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社会的持续发展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促使流行语频繁涌现,其已然成为反映社会文化及观念变迁的显著标志。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语言文字权威期刊《咬文嚼字》在年底发布了2024年度的“十大流行语”,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是指一些思想、观念或者人类文化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1]。模因范畴论为研究流行语语义动态范畴化提供了全新视角。模因范畴论为研究流行语的语义动态范畴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运用模因范畴论,深入分析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的语义变化和动态范畴化过程,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认知心理因素。
2. 模因范畴论与流行语
2.1. 模因范畴论
模因论从达尔文进化论视角解释文化进化,模因作为文化传播基本单位,借复制与传播发挥关键作用。范畴论聚焦事物分类与范畴形成,强调动态性与相对性,可用于剖析语言语义结构及变化,语义范畴即具相似语义特征的词汇或表达式集合。模因范畴论融合模因与范畴论,指出模因传播、变异会引发语义范畴动态变化。语言模因信息的复杂和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 基因型:内容不变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制;(2) 表现型[2]:形式不变却以不同的内容加以扩展。
2.2. 流行语作为模因
《咬文嚼字》2024年底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XXX、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该“十大流行语”是由语言文字专家研究全年互联网和大众媒体中出现的高频热词而评定,关注中文语言文字的“创新”。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每一年度的高频次流行语使用则是折射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流行语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影响力,符合模因的特征。它们在社会中广泛传播,被人们不断复制和使用。流行语的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其语义和使用语境会发生变化,这与模因的变异和适应环境的特点相契合。例如,“班味”这个流行语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语义上出现缓变和突变并存的形势,使用语境也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3]。
3. 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的语义动态范畴化分析
由于语义范畴本身就具有动态属性,所以语义范畴可能会经历以下发展(1) 范畴内成员地位调整;(2) 相邻或相似范畴之间的相互扩展;(3) 去范畴化的开放式嬗变:超越同一聚类模型的转移[4],而流行语语义范畴的稳定性由模因的可复制性维持,其语义范畴的动态性由模因的可演变性决定,因此,模因范畴论可以对流行语语义范畴的动态发展做出较好阐释。
3.1. 语义范畴的扩展及范畴成员地位的调整
1) “小孩哥/小孩姐”“银发力量”
“小孩”通常指儿童、幼儿等未成年人。“哥”“姐”若用于非亲属关系,一般是敬称,指年龄与自己相份或稍大的人。“小孩哥/小孩姐”指在特定方面才能出众的孩子。“银发力量”则指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与影响力。
例句:
(1) 小孩哥、小孩姐让传统艺术传承具象化。《中国闻新网(2024年12月》
(2) 陈加永说“今后,我们将继续结合社区中心工作,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基层治理效能贡献我们‘银发力量’”。《杭州日报(2024年11月25日)》
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小孩哥/小孩姐”将两个年龄上相矛盾的成分组合在一起,造成意义上的反差和矛盾,能够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给人耳日一新的感觉,从而在言语交际中得以广泛使用,而银发力量则是指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力,如陈加永表示要为社区治理贡献“银发力量”。
从模因论视角来看,人类在语言运用进程中,不断对大脑中储存的信息模因开展重复性操作、进行内容的增添与删减、实施形式上的变换以及完成人际间的传递。基于此,全新的模因变体得以诞生,这是语言运用所衍生出的成果。以“小哥/小孩姐”这类模因变体为例,其生成源于大众对“xx哥/xx姐”结构的高频复用,通过增减、调整结构内的具体内容,并经语言实践得以传播。
“小孩哥/小孩姐”这一表达,由语义相悖的两个语素进行超常规组合而成。这种打破常规的搭配方式,能够在受众认知层面引发强烈的视觉冲击效应,在构式语法理论里,“xx哥/xx姐”作为高产能性构式,其结构在语言社群中已被高频复制,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小孩”适配该构式,是构式义与语素义相互作用的结果。当语素义与结构义出现语义冲突等情况时,潜在词法环境会催生强制压制因子,影响语素义。此时,阐释者会依据构式义重新解读语素义,使两者语义协调适配。在“小孩哥/小孩姐”的语义理解中,根据模因范畴化扩展理论,“哥/姐”的语义范畴突破原有边界,从性别标记扩展至反预期评价标记。从而实现了两者的语义统一。“小孩哥/小孩姐”的高度流行进一步推动构式的能产性扩展,形成新变异路径。这种动态平衡既维持了模因结构的稳定性,又通过范畴化扩展实现语义更新,最终完成“复制–变异–选择–传播”的模因周期。
2) “班味”“松弛感”
“味”,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5]中的意义是指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或鼻子得到某种味觉或嗅觉的特性。“班味”则不同,它指因上班时任务重、条件苦、关系复杂等,人们呈现出的眼神疲惫、面容憔悴、不修边幅等状态。松弛感是一种心理状态,指人们面对压力与挑战时,保持轻松、自在、从容的心态。
例句:
(1) 一躺去班味。
(2) 为什么上了两周班就感觉自己班味这么重。《微博(2024年9月)》
(3) 松弛感父母是还在的奢侈品。《人民日报(2024年5月)》
从上述例句可知,“班味”并非“上班的味道”这一简单释义。“班”的含义为“上班后人们所呈现出的特征或状态”,如“面容憔悴”等;“味”则可理解为“感觉、状态、特点、风格等”。同时,“松弛感”语义范畴成员的地位有所拓展,更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面对压力时从容不迫的心理状态。
“班”语义演变背后的认知机制与转喻紧密相连。转喻基于同一认知域内事物A、B的临近性、关联性,以A转指B。“班”原本代表的具体行为动作义为A,人们在该行为中呈现的特征、状态为B。同时,转喻机制触发语义复制。“班味”里的“班”从具体行为(上班)转向抽象特征(职场状态)。“味”从嗅觉感知扩展为整体气质,这一过程遵循“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逻辑。保留原始构式,更新了语义内涵。
“味”语义变化涉及转喻与隐喻机制。语义从感官域(嗅觉)投射到心理域(体验评价),使“班味”获得“职场人格异化”的新功能。这种变异依赖人类认知中的跨感官联觉能力,将物理气味与精神气质建立隐喻关联。味道本属感觉范畴,在网络语境中,“味”语义渐趋抽象,从舌、鼻感知的具体味觉、嗅觉,通过转喻拓展为整体意义上的感觉、特点、状态。此外,这一语义演变还与通感隐喻有关。从生理层面来讲,通感是指人类各种感官之间的相互连通,当某一感官受到刺激时,其他感官也会同时产生反应,进而引发通感现象[6]。
3) “硬控”
“硬控”,即强行控制,“硬控”是一个状中结构的词。“硬控”一词最早来源于游戏,指使游戏玩家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操控自己角色的一类技能。
例句:
(1) 大熊猫被自己的美貌硬控27秒。《新浪网(2024年12月26日)》
(2) 我被2024的这些超燃瞬间硬控了。《搜狐网(2024年12月22日)》
以上例句可以发现,“硬控”一词的使用扩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交语境中,用来形容某个事物或现象对某人产生强烈吸引力,让人无法转移视线和关注。
“硬控”语义从具体走向抽象,这是认知中的隐喻机制在起作用。隐喻的实质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游戏中“游戏玩家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操控自己角色”被隐喻为“被某事物吸引”“着迷于某事物”,概念隐喻机制的作用下,“硬控”演化出了“x被硬控了”等多个表达形式,能够激活人们对“硬控”的隐喻义,从而易于理解。
3.2. 语义范畴的演变和创新
1) “city不city”
“city不city”的语义范畴经历了显著演变。该词最初用以描述城市特征或城市化进程相关特性,在网络语境影响下,语义延伸至对人或事物的新颖以及洋气属性的形容,发生了较大转变。
例句:
(1) 我的小猫今天穿的city不city。《央视新闻(2024年6月30日)》
(2) 外国人在三清山被中国绝美日落硬控,纷纷赞叹“绝美晚霞,city不city呀!”。《微博(2024年12月21日)》
从例句中可发现,“city不city”呈现出名词作形容词的活用现象。在汉语常规语法里,名词前可加表名量的数量短语,不能直接用副词修饰,如能说“一个人”,但不能说“不人”。然而在这一网络流行语中,名词“city”蕴含现代化等语义特征,受副词“不”修饰,展现出描述性语义特征。同时,处语境及语用目的不同,其语义会发生动态范畴化。
2) 水灵灵地XXX
“水灵灵”是一个形容词,主要是形容漂亮而有精神或形容蔬菜瓜果等鲜美多汁,作定语、谓语和补语。其在网络语境中属于旧词新义,它的意义是用来形容某种行为生动、鲜活等,它可用于强调,也可用于调侃。
例句:
(1) 水灵灵地在中间。《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日)》
(2) 水灵灵地被开除了。《微博(2024年12月23日)》
从例句中可发现,其语义已不再局限于对具体事物的性质及状态进行描述,而是朝着更为抽象的状态与心态描述方向泛化。从功能层面来看,其用法也从原本主要充当定语、谓语以及补语,转变为以作状语为主,已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框式结构。由此可见,“水灵灵”呈现出明显的副词化倾向。
“水灵灵”出现副词化倾向,与语义泛化、句法位置变动紧密相连。起初,“水灵灵”仅描述具润泽感的事物,如“眼睛”,但随着语言使用范围拓展,它被用于形容与本义无直接关联的“看”“出发”“开除”等。这一过程中,其语义渐趋抽象、范围扩大,呈现实词虚化现象。另外,作状语是副词典型功能,从主要充当定语、谓语、补语,转变为主要作状语,并形成“水灵灵地xx”特定构式。
3.3. 语义范畴的稳定性和动态性
1) “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
“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这类流行语的语义范畴兼具稳定性与动态性。以“数智化”和“智能向善”为例,二者语义范畴存在一定稳定性。“数智化”作为数字智能化简称,核心含义为借助数字技术与智能算法,达成生产、管理及服务的智能化;“智能向善”始终聚焦科技伦理道德层面。与之不同,“未来产业”的语义范畴呈现出较强动态性。伴随科技进步、社会变迁,其内涵与外延持续变动,这种稳定性与动态性,不仅彰显出流行语自身在时间维度的持久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侧面映射出社会文化既有的稳固特性与演变态势。
4. 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语义动态范畴化的机制
4.1. 隐喻和转喻
隐喻和转喻是模因缓变和突变的重要工作机制。在流行语的语义变化中,隐喻和转喻常常被用来创造新的语义联系和表达方式。
4.2. 原型偏离
原型偏离也是流行语语义动态范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原型是指一个语义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偏离原型的语义特征,形成新的语义范畴。
4.3.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对流行语的语义动态范畴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事件、文化潮流、科技发展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从而促使流行语的语义发生变化。例如,2024年的人工智能、AI的兴起和高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智能”“未来产业”的关注,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与该主题相关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的语义也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不断演变。
5. 结论
通过对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的模因分析和语义动态范畴化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流行语在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们思想观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们的产生、传播和演变过程不仅受到语言内部机制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科技发展、心理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模因范畴论为理解这些流行语的语义动态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发展趋势和社会文化的变化方向。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流行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效性,不能过分依赖流行语来表达思想和交流情感。在使用流行语的过程中,应该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避免盲目跟风和滥用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