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新时代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与教育改革的趋势,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以能力导向、实践驱动、多维协同为特征的系统性过程,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尤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为了保障培养体系的有效性,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实践平台的联动性、技能竞赛的激励性以及职业引领的系统性等具体策略,以推动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Abstract: In light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 team building and the trend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new era,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for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cess characterized by ability orientation, practice-driven approach, and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on. It serves as a key link in constructing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ltivation system, specific strategies must be emphasized during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such as the practicality of curriculum design, the linkage of practice platforms, the incentive role of skill competitions, and the systematic nature of career guidance. These efforts aim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mong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thereby providing solid talent suppor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将其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201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目标,坚持兴国必先强师,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新时代教师队伍职业能力等各方面做出了总体性安排[1]。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提出“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2]。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水平。当下,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自身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尤为关键,这一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到未来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本研究将以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为着眼点,立足于小学教育专业,以新时代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困境和提升路径三个方面为切入点,系统分析当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策略,从而推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2. 新时代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解读
“能力”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胜任某项工作或事物的主观条件”[3]。本研究所探讨的“教师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种本领。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的通知,对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等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要求[4],为中小学教师培养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框架和评价依据。“我国相关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着眼于新时代教师培养目标,坚持分类指导,按照‘一践行,三学会’(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思路”[5],系统构建了小学教育等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的四大基本能力,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不同的学者对于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葛军(2006)将教师职业能力解构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6]。李运华(2016)认为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结构包括监控授课能力、监控学情能力、监控教师情绪能力、监控教学反思能力4个维度[7]。游旭群、杨睿娟(2017)认为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综合素质条件,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基础[8]。本研究认为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具备的综合性专业本领,包括践行师德、开展有效教学、实施全面育人以及实现自主发展的系统化能力。
3. 新时代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随着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效。然而,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从课程体系实践性不足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困境,再到综合育人能力的欠缺及职业发展引导的缺失,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师范生的成长与发展。深入分析这些现实问题,对于提升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1. 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性较弱
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关涉着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育人能力水平的高低[9]。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学识,还应将理论落实到实践层面,能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特点,设计分层阅读任务,既照顾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又能激发优秀学生的潜能。然而,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真实的教学情境和充分的实践机会,这就要求师范生们走进小学课堂,亲身体验教学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倾向。理论课程占比过高,而实践训练环节的课时安排不足,导致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尽管部分高校设置了教育实习、微格教学等实践课程,但这些课程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深度,难以满足研究生在实际教学中的需求。以微格教学为例,虽然这一课程旨在通过模拟课堂帮助研究生掌握教学技能,但在实际操作中,师范生们往往仅停留在观摩学习的层面,脱离了真实的教学情境。他们可能只需面对几位同学进行简短的试讲,而无法预见真实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使得他们无法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氛围,也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学科内容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技能。
3.2. 理论与实践融合困难
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的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机械叠加的现象,这种课程结构破坏了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而且以教师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学课程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封闭性特征,往往局限于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而忽视了不同学科间的融合贯通。此外,在当前培养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式过于单一且缺乏深度,许多高校要求研究生录制无生试讲视频作为实践考核的一部分,但这种模拟教学与真实课堂存在较大差距,真实的小学课堂是充满变化的,常常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由于缺乏真实课堂的实践机会,研究生在面对这些突发情况时往往无从应对,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为了克服这一困境,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机制,优化课程设置,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3.3. 综合育人能力欠缺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时代对教师的综合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情怀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和多样化的学生需求。综合育人能力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塑造、心理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然而,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综合育人能力的训练相对薄弱,难以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有调查研究显示,师范生“在德育育人、班级管理、活动育人等方面有欠缺,特别是协同育人能力需要加强”[10]。师范生的协同育人能力体现为教师与家长、社区等外部力量合作育人的能力。许多研究生在与家长沟通时缺乏技巧,这一问题在师范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集中。他们常反馈“与学生家长接触机会少”“不知如何与家长建立有效联系”,这种沟通上的障碍使得家校难以形成教育合力,最终导致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3.4. 职业发展引导缺失
在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职业发展引导的缺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职业规划教育未能得到充分重视。许多高校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课程,研究生对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缺乏清晰认识,导致其在就业选择上存在盲目性。部分研究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仅考虑薪资待遇或工作地点,而忽视了自身与职业发展的匹配度,这种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长期发展的潜力。其次,就业信息渠道较为狭窄。高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主要集中在传统校园招聘会,信息来源单一,难以满足研究生多样化的就业需求。此外,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研究生缺乏与一线教师交流的机会,难以深入了解职业发展路径。这种职业发展引导的缺失,不仅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也制约了其职业成长的空间。职业发展指导的缺失,导致许多研究生在进入实际教学岗位后,发现自身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差距,这种认知偏差不仅影响了其职业适应能力,也降低了其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对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师范生作为准教师,其职业认同感与未来从教意愿密切相关[11]。因此,提高师范生职业认同水平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4. 新时代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时代背景下,审视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实困境,课程、实践、能力及职业引导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为顺应教育改革趋势,需要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培养体系,切实提升其职业能力,需从多维度出发,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提升路径,助力他们成长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4.1. 秉持融合理念,优化课程设置
在师范生培养课程中,传统学术化导向的课程设置因其过分强调学科理论体系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已成为广泛共识。近年来,许多师范院校试图通过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等举措改进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理论、实践两张皮的“痼疾”[12]。然而,尽管课程已进行模块化组合,但各课程间在内容及组织形式上依然缺乏内在联系,处于相互游离的状态。鉴于此,培养课程亟需实现从“断裂”到“融合”的转型。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课程的融合,打破两者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确保研究生们有足够的机会走进小学课堂,亲身体验教学活动。为促成课程这一转型,首要举措是增设贴近教学实际的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的构建应当以核心知识框架和关键能力培养为支撑,突出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和操作性特征,使师范生获得切实可行的教学技能。通过将实践性知识嵌入课程体系,加强课堂学习与教育实施的联系,加速师范生职业角色的社会化进程,增强他们从事教育职业的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此外,还可以引入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方法,促使研究生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其综合育人能力。
4.2. 夯实实践平台,强化内外联动
实践平台是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高校应夯实实践平台,强化校内外的联动机制,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真实的教学实践机会。一是强化校内实训环节。校内实训是研究生们进行模拟教学、反思提升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加大对校内实训的投入,完善相关设施,确保其能够满足研究生们多样化的实践需求。二是加强高校与小学之间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为研究生们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和充分的实践机会。定期组织研究生参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家校沟通等活动,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线上实践平台,为研究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资源和交流机会。通过强化内外联动,形成校内外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推动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四是要落实好“双导师”制度,邀请一线小学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教学智慧,可以为研究生们提供更加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这种校内外导师的紧密合作,不仅能够促进研究生们教学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还能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举办技能竞赛,激发能力提升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职业能力成为衡量其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尺。然而,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综合育人能力的训练尚显不足,为了有效应对这一现实困境,高等师范院校应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其中,举办多样化的技能竞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技能竞赛不仅能够检验师范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与创新能力。例如,高校可以举办教学设计大赛,要求参赛者根据特定主题设计完整的教学方案,并在模拟课堂中进行展示。这种竞赛形式不仅能够锻炼研究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还能帮助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策略。在竞赛过程中,研究生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路径,从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普通话竞赛、粉笔字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活动,帮助研究生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同时,通过邀请一线优秀教师、教育专家担任评委或指导教师,为师范生提供专业、精准的反馈与建议,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让师范生在竞赛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为了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作用,高校还应将竞赛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好氛围,可以将竞赛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参考,以此激发师范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度。
4.4. 注重职业引领,重塑教师生涯
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未来的准教师,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既需要内在驱动,也需要外力支持。高校应注重职业引领,为师范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发展指导。首先,应开设系统的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师范生深入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发展趋势及职业要求,帮助他们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与发展方向。同时,通过邀请优秀校友、行业专家进行职业规划讲座或分享会,让师范生从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汲取灵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服务平台。除了传统的校园招聘会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招聘信息,为师范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就业选择。同时,加强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就业合作关系,让研究生深入了解教师职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空间,从而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从教意愿,也为师范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与就业机会。
5. 结语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模式转型,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师德践行能力到教学实践能力,从综合育人能力到自主发展能力,体现了新时代对教师专业化、创新化的高要求。然而,当前培养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高校应着力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中不断成长,从而全面提升其教师职业能力,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未来的研究与实践,还需进一步探索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供持续动力。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新时代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JF24019)”的研究成果之一。
NOTES
*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