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致密砂岩作为非常规天然气储层的重要组成,其开发潜力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其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导致油气赋存机制及渗流行为复杂多变,制约了其高效开发。深入揭示其微纳米孔隙结构特征与非均质性分布规律,是实现储层精准表征与有效开发的关键。当前,多种实验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致密储层孔隙结构分析,如低场核磁共振(NMR)、扫描电镜(SEM)、高压压汞(MIP)及低温气体吸附(BET)等。其中,低温氮气吸附技术因其对介孔尺度的高分辨能力,在纳米孔隙表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结合相应分形模型可进一步量化储层孔隙表面复杂程度,进而建立分形维数与孔隙异质性之间的映射关系。
本研究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区块典型致密砂岩岩样,系统开展X射线衍射与低温氮气吸附实验,获取储层孔隙结构、孔容分布及分形特征数据,探讨孔隙结构参数与矿物组成的协同变化规律,并构建FHH分形维数计算模型,从微观尺度揭示储层非均质性程度,为致密气藏储层评价提供理论支持与参数依据。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区块上古生界石盒子组盒1段的8块致密砂岩岩心作为研究对象。岩样孔隙度介于5.2%~15.276%,气相渗透率介于0.215~5.56 mD,物性差异显著,具有代表性,使用前在105℃下烘干至恒重,基本物性参数见表1,岩样实物照片如图1所示。
2.2. 实验方法
2.2.1. 岩石组分X衍射实验
将适量现场岩心样品磨粉,过100目筛孔,放入真空干燥箱,在50℃、0.090 MPa真空度下干燥48 h,去除样品中的水分,用玛瑙研钵充分研磨至粉末状;将干燥后的粉末样品压实于样品载台上,形成均匀、光滑的测试面,避免颗粒排列方向性,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TD3000,丹东通达)对岩屑矿物的
Figure 1. Dense sandstone core
图1. 致密砂岩岩心
Table 1. Basic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re
表1. 岩心基本物性
 
  
    | 样号 | 层位 | 深度/(m) | 气测渗透率/(mD) | 孔隙度/(%) | 长度/(mm) | 
  
    | 1 | 盒一段 | 3741.53 | 0.215 | 5.524 | 40.47 | 
  
    | 2 | 盒一段 | 3909.27 | 0.789 | 8.766 | 45.36 | 
  
    | 3 | 盒一段 | 4029.09 | 0.637 | 9.866 | 62.58 | 
  
    | 4 | 盒一段 | 4028.64 | 1.14 | 13.321 | 52.78 | 
  
    | 5 | 盒一段 | 2964.57 | 0.262 | 15.786 | 37.55 | 
  
    | 6 | 盒一段 | 2774.1 | 0.183 | 10.851 | 59.12 | 
  
    | 7 | 盒一段 | 2831.29 | 5.56 | 14.4 | 60.01 | 
  
    | 8 | 盒一段 | 3096.16 | 0.366 | 15.276 | 52.22 | 
 物相组成进行分析[1]。测定条件为:Cu靶(λ = 1.5406 A)、管电压40 kV、管电流30 mA、扫描范围3˚~70˚、扫描速率1.2˚/min。
2.2.2. 岩石比表面和孔径分布测试(BET)
参照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与国家标准《GB/T 19587-2017》,将孔喉分为微孔[2]:<2 nm、介孔:2~50 nm、大孔:>50 nm (王文通等,2025),破碎岩块至1~3 mm,采用Micromeritics ASAP 2460型比表面及孔结构分析仪,相对压力P/P0控制在0.05~0.995,平均采样间隔20 s,确保等温线的完整性与拟合精度,测量氮气在岩块上的吸附曲线,对其基本物性进行表征。吸附气体:N2 (常规,77K);测试温度:−195.85℃;平均间隔:20 s;脱气温度150℃。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区域地质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总面积约为37 × 104 km2 (孟祥振等,2015),属于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内陆坳陷型克拉通盆地[3]。富县地处盆地东南部的陕北斜坡,毗邻渭北隆起,区域地层整体展布平缓,构造形态较为简单,断裂发育较少,局部地区受差异压实影响形成低幅度鼻状构造[4]。此次实验所用岩心位于其下石盒子组盒一段,独特的地质构造导致了其孔隙发育类型多样,主要以溶蚀孔隙、高岭石晶间孔为主,少量残余粒间孔,且各层均有裂缝孔隙发育,储层较为致密物性差,图2为储层孔隙类型。
Figure 2. Shows various pore types of the core in the study block
图2. 研究区块岩心各种孔隙类型
3.2. 储层黏土矿物含量及微观形貌
Table 2. Specific composition table of clay minerals
表2. 粘土矿物具体组分表
 
  
    | 样号 | 黏土矿物相对含量/% | 绝对含量/(%) | 
  
    | 蒙皂石S | 伊利石I | 高岭石K | 绿泥石C | 伊/蒙混层I/S | 绿/蒙混层 | 
  
    | 1 | 0 | 11 | 75 | 6 | 8 | 0 | 29.4 | 
  
    | 2 | 0 | 12 | 84 | 0 | 4 | 0 | 29.2 | 
  
    | 3 | 0 | 60 | 0 | 30 | 10 | 0 | 15.7 | 
  
    | 4 | 0 | 43 | 0 | 42 | 15 | 0 | 11.4 | 
  
    | 5 | 0 | 26 | 0 | 62 | 12 | 0 | 6.4 | 
  
    | 6 | 0 | 13 | 0 | 62 | 25 | 0 | 22.4 | 
  
    | 7 | 0 | 3 | 10 | 38 | 49 | 0 | 14.0 | 
  
    | 8 | 0 | 14 | 55 | 12 | 19 | 0 | 17.3 | 
 由表2可知,研究区域样品黏土矿物整体含量6.4%~29.4%,平均为18.2%;其中伊利石含量3%~60%,平均22.8%,高岭石含量0~84%,平均28%,绿泥石含量0~62%,平均31.5%,伊/蒙混层含量4%~49%,平均17.8%。
Figure 3. Shows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mages of various clay minerals in the study block
图3. 研究区块各种黏土矿物扫描电镜图
同时根据实验结果见图3,其中1~5号样品岩性为碎屑岩,填隙物中的黏土矿物包括高岭石、伊/蒙混层,其中高岭石呈六方板状和书页状,伊/蒙混层为蜂巢状。6~8号样品岩性也为碎屑岩,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局部可见极少量伊/蒙混层,黏土矿物类型单一;高岭石呈六方板状和书页状,伊/蒙混层为蜂巢状。
3.3. 储层微纳米孔隙结构特征
3.3.1. 基于氮气吸附的孔隙结构特征
基于氮气吸附的孔隙结构表征方法,是通过测量氮气在低温条件下对岩石孔隙的吸附与充填行为,从而间接推断孔隙结构特征的一种常用技术。该方法对纳米尺度孔隙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尤其在2 nm至50 nm范围内的介孔段,其测试结果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精度,因而广泛应用于储层微观结构的定量分析中。本文共对8块致密岩心进行了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其对应的吸附–解吸曲线及微纳米孔隙参数如表3。
Table 3. Specific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BET
表3. BET具体实验结果
 
  
    | 样号 | BET比表面积/ (m2·g−1) | 总孔体积 /(cm3·g−1) | 孔体积比例/% | 平均孔径/(nm) | 
  
    | 微孔/(<2 nm) | 介孔/(2~50 nm) | 大孔/(>50 nm) | 
  
    | 1 | 0.0322 | 0.001257 | 0 | 78.12 | 21.88 | 33.0259 | 
  
    | 2 | 0.6778 | 0.001995 | 0 | 68.54 | 31.46 | 18.6621 | 
  
    | 3 | 0.7860 | 0.003108 | 3.02 | 86.23 | 10.75 | 13.9430 | 
  
    | 4 | 0.2321 | 0.005915 | 0 | 90.56 | 9.44 | 13.8121 | 
  
    | 5 | 2.3003 | 0.008675 | 0 | 88.69 | 11.31 | 9.5544 | 
  
    | 6 | 1.8003 | 0.006168 | 0.002 | 95.23 | 4.76 | 8.8750 | 
  
    | 7 | 3.4927 | 0.009632 | 0.0003 | 83.99 | 16.00 | 10.8451 | 
  
    | 8 | 1.7579 | 0.005136 | 0 | 89.12 | 10.88 | 8.8219 | 
 总体来看,致密砂岩岩样总孔体积、表比面积相对较小,孔隙孔径细小且孔隙间连通性较差,平均孔径在8.8219~33.0259 nm之间,平均14.7 nm,孔隙类型以介孔(2~50 nm)为主,孔隙半径较小,导致储层微观渗透性相对较低。
Figure 4.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curve
图4. 氮气吸附–解吸曲线
根据IUPAC对等温吸附线分类标准,研究区块的致密砂岩样品的吸附曲线(见图4)在形貌上介于II、III型之间。岩心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滞环,一般来说,回滞环代表着岩心孔隙内部发生了毛细管凝聚作用,说明岩样微纳米尺度的孔隙发育[5]。IUPAC据回滞环形貌将多孔介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并关联了相应的孔喉形态,本文中实验样品测试结果曲线共呈现两种形态,文中将其分为I类和Ⅱ类曲线。
I类曲线(1~5号岩心):对应的是四周较为开放的平板状狭长缝形孔喉,此类孔喉在相对压力较小的时候,吸附–脱附曲线二者差别较小或基本重合,在相对压力较大处,会出现明显拐点[6],表明此类岩样发育较多的细小孔喉,且占据主要的孔喉空间。
Ⅱ类曲线(6~8号岩心):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吸附与脱附曲线基本平行,反映岩样中以圆锥形孔为主体,含有部分裂缝型和圆柱形孔。
3.3.2. 基于氮气吸附的孔隙分形特征
采用BET实验所得数据建立孔隙分形模型,能够定量表征储层中吸附孔隙的结构复杂性及非均质性特征,本研究采用Pfeifer P的Frenkel-Halsey-Hill (FHH)模型[7]计算氮气吸附曲线分形维数,在该模型中气体压力与介质表面吸附气体存在以下相互关系,计算过程如图5所示:
                             (1)
式(1)中:
V为平衡压力P时的吸附量,cm3/g;
P为平衡压力,MPa;
P0为气体吸附饱和时的压力,MPa;
C为待定常量;K为双对数曲线的斜率。
所有岩样分形维数计算如表4所示。
Figure 5. BET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图5. BET分形特征
Table 4. Calculation results of fractal dimension
表4. 分形维数计算结果
 
  
    | 样号 | K/(斜率) | DBET/(分形维数) | R2 | 拟合公式 | 
  
    | 1 | −0.369 | 2.631 | 0.992 | Y = −0.369x − 0.486 | 
  
    | 2 | −0.525 | 2.475 | 0.987 | Y = −0.525x − 2.137 | 
  
    | 3 | −0.394 | 2.606 | 0.997 | Y = −0.394x − 0.910 | 
  
    | 4 | −0.390 | 2.610 | 0.994 | Y = −0.390x + 0.373 | 
  
    | 5 | −0.683 | 2.317 | 0.980 | Y = −0.683x − 0.920 | 
  
    | 6 | −0.389 | 2.611 | 0.995 | Y = −0.389x + 0.008 | 
  
    | 7 | −0.448 | 2.552 | 0.990 | Y = −0.448x + 0.343 | 
  
    | 8 | −0.496 | 2.504 | 0.974 | Y = −0.496x − 0.452 | 
 分形维数的值与孔隙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岩心的分形维数介于2~3之间,分形维数越接近2,说明孔隙光滑结构较为简单;分维值越靠近3,则孔隙越复杂,从表中可知,岩心的分形维数在2.475~2.631之间,平均值为2.538,说明致密砂岩岩样的孔隙结构较复杂,非均质性较强,且分形维数主要与岩心渗透率呈负相关,即岩心越致密,孔隙也越复杂其分形维数相对也越接近3。
4. 结论
(1) 鄂南致密气藏储层整体黏土矿物绝对含量平均为18.2%,黏土矿物种类多样,包括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和伊/蒙混层。
(2) 根据BET实验结果可知,储层平均孔径为14.7 nm,孔隙类型以介孔(2~50 nm)为主,总孔体积及比表面积整体偏小,孔隙结构较为致密,微观渗流能力较弱。
(3) 储层结构较为复杂,岩心的分形维数在2.475~2.631之间,平均值为2.538,储层整体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分形维数与岩心渗透率呈负相关,在后续开发过程中,建议优先选取分形维数较小的储层实施储层改造,提高开发效率。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