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如何依托农村电商破解农村金融困境。结果表明,其通过三重机制赋能电商:筑基式整合打破城乡壁垒,融合数据与生产要素;破壁式重构借助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实现智能匹配,催化产业集群;提标式升级利用消费数据驱动品质标准化。然而,赋能面临风控错配、成本悖论及认知壁垒三重梗阻。为此,本文提出协同路径:整合实时数据与物联网优化风控;建立API共享机制激活数据价值;嵌入场景化金融教育以“干中学”重塑认知。最终构建“数据转化–流程整合–认知矫正”体系,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升级为乡村产业韧性内核,助力乡村振兴。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leverages rural e-commerce to address financial constraints in rural areas. Findings reveal a triple-mechanism empowerment framework: Foundational integration dismantles urban-rural barriers by converging data with production factors; Barrier-breaking reconstruction employs blockchain and supply chain finance for intelligent resource matching, catalyzing industrial clusters; Standards-elevating upgrading utilizes consumption data to drive quality standardization. However, empowerment faces triple obstacles: risk control mismatch, cost paradox, and cognitive barriers. Accordingly, this paper proposes collaborative solutions: integrating real-time data with IoT to optimize risk control; establishing API-sharing mechanisms to activate data value; and embedding contextualized financial education for cognitive reshaping through “learning by doing”. Ultimately, a “data transformation-process integration-cognitive correc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upgrading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to a resilience core for rural industries and advanc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1. 引言
数字普惠金融的纵深发展正改变着农村经济生态,并通过融合金融科技与普惠服务,为破解传统农村金融困境提供了创新路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迅速扩展,特别是在信贷、支付、保险及投资领域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效率[1]。在此进程中,农村电商突破地理壁垒和激活产业韧性的双重优势,成为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的核心载体,驱动着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进程。在政策层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其构建了有力支撑体系,前者强调基础设施与标准化建设对农产品电商的基础性作用,而后者则通过“数商兴农”工程加速流通数字化转型,为产业升级和人才返乡创业注入了新动能。然而,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电商的效能仍面临着多重结构性约束:在基础设施层面,数字设备覆盖率不足、物流网络低效等导致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受到限制;在运营生态层面,产品质量管控缺位、平台服务功能薄弱以及专业人才断层,削弱了金融资源的转化效率;在制度保障层面,法律规范的缺失则进一步放大了系统性风险。以上的这些问题导致了农村电商发展陷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困境。
本文立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变革性背景,旨在系统解构其驱动农村电商发展的内在机制,诊断上述多维约束的形成逻辑,并最终提出可行性的发展路径,从而为构建“金融赋能–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可持续闭环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框架。
2. 数字普惠金融三重赋能机制驱动乡村现代化
2.1. 数字普惠金融筑基与农村电商价值跃迁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构建虚拟化金融基础设施,将数据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创建了人才、资本、土地的跨域流通等高效交换平台,使得农村资源在金融科技的框架下重构为新型生产要素。这一进程不仅打破了城乡要素流动的壁垒,同时,还依托区块链与大数据技术强化产业链条衔接,形成多元共生的农村产业生态体系。其中,农村电商作为实体农业的“数字孪生体”,在普惠金融服务支撑下也形成了透明化交易机制,显著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并加速了供给结构向品牌化转型。然而,这类转型还依靠数字普惠金融的底层支撑:若要保障产品质量溯源,就需要构建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想要服务破解物流效率瓶颈,并入供应链金融必不可少;电商生态稳健运行需要风险管控机制作为基石。通过金融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耦合,乡村经济得以持续注入现代化动能。
2.2. 数字普惠金融破壁与农村电商生态重构
在数字普惠金融深度渗透农业产业链的进程中,智能供需匹配机制正根本性重塑农业产销关系。在区块链溯源与大数据风控技术下,长期困扰生产端的“丰收悖论”(通过将农产品物理属性、生产过程等非标信息转化为可信数据资产,依托分布式金融网络实现价值信息的指数级扩散)被数字普惠金融有效破解了。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赋能直播电商等场景,使得地域性农产品突破了传统的流通层级限制,在消费端建立了价值共识。当特色农产品形成线上爆款后,数字普惠金融将进一步催化产业集群效应——用冷链物流的动产融资解决方案来优化配送效率,基于信用贷款(消费数据)来支持包装的设计与品牌的营销创新,最终形成金融科技驱动的模块化产业生态。这种产销关系重构的本质是金融科技对社会化大生产的再组织,不仅改变了农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而且还更深层地推动农业生产关系向现代化转型。依托于移动终端和在线操作的便捷性,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户能够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轻松完成资金转账、贷款申请以及金融产品的购买,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2]。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还通过移动支付、在线结算等便捷的金融服务,缩短了交易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进一步加快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这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也使农户的收入得以提升,进而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繁荣[3]。随着物联网与5G技术的金融化应用,加速构建了“田间到餐桌”的全链路数字化路径,其主要核心在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注入了韧性内核。
2.3. 数字普惠金融提标与农村电商需求升维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消费信贷数据与支付行为分析,精准第捕捉到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的升级需求,进而推动了生产端突破传统批量化生产范式。其主要的核心作用在于:将分散化的品质诉求转化为可执行的信用标准,从而倒逼农产品的供给向精细化、可溯源的方向转型。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品牌忠诚度[4]。这种需求传导机制促使消费者深度参与产销全流程,进而形成了以信用评估体系为纽带的质量共治格局。在普惠金融支付网络的支撑下,农村电商仍持续扩大消费群体基数,尤其通过供应链金融对绿色农产品的定向扶持方面,使“优质优价”成为了市场共识。当物美价廉的生态农产品通过区块链溯源可以验证品质时,消费者信任度与复购率就会显著提升,最终形成“需求升级–标准完善–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这里需指出,该循环的可持续性依赖于数字普惠金融双重赋能:前端通过消费数据分析去优化品类结构,而后端则通过风控模型降低品质认证成本,这正是破解摘要所述“产品质量管控缺失”与“平台服务薄弱”的关键路径。
3. 风控错配、成本悖论与认知壁垒对数字普惠金融赋能电商的制约机制
3.1. 风险错配与金融效率损耗
农村地区金融供需失衡的核心症结主要在于传统风控模式与农业固有风险特性的结构性错配。由于金融机构过度依赖静态的、以历史财务数据和抵押物为核心的信用评估体系,难以有效捕捉电商化下的农业经营主体的动态经营状况、强烈的周期性波动以及产业链条中多节点联动的复杂信用传导特征,从而导致风险定价机制失灵。这种风险识别盲区在电商助农场景下尤为突出。一方面,优质电商经营者(如新农人、合作社)虽然拥有稳定的线上订单流和良好的用户评价,但却常因缺乏传统的抵押物或规范的财务报表而被拒绝贷款;另一方面,电商平台积累的大量实时数据(交易流水、物流时效、消费者复购率、店铺评分、供应链协同记录等)本可以成为动态评估经营健康度和未来现金流的可靠依据,但却因为与传统的风控体系融合不足而未能有效利用。其导致不仅抬升了优质农业电商经营主体的融资门槛,更造成严重的信贷资源错配——大量的基于真实电商订单的生产性和周转性融资需求,因为风控手段未能精准适配电商化农业的新特征,而被过滤机制排除在外,导致服务效率在线上线下割裂的繁琐流程中持续损耗。
3.2. 风险成本转嫁与普惠悖论
金融机构服务成本居高不下,本质是系统性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农业经营的天然地理分散性,迫使金融机构承担了超常规的网点建设与维护、人力巡检等运营压力,基层服务网点在广阔的服务半径中艰难维持低效覆盖;由于承受了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的双重压力,风险溢价通常会通过贷款利率上浮向最终的融资主体(农户、合作社、小微农企)传导,进而造成成本转嫁的恶性循环。在此背景下,农村电商平台展示出了它独特的降本增效潜力——平台主要通过整合零散的农户与农产品,在虚拟空间形成“集聚效应”,显著降低了金融机构与分散农业经营主体接触的物理成本。更重要的是,平台持续积累的动态交易数据(比如实时的销售额、订单的稳定性、客户的评价)、物流信息(发货时效、履约率、损耗情况)和市场反馈(热销品类、价格波动、消费者偏好等),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具有远超传统尽调手段的、时效性强且真实性高的多维度风险评估依据,在理论上能大幅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溢价。然而,现实困境主要在于当此类数字化工具(特别是电商平台数据驱动的风控模式)在金融机构端渗透不足、应用深度不够时,物理网点因无法被有效替代或赋能,存在高昂的生存压力;同时,金融机构因未能充分利用电商数据来精准定价,其风险溢价评估仍然显著刚性甚至被迫攀升。这种“技术潜力未能有效转化为成本优势”的矛盾,在此构成了电商助农背景下普惠金融服务难以真正落地的核心悖论——旨在降低门槛、惠及大众的金融服务,其成本结构却因未能拥抱产业数字化(电商化)的关键要素(平台数据)而难以优化。
3.3. 数字接入风险与金融排斥
金融素养的短板则揭示了更深层次的风险认知鸿沟。农户对数字金融的疏离,既源于操作技能的不足,又因缺乏风险决策的可靠参照——传统现金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确定性偏好与数字环境“看不见、摸不着”的不确定性疑虑形成显著认知冲突。农村电商的普及过程,本质上是为弥补这一鸿沟提供了独特的实践场景。当农户亲身参与电商销售(如开设网店、直播带货)、高频使用平台电子支付结算货款、尝试应用平台内嵌的供应链融资、依据销售流水的小额信贷或农产品保险等金融工具时,他们才得以在真实的商业场景和资金流转中沉浸式习得数字操作技能,并逐步构建具象化的风险认知框架——理解电子支付的延迟到账并非资金丢失、贷款需按期偿还,否则会影响信用、保险理赔的条件与流程。同时,在实践中验证数字工具的可靠性与价值性,例如:体验更为便捷的支付来加速资金周转、小额信贷能及时解决备货资金的缺口、保险能有效降低经营损失。这种在真实电商经营中“干中学”形成的经验和认知,具有外部培训难以替代的效果。然而,若电商助农的覆盖深度不足,或平台金融工具设计复杂、风险提示不清楚,这些会导致农户操作失误、遭遇诈骗等负面体验,反而会加剧其不确定性疑虑,甚至会强化“数字金融不安全”的刻板印象。一旦这种风险认知的缺失或扭曲未能通过良性的电商实践得以矫正,就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自我排斥,从而农户不仅会主动回避复杂的金融服务,甚至可能会退出电商经营,从而回归现金交易。而这些导致的后果是双向损耗,一方面,金融服务通过电商渠道这一高效触达路径的效率会显著被削弱,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与电商平台被迫投入大量冗余成本去应对线下客服、纠纷调解、反欺诈以及为低数字素养用户定制特殊流程。最终,在服务供给端追求的数字化效率提升与需求端的深陷认知信任障碍之间,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无形壁垒。
4. 农村电商生态协同的精准施策新范式
4.1. 重构风控模型:从静态抵押到动态信用评估
为了破解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核心症结,需要系统性地重构风控逻辑,并构建协同生态。金融机构应该摒弃依赖静态抵押的传统模式,建立农业电商专属的风控模型——整合电商平台的实时数据(订单流水、店铺评分等)及卫星遥感等辅助性数据源,例如,工商银行毕节分行“电商e贷”,主要是通过调取抖音数据来实现4小时授信,而网商银行“大山雀”系统是通过作物识别来实现93%准确率的动态评估;同时开发场景化产品,包括基于锁定订单的定向融资和物联网监管的数字仓单质押。在数据层面,需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农业数据中台,采用联邦学习技术来破除孤岛,并开发农户数字画像,以实现田间现场授信。这种基于数据的信用评估方式,不仅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农户和电商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还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5]。服务流程上应打通平台与金融系统API接口,形成“借–用–还”闭环,并且通过“政银保担”机制分散风险。对于政策端需明确数据权属规则、放宽不良容忍度,并创新保险工具(订单险/收入险),同时,在示范县试点给予财政补贴。根据以上对策,可推动风控逻辑从依赖历史报表转向预测动态订单,从单点评估转向生态协同,让金融活水精准灌溉田间地头。
4.2. 构建数据协作机制:驱动电商数据资产转化为普惠金融生产力
基于农业金融服务成本高企的核心矛盾——即金融机构未能充分利用农村电商平台的数据资源以降低风控成本和运营负担,应推动金融机构与电商平台建立深度数据协作机制,通过合规共享脱敏后的交易、物流及市场数据,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同时用政策激励加以辅助来降低技术接入门槛,从而实质性地替代部分物理网点功能并实现风险精准定价,最终优化普惠金融成本结构。具体而言:金融机构需主动接入电商平台的API数据接口,在获得农户授权后,应实时获取其经营健康度指标(订单稳定性、物流履约率、品类价格趋势),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将多维动态数据转化为信用评分,替代低效人工尽调;政府可以通过补贴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改造成本、制定数据安全交换标准、给予优质数据贷款项目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加速技术落地。以上举措既能压缩物理网点覆盖成本,又能通过差异化利率打破“风险溢价刚性传导”的恶性循环,使电商平台积累的数据资产切实转化为降低融资成本的生产力要素。
4.3. 融合交易场景:在电商生态中培育农户风险认知框架
基于农户金融素养短板与风险认知鸿沟的核心矛盾,应依托农村电商平台真实经营场景,将金融教育深度嵌入高频交易流程,同时优化金融工具设计并建立负面体验熔断机制,通过“交易即教育”的沉浸式实践重塑风险认知框架。具体路径为:电商平台需简化供应链融资、小额信贷等产品的操作界面,在关键节点(贷款申请、保险理赔)嵌入动态风险提示(短视频进度条解释资金流向、违约后果),并将风控规则转化为农户可感知的经营指标(“及时还款提升信用额度 = 获得更多备货资金”);金融机构则联合平台建立“负面体验快速响应通道”,对操作失误或疑似诈骗行为实施实时拦截与人工客服介入,同步将典型案例转化为情景化教程(如“理赔失败模拟”互动模块),在解决纠纷的同时完成风险教育;政府可推动平台开放匿名化的交易纠纷数据,资助开发方言版数字金融沙盘系统,供农户在真实交易前模拟演练。此举既能利用现有电商生态实现“干中学”的认知升级,又能通过闭环管理防止负面体验加剧认知偏差,最终将平台转化为培育金融素养与信任的基础设施。
5. 结论
本研究揭示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电商的协同发展,既蕴含三重赋能跃升的现代化驱动力——通过虚拟基建打破要素壁垒、智能匹配重构产销生态、需求传导倒逼品质升级,为乡村注入可持续动能,又面临风控错配、成本悖论与认知壁垒交织形成的梗阻链,导致技术潜力难以转化为普惠效能。为此,数字普惠金融需依托农村电商生态构建协同治理框架:在风控端整合平台实时数据与物联网技术,推动静态抵押向动态信用评估转型,实现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在数据端建立深度协作机制,通过API接口共享脱敏交易信息并利用机器学习替代人工尽调,压缩物理成本并打破风险溢价刚性传导;在认知端将金融教育嵌入高频交易场景,结合风险可视化提示与负面体验熔断机制,使平台转化为培育农户风险认知的基础设施。这一框架通过数据资产转化(平台流水→信用评分)、流程闭环整合(“借–用–还”接口打通)及认知偏差矫正(“干中学” + 沙盘演练)三大路径,系统性弥合赋能与梗阻的断层,并借力政策协同(数据标准制定、财政补贴、监管沙盒)降低制度摩擦成本,最终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从工具性支撑升级为乡村产业生态的韧性内核,引领电商助农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协同的高质量轨道,为乡村振兴战略下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耦合提供可复制的中国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