同质化问题。村民的信任缺失与参与度不足、运营主体能力匮乏等因素,导致模式创新被边缘化,发展重心偏向规模扩张而非质量跃升。其结果表现为平台功能迭代、业务创新及运营活力不足,可持续增收难以保障,规模化平台企业的成长因此受阻。

4. 平台经济驱动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平台经济作为驱动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激活乡村内生力、培育新业态、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9]推动平台经济繁荣、打造区域性平台产业集群,是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要求,也是深化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需从强化整体规划、释放潜在动能、筑牢基础支撑、激发创新活力等多维度着力,有效破解乡村平台经济发展瓶颈,营造优越的产业生态,从而显著增强其对乡村全面振兴的赋能效应。

4.1. 健全政策体系,推动电商模式扩展

完善的政策框架是保障乡村电商规范发展的前提。当前,城乡数字平台发展呈现体系性失衡,显著抑制了市场机制效能,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城市平台业态占据先发优势,增长势头迅猛,主导了主要收益分配,而乡村平台处于价值链末端,发展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加强乡村平台经济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乡数据共享机制,深化平台主体协作,构建全域协同格局,以释放城乡要素联动效应,推动平台经济内生动力形成。

首要任务是构建城乡数据共享机制,整合相关配套资源。强化数字乡村试点推广,鼓励多元基建探索。构建建设标准体系并加强过程监管,动态优化实践路径,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建设成效反馈与评价,保障建设质量。加强乡村数字化宣传,利用多平台展示政策与成果。组织建设经验交流活动,推动试点区域经验共享,构建社会共建数字乡村的氛围,形成城乡数字协同格局,为全域数字融合提供共识基础与方向指引。构建质量监管机制,在平台驱动的乡村产业融合中发挥导向作用。其通过确保农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增强市场信任度与消费者满意度,推动电商交易增长并助力农户增收[7]。同时,该体系促进农产品品牌化进程,为乡村创造品牌溢价空间,形成质量提升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4.2. 弥合数字鸿沟,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弥合城乡数字发展差距,强化乡村数字基建投入,对促进乡村传统设施数字化升级、提升数字技术与平台模式普及度、增强乡村整体数字化能力至关重要[10]。可通过部署核心信息设施,引入前沿网络技术与数据分析工具,提升农村信息化与现代化水平。

网络设施构成乡村平台业态发展的基础支撑。依托农业信息经济原理,其普及与应用可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推动农业产值增长。尤为关键的是,稳定高速的网络已成为平台模式运行的必备条件,对交易双方均具有不可替代性。技术驱动的创新导向需通过引入网络技术、数据分析等手段,推动乡村生产经营的技术革新与模式转型。当前,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及智能传感技术的演进,为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及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新技术与新业态的融合催生了更多就业创业机遇,拓展了乡村发展空间。村级综合服务点的建设是推动乡村产业价值链融合的一项关键举措。此类服务点深度融入乡村场景,为农户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产品流通等综合服务。作为区域信息枢纽,服务点能够及时传递内外农业生产经营与技术应用动态,成为平台经济线下延伸的重要功能载体,有效促进资源整合与价值提升。

4.3. 培育复合人才,激发电商运营活力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体系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巩固,更需要人才支撑作为关键保障。着力培育并引进掌握数字商务技能与农业知识的复合能力人才,对提升乡村居民整体数字技能素养、加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具有关键意义。

为提升农村电商人才素养,需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机制。根据不同对象特点设计差异化课程,如针对务农群体,侧重电商操作基础与农产品线上销售实务;面向返乡创客,强化创业规划、市场拓展及团队管理能力培养;对于乡村基层管理者,提供电商政策解读与产业规划指导[11]。创新教学形式,融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利用数字平台提供在线课程、直播教学及远程答疑,支持灵活学习;同步组织实地调研、案例研讨与实操训练。另一方面,持续发挥平台经济的规模效应与技术势能,加速弥合城乡技术代差。平台可充当城乡技术人才间的联结枢纽,促进知识流动与经验共享。城市技术专家可通过平台便捷传递前沿技能,助力乡村人才能力跃升,从而推动农村技术迭代升级[12]。实现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实践。这要求我们在坚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三元治理结构,将数字技术的生产力释放效应转化为全体人民共享的发展成果。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平台经济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迷思,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治理之路[13]

4.4. 改造文化形态,促进经营模式升级

在乡村中,平台构建的数字空间深度融入本土文化生态,有助于农民更有效地传承与彰显地方文化特质、增强文化认同感,并同步创造经济价值。通过精准挖掘各乡村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要素配置,立足区域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驱动平台经营模式创新,将有效促进乡村线上经济的结构优化与业态升级。

第一,打造“一村一品”文化标识体系,将历史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构建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平台。通过该平台突破时空约束,如培育沉浸式文化体验、智慧旅游等乡村文旅融合创新业态[4]。“将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到农业领域各个环节”,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拓展农业生产平台功能边界,推动农业与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种养环节的技术升级,延伸乡村平台经济价值链[14]。第二,深化农产品电商创新实践。推进“农产品电商上行计划”与“数字商务助农工程”,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重点推广区域特色农产品。强化产供销全链条数字化建设,探索“农户 + 合作社 + 平台”协同模式,完善网络销售与供应链服务体系,推动全链条产业化运作。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商运营主体,扩大电商覆盖范围,打造地标性网络品牌。通过特色农产品认证与市场推介,促进电商品牌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的创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3-07-20(06).
[2] 薛楠, 韩天明, 朱传言.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农业振兴: 农业平台生态系统的架构和实现机制[J]. 西南金融, 2022(3): 58-67.
[3] 孙绍勇, 周伟. 平台经济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逻辑、困境与策略[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3(5): 162-173.
[4] 龚晓莺, 王丹. 平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困境审视及实现路径[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1): 54-64.
[5] 唐先普.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汉中: 陕西理工大学, 2024.
[6] 凌宗敬. 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 基于“数字鸿沟”视角分析[J]. 经营与管理, 2023(10): 155-161.
[7] 蒋鑫, 栾治华. 平台经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与路径[J]. 农业经济, 2025(1): 130-132.
[8] 成燕, 梅姝娥, 仲伟俊. 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对平台社交账号登录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20, 28(12): 196-207.
[9]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10] 唐任伍, 马志栋. 平台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机理及经验证据[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5, 46(4): 61-76.
[11] 孔祥利, 贺音.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培育壮大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群体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支持[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3(2): 66-79.
[12] 杨大鹏, 郭东. 平台经济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J]. 学习与探索, 2025(1): 126-135.
[13] 格雷厄姆·默多克, 姚建华, 徐偲骕. 批判政治经济学与传播资本主义: 传统、挑战和抗争[J]. 新闻记者, 2019(6): 4-15.
[14] 杨佩卿. 中国式现代化场阈数字经济赋能新型城镇化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3(4): 16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