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Rural China and Ru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ultivating Rural Education Feelings
DOI: 10.12677/ve.2025.14839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何 娇: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楚雄
关键词: 乡村教育情怀课程思政优师专项计划师范生Rural Education Feeling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xcellent Teachers Special Plan Normal Students
摘要: 优师专项计划承载着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使命。作为合格的“四有”好老师,首先是需要具有愿意扎根乡村、认同乡村教师职业的高尚理想信念,因此乡村教育情怀在优师专项计划师范生的培养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作为特色课程,通过分析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以期实现学生的乡村教育情怀塑造和培养的目的。
Abstract: The special program for excellent teachers carrie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improving the team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s a qualified “four haves” good teacher, first of all,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noble ideals and beliefs that are willing to take root in the countryside and identify with the rural teacher profession, so the feelings of rural education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cultiv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in the special program for excellent teachers. As a characteristic course, Rural China and Rural Education analyzes its positioning and analysis in talent training, reasonably arranges the teaching content, fully exca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and realizes the purpose of shaping and cultivating the rural education feelings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文章引用:何娇. 基于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8): 354-359.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8392

1. 引言

为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造就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推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高质量中小学教师队伍,2021年教育部等部门制定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优师计划。具有优师计划培养条件的实施高校应围绕“四有”好老师培养目标,应针对优师计划师范生开设系列特色课程,以树立起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职业情怀。因此,面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乡村教育情怀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马多秀[1]提出了增强“优师计划”政策学习,坚持正向教育价值引导、制定专门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优师专项师范生的乡村理解教育等实现路径。刘霞等[2]通过对南京晓庄学院的考察,提出了乡村教育情怀体现为扎根乡村教育的理想信念,热爱乡村儿童的师范旨趣和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并提出了思政“引人”,课程“育人”、文化“化人”和实践“立人”的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梁伟江等[3]对广东省的多所高校的调研,分析当前乡村教育情怀的发展现状及差异,并依此提出了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乡村特色课程体系等培养改进的路径。王浩名[4]、刘承良[5]、朱永恒[6]等则通过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具体课程或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因此,目前从基于乡村教育情怀内涵的理解,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成果。云南某A高校的地理科学(优师计划)专业通过开展广泛的调研,结合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科特性,开设了《乡土地理》等系列特色课程,其中《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是作为教师教育类的特色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师范生扎根乡村爱生乐教的教育情怀。同时,课程思政是能够很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发展教育协同推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培养目的。因此,本研究基于对当前优师计划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现状的调研,探讨在《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期为同类优师计划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2. 乡村教育情怀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乡村教育情怀是优师专项师范生关切乡村社会、乡村教育和乡村儿童,具有高度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并会在履职尽责中努力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1]。十九大以来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要振兴需要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教育,所以乡村教育是振兴乡村的重要环节,而乡村教育队伍的建设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手段。优师计划就是针对乡村教师的支持计划。由于优师计划师范生必要按照协议约定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履约任教不少于6年。师范生培养目标除了要有一个专业教师所具有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应该能够让这些师范生留在乡村任教。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乡村教育理想,坚定教育信念,培养出教得好,留得下的优秀乡村教师。因此,激发师范生奉献乡村,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人才就是优师计划师范生相对于其他普通师范生不一样的地方。本文认为乡村教育情怀是以优师专项师范生所承载的时代使命为出发点,强调优师专项师范生具有了解乡村,关心乡村教育,关注乡村发展,对乡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认同乡村教育理念,对乡村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愿意奉献于乡村教育事业,使自我价值深刻融入到教师职业中的职业使命感;能够感受到社会对乡村教师的肯定,对所从事的乡村教育事业感到自豪的职业荣誉感。

基于当前优师计划师范生是否开展了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情况,对A高校的优师计划专项的师范专业在校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涉及A高校4个优师计划师范生专业,共收回了142份有效问卷。参与本次调研的142名学生对于选择本专业的原因中,喜欢教师行业、家人或者重要他人的意向和期望以及就业好是排名前三的选项。同时这些调研对象中80.99%来源于农村,因此也对应了农村学生基于未来所做的客观现实的选择。对于未来教师行业的期待程度,31.69%的学生非常期待教师行业、55.63%的学生比较期待,12.68%的学生一般期待,无不太期待和无所谓的情况,整体呈现比较高的期待。对于乡村教育情怀培养情况时,95.77%的学生认为是需要进行乡村教育培养的,且80.9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课程。但只有24.65%的同学认为本专业已开设了相关的课程,课程类型主要是教师教育的相关基础课程,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中外教育史》等,也包含了特色课程《乡土地理》和《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等。同时,对已开设了相关课程的学生而言,97.14%的同学认为这些课程对培养乡村教育情怀是有用的。因此,可以看出,基于当前优师计划师范生的思想认识和状态,一方面需要在相关课程中融入乡村教育情怀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另一方面也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一些培养乡村教育情怀的特色课程,以此来提升优师计划师范生愿意从教、扎根乡村、奉献教育的情怀。

同时,基于开设了《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课程的专业学生也开展了课前学情调研。通过两轮授课学生的调查,这些学生选择本专业的主要原因是按照父母的建议,以及能够解决就业。因此,学生对于本专业在当前时期所赋予的时代使命以及职责认识还不够全面,除了教授师范生所必备的专业学科课程外,为了让学生真正认可教师职业,认同乡村教师的职业价值,开设相应的特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 《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A高校的地理科学(优师计划)专业是国家优师计划专项中的招生培养专业之一。相对于本校地理科学普通本科专业,该专业增设了《乡土地理原理与方法》《乡村教师领导力》等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其中《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课程就是教师教育选修课程。该课程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学生主要就业于云南欠发达地区,为培养具有扎根乡村爱生乐教的教育情怀,提高学科素养而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是在学习了地理学相关基础课程后,既有专业地理背景,又能体现乡村教育情怀的一门课程,是对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全面认识及了解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共计18学时,1学分。目前该课程未使用固定教材,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相关书籍、文献等进行整理,基于对乡村教育情怀内涵的理解,分别从以构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职业使命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四个方面编排了教学内容,分为5章(表2),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 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设计

(1) 以课程目标为纲领,指导课政融合

依据《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明确了以下3个课程目标:一是能对我国乡村有一定的客观认识,了解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演化的变化过程,理解乡土中国的内涵,逐步体会到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教育的意义;二是掌握相关教育家的乡村教育思想,了解我国乡村教育发展历程、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客观体会我国乡村教育现状;三是通过对当前乡村教育的先进典范的学习,理解自身在乡村教育中的作用,树立起从教的信心。在人才培养中,主要针对毕业要求中的师德规范、教育情怀、沟通合作等指标起强支撑作用。因此,按照课程大纲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合理有效地编排与选择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各章节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

(2) 线上线下结合,实施课政融合

以课堂教学为主,依托学习通平台,线下线下结合,线下课程中,通过教师的授课、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等,加强学生对乡村教育情怀的理解,把乡村教育情怀的种子悄悄埋在了学生的心中。线上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讨论以及问卷等,学生分享学习感受及体会,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想法。

(3) 以拓展活动为辅助,推动课政融合

在课程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把部分课程内容由学生来进行展示,任务式、讨论、课程论文的调研与撰写等,这些形式中蕴藏有大量的思政元素,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也使学生更有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些。

(4) 以考核方式为支撑,促进课政落实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而传统的以期末考核为主的方式缺乏对平时学习效果的体现,而且考查类的课程往往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本课程通过加强过程性考核(如表1),借助学习通平台,记录学生平时学习的过程及效果,更好地支撑课程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平时成绩及结果性成绩等的反馈也能够体现通过课程学习后,学生在乡土文化的认同、职业使命感等方面有明显的变化与进度。

Table 1.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the course Rural China and Rural Education

1. 《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课程评价考核标准

序号

项目

比例(%)

评价来源及依据

1

课堂表现

20

出勤、课堂讨论、互动等

2

作业

30

线上作业、分组任务等

3

期末考试

50

课程论文

总计

100

2) 《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思政点体系构建

(1) 认识乡村,解读乡村,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

课程第一章为城市与乡村,通过介绍我国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引出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话题。课前通过发布学习资源,让学生研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了解乡土中国的内涵。课中通过丰富的图片等资源展示城市与乡村,理解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增强对乡土性的理解。同时逐步引出乡村振兴及乡村教育的话题,展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如何去进行乡村振兴,而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所起的作用,学生通过思考乡村教育如何去振兴乡村的问题,认同乡土文化,能够思考自身以后的工作职责。

(2) 从老一辈教育家的乡村教育实践与理念中感受到乡村教师的职业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通过对陶行知、晏阳初等老一辈教育家的乡村教育思想以及他们如何践行这些思想,由学生自己进行教育家思想的收集与整理,并进行课堂展示,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乡村教育思想的观点及内涵,深刻体会先辈们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也激发学生作为当代人立志为当代教育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决心。

(3) 梳理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历程,增加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认同感

第三章和第四章介绍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重大进步,以及当前乡村教育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这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增加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同时,通过对当前阶段中乡村教育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教师如何去破解这些问题,也是增加他们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方面。

(4) 对优秀乡村教师代表事迹的案例展示,提升学生的职业荣誉感

学生对身边所发生的事物更能激起他们的感知,云南省全国优秀模范张桂梅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感人故事,以及某A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代表邵本娟等的事迹,也给学生带来信心,能够在云南乡村教育事业做出他们的一点贡献,提升学生的职业荣誉感。

《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课程思政元素要点如下2

Table 2.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oints of the course Rural China and Rural Education

2. 《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课程思政点

教学单元

理论教学要点

课程思政元素

第一章 绪论

1. 中国的城市与乡村

2. 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

(1)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中展现的乡村振兴缩影,(2) 让学生认真到我国乡村与城市的差别,理解乡土中国的内涵,对从事乡村教育工作与城市教育有一个客观认识。

第二章 乡村教育 思想

1.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

2. 黄炎培乡村教育思想

3. 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

4.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

(1) 感受老一辈教育家的人生经历及突出贡献,树立起对他们的崇敬,也明白乡村教育一直在路上,需要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不断实践与努力。

第三章 我国乡村 教育发展历程

1. 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历程

2. 我国乡村教育发展主要成就及经验

(1) 我国乡村教育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乡村教师职业的荣誉感。

(2) 通过对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历程的了解,明白我国乡村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学生能够扎根于乡村做教育提升他们的自豪感。

第四章 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1. 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的现状特点

2. 当前乡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调查了解当前乡村教育现状,理解差距与问题。

(2) 展示对乡村教师的调研报告,明白当前教师层面对于乡村教育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的了解与观察,了解到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深刻地理解乡村教育的不容易。

第五章 乡村教育中的云南优秀教师

1. 张桂梅

2. 学校毕业的优秀教师代表

(1) 课前通过问卷:回答自己学生生涯中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原因是什么?

(2) 课中通过观看张桂梅等身边的优秀乡村教师代表的事迹,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内心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3) 课后思考回答我要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

3) 《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应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开展。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思政设计应就教学中的基础理论、实际案例的升华,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在教学目标方面,既考查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变化,也要考虑学生在思想、素质与精神层面的变化。在教学方法方面,通过不断优化调整教学方法及手段,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积极度与参与度,通过课堂讨论、问卷调查、学习汇报、课程论文等形式反映学生对于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的认可与提升变化。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两轮教学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收集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一是学生对课程目标合理性有较高的认同程度。认为课程目标合理及非常合理的比例达90%及以上。同时,对课程目标合理性的优化建议中,学生提出了希望有机会去实践活动中体验乡村教育过程,可以融入一些本土的元素等。表明学生对课程有了自己更为深刻的理解。二是课程思政的运用更为清晰。通过调研发现,两届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在教学中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且第二轮教学效果优于第一轮,第二轮教学中有74%的同学认为思政元素非常丰富,优于第一轮的56%。大部分学生能够对教学中的乡村教育资源现状、乡村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以及优秀教师事迹等有深刻印象。三是学生对个人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效果认同度有所上升。在认为好的选项中,由第一轮的44%上升到了第二轮的61%,且两轮均无一般或差的选项。表明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目标。

4. 结语

乡村教育情怀是优师专项师范生扎根乡村、爱生乐教的情感基础,优师专项师范生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教学中突出对于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关注。本文从课程教学角度,通过对《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与实践,为课程思政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乡村教育情怀提供了实现路径与参考依据。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还存在各章节之间思政元素的代表性、关联性不强等问题,同时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效果不仅只是体现在学生个人的认知层面,还需在实践中去检验学习的效果。因此,还需不断挖掘与优化课程思政元素,完善课程评价方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

2023年楚雄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基于地理科学(优师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校级项目) (编号:SZJG2328)。

参考文献

[1] 马多秀, 江敏锐. 优师专项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的困境及破解[J]. 教育学术月刊, 2023(4): 49-55.
[2] 刘霞, 张波, 严开宏. 乡村定向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的伦理内涵与实践模式——基于南京晓庄学院的考察[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 38(3): 25-29, 123.
[3] 梁伟江, 张细谦, 杜清娜, 陈伟峰, 杨莹. 体育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当代体育科技, 2022, 12(35): 66-72.
[4] 王浩名, 王向东.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课程中思政要素梳理与模式创新——以“中国地理”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15): 74-78+80.
[5] 刘承良, 李源. 世界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的“道-法-术-器”理论框架[J]. 地理教育, 2021(11): 61-64.
[6] 朱永恒, 徐婧. 高等院校世界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 世界地理研究, 2025, 34(7): 18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