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Enabled by Internet Platform
摘要: 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互联网平台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机制。通过分析互联网平台在农村产业升级、资源整合、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结合典型案例,剖析当前互联网平台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互联网平台能够有效打破农村发展的时空限制,推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但在实践中面临基础设施不足、人才短缺、数据安全等挑战。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政策保障等措施,可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平台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赋能效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pathways and mechanisms for internet platforms to empower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unique roles of digital platforms in upgrading rural industries,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market expansion, it examines existing challenges through case studies and proposes targete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while internet platforms effectively overcome spatial-temporal constraints in rural development and facilitat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they face practical obstacles including inadequate infrastructure, talent shortages, and data security concerns. To enhance platform effectiveness,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 and improving policy safeguards can significantly boost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growth, thereby supporting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文章引用:王皓锋, 薛莉, 杜春桃, 闫翔. 互联网平台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8): 2286-2294.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82777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处处存在的网络将和处处存在的计算、数据及知识共同推动的处处存在的变革,促进数字化朝智能化且不断朝智慧化的发展,同时促进“互联网+”的演进和发展[1]。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其关键支撑。然而,传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信息闭塞、市场对接不畅、资源分散等诸多困境。互联网平台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整合、资源配置和市场拓展能力,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通过互联网平台,农村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将本地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资源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精准对接,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

1.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上,深入研究互联网平台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助于丰富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为数字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实践意义方面,通过分析互联网平台赋能的具体路径和模式,能够为农村地区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集体经济提供实践指导,助力农村实现产业升级、农民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推动其在产业结构、经营模式、市场拓展等方面不断优化升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不仅关系到农民收入增长,也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还能推动农村治理现代化,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基础[2]

1.3. 文献分析

1.3.1. 平台经济、数字乡村、农村集体经济研究现状

平台经济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经济形态,其研究已形成多学科交叉的格局。在经济学领域,学者们聚焦平台的双边市场特性,如国内研究关注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张磊(2020)指出,平台经济通过数据要素重组提升了产业链协同效率,但也带来了市场垄断与数据安全等问题[3]。数字乡村研究经历了从技术赋能到系统治理的演进。例如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研究显示,数据要素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融合,正在重塑农村生产函数(刘守英,2022) [4]。关于新型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学界形成了多元认知。许经勇(2021)认为,股份合作制是当前最具活力的形态,它通过产权量化实现了“按要素分配”与“按集体成员权分配”的结合[5]

1.3.2. 数字时代农村集体经济的核心内涵

数字时代农村集体经济是传统集体经济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形态升级,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以集体成员共同利益为导向,以数字平台为载体,整合土地、劳动力、数据等多元要素,通过“线上协同 + 线下落地”的组织模式,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公共服务优化供给与成员权益共享的经济社会形态。

这一概念包含三个关键特征:其一,技术渗透性,数字技术贯穿生产、流通、治理全环节,如物联网监测农田数据、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其二,要素融合性,数据成为与土地同等重要的集体要素,通过数据确权与交易实现价值转化;其三,治理数字化,借助区块链、大数据构建透明高效的集体决策机制,如线上投票表决集体项目。

1.4. 理论分析框架:技术–组织–制度互动模型

1.4.1. 技术维度:数字赋能的双重效应

数字技术是集体经济转型的“催化剂”,其作用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工具性赋能,通过大数据优化生产计划(如精准种植)、物联网提升管理效率(如智能灌溉);二是关系性赋能,平台重构集体成员的互动方式,如微信群促进村务讨论、数字账户实现分红即时到账。但技术赋能存在“阈值效应”,需达到一定的数字基础设施覆盖率与农户数字素养水平才能发挥作用(赵晓峰,2022) [6]

1.4.2. 组织维度:平台化集体的形态重构

传统集体经济的组织形态以“村委会 + 合作社”为主,数字时代则呈现“平台化集体”特征:其一,组织边界模糊化,通过跨村数字联盟整合资源(如区域农产品联合品牌);其二,治理结构扁平化,平台减少层级传递成本,使成员能直接参与集体事务;其三,利益联结多元化,除传统的土地入股外,数据贡献、平台劳务等均可成为分红依据(王春光,2023) [7]

1.4.3. 制度维度:规则创新的保障作用

制度创新是数字集体经济可持续的关键,包括:产权制度,需明确集体数据所有权、使用权与收益权的分配规则;治理制度,建立数字平台的运营监管机制,防止技术权力滥用;分配制度,在“按要素分配”基础上保留集体福利分配,体现共同富裕导向。制度弹性决定了集体经济应对数字风险的能力,如浙江制定的《农村集体数据管理办法》为全国提供了借鉴(黄祖辉,2023) [8]

三者的互动逻辑表现为:技术应用倒逼组织形态变革,组织创新需要制度供给支撑,而制度完善又会释放技术赋能的潜力。这一框架可为案例分析提供三维评估标准,如在分析某村集体经济转型时,可从数字技术应用深度、组织模式创新度、制度适配性三个层面展开讨论。

2. 互联网平台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2.1. 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

互联网平台打破了农村与外界的信息壁垒,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平台及时获取市场动态、政策法规、技术资讯等信息。同时,平台能够整合农村分散的资源,如将农户的农产品集中展示在电商平台上,将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到旅游平台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例如,某电商平台通过整合各地农村特色农产品,形成规模效应,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 市场拓展与销售渠道创新

互联网平台为农村集体经济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传统农村农产品销售主要依赖线下农贸市场,销售范围有限。而借助电商平台,农产品可以直接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大大拓展了销售渠道。同时,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兴销售模式在互联网平台上兴起,创新了农产品销售方式,提高了销售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2.3. 产业升级与融合发展

互联网平台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在农业生产领域,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平台结合,实现了精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在农村二、三产业方面,互联网平台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一些农村地区通过打造“农产品种植 + 电商销售 + 乡村旅游体验”的产业链,实现了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附加值。

2.4. 组织模式创新

互联网平台改变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模式。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相对单一,而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催生了新的组织模式,如“平台 + 合作社 + 农户”、“平台 + 企业 + 农户”等。这些模式通过平台的连接作用,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提高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抗风险能力。

3. 互联网平台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案例分析

3.1. 发展现状

目前,互联网平台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农村电商发展迅速,众多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了全国市场,如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推出的“产地直发”模式,帮助农民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同时,乡村旅游平台也蓬勃发展,许多农村地区通过旅游平台展示乡村风光和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此外,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在农村地区逐渐普及,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然而,互联网平台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目前,农村电商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人才队伍建设仍然不能与之匹配。精通电商运营、直播营销、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技能的人才稀缺,导致农村电商发展缺乏专业引领,难以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在品牌打造、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制约了农村电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9]

3.2. 典型案例分析

遂昌和三家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二者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来进行分析,可以增强比较性,也能更好的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遂昌和三家村的模式和智慧,使其更加的具有参考借鉴的普遍意义。增强因地制宜的可复制性。

3.2.1. 案例一:浙江“遂昌模式”

遂昌县依托“赶街”平台构建“县级运营中心 + 乡镇服务站 + 村级网点”的三级网络,实现“消费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截至2024年,全县建成197个村级综合服务站点,直接从事农村电商人员超1.1万人,网络零售额达27.5亿元[10]。遂昌县通过打造“赶街”农村电商平台,构建了“政府 + 公司 + 网店 + 农户”的发展模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实施为集体经济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明确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手段提供服务。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负责平台运营和培训,网店店主负责农产品销售,农户负责生产。该平台整合了遂昌县的特色农产品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还带动了农村物流、包装等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首创“邮快合作”模式,整合邮政与民营快递资源,建成县级数字乡村物流中心,实现快递进村业务量两年增长147%,2024年农产品出村件量达9.54万件,同比增长61%。该模式入选全国首批“快递进村”典型案例,每年为直播商户节约成本超1000万元。为集体经济提质增效。2024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69亿元,经营性收入1.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7%和44.5%,3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村实现全覆盖,133个村超50万元[1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达15%。电商带动2100余户农户从事相关产业,20余个“一村一品”特色村涌现,如应村猕猴桃、北界红提等通过电商溢价率提升30%~50% [12]

浙江“遂昌模式”通过“数字赋能 + 制度创新 + 生态转化”的组合拳,为山区县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将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优势与乡村资源禀赋深度融合,通过市场化机制激活内生动力,实现集体增收与农民致富的良性循环。未来需进一步破解数字素养、盈利模式等瓶颈,推动模式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重构”升级,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更具普适性的解决方案。

存在问题:“遂昌”模式中政府与平台合作的治理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建议对策:“遂昌”模式尽管通过打造“赶街”农村电商平台,构建了“政府 + 公司 + 网店 + 农户”的发展模式。总体运营效果可观,但是为了保证“遂昌”模式能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下去,还应该建立各种有效的保障措施,例如在以后的收益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的权力,利益分配等问题,企业平台和农户的利益分配会不会损害农户的利益,政府到时候会扮演什么角色,能否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继续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因为政府要未雨绸缪的制定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和规定,为“遂昌”模式保驾护航。

3.2.2. 案例二:河南鹤壁三家村(彩虹村)

村党支部书记张桂芳带领村民将村庄主街道、房前屋后绘制成彩虹阶梯、跃龙门等艺术墙绘,打造“彩虹村”视觉IP。三家村通过打造“彩虹村”这一特色品牌,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吸引了大量游客。通过抖音账号“97村长小芳”发布短视频,讲述村庄故事,首播视频12小时涨粉10万,登上热搜榜,累计播放量达1.5亿次,点赞超360万[13]。借助网络热度,三家村吸引媒体报道和公益资源注入。2021年暴雨灾害期间,通过网络募集近400万元救灾物资,并争取抗旱减灾项目资金100万元、森林乡村项目资金5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美化。同时,村支书带领村民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农产品销售,成立“老年女团”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将村里种植的小米、南瓜等农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了乡村旅游与农产品销售的融合发展,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流量吸引企业投资,如浙商老金流转500亩土地种植蜜本南瓜,村民获土地流转费18万元、劳务费30余万元[14]。建设直播基地,通过抖音直播销售小米、南瓜等特色农产品。2023年直播销售小米3万余斤,增收10万元,带动23户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15]。基层治理的年轻化探索。95后村支书张桂芳以“村CEO”身份推动改革,通过“线上 + 线下”方式收集民意,建立“村民建议–两委决策–公开公示”机制,提升治理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

河南鹤壁三家村的实践证明,在资源禀赋有限的平原丘陵地区,通过互联网思维重构乡村价值链条、创新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小成本撬动大发展”的振兴之路。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流量经济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动能,通过制度创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同类地区提供了“低成本、易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未来需进一步破解人才、风险、协同等瓶颈,推动模式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重构”升级,真正实现“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目标。

存在问题:缺乏风险共担的机制;容易导致“网红”的个人化;流量收入如何转化为集体收益。

建议对策:建立相应的保险措施,例如为农户种植养殖等购买相应的保险,较少风险带来的损失,集体要凝聚在一起共同应对风险,杜绝极少数人垄断得利而农户无利可获;要打造当地特色,避免流量个人化而脱离农集体和本地特色,对可能出现的“网红”个人化倾向进行遏制;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使得通过网络流量获得的收入转化为集体收入,实现变现,让集体农户看得见。

4. 互联网平台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网络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目前,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超过99%,通5G比例超过80%,但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与城市相比,部分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存在网络盲区、信号差、速度慢等问题,特别在中西部地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生产需求[16]。部分农村地区网络覆盖不足、网络速度慢,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冷链物流设施缺乏。这些基础设施问题严重制约了互联网平台在农村的应用效果,导致农产品网上销售存在配送不及时、损耗大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4.2. 专业人才短缺

数字人才队伍是乡村集体经济活动健康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乡村数字人才建设,培养了一批既熟悉“三农”,又掌握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乡村数字人才总体发展水平难以适应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需求[17]。农村地区缺乏既懂互联网技术又熟悉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农民对互联网平台的操作和应用能力有限,难以有效利用平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农村地区难以吸引和留住互联网专业人才,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在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发展时面临人才瓶颈。

4.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互联网平台赋能农村集体经济时,积累了大量农村生产、经营及用户数据,这些数据是优化产业、精准营销的重要支撑。但农村地区数据安全存在明显短板:一是意识淡薄,村民和工作人员普遍缺乏防护常识,随意泄露数据的行为频发;二是技术落后,受限于资源条件,网络设备老旧、安全软件更新滞后,难以抵御黑客攻击等外部威胁;三是管理缺位,多数集体经济组织未建立完善制度,数据访问权限模糊、存储传输不规范,易引发泄露或篡改。数据安全问题的危害不容忽视:农民可能因隐私泄露遭遇诈骗,财产受威胁;集体经济组织则可能因核心数据受损导致决策失误、合作受挫,影响运营发展。更关键的是,这类事件会削弱农民对互联网平台的信任,阻碍其在农村的推广应用,最终制约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

4.4. 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差异显著,致使互联网平台在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良好,临近经济、科技前沿,交通便利,信息流通快。政府重视农村信息化,大力投入资金建设网络,实现高速光纤与5G基站全面覆盖,网络优质稳定。当地农民文化素质较高,对互联网接受能力强,能迅速掌握新技术。因此,这里的农村互联网应用十分广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借助互联网平台,搭建电商销售渠道,将农产品、手工艺品销往全国;利用大数据精准生产经营,提升效率效益;开展线上直播、乡村旅游预订,推动农旅融合,极大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反观中西部地区,农村互联网发展较为滞后。其地处内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财政投入到农村互联网建设的资金较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缓慢,覆盖不足,网速慢,难以支撑复杂业务。而且农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对互联网知识的学习应用能力弱,缺乏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意识与技能。这使得中西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运用互联网平台时困难重重,发展受限。这种区域差异导致东部与中西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凭借互联网平台,在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等方面快速发展;中西部因互联网发展滞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阻。这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也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带来挑战。

4.5. 互联网平台和农村集体之间的权力、利益分配问题

互联网平台和农村集体之间在进行合作的时候,可能会由于农村集体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了解,在开始的时候不注意他们和平台之间的权力以及利益分配问题,刚开始盈利不大的时候也许会感觉不明显,然而,当二者之间的合作取得了巨大的利益收获要进行利益分配的时候这种感觉就特别明显了。这时候就会存在谁权力占比大,谁应该分配多少利益的问题,这种模糊会导致权力、利益分配的不清晰,甚至会激化二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无法化解时最后只能导致两败俱伤。这也是互联网平台介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时所表现出的双刃剑的不利的一面,也是平台介入集体时所潜在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5. 互联网平台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化策略

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通信基建上,政府要加大投入,实施网络覆盖工程。通过铺设光纤、增设5G基站,提升农村网络覆盖率,如湖北移动投资超120亿元实现全省行政村“村村通5G”。同时升级设备与技术,提升网速,满足电商等业务需求,缩小城乡网络差距。

物流基建方面,需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县、乡、村三级网络。县级建分拨中心,乡镇设服务站点,村级依托现有场所设服务站。在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冷链物流设施,配备冷藏设备。例如临夏市计划2025年底建成高效农村寄递物流体系。

政府还应鼓励企业参与,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通信、物流企业投入。引导通信企业维护网络设施,鼓励物流企业优化农村配送。支持政企以合作共建等模式提升基建水平,实现共赢,如部分地区政企合作提高农村物流配送效率。

5.2. 培养专业人才

在农民互联网技能培训上,应搭建多元培训体系。一方面,组织专业师资到农村开展线下集中授课,涵盖网络基础、电商操作、直播带货等内容,像在乡镇文化站定期开办一周的互联网应用基础培训班,理论与实操结合,教农民如何上架农产品、处理订单。另一方面,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制作短视频教程、开设直播课,方便农民利用碎片时间自学。同时,结合农时开展实训,如农产品收获季,在田间或仓库让农民进行网络销售实战,提升其互联网平台应用能力。

为吸引高校毕业生和互联网专业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需出台系列优惠政策。财政补贴上,给创业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补贴,为互联网专业人才提供项目启动资金;税收上,落实“六税两费”减半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住房保障方面,建人才公寓或给予补贴;职业发展上,为业绩突出者提供晋升渠道,推荐参与行业评选,为农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此外,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精准培育适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高校依农村产业需求调整课程,设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专业,定向培养人才。企业与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农村企业项目,积累实践经验。科研机构针对农村技术难题研究,如农产品保鲜、农村物流优化等,并转化成果应用于生产。例如某农业高校与农村电商企业合作,高校输送人才,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双方共同研发农村电商运营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双赢。

5.3. 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首先,要大力加强农村地区数据安全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数据安全意识。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农村,举办形式多样的数据安全知识讲座。讲座内容涵盖网络诈骗案例剖析,如讲解犯罪分子如何利用虚假网络链接套取农民银行账号信息实施诈骗,借此让农民深刻认识到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个人信息保护要点,像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关键信息不能随意透露给陌生人或不明网站。同时,利用农村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常态化宣传数据安全知识。农村广播每日定时播报数据安全小贴士,宣传栏张贴图文并茂的数据安全宣传海报,展示常见数据安全风险及应对方法,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强化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数据安全防范意识。

其次,政府和相关部门肩负着关键责任,应积极制定完善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强化对互联网平台数据安全的监管。在立法层面,参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等现有法规,结合农村地区数据特点,明确互联网平台在农村收集、存储、使用数据的规范流程,对数据泄露、篡改等违法行为制定严格惩处措施,提高违法成本。在监管方面,建立专门的数据安全监管小组,定期对互联网平台在农村的数据处理活动开展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平台数据存储设施是否安全、数据访问权限设置是否合理等。对于违规平台,依法依规给予警告、罚款、暂停业务等处罚,督促平台严守数据安全底线。

再者,鼓励企业加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投入,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备份等技术,全力保障农村数据安全和隐私。企业可研发适用于农村复杂网络环境的数据加密算法,对农村生产经营数据、农民个人信息等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例如,运用区块链加密技术,让数据的每个操作都有不可篡改的记录,提升数据安全性。同时,完善数据备份机制,在本地和云端同时备份重要数据。本地采用专业存储设备进行定期备份,云端选择可靠的云存储服务提供商,设置自动备份程序,防止因硬件故障、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数据丢失,为农村数据安全和隐私筑牢坚实技术防线。

5.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鉴于区域经济与地理差异,致使农村互联网发展不均,政府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助力中西部农村互联网发展,缩小区域差距。

在政策扶持上,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设立专项基金,精准投入中西部农村网络基建、人才培养及电商平台搭建等关键环节。同时,给予税收优惠,减免互联网相关企业的税费,降低运营成本,激发企业投身建设的积极性。

鼓励东部与中西部深度合作。东部可通过技术转移,将电商运营、智慧农业等先进技术传授给中西部;组织经验分享活动,邀请东部成功典型为中西部干部、集体经济负责人分享直播带货、品牌打造等经验,助力其快速成长。

建立区域资源共享机制也十分关键。搭建跨区域平台,整合农产品、劳动力、文化旅游等资源信息,实现农产品销售渠道互通、劳动力合理调配。推动科技资源共享,让东部科研成果在中西部农村落地应用,推动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借互联网协同发展。

5.5. 明确互联网平台与农村集体之间的权力、利益分配问题

对于平台和集体之间合作,为了避免后续出现各种因为权责不明晰而导致的问题,必须要在合作前签订成文的具有法律效应的相关合同和文件,规定好平台的抽成是多少,集体的权力以及收益的分配等问题。

6. 结论

互联网平台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途径,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市场拓展等作用机制,推动了农村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专业人才短缺、数据安全等问题。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强化数据安全保护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优化策略,可以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平台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赋能效果,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互联网平台将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吕永洁. 直播助农初级模式及其升级路径探析[J]. 当代电视, 2021(9): 26-29.
[2] 陈加友.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模式探究与创新优化路径[C]//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2025(第三届)农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25: 104-110.
[3] 杨贤传, 张磊. 电商促销活动的长期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天猫网消费者的实证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6): 36-41.
[4] 李权云. 刘守英: “土产品”要讲新故事[EB/OL].
https://news.qq.com/rain/a/20221226A017R000, 2022-12-26.
[5] 许经勇. 理顺农民与土地关系是深化农村改革主线[J]. 湖湘论坛, 2021, 34(6): 119-128.
[6] 赵晓峰, 刘海颖. 数字乡村治理: 理论溯源、发展机遇及其意外后果[J]. 学术界, 2022(7): 125-133.
[7] 王春光. 数字化时代农村新业态与社会分化机制[J]. 社会科学文摘, 2023(9): 96-99.
[8] 黄祖辉, 姜霞.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J]. 理论导报, 2023(1): 30-31, 36.
[9] 张欣欣. 直播电商人才培养助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实践研究[J]. 商展经济, 2025(10): 152-155.
[10] 雷晓云. 遂昌推行“邮快合作”模式破解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难题[EB/OL].
https://www.suichang.gov.cn/art/2025/3/13/art_1229387983_60659003.html, 2025-03-13.
[11] 丽水日报. 遂昌打响“组合拳”壮大村集体经济——“输血 + 补血 + 造血”激发振兴动能[EB/OL].
https://www.lishui.gov.cn/art/2025/2/5/art_1229641802_57368108.html, 2025-02-05.
[12] 丽水网-丽水日报. 突出党支部在电商产业发展中的政治引领作用 遂昌“红色电商”助推村集体经济增收[EB/OL].
https://www.lishui.gov.cn/art/2019/1/12/art_1229218391_57209845.html, 2019-01-12.
[13] 河南省人民政府. 央媒看河南|河南鹤壁三家村: 这个村子发展, 从彩绘开始……[EB/OL].
https://www.henan.gov.cn/2024/07-05/3017644.html, 2024-07-05.
[14] 中工网. 张桂芳: 用好互联网振兴三家村[EB/OL].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08752150556066341/?upstream_biz=doubao&source=m_redirect, 2024-08-30.
[15] 中国青年网. 豫见华章|95后女孩当“村长”带动村民致富[EB/OL].
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jsxw/202412/t20241211_15705841.htm, 2024-12-11.
[16] 李晓辉. 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究[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18(2): 36-42.
[17] 陈阳.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2): 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