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非遗外译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策略研究
A Study on Cultural Default and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in ICH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摘要: 本文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的中英对照文本为语料,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聚焦宗教符号、民俗活动、传统医学及农耕文明四大领域,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探讨非遗外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并提出四种差异化补偿策略:音译 + 注释、直译 + 文化负载词补偿、功能对等替换及副文本补偿,旨在精准传递源语文化信息,确保目标语读者有效理解,从而跨越文化鸿沟,最终提升跨文化传播效力。
Abstract: This study selects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exts from China’s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omination documents as corpora. Based on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t examines four key domains: religious symbols, folkloric practices,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hrough paradigmatic case analysis,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s cultural default phenomena in ICH translation and proposes four differentiated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transliteration + annotations, literal translation + compensation for culture-loaded term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substitution, and paratextual compensation. These approaches aim to achieve accurate transmission of source-culture information and ensure target-readers’ effective comprehension, thereby bridging the cultural gap and ultimately enhanc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fficacy.
文章引用:冉双双.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非遗外译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策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8): 801-80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8901

1.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传承方式延续至今,不仅承载着特定社群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更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传承本质既依赖于社群内部代际相传,更需要跨文化交流实现动态发展。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是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的关键途径。当前非遗的英译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文化负载词密集;第二,文化内涵流失;第三,非遗英译策略研究尚显薄弱。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差异化补偿策略倡导“归化与异化”结合,通过精准匹配源语文化元素与译语读者的认知水平,实现文化原真性与跨文化可接受性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不仅是翻译策略的优化选择,更是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必然要求,可有效提升非遗外译的准确性、可读性和传播效果,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2.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理论框架

2.1. 文化缺省

中国知网关于“文化缺省”的研究呈现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并重的特点,形成了以关联理论(131)、文化图式理论(17)为主要理论支撑,以翻译补偿(106)为核心议题的研究体系。研究重点集中在文学翻译领域(21),特别是《红楼梦》(32)等经典作品的翻译策略(76)与补偿策略(42),同时向字幕翻译(28)、外宣翻译(16)、旅游文本(13)等专门领域延伸。

成功交际的实现依赖于交际双方共享的背景知识或语用前提。基于语用经济原则,交际双方省略共识性信息,仅输出关键信息以提高效率。这种信息缺省现象可分为三类:情景缺省(与即时交际场景相关)、语境缺省(与语篇内部信息相关)以及文化缺省(与语篇外文化背景相关) (王东风,1997) [1]。文化缺省是指交际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其缺省成分通常文化特色鲜明,存在于语篇信息之外,异文化读者因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产生意义真空,无法实现对文本的连贯理解。“文化缺省最常见的是附着在源语语言中的文化意象在译入语语言中缺乏相对应的意象,从而造成语言转换过程中文化意象的缺损”(黄培希,2018: p. 78) [2]。于翠红(2023) [3]指出,文化图式缺省时,翻译范式应根据其蕴含的不同民俗文化类型,灵活使用表层含义或底层含义进行图式构建。文化缺省,不仅造成信息损耗,更严重阻碍了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因此,深入探究非遗外译过程中文化缺省现象的具体表现与成因,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文化补偿策略,已成为提升非遗国际传播效能、推动其深度走出去的关键所在。

2.2. 翻译补偿理论框架

“译者应努力洞察原语中的文化因素,并将之与目标语文化背景中的文化因素加以对比,以便找出恰当的文化补偿的处理方法”(王大来,2010: p. 49) [4]。非遗根植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与文化土壤,蕴含大量文化信息,尤其是中国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图式,承载着特定文化的价值、情感和集体记忆。其英译核心在于语境中的文化功能传递,因此相较于普通信息文本,非遗英译面临更为复杂的文化传递挑战。非遗英译应遵循效果为先和目标受众中心原则,有效调控传播主体、内容、媒介和受众等影响因素以使译文获得目标受众认同而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胡庆洪,文军,2016) [5]。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恰为非遗外译中实施精准、有效的文化补偿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功能对等理论核心在于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反应”(Nida, 1986: p. 36) [6],要求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与原文相似甚至同等的接受效果。功能对等理论立足目的语文化语境,以源语和译语信息内容上的对等为基础,以读者反应为译文的衡量标准,强调翻译的首要任务在于确保译文读者清晰、无障碍地理解译文内容(郭建中,2000) [7]。功能对等理论建立在语言的核心功能是交际这一语言观之上(孙玉,1994) [8]。翻译不仅要考虑到语言词汇的表层意义,同时还要考虑到语言在特定环境中所产生的实际意义,以及对这种意义的再现。为实现语用功能和交际效果的对等、准确传达原文所蕴含的语义和文化信息,非遗外译中的翻译补偿应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力求在文体特征、语言文化及社会因素等维度上“用与源语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再现原文风貌,将原文的精神原原本本传递给译文读者,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近的阅读反应,实现整体效果的对等(Nida, 1964: p. 166) [9]。自然指译文需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语言表达流畅自然,适应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和认知习惯。切近注重语义的精准传达。对等强调语用功能和交际效果的对等,而非机械的形式对等。译者应充分顺应译入语表达习惯,唤醒译语读者的相关认知图式,使译语读者自觉填充缺省成分,以期取得最佳关联,获得最大语境效果(王斌,2000) [10]。评价译本效果的首要标准,是看它是否达成了既定的交际功能(徐玉凤,2020) [11]。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开展非遗外译工作,既能精准传递原文蕴含的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核,又能有效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预期目标。

3. 非遗外译中的文化缺省表现

本文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的中英对照文本为语料,聚焦宗教符号、民俗活动、传统医学及农耕文明四大领域展开分析。首要原因在于其蕴含独特的文化认知体系,在翻译过程中易因文化缺省造成意义流失,需运用多种跨文化补偿策略进行转化。同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高频申报类别,其案例具有覆盖性与权威性。通过剖析兼具文化深度与翻译难度的典型案例,有助于揭示非遗英译中文化内涵流失的内在机制,并探索行之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路径。

3.1. 宗教符号类缺省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宗教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郭岚,2021) [12]。当前,非遗材料外译中对宗教符号的处理存在一定问题。以羌族“释比唱经”的翻译为例,将其译为“Shbi chanting”即存在不足。释比在羌族宗教文化中被尊奉为沟通生死两界、直通神灵的祭司,是权威的知识集成者。然而,单纯音译为“Shbi”导致其神圣身份与宗教属性在译文中严重缺失,未能传递其作为羌族祭司的核心职能,造成文化信息缺省,导致目标语读者难以理解其宗教文化内涵,也削弱了对外宣传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3.2. 民俗活动类缺省

民俗文化,作为国家独特性的重要标识,其内涵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准确传递至关重要。民俗活动作为民俗文化的典型载体,在非遗外译过程中常面临文化信息损耗的挑战。例如,羊皮鼓舞直译为“sheepskin-drum dance”,仅描述器物,未能体现羊皮鼓舞在释比法事中“通神媒介”的核心功能。喝咂酒译为“drink zajiu (sipped wine)”,仅标注“sipped”一词无法体现“竹管共饮”这一传统仪式——众人共享竹管饮酒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3.3. 传统医学类缺省

中医语言特色鲜明,名词术语蕴含大量文化信息,文化缺省普遍存在,给翻译工作造成颇多困难(申艳星,王治梅,侯茜等,2021) [13]。藏医药作为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然而,其核心概念在对外翻译中常面临与藏医药理论体系脱节的挑战,比如,藏医药浴法翻译为“Lum Medicinal Bathing”,则将其降格为普通药浴,掩盖和模糊了其基于藏医理论的独特诊断和疗愈逻辑。五源(藏医核心理论之一,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土、水、风、火、空”)译为“Jungwa Nga (five elements)”,译语“five elements”在英语语境中通常特指中医、风水领域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此译法将藏医独特的五源理论错误归化至中医框架下,消解和淡化了其独立性与特定内涵。

3.4. 农耕文明类缺省

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大国,中国农耕文明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源远流长。作为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风俗文化体系,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且根基深厚的文化标识。然而,在对外译介其核心概念时,常出现文化内涵的严重损耗,例如,春官(古代掌管天文历法、指导农时的职官)译为“Spring Tellers”,术语“tellers”通常指说书人、占卜者或讲述者,此译法将其身份降格为民间艺人或普通信息传递者,导致其权威属性严重弱化。

4.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非遗外译中的翻译补偿策略

4.1. 音译 + 注释

“音译 + 注释”策略以音译形式保留词汇的原文化形态,同时通过括号内的注释补充其关键文化内涵。例如:“释比唱经”译为 Shbi Chanting (invocation by Qiang priest-mediums),音译“Shbi”保留羌族祭司的专称,注释则点明其作为“祭司–灵媒(priest-mediums)”的宗教职能和“祈请(invocation)”的仪式性质。译文准确传递出原文信息,有助于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反应。此策略在引入异质文化概念时,既维护了源语文化符号的形式完整性,又保证了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其核心文化意义。

4.2. 直译 + 文化负载词补偿

“直译 + 文化负载词补偿”策略对术语的核心词汇进行字面直译以保留其直观文化形象,同时通过增补修饰语或括号内的说明性文字,显性补偿那些在直译中易丢失的关键文化内涵或社会功能,尤其见于民俗活动、农耕实践等领域。例如:“羊皮鼓舞”译为Ritual Sheepskin-Drum Dance (shamanic medium dance),直译“Sheepskin-Drum Dance”保留了“羊皮鼓”这一核心器物和“舞”的形式;增补的修饰语“Ritual”点明其仪式的本质,括号内的“shamanic medium dance”直接补偿了其作为“萨满通灵媒介之舞”的核心宗教功能。该策略有助于减少译入语读者的阅读负担,实现了好的交际效果的传递,在确保目标语读者识别文化具象的基础上,有效弥补了单纯直译可能造成的文化功能的缺失,使译文既能呈现文化表象,又能揭示其内在的文化逻辑。

4.3. 功能对等替换

“功能对等替换”策略有意牺牲源语的部分字面意义或特定文化意象,优先选用目标语中功能相似或情感等效的表达进行替代,旨在保证目标语读者能迅速理解该术语的核心情感体验、文化功能及社会意义。例如:“喝咂酒”译为Communal Sipped Wine (shared through bamboo straws),牺牲了象声词“咂”的具体发音意象,选用“Communal”(共有的、大众的)一词替代,优先传递其“竹管共饮”这一核心的社群凝聚功能,括号内的补充进一步说明了独特的饮用方式。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译文。当文化意象难以完全迁移时,此策略通过寻求功能或情感层面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文化核心意义的有效传递。

4.4. 副文本补偿

“副文本补偿”策略是指,不追求核心译文本身传达全部信息,而是策略性地利用脚注、尾注、插图、附录等副文本形式,为译文提供必要的背景补充或深度阐释。作为一种补偿性翻译手段,能有效补偿译作正文中无法传达的社会历史、文化习惯等信息,以期尽量还原原著语境,减轻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与理解负担(林嘉新,徐坤培,2022) [14]。例如:“藏医药浴法”译为“Lum Medicinal Bathing”,核心译文采用简洁的音译 + 直译组合;配套脚注(A therapy in Sowa Rigpa1, the Tibetan medical system)则简明扼要指明其理论根基,即“索瓦日巴”藏医学体系,有效避免了将其误解为普通药浴疗法,补偿了其作为系统性医学实践的独特性质,实现译文与原文信息和交际功能的对等。核心译文保持简洁性与可读性,副文本则承担起深度文化阐释与背景还原的重任,两者共同确保目标语读者深度理解源语文化意义及内涵。

5. 总结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中复杂的文化缺省挑战,需根据术语的文化属性与交际目的,采用差异化补偿策略。对于宗教、哲学概念等文化核心词,优先采用音译 + 注释策略,保留源语文化符号的独特形式与深层文化内涵;处理民俗活动类术语时,侧重直译 + 文化负载词补偿策略,还原具体文化意象的同时,传递其隐含的社会功能或情感体验;翻译谚语或隐喻时,则需运用功能对等替换策略,以牺牲部分字面忠实度,换取核心文化功能或情感在目标语中的等效传递;而面对体系化、背景依赖强的农耕或医学概念,则依赖副文本补偿策略,通过注释、附录等形式提供必要的知识体系背景补充。以上基于文本类型和交际目的的差异化策略组合,其核心目标正是实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所倡导的“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既最大程度避免源语文化信息的缺省,又保证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具有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最终实现文化意义跨越语言障碍的有效传递。

NOTES

1Sowa Rigpa为藏医学的英文名。

参考文献

[1] 王东风. 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7(6): 56-61.
[2] 黄培希. 副文本与翻译文化建构——以艾尔萨·威斯《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为例[J]. 上海翻译, 2018(3): 73-79+95.
[3] 于翠红. 图式理论观照的民俗文化负载表达认知翻译——以莫言《生死疲劳》及葛译本为例[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36(3): 117-124.
[4] 王大来. 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补偿策略与方法[J].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1(2): 45-50.
[5] 胡庆洪, 文军. 从传播学视角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以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为例[J]. 上海翻译, 2016(2): 43-46.
[6] Nida, E.A. (1986)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7] 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8] 孙玉. 奈达的《语言, 文化与翻译》评介[J]. 中国翻译, 1994(3): 47-49.
[9] Nida, E.A.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 Brill Publishers.
[10] 王斌.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J]. 中国翻译, 2000(4): 14-17.
[11] 徐玉凤. 中国农耕文化的翻译与传播研究——以李绅的《悯农二首》为例[J]. 上海翻译, 2020(6): 71-76.
[12] 郭岚. 功能翻译理论观照下宗教文化外宣翻译——以普陀山佛教网英文版为例[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1, 38(5): 62-67+91.
[13] 申艳星, 王治梅, 侯茜, 等. 文化图式视阈下的中医文化缺省翻译策略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 27(2): 302-304.
[14] 林嘉新, 徐坤培. 副文本与形象重构: 华兹生《庄子》英译的深度翻译策略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 45(2): 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