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汉语阅读课说明文教学探索性案例研究
Analysis of Expository Text Teaching Cases in Intermediate Chinese Reading Classes
摘要: 本文以中级汉语阅读课教学为研究对象,聚焦双文本说明文阅读,建立符合中级水平的汉语阅读教学体系。通过梳理说明文文体特征,分析《成本及其他》《关于吃豆腐 你不知道的秘密》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双文本教学案例,深入探析中级汉语阅读课说明文教学的理论模式、教学设计及实践路径。研究发现,针对说明方法与篇章逻辑结构的专项训练,辅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阅读模式,能充分提高中级汉语学习者对说明文的理解力与信息提取率,为中级汉语阅读课说明文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teaching of intermediate-level Chinese reading cour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ocusing on the reading of double-text expository articles, and establishes a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intermediate level. By sorting out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expository articles and analyzing the teaching cases of the double-text expository articles “Cost and Other Things” and “The Secrets You Dont Know About Eating Tofu”, it deeply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model,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al path of expository article teaching in intermediate-level Chinese reading cours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specialized training on expository methods and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text, combined with a top-down and bottom-up reading model,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comprehension and information extraction rate of intermediate-level Chinese learners for expository articles, providing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expository article teaching in intermediate-level Chinese reading courses.
文章引用:焦秀芹. 中级汉语阅读课说明文教学探索性案例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8): 1450-145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598

1. 引言

各国汉语学习者在系统学习汉语全过程中,中级阶段是由基础语言习得过渡到综合应用能力提升的关键期。阅读作为重要言语技能之一,是语言输入的核心道路,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习者对汉语知识的吸收与文化内涵的理解。而说明文因其严密逻辑性、客观阐释性与适度专业性,成为培养学习者理性思维与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要载体[1]。当前教学中,学习者常面临抽象逻辑脉络把握不清、说明方法识别困难等问题,且缺乏针对事理与事物说明文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影响文体阅读能力的迁移。

对外汉语教学中,说明文阅读教学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教材中非应用性说明文的分析,如汪鑫(2014)在《汉语应用性说明文语言特征分析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教材调查发现,初、中、高级综合课教材中的说明文多为科普常识类文本,而缺乏对与留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性说明文(如产品说明书、规章制度)的关注,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阅读障碍却缺乏教学支持;在文体意识培养研究中,现有成果多聚焦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等宏观特征,如刘晓峰(1994)在《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从词语运用、句子逻辑等角度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但未对语言特征进行形式化分类与系统解析。汪鑫进一步指出,当前研究多停留在宏观特点描述,缺乏对词汇、语法、语篇具体特征的深入剖析,尤其缺乏对应用性说明文文体标记的针对性研究,影响了留学生文体识别与理解能力的培养;阅读策略训练研究多集中在第二语言教学法领域,如英国语言教育家韦斯特(M.West)创立的强调通过直接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的阅读法,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认知法主张通过有意识学习发现语言规则,威尔金斯(D.A.Wilkins)创立的交际法旨在培养学生在一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等,然而针对对外汉语说明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较少。

基于此,本文以中级汉语说明文教学为对象,立足《成本及其他》《关于吃豆腐 你不知道的秘密》双文本,聚焦说明文教学体系构建,旨在提升学习者的逻辑解析、说明方法识别与信息提取能力,为中级汉语阅读课说明文教学提供实践参考,助力其实现从读懂文本到掌握文体的跨越[2]

2. 中级汉语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与阅读要求

2.1. 说明文的核心文体特征

说明文作为中级汉语阅读课的核心文体之一,以阐释事物本质特征、阐明抽象事理规律为核心功能,其文体特征与中级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形成特定适配性。

2.1.1. 严密的逻辑性

说明文的篇章结构遵循清晰的逻辑脉络,通过总–分、分类–分析–结论等框架实现信息的有序传递。例如,事理说明文《成本及其他》以成本概念为核心,按现象呈现人们对成本的误解、原理阐释成本含资金与时间、生活应用日常行为的成本分析的逻辑展开,层层递进揭示抽象概念。事物说明文关于吃豆腐你不知道的秘密则采用分类说明南北豆腐差异、营养分析蛋白质含量、功效阐释预防疾病、科学依据权威报告的层级结构,系统呈现具体事物的特征。这种结构化逻辑既符合中级学习者对规律化认知的需求,也为其提供了可模仿的文本框架。

2.1.2. 客观的阐释性

与记叙文的情感叙事、议论文的观点辩驳不同,说明文通过实证性手段实现客观表达,具体表现为:一是借助数据量化说明,如每100克豆腐蛋白质含量34%,鸡蛋13%,以精确数值强化说服力;二是通过对比凸显特征,如南豆腐用石膏作为凝固剂,水分多;北豆腐用盐卤作为凝固剂,质地紧实,以差异分析明晰事物属性;三是引用权威资料佐证,如美国FDI报告证实豆制品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疗效,以外部证据增强可信度。这种客观性特征要求中级学习者聚焦信息本身,而非主观情感解读。

2.1.3. 适度的专业性

说明文包含一定领域术语,但其密度与语境关联性经过精心设计,适配中级学习者的词汇量。例如,机会成本通过周末选择复习还是玩手机的生活场景被具象化为放弃的最大收益;凝固剂借助豆腐制作流程图被解释为使豆浆变成固体的物质。这些术语既承载专业信息,又通过语境提示降低理解难度,成为连接语言学习与知识获取的纽带。

2.2. 中级学习者的阅读特点与阅读要求

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已掌握2000~3000常用词,能够理解简单叙事文本,但在说明文阅读中存在显著障碍,具体表现为对抽象逻辑及复杂结构的理解困难,常出现混淆[3]

针对这些特征,中级汉语学习者的说明文阅读要求,需建立三级能力体系。一是文体识别能力,能通过标题与核心词汇快速区分两类说明文;二是说明方法识别能力,能定位不同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快速抓取文本的关键信息支撑点;三是逻辑关系解析能力,能梳理文本中的显性与隐性逻辑,从读懂词句跃升到把握篇章结构。

3. 中级汉语说明文双文本教学案例实践

3.1. 双文本案例的选取标准与教学目标

为实现对不同类型说明文的针对性教学,本案例选取两篇典型文本构建双文本教学体系。

事理说明文《成本及其他》以成本这一抽象概念为核心,采用概念阐释–案例佐证–生活应用的递进结构。先从经济学角度界定成本的内涵,纠正成本仅指资金的认知偏差,再通过股票投资、开办分公司、购买书籍等具体案例,阐释时间成本的核心价值,最终以排比句式,将抽象原理延伸至日常生活场景。全文贯穿“其实”“除了……更重要的是……”等转折、递进逻辑词,适合训练学习者对抽象事理的逻辑解析能力。

事物说明文《关于吃豆腐 你不知道的秘密》则以具体事物豆腐为说明对象,按分类特征–营养成分–功效作用–科学依据的层级展开。先通过南北豆腐的对比明确分类标准,再以数据说明其蛋白质含量等营养特征,继而阐述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最后引用权威报告与政策作为科学支撑。文中大量使用列数据、作对比等说明方法,便于学习者掌握具体事物的信息整合策略。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聚焦双文本对比下的策略迁移,通过两类文本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能准确区分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最终实现独立拆解同类文本结构、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

3.2. 案例教学的理论应用与实施路径

3.2.1. 教学理论模式的应用

阅读被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认知机制为说明文教学提供了核心指导。

自上而下模式依赖读者背景知识进行预测与意义建构,如在《成本及其他》教学中,通过周末时间选择的生活案例激活学生对成本的已有认知,再引导其通过“其实”“更重要的是”等标志词验证预测,形成先识别再预测后修正的阅读流程。

自下而上模式则注重字词句的精准掌握,例如在《关于吃豆腐 你不知道的秘密》的生词学习中,通过词素拆解与制作流程图的语境关联,帮助学生夯实词汇基础。

两种模式的交互作用,配合图式理论,使学生在阅读前激活背景知识,在阅读中解构语言知识,在阅读后跨场景应用,由此形成三阶段框架,共同构成了说明文教学的理论基础[4]。而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在做中学的理念,将阅读技能转化为具体任务,进一步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3.2.2. 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践行语言知识复现、技能训练与教学原则三方面。

语言知识复现强调在不同语境中巩固词汇与语法。如讲解成本时,结合投资场景的机会成本与生活场景的拖延成本,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深化理解。对于专业术语,则通过相关话题关联、图片视频辅助等方式降低认知难度。

技能训练聚焦快读与微技能培养。快读训练通过眼球扫视法提升学生定位关键信息的速度,如《成本及其他》的略读中,引导学生关注段首句与逻辑词,快速把握篇章逻辑结构。微技能则包括预测、猜词与概括等方面,如通过《关于吃豆腐 你不知道的秘密》的标题预测文章内容,借助“察”“看”的词素组合推断“察看”词义。

教学原则上,一需实现语言学习与技能培养的结合,如分析说明例子时,既理解逻辑关系又掌握句式结构;二要保持质与量的平衡,选择《成本及其他》《关于吃豆腐 你不知道的秘密》这类结构典型的文本,确保学生在有限阅读中获取代表性知识;三应关注阅读过程与习惯,通过限时训练纠正回视、指读等问题;四须兼顾实用性与趣味性,选取贴近留学生活与富有文化内涵话题,激发学习动机。

3.2.3. 双文本对比与阅读策略迁移训练

《成本及其他》作为事理说明文,教学中以周末时间选择情境导入,激活学生对成本的认知;生词处理采用词素分解与语境关联,并结合股票投资场景理解;略读训练引导学生快速定位段落核心,标记逻辑词见图1;细读则分层次分析,通过转折词理解观点修正,用表格梳理投资案例的资金与时间成本,仿写排比句强化结构认知,最终通过思维导图构建对成本的完整认知框架。

《关于吃豆腐 你不知道的秘密》作为事物说明文,以南北豆腐图片对比导入,引导预测分类与特征;生词学习借助图片、视频等多模态输入;略读训练划分篇章结构,标记列数据、作对比等说明方法;细读通过表格对比南北豆腐差异,计算蛋白质数据体会说明方法的说服力,绘制因果链理解功效逻辑,分析权威报告的引用增强可信度,最终提炼信息分层法的阅读策略见图2

两篇文章讲解之后,进行双文本的对比与迁移见图3,进一步巩固了教学效果。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在核心、方法与标志词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聚焦逻辑阐释,采用案例分析与逻辑推理,依赖标志词;后者侧重特征说明,以列数据、作对比等说明方法为标志。在迁移任务中,学生阅读同类型说明文本,分别用两种文本的框架分析,实现了从学一篇到会一类的能力跨越。

这一教学实践验证了理论框架的有效性,为中级汉语阅读课说明文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其核心在于立足文体特征,通过针对性的文本选择、层级化的技能训练与互动式的任务设计,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的阅读策略,提升综合阅读能力。

Figure 1. Types and functions of marker words

1. 标志词类型及作用

Figure 2. Training skills and methods for expository writing

2. 说明文训练技能与方法

Figure 3. Comparison of two expository texts

3. 双文本说明文对比

4. 中级汉语说明文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

4.1. 文本选择策略

中级汉语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文本选择需立足教学目标与学习者特征,遵循科学原则[5]

典型性原则是首要考量,应优先选取结构规范的文本,确保其具备标准文体特征与清晰说明逻辑。如《成本及其他》以事理说明框架展开,逻辑标志词明确,《关于吃豆腐 你不知道的秘密》按事物说明结构推进,列数据、作对比等方法典型。这类文本能为学习者提供稳定的阅读范式,使其在有限阅读中掌握说明文的核心特征。

认知适配原则同样关键,文本需贴近学习者汉语水平与生活经验。如《成本及其他》围绕时间成本展开,与留学生的学习规划、时间管理密切相关,《关于吃豆腐 你不知道的秘密》聚焦日常饮食,话题熟悉度高。同时,需控制超纲词汇在3%~5%,在教学中专业术语通过语境提示降低理解难度,避免认知负荷过高。

动机激发原则不可或缺,要求兼顾实用性与趣味性,选取与生活关联紧密的话题。如成本对消费决策的指导、豆腐的饮食文化故事,既能满足学习需求,又能激发阅读兴趣。同时,篇幅控制在800~1200字,符合中级学习者的阅读耐力,避免因过长导致注意力分散。

4.2. 技能训练体系

对于系统训练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来说,构建层级化技能训练体系,需从基础到高阶逐步提升。

4.2.1. 基础层

聚焦快速识别能力,需要训练学习者捕捉关键信息。首先,逻辑词的识别是首要任务,如《成本及其他》中的“其实”用于修正观点、“除了……更重要的是……”强调核心;《关于吃豆腐 你不知道的秘密》中的“一类是……”用于分类说明,可以通过专项练习强化对这些标志词的敏感度。其次,定位信息是训练重点,尤其是数据定位训练,要求学生圈划百分比、数量词等,以便快速关联相关说明方法。

4.2.2. 进阶层

侧重分析能力,需要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如《成本及其他》中股票投资、买书的案例,需解读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何使机会成本的抽象概念具象化;《关于吃豆腐 你不知道的秘密》中南北豆腐的对比,通过凝固剂、水分、吃法的差异,清晰呈现分类标准,需引导学习者分析作对比的说明方法如何凸显特点。这一阶段要结合文本实例,让学习者明确方法与内容的关联。

4.2.3. 高阶层

着力迁移能力,需要实现策略泛化。通过跨文本练习,如用《成本及其他》的逻辑链分析法解读运动的时间成本,用《关于吃豆腐 你不知道的秘密》的信息分层法梳理茶叶的特征,促使学习者将单篇文本的阅读经验转化为同类文体的通用策略,达成从读懂一篇到会读一类的跨越[6]

4.3. 教学方法创新

可视化教学通过具象工具简化复杂的逻辑,如用思维导图梳理篇章逻辑框架,用表格对比南北豆腐的凝固剂、水分与吃法,使抽象结构与差异特征直观可见。

任务型教学法推动在做中学,设计阶梯性实践任务,如文本结构拼图活动将《成本及其他》段落打乱,小组合作按逻辑重组,强化对总分结构的认知,语言输出任务让学生用列数据、作对比的方法介绍本国食物,在输出中巩固说明方法的应用。

技术辅助拓宽教学方向,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效果,用思维导图软件梳理文本逻辑层次,播放AI生成视频帮助理解内容,通过限时略读小程序训练阅读速度,这些技术手段能丰富输入形式,提升训练针对性。

5. 结论

以《成本及其他》《关于吃豆腐 你不知道的秘密》为案例的双文本教学实践表明,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能有效提升学习者对说明文逻辑结构的解析能力与说明方法的识别能力。这一实践路径为中级汉语阅读课说明文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助力学习者实现从读懂文本到掌握文体的能力跨越,为其后续阅读更复杂的说明性文本、理解汉语世界的事物与事理奠定基础。

但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样本覆盖范围有限,仅以单一教学案例为核心,未进行多班级、多院校对比验证,难以反映教学模式在多样化群体中的适配性;缺乏对照组与长期追踪,无法精准量化教学方法实际效果及验证策略迁移能力的持久性;文本类型与教学场景单一,未涉及更多说明文且未延伸至真实生活场景;评估维度不够全面,对文体意识深层内化等关注不足。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与采用对比设计,纳入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并设置对照组,拓展文本类型与场景,覆盖更多说明文子类并延伸至真实生活任务,并完善评估体系与进行长期追踪,构建“短期表现–中期迁移–长期应用”的三级评估框架,以增强结论的科学性与普适性。

中级汉语说明文阅读教学需立足文体特征,构建理论、内容与实践一体化的体系。通过选择结构规范、话题适切的文本,落实典型性与认知适配原则,搭建从基础识别到高阶迁移的技能训练阶梯,强化逻辑解析与方法应用能力,创新可视化、任务式、技术辅助的教学方法,提升学习参与度与效率。

参考文献

[1] 国家汉办.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2] 周小兵.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3] 吴门吉. 中级汉语阅读教学调查与思考[C]//第十届(沈阳)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10: 474-481.
[4] 张蕊, 郑艳群. 汉语阅读教学中图式理论应用形式考察与分析[J]. 海外华文教育, 2020(1): 1-18.
[5] 柳茜. 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选文趣味性——基于汉语学习者视角的反思[J]. 语言文字应用, 2018(4): 123-131.
[6] Moore, A.R. (2019) Interpersonal Factors Affecting Queer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Identity Management in Clas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03.
https://doi.org/10.1111/modl.1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