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本文通过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一直”和“总是”的总频次和错误频次,分析这一组词常见的偏误类型和可能产生的原因。由于目的语知识负迁移、交际策略的影响,对外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这一组词时会产生主误代、误加等情况。本文通过对“一直”和“总是”的分析,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辨析近义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 “一直”和“总是”的辨析
“一直”和“总是”这一组词的相似点在于都是用来描述时间或者状态的副词;不同在于“一直”表示时间上的连续性[1],例如“三天了,病人一直处于昏迷的状态。”但是“总是”强调动作或者状态的高频率。例如“她总是去图书馆看书。”
3. “一直”的偏误类型分析
鲁健骥以偏误分析为依据,对二语学习者的语法偏误进行探究,按性质把它们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我们按照鲁健骥的划分,对“一直”“总是”的偏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含有“一直”的语料数量为5552频次,其中“一直”出现偏误的频次为72。其中误代的偏误数量最多,达到了29条,冗余的偏误数量最少,只有两条。根据语料库的统计,暂时没有出现留学生遗漏“一直”的情况。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errors in “yizhi”
表1. “一直”偏误数量统计
偏误类型 |
数量 |
偏误率 |
误代 |
29 |
40.28% |
误加 |
41 |
56.94% |
遗漏 |
0 |
0 |
冗余 |
2 |
2.78% |
总计 |
72 |
100% |
1. 误代偏误
在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一直”的误代偏误数量为29,“一直”误代“一定”“总是”“继续”的数量较多,下面进行举例分析。
A:“一直”误代“总是”
(1) *他喜欢踢足球也喜欢看足球比赛,每个周末他一直请我跟他看足球比赛。
(2) *耳机是因为我们一起去散步他一直会借我的。
“总是”在这里指的是一种频繁情况,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发生或存在[2]。在(1)中,只要是周末他们俩就会一起踢足球,表示的是一种频率一周一次,而“一直”指的是某一行为或者状态持续不断的进行[3],在上面两句话中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因此要把“一直”换成“总是”。
B:“一直”误代“一定”
(3) *最重要的,你一直要想一想,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最重要的。
(4) *我们的承诺一直完成保证。
(5) *以后去长沙的时候一直要吃长沙的小吃。
“一定”表达一种肯定、确定的情况。在(4)中,只要主人公承诺就能保证完成任务;在(5)中,只要去长沙就一定吃小吃。上面三个句子都表达一种肯定、必然的结果,所以要把“一直”换成“一定”。
C:“一直”误代“继续”
(6) *于是他们一直走了。
(7) *所以,我们一直努力吧。
“继续”是表达行动或者状态不中断。在(6),(7)中,都表达动作或者状态在某个时间段不停止,所以应该把“一直”换成“继续”。
2. 误加偏误
在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一直”的误加偏误数量为41,其中“一直”被误加在动词或者动词短语前面的偏误数量最多,下面就这种情况进行举例分析。
(8) *最近的天气很奇怪,感觉温差很大,我一直感冒了。
(9) *她想给他们吃得很饱,所以她一直买了三只鱼。
(10) *最后放鱼和酸菜锅里继续放盐和味精,一直煮二十分钟后可以吃了。
(11) *他们一直看到它时,它受了严重的伤,他们就觉得同情它,所以把它抱回来了。
“一直”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之前和之后都是如此,或者指某一行为或状态持续不断地进行或存在[4]。在(9)中“感冒”时一个短暂的疾病,并不是持续性的。在(10)中,“买”通常表示一个瞬间性的动作。在(11)中,“煮”指的是指将食物或液体加热至沸腾或适宜的温度,以烹饪或加热食物。在(12)中“看”表示用眼睛观察或观看事物,以获取信息或感受。以上这些动词或者动词词组都不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持续,所以都应该把“一直”去掉。
3. 冗余偏误
(12) *没有太多的自行车,所以我们常常一直坐汽车。
“常常”和“一直”表达的意思相同,这两个词可以留下任何一个。
4. “总是”的偏误类型分析
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含有“总是”的语料数量是2469频次,其中“总是”出现偏误的频次为62条。其中误代的偏误最多,达到了42条;其次是误用,数量达到了20条。根据语料库的统计,暂时没有出现留学生遗漏、错序“总是”的情况。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Table 2.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errors in “Zongshi”
表2. “总是”偏误数量统计
偏误类型 |
数量 |
偏误率 |
误代 |
42 |
67.74% |
误加 |
20 |
32.26% |
遗漏 |
0 |
0 |
错序 |
0 |
0 |
总计 |
62 |
100% |
1. 误代偏误
在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总是”的误代偏误数量为42条,“总是”误代“总之”“一直”“最后”“最终”的数量较多,下面进行举例分析。
A:“总是”误代“总之”
(13) *中国人笑比较多,对外国人很热情,对老人比我们国家好,总是我来中国以后很高兴。
(14) *总是,我们去麻辣香锅店吃麻辣香锅。
(15) *她是直发,身材比较丰满,鼻梁很高,看起来一定有男朋友,总是长得好看。
“总是”表示频率多或者始终如此,强调某种情况或行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发生或存在。“总之”表示总括、归纳的意思,用于引出总结性的话语或结论。所以以上三种情况要把“总是”换成“总之”。
B:“总是”误代“一直”
(16) *最重要的是总是诚实。
(17) *我写作的成绩总是不错,但是一看作文,就知道是外国人写的。
(18) *总是在这里我很开心和很高兴。
“总是”和“一直”会经常出现误代的情况,它们都表达了一种持续性或连续性的意思,但是“总是”强调某种情况或行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发生或存在,表示一种频繁性或经常性。而“一直”表示持续性,指某种行为或状态持续不断地进行或存在,强调时间上的连续性[5]。所以以上句子要把“总是”换成“一直”。
C:“总是”误代“最后”
(19) *总是她告诉我这是个帽子。
“总是”和“最后”在语义上的差别比较大,“最后”表示在一系列事件行动之后发生的,所以应该把“总是”换成“最后”。
D:“总是”误代“最终”
(20) *我总是买到了猪排。
(21) *我总是迟到了。
“最终”这个词和(19)句话中出现的“最后”在语义上有相似之处,但是“最后”更强调一种在所有事情和行动完成后达到的最终的状态或者结果。因此要把“总是”换成“最终”。
2. 误加偏误
在20条误加偏误中,副词“总是”误加在介词、情态动词前、副词的频率较高,下面进行举例分析。
(22) *所以她总是跟同学一起活动的时候也很少说话。
(23) *我们总是应该跟别的国家谈判。
(24) *他也是坚强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都泰然处之,为了抚养家庭干活儿全力以赴。
在(22)中,“总是”表示一种频繁性的行为,但是这句话后面又用了“也”,其表示额外的情况或者加入的信息,应该去掉“总是”。在(23)中,这句话的句义有必要、应该、必须等意义,所以要把“总是”去掉。在(24)中,副词“都”表达范围,指的是全部、所有的情况。根据句义应该去掉“总是”。
5. “一直”和“总是”偏误原因分析
首先,就这一组词语本身而言,从语义上来讲,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持续性或者频繁性,例如“小明一直在等你的电话”“小王总是在帮助别人”。但是这组词也有细微的差别,正是这些细小的差别导致对外汉语学习者在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偏误。其中“一直”表示在时间上是连续的,“总是”则表达一种频率高,状况或者行为在过去、现在、将来都会发生。例如“小丽从五年前就一直在学钢琴。”在这句话中“小丽”五年前、现在都在学钢琴,在未来也会学下去,所以要用“一直”;“小刚总是忘记带钥匙。”在这句话中表明小刚忘记带钥匙的频率非常高,所以要用“总是”[6]。
第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由于所学的目的语知识不充分,学习者把有限甚至错误的目的语知识,不适当的套用在了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就产生了这种偏误。例如“没有太多的自行车,所以我们常常一直坐汽车。”“常常”是HSK1中的词语,“一直”是HSK2中的词语,留学生先学习了“常常”,后来才学习了“一直”,这两个都是表示动作或者状态持续性的词语,就想要把这两个词用在一个句子中,造成了过度概括。“一直”和“总是”这两个词出现误用偏误的数量很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目的语知识负迁移。例如“他喜欢踢足球也喜欢看足球比赛,每个周末他一直请我跟他看足球比赛。”“总是,我们去麻辣香锅店吃麻辣香锅。”“我写作的成绩总是不错,但是一看作文,就知道是外国人写的。”上面这三个例句,就是因为不了解词语之前的细微差别误用造成的偏误。
第三,交际策略。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就会使用一些策略,例如回避策略、重复、简化、简化,“一直”和“总是”造成的误用偏误、误加偏误、冗余偏误就是对外汉语学习者使用了交际策略导致的。例如这样一段语料,“嗯,对于,对于售后服务,对于售后服务,我们,我们决不,我们决不,,我们决不,我们,我们的,我们的,呃,我们的承诺,我们的承诺,一直呃,一直完成,我们的承诺一直完成保证。”在这段语料中,“一直”误代“一定”,学习者为了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在不停的重复,这些都是属于在使用交际策略时造成的偏误。
第四,教材编写不合理和教师引导不到位。教材是很重要的教学材料,如果教材编写不合理,没有体现“一直”和“总是”的差别,对外汉语志愿者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形成偏误;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二者用法的不同,如果教师水平不够,学习者的偏误就会一直存在,形成“僵化”现象。
6. 教学建议
“一直”和“总是”这一组词在语义上的差别较小,因此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时就要细心,提高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通过阅读文章来提高词汇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善用词典,可通过词典这些资源来辨析近义词,反复练习,加深记忆,培养学生自主辨析的能力,找出异同,进行课堂分享和总结。并在后续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复现“一直”和“总是”,防止遗忘。
对于教师来说,教师要积极备课,不仅要关注教材,也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了解课文中近义词语用、语义、句法方面的差别。教师还要能够预测学生会产生的偏误,准备相关练习题且练习题的形式多种多样,要涉及误加、误用、冗余、遗漏、错序等方面的题目。教师还要基于语料库的分析结果,能够预判学生可能出现的具体偏误类型,在备课笔记或者教案中明确指出学生容易产生的偏误,在讲解和练习的过程中要特别突出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形式到意义,覆盖不同的偏误类型,并且最终让学生在交际中正确使用[7]。教师可创设情景对比句,配合图片视频等多通道输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感受、讨论、思考“一直”和“总是”的差别,掌握这组近义词的使用规律。
对于教材来说,在这两个词刚开始出现时就应该作为语法点进行详细的解释,在后面的课文内容中也要多次出现,加深学习者的印象;既要设计机械性的练习题,也要设计有意义的练习题,如选词填空:他们( )在一起学习(一直,总是);造句;判断正误:小明总是在努力学习(正确/错误)。教师应该弥补教材可能存在的不足,要积极利用丰富的语料库资源,挑选出一些合适的示例用于课堂分析,让学生找出例子中存在的错误并分析原因[8]。
7. 结语
通过分析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一直”和“总是”出现偏误的频率,发现这组词在使用过程中误加和误代出现的偏误频率较高,这是由于交际策略、目的语知识负迁移等原因引起的。分析出偏误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时抓住教学的重难点,有助于教材进行合理编排,删减不合适的内容。
汉语中有大量的近义词,它们意思相近,不好区分,有的甚至连形式都差不多,这对对外汉语学习者来说,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习近义词时,学习者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尝试使用新学的近义词与人交际;使用网络资源辨析近义词;定期复习。通过这些建议,学习者在面对复杂的近义词时,能够拥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加对汉语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使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