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三种精神”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研究及实践
Study and Practice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Spirits” of the New Era in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aths
DOI: 10.12677/ae.2025.158159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郭又荣: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遗产与传播学院,河南 洛阳
关键词: 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业教育Labor Spirit Model Worker Spirit Craftsman Spirit Vocational Education
摘要: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及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卓越精神的象征,它们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将“三种精神”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追求卓越发展的时代诉求。基于此,高等职业学校要在政府主导营造的“三种精神”涵育氛围下,积极投入“技能中国行动”建设;同时,联合行业,创设多元的“三种精神”实践渠道,激发全行业全过程创新活力;立足自身,筑牢“三种精神”涵育主阵地,突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三种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Abstract: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the spirit of labor, and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ar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embodying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main front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in the new er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se “three spirits” into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hich is a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kills for China Initiative” under the atmosphere of cultivating the “three spirits” created under government guid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collaborate with industries to create diverse practical channels for the “three spirits,” stimulating innovation throughout the entire industry. By focusing on their own strength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fortify their main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three spirits,” highlight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he “three spirits.”
文章引用:郭又荣. 新时代“三种精神”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研究及实践[J]. 教育进展, 2025, 15(8): 1408-141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592

1. 引言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以下简称“三种精神”)等专题教育[1]。2021年8月,国家印发的《关于深化技工院校改革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技工院校每学年“三种精神”教育不少于16学时[2]。国家相继出台文件,提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了“三种精神”的重要地位和弘扬意义。2022年5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从立法层面提出“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3]”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平台,将“三种精神”与教育教学活动高效整合,构成了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品质的关键策略,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因此,急需在分析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中“三种精神”融合与实践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三种精神”融入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可行性路径,以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力素质要求,实现“三种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2. “三种精神”相关概述

2.1. 劳模精神内涵及时代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历次重要会议上对弘扬劳模精神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和新举措。十九大首次将“弘扬劳模精神”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劳模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是对劳模精神新的内涵的科学总结[4]。劳模精神的时代特性表现为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的特殊风貌和价值取向,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维度:首先是体现主人翁责任感和开拓创业精神,其次是展现的极致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态度,再次是遵循的优良职业道德和敬业爱岗精神,最后是与时代进步相协调的创新发展精神。

2.2. 劳动精神内涵及时代特征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劳动精神”,并在讲话中多次进行强调。新时代,劳动精神被定义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劳动精神就是要在劳动实践中展现良好的劳动风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劳动精神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强调社会责任,弘扬工匠精神,倡导创新创造,倡导勤奋工作、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职业风范。

2.3. 工匠精神内涵及时代特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与推崇可谓深入人心。“工匠精神”被定义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集中体现了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群体特有的专业素质、职业精神、品质追求。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特征体现在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强调个性化与定制化,注重可持续发展,国际视野与全球竞争力。工匠精神强调的精细化工作态度和高标准要求,将引领更多人在技艺传承与创新之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成就。

3. “三种精神”融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设计

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在校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的认知情况,学生对“三种精神”的认知,学生对职业信念、职业态度的认知和学生对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认知四个部分。问卷的发放采取以问卷星网站为主的线上调查方式,一共收到问卷970份,其中有效问卷965份,无效问卷5份,问卷有效率为99.5%。

3.2. 调查结果分析

1) 学生对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的认知情况

本次调查中,来自农村及城镇家庭的学生占到了89.6%,参与劳动的活动相对城市学生机会高;81.1%的学生都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一样重要的,83.6%的学生认可劳动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72.2%的学生主要通过学校课程了解劳动相关信息。可见,高职学生总体上对劳动的认可度较高,这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在校生最多机会参与劳动的就是打扫实训室和宿舍,从调查来看,17.9%的学生是缺乏积极主动性。每周打扫一次或不打扫宿舍卫生的学生也占到了30%。但对自己的劳动态度非常满意的约占39.4%,比较满意的占到了41.7%,学生们对自我评价标准和真实的劳动成效差异较大。

2) 学生对“三种精神”的认知情况

认同在劳动过程中秉承“劳动精神”为538人,比较认同314人,约占88.3%;中立105人,约占10.9%。非常认同在劳动过程中秉承“劳模精神”为546人,约占56.6%;比较认同约占31.0%;中立约占11.3%。非常认同在劳动过程中秉承“工匠精神”的人约占55.8%;比较认同约占31.8%;中立约占11.8%;不太认同和完全不认同6人,约占0.6%。

从上面数据看出,学生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认知还是不全面,甚至停留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仅有40.0%的学生记得教师在思政课、专业课、实践课、就业指导及志愿服务等场合讲过“三种精神”。学生们深入学习和理解“三种精神”内涵的途径仅有课堂,途径单一。调查谁最能影响你对“三种精神”的认识,选思政课教师,约占14.5%;选专业课教师,约占7.8%;88人选辅导员、班主任,约占9.1%;314人选父母,约占32.5%;223人选身边的榜样,约占23.1%,124人选同学、就业创业课教师及其他,约占12.8%。603人认为“三种精神”的培育课程较少,555人认为“三种精神”培育手段单一,535人认为劳动实践活动较少。685人认为增加相关课程可以加强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692人认为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和实习来增加“三种精神”。

可见,课堂教学“三种精神”效果并不显著,真正让学生精神上认可的还是来自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这也对我们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三种精神”的方式、方法提出要求。

3) 学生对职业信念、职业态度的认知

270人认为市场所需人才最重要的品质是开拓创新,303人认为是爱岗敬业,267人认为是诚实劳动,71人认为是精益求精,54人认为是随遇而安。346人对未来的职业有明确的规划和信念,597对未来的职业的规划和信念有一些想法,但还不够明确,22人完全没有想过。可见,学生对所学专业能从事的职业认识还不够清晰,认为大学生应该了解职业发展趋势培养正确的职业信念,约占人数的41.4%,不足一半。

311人认为自己的职业态度非常积极,约占32.2%;473人认为自己的职业态度比较积极,约占49.0%;166人认为自己的职业态度一般,约占17.2%;15人对自己的职业态度持消极态度,约占1.5%。在接触过的职业环境中,认为职业道德的遵守非常好,大家都严格遵守的人数为355人,认为职业道德的遵守比较好,大部分人能遵守的人数为445人,认为职业道德的遵守一般,有时会有违反的情况的人数为153人。学生们对职业态度的认知多是来自自身的日常生活经历和在学校保护下的社会实践,对职业态度的标准维度就相对单一,对自我的认知就相对较高,但实际脱离家校保护进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就会出现不适应现象。这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提出了新要求。

4) 学生对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认知

481人认为大学生应该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参与实践项目提升职业技能169人,参加培训课程提升职业技能为278人,获得相关证书及其他提升职业技能的人数为37人,约占人数的3.6%。对期望未来的职业发展是成为行业专家的是265人,约占人数的27.4%;对期望未来的职业发展是晋升到管理岗的人数是162人,约占16.7%;对期望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创业或自主就业的人数是229人,约占23.7%;对期望未来的职业发展是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的人数是306人,约占31.7%。

经常有意识地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的人数为337人,约占34.9%;有时有意识地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的人数为528人,约占54.7%;很少有意识地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的人数为87人,约占9.0%;没有意识地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的人数为13人,约占1.3%。

可见,学生考证的需求较低,对成长成才的愿望也较低,高等职业教育中“岗课赛证”的还是没有深度融合,教师对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还存在差距。

4. “三种精神”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在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建设的背景下,实现“三种精神”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整体上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战略,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基于“三种精神”为核心,从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多角度,构建政府、行业、高校等三方联动共同推进德技并修的职业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促进“三种精神”在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深度普及,从行业育人资源的各个环节利用实现精准赋能,加强高校从多方式向多场景进行转变,探索多元合理的人才培养路径。

4.1. 社会层面:政府主导营造“三种精神”涵育氛围,助推“技能中国行动”建设

1) 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

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三种精神”培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恰恰影响着学生以后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信念等职业素养观念的塑造。必须全面深入地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植入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灵深处,以此确保大学生能够主动地将国家的发展目标与个人的职业生涯紧密相连,并将职业精神贯彻于实际行动之中。

2) 创新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三种精神”是人民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三种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不可或缺的。但通过上面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学生们内心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形象十分模式化,难以深层次在情感上达到“三种精神”的深入人心。要以先进性和政治性为先,深挖具有广泛代表性和群众性的榜样,切实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拔更多不同层级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技术能手,让生活中身边处处有榜样带动,时时感受匠人精神,扩大育人效果。

3) 扩大社会媒体宣传效能

当前,对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传播路径有限,且传播方法较为单一。大家基本日常就是通过主流媒体获悉此类信息。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信息获取途径多样化,微信、微博、抖音和各类APP等平台越来越成为主要途径。因此,宣传渠道、平台与宣传方法也需要采取更多大学生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加强各种微平台的宣传,扩大各种匠人、劳模的曝光频率,拉近“三种精神”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让大学生从社会环境中汲取到职业技能人具有的劳动精神养分,潜移默化地实现社会育人的作用。

4.2. 行业层面:提供“三种精神”多元实践渠道,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全行业创新活动

1) 强化校企合作,增设真实实践场景

培养“三种精神”不可或缺的是企业提供物质资源支持与实践操作环境。只有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机制,才能确保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全方位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借助学校合作的优质企业开展大学生“三种精神”培育工作,让大学生能接触到真正的“大国工匠”。通过岗位实践发现自身的不足、修正对自我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的认识,更好地发现专业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和提高创业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培育优良的劳动素养。

2) 创新产教融合,深化职业养成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将产教融合作为教育效果的导向,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尤其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需携手行业领先企业共同创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工匠工作室等实体,探索产业链、行业链、职业链与专业链相互衔接与融合的产教融合新型模式。引导大学生紧密跟踪并熟练运用行业通用技术及工作流程,以便灵活应对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演变,进而持续优化个人技术专长,通过企业的真实需求,倒逼学生们反思课堂习得技艺与真实行业反馈的差距,改变其劳动行为及劳动认识,锻炼和提升自身决策实践能力,增强职业发展潜力。

3) 拓宽社会实践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

除了企业外,行业协会对市场信息的把握有着绝对优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拓展社会服务项目。一是积极邀请行业协会参与职教集团建设。建立高等职业学校、企业、行业用人信息共享的纽带,增强校企合作的紧密性。二是借助行业协会筛选优质企业,学校可以有很多适配性高的合作企业,共建创新平台。三是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为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社会服务项目搭建平台,让大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磨炼职业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 高校层面:筑牢“三种精神”涵育主阵地,突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

1) 明晰“三种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定位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导致教育教学中过度重视职业技能的证书考取、评估大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方式单一,忽视了“三种精神”是职业教育的底色。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要确定“三种精神”培养这根主线。教学中随会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技能,但大学生职业发展后期成长就靠“三种精神”的动力支撑。在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同时,要适时加大对个人品德的考量,健全评价体系,培养出德技并修的人才。

2) 优化“三种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方式

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高新技术已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三种精神”的教育模式迫切需要经历创新转型和创造性进步。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阵地,高等职业学校应当构建教育新样态、育人新模式,以行业发展逻辑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而不是学科发展逻辑制定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真实项目为主导将“三种精神”自然有机融入知识教育、创新品格塑造,真正激发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

3) 深化“三种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学校既是学习知识、练就技能的地方,又是课余时间的生活区域。要将“三种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环境中,一是利用好物质文化这种载体。大学生每天能够在校园建筑、文化墙、园林景观等环境中感受隐含的匠心、劳动,潜移默化地受教育。二是将教育寓于无形。多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实践活动,如职业形象设计、劳模人物画展等使得学生能够在感受劳动精神、匠人文化魅力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以大学生自己的视角和方式进行传播,发挥朋辈之间的教育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技能型社会需要的劳动者不仅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更需要有正确的道德价值来支撑。这是对“三种精神”育人作用的时代召唤。只有将“三种精神”融入高等职业教育,才能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践行并传承“三种精神”。

基金项目

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类)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研究与实践(2024SJGLX0927),洛阳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三种精神”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及实践研究(JGXMZD01)。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2020-09-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s://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qt/gztz/202203/t20220328_441386.html, 2022-03-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2022-04-21.
[4] 习近平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0-11/24/content_5563856.htm,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