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新疆旅游资料的英译探究
An Exploration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Xinjiang Tourism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摘要: “南疆看人文,北疆看自然”,此一句道出新疆旅游资源的丰富。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不管是人文风情还是自然风光,新疆在中国,乃至世界旅游中独树一帜。近年来,随着新疆地区的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各类推介大美新疆的电视栏目、图书、以及自制影片等纷纷采用双语形式,向世界展示大美新疆,助力新疆文化走出去。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分析了当前新疆旅游资料外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Abstract: “South Xinjiang showcases human culture, while North Xinjiang presents natural beauty.” This statement highlights the abundanc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Xinjiang.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border of China, whether it is the humanistic charm or the natural scenery, Xinjiang stands out uniquely in China and even in the world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as the tourism popularity in Xinjiang has continued to rise, various TV programs, books, and self-produced films promoting the beauty of Xinjiang have all adopted bilingual forms to showcase the grand beauty of Xinjiang to the world, helping Xinjiang culture to go global.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ranslation of tourism materials from Xinjiang from the language dimension, cultural dimension,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文章引用:程明珠, 廖玲.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新疆旅游资料的英译探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8): 819-82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8904

1. 引言

长期以来,新疆地区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国内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与相关的视频播放量相当高。当下,新疆旅游业蓬勃发展,已逐渐成为新疆战略支柱产业。从今年五一假期来看,新疆取得了骄人数据,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55.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7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3%和33.87% [1]。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不少游客,向世界展示真实的新疆迎来良好的契机。近年来,不少纪录片将镜头转向新疆,文人墨客也将笔尖转向新疆,借助互联网,新疆文化出海的时代已然到来。新疆旅游推介词承载着大量的文化意义,是新疆地区对外宣传、弘扬文化特色、外塑形象的关键一环,因此其外译的准确度事关文化外宣、地区声誉等关键因素,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2. 研究方法与翻译理论

以自治区级项目“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汉英翻译思政语料库建设研究”为背景,自建小型语料库,整合新疆旅游资源以及其相关外译情况。利用语料库方法研究新疆旅游资料外译情况,对比不同的译文语料(如文化因素、用词规范),用数据(如高频词、英译数量)来考量新疆旅游资源外译情况,更加客观科学。并结合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从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这三个维度,对当下新疆旅游资源外译质量进行分析,以期提高新疆文化外译质量。

2.1. 语料库研究方法

自20世纪90年代语料库作为研究方法运用于翻译研究起,其热度与日俱增。经过多年发展,语料库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运用于学科研究已相当成熟。目前,国内外已建立多个语料库,包括国家主持建设与地方主持建设,这些语料库对于整合地区文化资源、传播地区文化有着十分重大意义[2]。语料库目前可用于三大方向:语言研究、翻译研究、应用研究。语料库用于翻译研究,主要在于翻译共性研究、多语译本平行比较研究,以及多语翻译与语言接触和语言发展研究。正是基于语料库在数据统计,定量分析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本文采用自建小型语料库方法,对新疆地方旅游推介词英译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外译质量,进一步向外展示真实的新疆。建库过程主要包含两大步骤:一是文本导入;二是术语识别提取。文本导入即将目标语料按要求输入软件中,借助其对文本预处理、转换与对齐功能。在此过程中,十分注重纸质或电子版文本资料的来源,确保语料来源明确。其次,做好详细的归档记录,确保文本入库后,使用者能够快速拆分、组合语料。在术语识别提取上,采用以机器提取为主,人工提取则是对机器提取的完善与补充[3]

本研究所自建语料库的语料来源较为广泛,笔者收集了天山天池、阿勒泰等新疆各大景区内标识,新疆网、天山网、中国日报等官方网站,新疆导游词、白皮书等官方文件,以及《Amazing China》《新疆滋味》等优质栏目以及Bilibili、抖音等旅游博主自制片。根据所收集语料属性,可将其分为以下类别:一、美食文化类,例如:馕——Xinjiang Naan、手抓羊肉——Mutton eaten with hands;二、艺术文化类,例如:维吾尔族木雕艺术——Uygur people’s wood-caring art、十二木卡姆艺术——the Uygur Muqam;三、景点介绍类,例如:天池——Heavenly Lake、伊犁河谷——Lli River Valley等,在每个关键词下均给出相关例句。通过语料的收集,笔者发现,官方文件较为准确及权威,因此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出原文意图;但景区内标语的准确性有待提高;而B站以及抖音等自媒体是所配双语字幕数量不足且质量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其缺少优秀译者或制作成本;另一方面,配备双语字幕的意识较为匮乏。

2.2. 生态翻译学思想阐述

生态翻译学,即Eco-Translatology,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在其论文《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一文中首次提出。如今,生态翻译学发展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作为首个由中国学者提出的跨学科翻译学理论,吸引了中外多个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推动该理论由萌芽走向成熟。从生态翻译学定义来看,胡庚申教授提出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指“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包括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的整体,以及作者、读者和委托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4]

而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在翻译中,胡庚申进一步提出了“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源语的翻译生态背景,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以保持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平衡。首先,在语言维度上,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等存在差异,因此翻译时应注重语言上的适应性选择以在源语与译语之间达到平衡,提高译文质量。其次,在文化维度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诠释。这种文化维度的适应性转换在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差异,避免了从译语文化的语境曲解原文。最后,在交际维度上,适应转换是指对原语交际要素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换,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要。因此,译者除了关注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还应关注交际效果,注意译文是否通过翻译表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作为生态翻译的基本方法——“三维转换”,即语言维、交际维与文化维上的选择适应,已成为生态翻译学的应用焦点。

3.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新疆旅游资料多维翻译存在的问题

旅游推介词的外译,立足于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即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优秀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新疆旅游推介词的外译就是要将与其相关的旅游信息译成英语。当下,除景区景点介绍外,以新疆为主题的图书、电视剧、纪录片层出不穷,这些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为新疆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尽管近年来新疆旅游推介词的英译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错译、误译情况。不仅是景区景点,纪录片字幕翻译上均有错译。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法倡导在翻译过程中,在追求源语在目的语中语言信息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同时还要关注文本在译语系统中交际意图的表达。而在文化差异上,译者要发挥主体性,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保持译语生态平衡。

3.1.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语言维上的适应性转换主要体现在遣词造句上,即词汇、句法、句式以及修辞等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因而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汉语是意合的语言,在词汇上比较笼统,模糊语较多;而英语是形合的语言,在词汇上较为具体,表达准确。此外,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四字词或文化负载词,对仗工整。因此,语言维的转换是译者首先要考虑的维度,要忠实于原文,包括内容、形式、以及风格,但要避免死译、硬译,做到用词准确,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新疆文化魅力。

例1:蓝采和:八仙之一,相传为五代时艺人,童颜不老,衣着破烂,腰系三寸黑木腰带,一足穿靴,一足赤裸。夏穿棉冬穿单卧雪不知冷暖,行走常手持三寸大板,醉饮狂歌,词皆为神仙意,人莫能解。

译文:Lan Caihe: one of the Eight Immortals, legend has it that he was a singer during the Five-Dynasty, with a young look. He was poorly clothed, wearing a 3-inch black wooden belt, with one foot in boot and one bared. In summer he wore a cotton coat while thin clothes in winter. He always held 3-inch wood while walking and sang after got drunk, but no one can understand what he sang.

改译:As one of the Eight Immortals, Lan Caihe was a singer with an unchanging look and ragged clothes in the Five-Dynasty (907~960). Tied with a 3-inch black wooden belt, he was appeared with one foot in boot and one bared. In summer he wore a cotton coat but thin clothes in winter. He always held 3-inch Daban (a musical instrument) while walking and no one can understand what he sang.

分析:例1选自天山天池景区福寿观简介。福寿观景区介绍了中国传统人物群八仙,向游客展示中华文化。不难看出,汉语介绍中多采用四字格,且对仗工整。而景区译文中显得与原文亦步亦趋,其中除了结构不明,选词也出现了错误。首先,结构上来看,“童颜不老,衣着破烂”是从整体把握蓝采和形象,而下文“腰系三寸黑木腰带”为具体描写,而景区译文中将二者分开,略微不妥。其次,从选词上看,“童颜不老”直译成“a young look”未免过于直白,因此笔者采用意译手法“an unchanging look”,弱化原译中生硬的“young”。五代作为中国一个朝代,补充时间信息“907~960”,则会更加详细明了。对于“大板”一词,原译中采用了模糊语“wood”,而英语在词汇上较为具体。查阅百度百科,笔者发现“大板”为中国传统乐器,因此采用“拼音 + 注释”的翻译方法。最后,采用“As”介词短语开头,遵循英文行文习惯,注重语篇衔接。

例2:马牙山

译文1:Maya Mountain

译文2:Horse-Teeth Mountain

分析:例2中译文1选自天山天池2号观景台简介,译文2来自天山天池景区路标。中国于2017年实施的GB/T30240.3-2017国家标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旅游》明确规定旅游服务领域英文翻译与书写的相关术语、定义、翻译方法与要求。在旅游景区景点名称上,其中一条翻译原则是:山、河、湖等地名当使用汉语拼音拼写。首先,作为景区内语言景观,应保持一致性,避免游客产生误解。其次,马牙山位于天池西南因其远看像马齿而得名。因此,马齿状是其形状特征,必要时可采用加注方法译出。在景区名称翻译上,应遵循《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旅游》中要求,采用拼音译法。拼音译法简洁明了,不会造成歧义现象。

3.2. 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文化维度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5]。翻译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核心价值在于使各国人民跨越语言阻碍,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新疆旅游推介词中包罗万象,涉及新疆地域少数民族文学、美食文化、舞蹈文、服饰文化等。而在外译过程中,新疆地域文化与英语世界文化有较大的差异,译者要考虑到这种文化差异,一是要避免外译过程中的歧义;二是要最大限度的保留文化特色,从而让英语世界读者感受异域风情。为避免死译、硬译给外国游客带来的误解,译者要采用多种翻译策略以及方法,满足外国读者的期待,从而进一步推动新疆地域文化的传播。

例3: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古尔邦节和肉孜节……

译文:For nationalities who believe in Islamism in Xinjiang, the most grand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Korban Festival or Greater Bairam and Rozi Festival or Lesser Baira.

分析:例3来自一段新疆节日介绍片段。“古尔邦节”和“肉孜节”作为新疆少数民族节日,意义重大。译者采取了音译的翻译方法,将其处理成“Korban Festival”和“Rozi Festival”。音译法虽然简洁,但却无法传达出这两个重大节日的文化背景,而新疆文化独树一帜。因而在一定程度,音译法传达不出节日特色,可能会使目的语读者对新疆文化丧失兴趣。为避免这种情况,笔者建议采用增译法,即加注,分别增添了“an annual festival falls on the December 10th according to Islamic calender, on which day people slaughter livestock for family, relatives and charity respectively”和“a religious festival falls on the 1st of the tenth month according to Islamic calender, which celebrated by muslims worldwide”[6]。增添古尔邦节与肉孜节的时间信息,以及人们庆祝活动,对缺失信息进行补充,展示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促进新疆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以及地域特色的传播。

例4:在乌苏,不仅能够品味到纯正的本地啤酒,还能体验塞上江南的旖旎风光,更能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情真意长。

译文:The city of Wusu offers not only the opportunity to savor authentic local beer, but also the chance to immerse oneself in the breathtaking scenery of its southern border and experience the genuine spirit of national unity.

分析:例4是有关新疆塔城乌苏的介绍。“江南”一词追本溯源,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今天,“江南”一词的含义早已超出其地理含义,更多的时候用来指代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塞上江南”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乌苏风景秀丽。而江南美景早就中外驰名,长期以来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因此,笔者增添江南信息“as beautiful as south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一是为了解释“塞上江南”的确切含义;而是借助江南美景的知名度来展示乌苏美景,吸游客兴趣,以扩大其知名度。此外,改译不仅是在宣传乌苏,更是再一次宣传了江南,可谓一箭双雕。

3.3. 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在交际层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注重旅游文本信息的语用、交际意图的正确传达和转换。因此,在旅游文本翻译中,译者在翻译时不拘泥于源文本结构,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以其思维方式向目的语读者传递源文本信息,以达到交际的最佳传递效果。但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旅游英译中出现了不少逐字翻译,译文冗长的现象,破坏了译本的交际意图。

例5:这里是吐鲁番,而在这座小小的泳池当中其实蕴含了一个水利工程的奇迹——坎儿井。自古以来,人择水而居,城临水而建。

译文:Here is Turpan and this little swimming pool is exactly involving a water conservancy miracle—— Karez.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people choose the water to live and cities near the water to build.

分析:例5选自坎儿井双语纪录片,译者采取直译,与原文亦步亦趋。“involving”的选用会使读者造成误解。事实上,坎儿井是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因此,原文本意为泳池下是坎儿井,笔者建议采取“hide”一词,既准确传达出原文信息,又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暗含坎儿井位置信息。此外,原译过于冗长,中文喜好范畴词,而在汉译英时,可省略范畴词。笔者使用删减法,删去了“奇迹”一词。在“人择水而居,城临水而建”一句处理上,原译文多有误解。“choose”一词使用,使得主观色彩明显,且后半句,建造城市,其主语依旧是“people”,因此,此句采用合句法,选定“people”为主语。改译文为“Since the ancient times, people live and build city by water”,使译文更加流畅通顺,准确传达原文信息。

例6:水深两米,请勿翻越。

译文:Do not cross the depth or two meters.

分析:例6来自野马国际园内标语。“Do not”句式拖拉且指强制命令或者禁止做,语气上较为强硬。而景区标语本意是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礼貌规劝,应采用委婉的语气。译文完全逐字翻译,并没有向外国游客传递出水深危险性,更不符合英文行文特点。此类公示语简洁明了,短小精悍,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摆脱原文束缚,对其进行适当的交际转换。笔者将其改为“Caution! Deep Water”。句式上更加简洁,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心理和认同情感,用更礼貌文明的劝导语气译出,能更好地传达景区公示语外宣的交际功能,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7]

4. 新疆旅游推介词英译启示

上述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了新疆旅游推介词的英译,可见生态翻译学用于旅游推介词的翻译是可行的。在自建术语库语料收集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两点仍需关注:一是外译数量不足;二是外译质量不高。以Bilibili上的新疆纪录片为例(见表1):

Table 1. Xinjiang documentary

1. 新疆纪录片

片名

出品年份

英文字幕

字幕来源

《新疆滋味》

2022年

部分有

我从新疆来官方

《国宝里的新疆》

2022年

《Amazing China》

2020年

CCTV官方

《山河新疆》

2020年

《航拍中国》

2017年

CCTV官方

《喀什传说》

2016年

笔者挑选了目前6个比较具有代表性,即热度较高、播放量较高的纪录片。以上不难发现双语字幕的纪录片数量少,而多数Up主自制片也无英文版字幕。此外,通过对比《新疆滋味》与《航拍中国》发现,前者的英文字幕质量远不如后者,甚至其中出现一些误译现象。例如,在大盘鸡的英译上,《新疆滋味》采用的是拼音“Dapanji”,而中国日报网将其译为“Saute spicy chicken with potatoes”,相比之下,笔者认为中国日报网的译法突出了大盘鸡的特色。此外,在遣词造句上,纪录片中提到译文为“A large portion, a strong, fragrant flavor and a good price have made it a real favorite.”而通常形容大盘鸡物美价廉, 英文中常用“affordable”,可见其在选词上值得商榷。

针对上述问题,从生态翻译学来看,新疆旅游推介词的外译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译文整体的协调性,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进行适应性转换,以产出符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译文。二是译者要深入了解旅游推介词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不拘泥于“三维转换”理论,亦或是综合运用“三维转换”理论,做到灵活处理,产出高质量译文。三是译者要自觉承担起传播新疆地域文化义务,推动新疆地域文化走出去,助力新疆地区形象的构建。

5. 结语

本文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借助生态翻译学探讨了新疆地方旅游推介词的英译,进一步印证了生态翻译学应用于其外译的可行性。当然,重要的是,新疆旅游文化要“出海”,则需要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通过产出高质量译文,将新疆少数民族风情民俗与新疆自然风光介绍给海外游客。一方面,将推动新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增加新疆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将真实的新疆展现世界,力破美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的谣言。基于当下新疆旅游推介词中仍有不足之处,新疆旅游外译仍然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政府以及文旅部门需要加强文化外译的规范化,译者也应承担文化外译、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

基金项目

2024年新疆大学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汉英翻译思政语料库建设研究”(编号S202410755162)。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新网·新疆. “五一”假期新疆接待游客855.94万人次[EB/OL].
http://www.xj.chinanews.com.cn/dizhou/2024-05-06/detail-iheaezep3473296.shtml, 2024-05-06.
[2] 单宇, 白芸, 范武邱. 国内外语料库翻译研究: 回顾与展望[J]. 语料库研究前沿, 2021(00): 68-81.
[3] 刘中阳, 彭潍坊. 基于《高拱坝抗震安全》双语文本的水工英汉平行术语库建设及应用[J]. 标准科学, 2023(5): 97-102+121.
[4]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5]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 32(2): 5-9.
[6] 谢旭升. 新疆民俗文化翻译探讨[J]. 中国科技翻译, 2024, 37(1): 52-54+47.
[7] 张春慧.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芜湖市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研究[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3): 22-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