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体感交互、全息科技、“互联网+”、5G等创新技术爆发式增长,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1]。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翻译专业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在一项大规模社会调查中发现人工智能替代人工翻译程度最高的领域是科技(46%),其次是经济(43%)、政治(12%)、法学(9%),替代程度最低的是哲学和文学(均为7%) [2]。文学层面的翻译在正确传达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在信与达的前提下,还必须在遣词造句、语气笔调、音韵节奏以及情绪意境等方面,都尽可能再创再现原著的神韵与风格,使得译文富有与原著尽可能贴近的种种文学因素和品质[3]。由此可见,文学翻译不仅涉及到字句表层含义的传达,还要对其背后隐藏含义、情感色彩、文本风格等方面进行正确的判断。而由于人工智能对意图意义和复杂语境的理解存在困难,其输出的语言呈均质化特点[4],文学层面的翻译仍旧需要人工译者的大量参与。
除了细究原文,打磨译文外,研究优秀的翻译文学或翻译文学经典也是提升文学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反观翻译主体再创造活动中的选择、取舍、变通等处理原则与方法,为文学翻译活动树立典范[5]。Educated: A Memoir如今在国内的通行译本叫做《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译者为任爱红,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英国和美国文学硕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该译本及其中文名在国内十分盛行,得到了大量推荐和中文读者的一致好评,豆瓣评分8.7分。该译本如此受欢迎的原因,除了其主题符合当下对原生家庭话题讨论度的流行趋势,也因为其在遣词造句等方面为中文读者还原了外文读者的阅读体验,并传达出了原文作者想要传递的中心思想。因此,对这一译本进行翻译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翻译起到借鉴作用。
通过借鉴德国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卡尔·布勒(Karl Bühler)关于语言三种功能的划分,德国功能派代表人物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首次将翻译研究的视角从单纯的语言层面拓展至整个文本层面。她认为应从文本层面,而非单词或句子,实现沟通和寻求等值。本文从赖斯所划分的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操作型文本和视听型文本四种文本类型出发,并结合她对混合型文本的定义以及她关于“源语文本主要功能的传递是判断目标语文本的决定性因素”的陈述,对《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进行文本类型分析,并通过译本和原文本的对照,结合赖斯针对不同文本类型所提出的翻译策略,总结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遇到相似文本类型时可以采用的翻译方法,以期对文学作品翻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 理论介绍及研究现状
本部分主要对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并呈现文本类型理论用于自传体文学文本的研究现状及成果,同时展现国内外对原文本的研究现状。通过了解最新的研究状况和成果,将本研究置于更广阔的学术背景中,以期能够对本研究带来一定的指导和启发。
2.1. 理论介绍
作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将语言的功能与文本类型及翻译策略相结合。她对文本类型的划分主要源于德国心理学家兼语言学家卡尔·布勒(Karl Bühler)对语言三大功能的分类。在布勒看来,语言具有三种基本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和呼唤功能[6]。据此,赖斯将所有文本划分为四大类型: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和视听媒体类型(audio-medial texts) [7]。
信息型文本主要用来明确陈述事实,例如信息、知识、观点等;表情型文本可被称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重在表现作者对语言的审美追求;操作型文本则旨在引导行为反应,具有说服性或号召性,目的是促使读者按特定方式行动。视听媒体文本是通过图像、声音等方式补充前三类文本功能的一类文本,如影视作品及视听广告。
除了这三种基本文本类型之外,赖斯还提出文本类型之间存在混合类型(hybrid texts)。在赖斯与切斯特曼共同提出的文本类型三角图中,传记(biography)这一文体明确地处于三角图中心地带,可见其同时具备三种文本类型的特征[6]。因此,传记类作品应归入混合型文本。根据《柯林斯词典》的解释,“memoir”意指“自传或历史性的回忆录”,是“biography”的同义词[8]。本文所分析的作品原英文名为Educated: A Memoir,因此也应归入混合型文本。
根据赖斯的观点,自传或传记类文本不仅承载着对人物的基本信息,还表现出一定的文学表达功能。同时,它还具有呼唤性,因为其潜在目的之一是影响读者对人物行为的评价与态度。但赖斯同样陈述到,“原语文本主要功能的传递是判断目标语文本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每部作品都有其最突出的文本功能,赖斯认为“要根据文本类型采取特定的翻译方法。”[6]《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除了是一本自传体回忆录之外,同样也是一部出版的小说,既属于文学作品,其表情型功能必然更加突出。
2.2. 研究现状
赖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首次将文本,而非单词和句子作为沟通实现的层级。其被广泛用于翻译研究中,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的文学研究涵盖多种文学类型,包括史学著作、通俗小说、神话小说、工作报告、学术论文、儿童文学等。其中,将文本类型理论用于传记文本的翻译研究的数量也不在少数。传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而另一类则属于文学范围,主要是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的事迹过程,并可能在其中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9]。而在现有的翻译研究中,主要以史传和一般纪传文字译本的研究居多,自传体文学文本的研究还较少。在前者的研究中,从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视角出发,主要都侧重于原文本信息型功能的传递。而既然Educated: A Memoir属于自传体文学文本,其侧重的就是表情型功能的传递。Educated: A Memoir作为一本2018年在美国出版的自传体小说,其中译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于2019年在中国出版。国内围绕中译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一种理论的视角,例如概念隐喻视角、语域理论等,探究总结文学翻译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3. 案例分析
本部分将从原文本和译本中选取若干翻译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正如理论部分所述,该作品属于混合文本,但其表情型文本功能最为突出,因此本部分将首先分析译本对原文本中具有表情型功能的语句的处理,其次再分析原文本具有信息型和操作型功能语句的翻译,并结合赖斯针对不同文本类型提出的翻译策略,总结遇到相似文本类型功能时的翻译处理方法。由于原文本不存在通过图片和音乐等对内容进行补充的形式,因此对于视听媒体功能在此不进行讨论。
3.1. 表情型文本的翻译
根据赖斯的理论,表情型文本是“创造性的写作”。语言主要用来传递信息发出者的态度,作者会充分运用语言的审美维度,因此语言的美学形式是要首先进行考量的。赖斯认为,关于表情型文本的目标语翻译除了确保所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外,还应将原文本的审美与艺术形式传达出来。译文应和原文保持“同一性”,即译者要采取原文本作者的立场。在文学作品中,原文本作者的风格要优先进行考量。在这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具有表情型功能的语句,译者也对其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处理。
例1:
原文:I had been educated in the rhythms of the mountain, rhythms in which change was never fundamental, only cyclical. The same sun appeared each morning, swept over the valley and dropped behind the peak. The snows that fell in winter always melted in the spring. Our lives were a cycle—the cycle of the day, the cycle of the seasons—circles of perpetual change that, when complete, meant nothing had changed at all.
译文:我被山间的节律养育,在这节律中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只有周而复始的转变。太阳每天清晨照常升起,扫过山谷,最后坠入山峰后面。冬天落下的雪总是在春天融化。我们的生活在轮回——四季轮回,昼夜轮回——在永恒的变换中轮回,每完成一次轮回,就意味着一切未有任何改变。
这一段内容出自原文序言,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其中,“educated”一词运用拟人手法,直接交代出了作者在此时从未接受过教育的信息,而后面关于“cycle”的一系列反复也是文学作品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法。译者在处理这一系列语句时,也是优先保留了原文作者富含个人色彩的语句,在形式上也和原文保持一致,将原文所勾勒的萧瑟、枯燥的画面和语境成功地传达了出来。
例2:
原文:There’s a story my father used to tell about the peak. She was a grand old thing, a cathedral of a mountain. The range had other mountains, taller, more imposing, but Buck’s Peak was the most finely crafted. Its base spanned a mile, its dark form swelling out of the earth and rising into a flawless spire. From a distance, you could see the impression of a woman’s body on the mountain face: her legs formed of huge ravines, her hair a spray of pines fanning over the northern ridge. Her stance was commanding, one leg thrust forward in a powerful movement, more stride than step.
译文:父亲曾讲过一个关于那座山峰的故事。她古老而庄严,是一座山的大教堂。连绵的山脉中,巴克峰不是最高、最壮观的山峰,却最为精巧。它的底部横亘逾一英里,黑暗的形体从地面隆起,上升,伸入一个完美无瑕的尖顶。从远处,你可以看到一个女人的身形在山体正面呈现:巨大的峡谷构成她的双腿,北部山脊扇形散步的松林是她的秀发。她的姿态威风凛凛,一条腿强有力地伸向前方,比起迈步,用阔步形容更准确。
这一段作者将自己从小居住的山峰,巴克峰,拟人化,用“她”来称呼,对这座山峰和周围峡谷、松林的搭配,以及对这座山峰形态的描写,都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译文保留了原文的语句顺序和使用的修辞手法,但在一些句子的修饰关系和修饰词语上进行了一定调整。例如,在“The range had other mountains, taller, more imposing, but Buck’s Peak was the most finely crafted.”这句话中,“taller, more imposing”本是用来修饰“other mountains”的,但译者巧妙地进行了一个修饰转移,转而修饰“Buck’s Peak”,译文读起来也更加顺畅自然。最后一句的“more stride than step”并未有任何修饰形容词,因为“英语喜欢简洁,有许多省略的说法”,而译者为了能够让中文读者领会其中之意思,便巧妙地用了一组关联词“比起……更……”来衔接,正如庄绎传先生所说,“译文中增加词语,有时是为了把话说得周全一点,免得读者感到突然,有时是为了怕读者产生疑问而提供一些补充信息。总之都是考虑到读者的需要而采取的措施。”而这一段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审美意蕴,勾勒出了作者从小生活的家乡的景色,传达出了一种野性美,而环境对人的性格塑造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这样的背景铺垫也为作者在后文交待一系列人物的出场和事迹描写进行了铺垫。
例3:
原文:The Princess had been haunting me. From across the ocean I’d heard her beckoning, as if I were a troublesome calf who’d wandered from her herd. Her voice had been gentle at first, coaxing, but when I didn’t answer, when I stayed away, it had turned to fury. I had betrayed her. I imagined her face contorted with rage, her stance heavy and threatening. She had been living in my mind like this for years, a deity of contempt.
But seeing her now, standing watch over her fields and pastures, I realized that I had misunderstood her. She was not angry with me for leaving, because leaving was part of her cycle. Her role was not to corral the buffalo, not to gather and confine them by force. It was to celebrate their return.
译文:我一直对公主念念不忘。在大洋彼岸我听到她的召唤,仿佛我是她牧群中一头离群的恼人的小牛犊。起初她用温柔的声音哄我,但当我没有应答,当我转身走开时,她的声音变得愤怒。我背叛了她。我想象着她的脸因愤怒而扭曲,她的姿态沉重而充满威胁。多年来,她一直以蔑视女神的形象活在我的脑海。
但现在看到她,站在她的田野和牧场上,我意识到自己误会了她。她并未因我的离开而生气,因为离开也是她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她的角色不是圈养野牛,不是动用武力将她们圈养起来,加以限制,而是为它们的归来而庆祝。
这段对巴克峰的描写出现在文章的倒数第二章节,至此,作者已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大洋彼岸建立了新的生活,这里记录的是她在这样的背景下返回家乡路途上的所见所想。原文表面是在描写巴克峰,但实际上是借景抒情,在和家乡的互动中展现作者内心想法和世界的转变。而译文保留了原作者的立场和原文本的审美和艺术形式,将作者通过与景色互动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再现了出来,而其中也融入了译者的技巧。例如,在第一句“The Princess had been haunting me.”中以“The Princess”作为主语,而在译文中巧妙地将“我”作为主语,这种主语上的切换想必是考虑到了后文也是以“我”为动作的发出者,而“主语相对集中,不至于让读者感觉老在换主语,句子就会顺一些。”[10]
3.2. 信息型文本的翻译
信息型文本是“事实的平铺直叙”,用来传递信息的语言是具有逻辑性,有所指的,内容和主题是沟通的主要关注点。在翻译这种文本类型时需要将语言明晰化。根据赖斯的理论,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译者应重视原语文本的指称性与概念性内容,力求完整、清晰地传达信息。译文应注重“明晰性”,无冗余,呈现出类似“白描散文”的风格[6]。作为一本回忆录,该书中有许多描述作者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语句,这些都属于信息型语句,而译者的处理也使得原文的信息明晰化了。
例4:
原文:I filled a bin with two thousand pounds of iron; then, my arms aching, I ran to find Dad. The bin had to be emptied, and I couldn’t operate the loader—a massive forklift with a telescopic arm and wide, black wheels that were taller than I was. The loader would raise the bin some twenty-five feet into the air and then, with the boom extended, tilt the forks so the scrap could slide out, raining down into the trailer with a tremendous clamor. The trailer was a fifty-foot flatbed rigged for scrapping, essentially a giant bucket. Its walls were made of thick iron sheets that reached eight feet from the bed. The trailer could hold between fifteen and twenty bins, or about forty thousand pounds of iron.
译文:我把一个箱子装满了两千磅的铁,然后胳膊酸疼,跑去找爸爸。箱子需要清空,而我不会操作装载机——那种带伸缩臂,轮子又宽又黑且比我还高的的大型铲车。装载机臂架伸展,把箱子举到约二十五英尺高的空中,货叉倾斜,废品轰的一声巨响倒进挂车。挂车是为了拉废品而特意改装的平板卡车,长五十英尺,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桶。四壁用厚铁板制成,离拖斗有八英尺。一台挂车能装十五到二十个箱子,或者约四万磅重的铁。
原文这一段是对作者家中用来收废品的机器和设备的描写,语言重点传达了装载机和挂车的形状和工作的流程,而译文遵照原文的句子结构,将这些信息清楚明晰地传达了出来,同时考虑到上下文的逻辑衔接,在“The loader would raise the bin…”这一句的翻译中增译了“臂架伸展”,使得前后的语言读起来更加流畅自然。
例5:
原文:From my father I had learned that books were to be either adored or exiled. Books that were of God—books written by the Mormon prophets or the Founding Fathers—were not to be studied so much as cherished, like a thing perfect in itself. I had been taught to read the words of men like Madison as a cast into which I ought to pour the plaster of my own mind, to be reshaped according to the contours of their faultless model. I read them to learn what to think, not how to think for myself. Books that were not of God were banished; they were a danger, powerful and irresistible in their cunning.
译文: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书籍要么被崇拜,要么被摒弃。上帝的书——摩门教先知和开国元勋们写的书——不是用来好好研究的,而是用来好好珍惜的,因为它们堪称完美。我被教导,像麦迪逊那样人的话,要被视为模板,我应当把自己思想的石膏倒进这个模子,按照它们完美无瑕的模样轮廓重塑自我。我读这些书是为了学习该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自己思考。与上帝无关的书则被驱逐,它们是一种危险的存在,不可抗拒地强大而狡猾。
这段话写于作者与教授会面后,撰写论文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暗含了一种对比,将自己从小受父亲影响所形成的对书籍和人物的看法,与自己目前的看法进行比较,而这一段正是对自己从小被塑造的想法的自我剖析。而译者也还原了原文的句法结构,将信息完整清晰地传达了出来。同时在翻译“I had been taught to read the words of men like Madison as a cast into…”这句话中,译者增译了“要被视为模板”这句话,确保了前后句子的逻辑衔接顺畅。
3.3. 操作型文本的翻译
操作型文本是为了“产生行为回应”,为了吸引或规劝读者或文本的“接收者”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回应,这样的文本语言是具有呼唤性和对话性的,而译文也应该以这种呼唤功能的实现为核心。按照赖斯的理论,操作型文本在翻译时应确保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相近的预期反应。翻译策略应偏向“适应性”,旨在目标文化中实现“等效的效果”[6]。《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虽然是一部自传体回忆录,但其中作者对自己通过教育摆脱困境情节的描写实则旨在呼唤和激励具有相似经历的读者也能够实现自我人生的飞跃。
例6:
原文:“You must stop yourself from thinking like that,” Dr. Kerry said, his voice raised. “You are not fool’s gold, shining only under a particular light. Whomever you become, whatever you make yourself into, that is who you always were. It was always in you. Not in Cambridge. In you. You are gold. And returning to BYU, or even to that mountain you came from, will not change who you are. It may change how others see you, it may even change how you see yourself—even gold appears dull in some lighting—but that is the illusion. And it always was.”
译文:“你千万别这样想,”克里博士提高声音说,“你不是愚人金,只在特定的光线下才发光。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剑桥,而是在于你自己。你就是黄金。回到杨百翰大学,甚至回到你家乡的那座山,都不会改变你是谁。那可能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甚至也会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即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
这段话发生于作者参加剑桥大学告别晚宴时,当时克里博士看到作者默默离席,与作者进行了一番交谈。语句中含有非常明显的呼唤性,即克里博士希望作者不要看轻自己,而作者将这段话写入回忆录,也是意在呼吁有相似经历的读者们真正地从内心接纳自己,相信自己。译者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文的句子结构和顺序,能够在译本读者中产生等效的效果,同时将“You must stop yourself from thinking like that,”这句话翻译为“你千万别这样想”,更加强了原文的呼唤性。
例7:
原文:You could call this selfhood many things. Transformation. Metamorphosis. Falsity. Betrayal. I call it an education.
译文: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这句话写于回忆录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已经告别了十六岁的自己,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尽管这句话并没有使用明显的呼唤性词汇,但对于通读整本作品的读者而言,它能够引发情感共鸣和深度思考。译文将原文的意思完整地传达了出来,语句的呼唤性也进行了保留,对于具有相似经历的读者,作者在最后强调“教育”之作用能够呼唤这些读者通过教育来重塑自我,而译者的译文无疑也具有这样的呼唤功能。
4. 结论
正如前文所说,Educated: A Memoir是传记文本中的第二类,属于文学范围。而在对传记文本的翻译研究中,主要以第一类别的文本翻译研究为主,有关第二类别的文本翻译研究较少。因此,从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一中译本进行翻译研究,以期对翻译相似文本的译者提供启发。原文本中有许多包含原作者个人创作色彩和写作手法的句子,因此表情型功能是这部作品的主要功能。而作为一部混合型文本,信息型和操作型功能也同样重要。译作将原文本各个语句的功能进行了恰当的还原,采用的翻译策略也与赖斯所提出的相一致,通过对这部译作典型翻译案例的分析,可以一窥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即是文学作品一定都是混合型文本。但既作为文学作品,在大部分情况下,表情型功能便是首要功能,表情型文本也是篇幅占比最大的。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可以首先根据赖斯提出的三种文本类型的特征判定语句属于何种功能。“文学之审美、艺术之自律才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更值得探讨的地方”[11],因此译者首先要关注的,便是文学作品表情型功能的实现。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往往会遇到大量的表情型文本,这时就能够像赖斯所提出的翻译策略那样,采取和原作者相同的立场,将原文本的审美和艺术形式传递出来。
除去表情型文本,原文本必然也含有发挥信息型和操作型功能的语句。在翻译信息型语句时,译者就要避免冗余,将原文语句的指称性和概念性内容以明晰化的语言翻译出来。在翻译操作型语句时,便要时刻记住在译本读者中产生和原文本读者中相同阅读反应的这一使命,确保操作型功能的传递。
但翻译是一个具有建构性力量的活动,即“从外国文学经由文学翻译实践而变成翻译文学,再形成世界文学,来拓展原作的艺术生命,并从中绽放新的生命元素。”[12]在赖斯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翻译步骤实则相当于在拓展原作的艺术生命,而为了从中绽放新的生命元素,便需要译者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在允许的范围内根据目标语读者的需要进行适当地创造。因为翻译的“表达”环节,“不仅仅是表达清楚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表达才能抓住读者,感动读者的问题。”“创造”是有范围、有前提的。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部中译本中,译者就在尊重原文的这个大前提下,进行了小范围的创造。这样的创造是对中英文的差异进行考量,比如为了使中文译文前后衔接顺畅,适当增译;为了前后主语的一致性,巧妙切换主语等,这些调整照顾到了目标语读者的阅读需求,考虑到了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原文本功能的实现,不仅拓展了原作的生命,也在译作中绽放出了新的生命元素。因此在翻译文学范围内的传记文本时,译者也能够在调整语序、增加修饰语等细微之处多进行考量,这些细枝末节之处的恰当翻译能使中文读者阅读文章时更顺畅,获得和原语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