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 + 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3 + 2” Vocational-Higher Education Linkag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A Case Study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摘要: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中高职衔接项目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 + 2”中高职衔接项目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该项目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与实践。研究基于招生情况、家长学生认可度、转段升学情况等数据,分析了项目的成效与挑战。结果表明,“3 + 2”中高职衔接项目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也存在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校企合作机制仍需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等改革建议,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linkage between vocational and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th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his paper takes the “3 + 2” vocational-higher education linkage project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 at 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as a case study, using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innovations and practices i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Based on data such as enrollment, parental and student recognition, and transfer and further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the study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of the proj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3 + 2” vocational-higher education linkage model ha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cultivating compound-type talents that meet market demands, but it also faces issues such as a disconnect between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market needs, and imperfe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s.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reform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deepe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nhancing practical teaching, providing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文章引用:窦佳.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 + 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8): 360-368.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8393

1. 引言

2022年《职业教育法》第二章职业教育体系第十四条中提到,“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中高职“3 + 2”衔接教育是“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衔接中高职的一种形式。即招收初中毕业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毕业后取得中专文凭即可就业,也可经过转段考核合格后,直接升入联合培养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2年后,毕业后取得高职文凭,从高职学院校毕业就业。学生要在两所不同层次的院校经历5年学习,接受中、高职两段教育。2019年以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育,已完成了招生–转段–就业培养,也积累了项目经验与教训。该中高职衔接教育实施几年来,有哪些成绩?有哪些问题与挑战?有没有解决存在的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2. 研究方法

为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数据分析。具体如下:

() 数据收集工具

问卷调查:设计了针对学生、教师和企业代表的三类问卷,分别涵盖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企业的用人需求。问卷内容包括选择题和开放问答题,以确保数据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访谈提纲:针对课程负责人、专业教师和企业代表,设计了详细的访谈提纲,涵盖课程开发机制、教师沟通机制、教学资源差异等多个方面,旨在深入了解各方的观点和建议。

() 数据收集对象

学生:2019~2024年间参与“3 + 2”项目的全部学生,共计130人。

教师: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和合作中职学校的课程负责人及专业教师,共计20人。

企业代表: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的12家企业代表,共计15人。

() 数据收集过程

问卷发放与回收:2024年1月至3月期间,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发放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05份,回收率为80.77%。

深度访谈:2024年4月至6月期间,进行了35次深度访谈,每次访谈时长约1小时,访谈录音经过整理后形成文本资料。

() 量化数据分析

计算公式与统计口径:所有量化数据均使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关键指标如招生增长率、转段通过率、就业率等的计算公式如下:

招生增长率 = (2024年招生人数 − 2019年招生人数)/2019年招生人数 × 100%

转段通过率 = 实际转段人数/计划转段人数 × 100%

就业率 = 签订就业协议人数/毕业人数 × 100%

数据来源:所有数据均来自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官方统计数据、企业提供的实习和就业记录以及问卷调查结果。

() 质性数据分析

访谈引文与案例证据:通过对访谈会议记录的整理和分析,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引文和案例,以支持质性结论。例如,某位企业代表提到:“通过‘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我们能够提前筛选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大大提高了招聘效率。”

() 文献综述

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在“中高职衔接”、“能力本位课程”、“校企合作治理”等相关领域的核心理论与研究进展。“中高职衔接”部分,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和能力要求逐步递进。例如,雷建龙等(2024) [2]指出,中高职衔接应注重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能力本位课程”方面,能力本位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能力本位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3]。在“校企合作治理”方面,校企合作治理的核心在于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确保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国外成功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治理能够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4]。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我们结合了上述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力求将本研究的发现和建议置于更广阔的学术图景中,以提升其理论价值。

3.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 + 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 基本情况及成绩

() 项目招生向好

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2019年新增“3 + 2”中高职办学项目的通知》(京教职成[2019] 1号)等文件[5],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关务管理)专业自2019年以来持续招生,通过分别与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和北京商贸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都开展“3 + 2”中高职衔接项目,实现了中职与高职教育的无缝对接。项目启动至今,招生人数实现了稳步增长,并逐年攀升(见表1图1)。

Table 1. Since 2019, the enrollment growth of the “3 + 2”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articulation program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s

1. 2019年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 + 2”中高职衔接项目招生增长情况表

高职专业

对接中职学校

对接专业

立项时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关务管理)

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

国际商务

2019年

13

21

24

37

24

20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关务管理)

北京商贸学校

电子商务

2022年

-

-

-

8

12

30

合计

-

-

-

13

21

24

45

36

50

Figure 1. The growth in enrollment numbers for the “3 + 2” integrated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at 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 + 2”中高职衔接项目招生人数增长图

截至2024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际招生人数比2019年招生增长率达到了285%,即招生增长几乎翻了两番,显示出该专业的生源对“3 + 2”中高职衔接项目市场需求高涨,及家长和学生对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受市场需求、学生反馈和中高职招生政策支持,招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和学生对该专业在北京就业前景的认可度提高。同时,我们也承认,招生增长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两所学校宣传力度的加大和招生政策就业成果导向的变化。该中高职衔接项目的招生持续向好,有利地补充了2020年~2023之间国贸三年制普通招生专业的生源不足问题,招生提升不仅体现在招生数量的增加上,还体现在对学生教学资源技能掌握质量的持续提升上。学院和中职学校做好了教学资源和课程衔接,比如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配备了相应的模拟教学实训平台,确保学生能够在中高职衔接的时间操作环境中进行实践衔接学习,确保学生在中职阶段为中高职衔接打好业务基础,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技能掌握质量。

() 家长学生认可度走高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 + 2”中高职衔接项目从设计到落地实施,以市场需求大、薪资待遇优厚、职业发展空间广阔等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开始关注那些具有明确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潜力的专业。首先,从就业前景来看,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从2019年起,专业建设重心不仅是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更重视“校–行–企”合作,即“1 (学校) + 2 (北京报关协会及阿里巴巴国际站这2家行业龙头单位) + N (N家企业)”模式为毕业生拓宽就业空间。其次,从薪资待遇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22年至2024年,近三届毕业生整体薪资水平高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平均薪资水平(5783元,数据来源于学校就业质量年报披露数据)。最后,从职业发展空间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涉及多个领域和环节,如报关货运、金融服务、市场调研、产品采购、内贸平台运营、营销推广等。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在不断积累经验和提升技能的过程中实现职业晋升和跳槽发展。

() 转段升学有亮点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 + 2”中高职衔接项目在转段升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项目设置,学生在完成前三年的中职阶段学习后,高职院校会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考试、面试等多种方式,选拔出优秀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转段考核主要涉及思想政治题、专业知识考查题、行为习惯养成、英语口语表达及才艺展示等方面。通过转段考试考核的同学,将直接升入高职阶段继续深造两年;其中2023年开始,出现有个别因考核不合格等原因而未升入高职的学生(见图2),2023年和2024年转段通过率分别为95.23%和95.83%。经过考核,高职院校对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情况及基础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为通判和及时调整“3 + 2”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供了有效依据。2024年,在对前两届转段学生考核的基础上,为2024年转段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及时加入了《高职英语》和大学生统一思政教育课相关课程,为学生制定了及时适应高职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计划。

Figure 2.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passed the transition assessment for the “3 + 2” integrated vocational and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at 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 + 2”中高职衔接项目转段考核通过人数对比图

() “校企”协同保障实习就业无忧

由于三年制高职学生校企合作培养已经构建好了“校–行–企”三方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与北京报关协会核心会员企业及阿里巴巴国际站生态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形成了“实习–就业–发展”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项目已与12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稳定而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3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行业产教深度融合共同体提供了大量实习岗位,同样也惠及“3 + 2”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学生。2023年企业提供实习岗位数量达学生数的1.5倍,实习对口率达96%。2024届“3 + 2”毕业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实习比例高达93%,最终100%签订就业协议,对口就业率高达85%,体现了从顶岗实习到最终就业的良性推动。

实证研究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发展潜力:首先,依托行业协会资源网络,建立了包含认知实习(在第1学期)、跟岗实习(在第2学期)和顶岗实习(在第3~4学期)的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重点会员单位参与度达到92.3%;其次,在高职教育阶段实施“专业能力 + 创新能力”双轨培养,通过引入阿里巴巴国际站真实项目案例和开展企业冠名的直播创新创业竞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测评优秀明显提升;第三,推行“学历证书 +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2023届毕业生1 + X证书获取率达100%,进入京东平台、北京报关协会重点会员单位的就业比例,较传统三年制人才培养模式高。跟踪调查显示,该培养模式下毕业生三年内在合作企业就业的稳定性,显著高于企业行业社会招聘人员的留职率,验证了行业产教深度融合对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作用。

() 职业技能培养成效显著

Figure 3. Comparison of 1 + X certificate pass rates for the graduating clas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s in 2023~2024

3. 2023~202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班1 + X证书通过率对比图

Figure 4. The proportion of first-year graduates from the “3 + 2” program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who obtained dual certificates of vocational skills levels 1 + X

4.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 + 2”项目首届毕业生获得1 + X职业技能等级双证书占比

以2024首届“3 +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高职衔接项目毕业班为例,1 + 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才培养情况看,大多数“3 + 2”转段学生能够跟上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跟高职三年制1 + X技能水平相当,手握两项1 + X技能等级(中级)证书的学生比率超过了77% (见图3)。且同时取得“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及“跨境电商B2C数据运营”两个1 + X证书的学生,占该班毕业生人数的62% (见图4)。该项目实施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3%和100%。行业认可度持续提升。合作企业满意度调查显示,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认可度达86分(百分制),高于对中职实习阶段学生平均水平12分。

4.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 + 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困境分析

基于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 + 2”项目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在运行机制、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系统性难题。

() 3 + 2”学生对“校企”协同育人效果认知不足

研究发现,“3 + 2”中高职衔接学生对“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层次价值认知存在显著不足,其参与度仍局限于浅层次的实习实践层面,未能充分认识到“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对职业发展的长期稳定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学生对校企合作提供的实习就业岗位重视程度不足,轻易放弃合作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导致后续职业发展受阻。调查显示,2023届毕业生中,约53.8%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结束后未选择留任合作企业,其中100%的学生在后续求职中难以找到与国际贸易专业对口的岗位。第二,学生对实习岗位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未能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平台提供的职业发展优势。调查数据显示,放弃本专业统一推荐的顶岗实习岗位的学生中,超过85%的学生的就业待遇低于原实习岗位水平,且岗位适配度评分较留任学生低23.7个百分点。第三,学生对行业协会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缺乏理解,未能有效利用行业资源提升职业竞争力。这种是“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整体效能。

() 课程体系衔接不畅

中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只规定了各自教学段的修学课程要求,没有对专业间开展衔接培养时各自应必修的课程范围,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及其内容没有给出有效的约束建议,导致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设置相似度高或者脱节,形成了培养目标梯度不高的问题[2]。通过对比分析2019~2023级课程设置不难发现:第一,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率达27.3%,核心专业课程能力培养的进阶性不足;第二,数字贸易相关课程占比仅15.8%,滞后于行业发展趋势;第三,中高职请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连续性欠缺,企业真实项目融入度评分仅为2.8分(5分制)。这种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此,笔者深入访谈了中、高职两所学校的课程负责人和专业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了深层原因:

1、课程开发机制

两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协调机制,导致中高职课程内容存在较大重复。例如,中职阶段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高职阶段的《高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重叠度高达70%。

2、教师沟通机制

两校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衔接出现问题。一位中职教师表示:“我们虽然有定期的交流会议,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问题还是无法及时解决。”

3、教学资源差异

两校在教学资源投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方面。高职院校拥有更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更多的校企合作项目,而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 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科学性不足

现行评价体系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其一,过程性评价占比仅40%,远低于职业教育标准要求;其二,企业参与评价的环节仅占考核体系的23.5%;其三,对数字素养、跨文化交际等核心职业能力的评估缺失。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模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 3 + 2学生升本率低

2024届“3 + 2”毕业生13人,为中高职衔接项目于2019年实施以来的首届毕业生。该班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后,由于没有及时完成《安全教育》课程的在线学习与考试,造成该班12人出现挂科的情况,而且能够参加毕业生专升本英语测试的唯一1名学生却出人意料地自愿放弃考试资格。最终首届“3 + 2”中高职衔接项目毕业班13人中无人升本。

2025届“3 + 2”毕业生20人,有2人通过校考英语摸底获得参与北京市专升本统一考试资格,最终该班仅有1人通过考试。也就是说,实施该专业“3 + 2”中高职衔接项目以来,“3 + 2”同学专升本成功率率仅为3%,远低于同期三年制学生的专升本成功率。对于“3 + 2”学生升本率过低问题,我们看到此结果必然与课程设置衔接不通畅和学生复习经验准备不足有一定关系,据此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和加强升学指导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3 + 2”学生升本率低,能与学生个人职业选择偏向性有关,在目前就业环境存在难题的情况下,部分学生更倾向于直接就业而非继续深造。

5. 完善“3 + 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基于中高职项目衔接培养中存在以上问题与实践经验,提出以下优化路径:

() 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高职院校需要紧密跟踪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而言,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实行“订单集群班”培养、加强实习实训环节来加强岗位对接。积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和岗位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3]。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职业技能培训,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环节的管理,加强就业观念和劳动观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运作和岗位要求,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持续稳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 更新重构阶梯式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将数字贸易课程占比提升至35%,引入阿里国际站等平台实战项目,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生学习进度,每学期更新约10%教学内容。应制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标准,明确各阶段能力要求。中高职课程视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确保课程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程内容和难度应按照中职到高职的顺序逐步递进,中职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高职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高职课程则在中职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保持课程在知识体系、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的连贯,避免出现知识和技能的断层,确保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平稳过渡,减少因衔接不畅导致的学习困难[4]

() 创新多元评价体系

构建知识、技能、素质、发展四个维度的“四维评价模型”,提高过程性评价占比至60%,企业评价权重不低于40%。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毕业生职业能力认证。建立有效的学生和企业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根据反馈结果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 夯实技能竞赛培养,促成专业对口就业和在职深造

“3 + 2”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在与普通三年制学生升学专升本考试竞争中处于劣势。但“三二分段制”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心理抗压能力强,就业具有优势[6]。学生在中专学习阶段学生已经参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和技能竞赛,大大缩短了学生的高职阶段专业课学习时间,为技能竞赛选拔、下一步就业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从顶岗实习到就业稳步推进,2024届首届“3 + 2”毕业学生,是这一“实习促就业”模式的受益者。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社团竞赛管理机制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竞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制订科学的参赛计划和策略,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参赛水平和能力。建立毕业生5年追踪反馈机制,强化质量保障体系。

6. 结束语

本案例围绕“职普融通”、“中高职有效贯通培养”的基本特征,通过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借助中职招生、中高职衔接培养、转段、育人等整体设计,“三二分段制”中高职衔接教育也可推广至专科以及本科层次技能型专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允许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在“3 + 2”的基础上,探索“3 + 2 + 2”一贯制职业本科培养模式。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1 + X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1 + 2 + N”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这些都是共性特点,任何阶段缺少任何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问题。

基金项目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贸易便利化措施与京津关务企业减负增效研究”(项目编号:XY-SK-20-09,项目主持人:窦佳);2024年度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课题“产教融合模式下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跨境电商数据分析课程教学体系建设”(项目编号:2024041354283,项目主持人:窦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修订) [N]. 人民日报, 2022-04-21(13).
[2] 雷建龙, 胡燕妮, 黄铂, 冯雪姣. 中高职“3 + 2”衔接教育及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23(2): 41-46.
[3] 陈杰. 基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 科教导刊, 2024, 6(18): 14-16.
[4] 李菲, 金明, 张科, 张杨. “3 + 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J].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25(4): 68-70.
[5]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公布2019年新增“3 + 2”中高职衔接办学项目的通知[Z]. 京教职成〔2019〕1号, 2019-01-08.
[6] 郑志萍, 陈惠平, 吴振淇, 杨雪珍, 蒋素琼. 基于能力需求的中高职衔接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大学教育, 2025(6): 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