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同伴关系的发展与否是被所在群体的其他成员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的过程[2],并作用于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孤独感、社交自我知觉) [1]。对青少年而言,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增加,与同伴关系尤其是同性朋友的陪伴与亲密感、冲突和满意度分别高于母亲、父亲和教师[3],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人际支持,化解成长烦恼,对青少年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6]。
研究表明,不仅家庭或学校氛围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发展,个人禀赋更是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的重要原因[7]。相对而言,已有研究对家庭和学校对同伴关系的影响有较多关注,对个人禀赋特别是在后天环境中凸显的个人禀赋所发挥的作用则有所忽视[8] [9]。除性别、性格、体型、自尊等禀赋特征外,鲜有文献探讨颜值和学业成绩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
自古谚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已体现了人们对美好同伴的偏爱,面部吸引力能够调节身体攻击、社交侵犯与受欢迎程度间的关系[10],脑成像研究表明,当个体看到有吸引力的面孔时,大脑的奖赏途径就会自动启动[11],如今对高颜值的正向社会评价更是凸显,青少年不仅因在身体成长发育期重视自身外貌[12],在信息环境的影响下更表现出容貌焦虑,医美整形消费的年轻化趋势便折射出青少年的价值偏好[13]。如此,高颜值个体容易成为青少年偏爱的目标,而低颜值个体则处于社交网络的边缘。另一方面,“始于颜值,陷于才华”也是对人际交往过程的描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背景下,不仅家长督促子女与成绩好的同学交往[14],学校教育亦对学业成绩的重要性予以强调,学业成绩亦成为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发展的个人禀赋,拥有优秀学业成绩的青少年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同伴关系。
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追踪数据,从个人禀赋积累的角度,探讨了颜值和学业成绩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在先天禀赋的差异性效应被关注的情况下,关注通过努力获取的学业成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或可以缓解青少年群体中弥漫的“颜值焦虑”,为提高青少年同伴关系的质量提供建议。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简称CEPS) 2013~2014学年基线调查数据和2014~2015学年对七年级样本成功追访的数据,共9449个样本。剔除核心变量缺失的样本,共纳入865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方法
2.2.1. 同伴关系测量
以受访者自评的2014~2015学年班级同学的友好程度来测量。问卷的题项表述为“班里大多数同学对我很友好”,选项从1 (完全不同意)到4 (完全同意)进行赋值,数值越大,表明同伴关系越好。
2.2.2. 颜值测量
采用CEPS问卷中“你觉得自己的长相怎么样?”的题目,选项从1 (很丑)到5 (很美)赋值,分值越大,表明颜值越高。
2.2.3. 学习成绩测量
为了使不同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具有可比性,根据CEPS基线调查对单科成绩标准化的方法对2014年秋季期中考试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标准化处理。学业成绩通过标准化后三科成绩的均值进行测量。
2.2.4. 社会人口学特征
将青少年2013~2014学年的同伴关系(基线期)、2014~2015学年的师生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性格特质、自评健康、BMI值、兄弟姐妹的数量、性别(男 = 1)和户口(农村 = 1)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分析。见表1。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N = 8651)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N = 8651)
变量 |
均值/百分比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同伴关系(基线期) |
3.276 |
0.820 |
1 |
4 |
同伴关系 |
3.299 |
0.762 |
1 |
4 |
颜值 |
3.078 |
0.661 |
1 |
5 |
学业成绩 |
70.018 |
8.726 |
17.521 |
94.015 |
师生关系 |
2.327 |
0.895 |
1 |
4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
47.693 |
14.436 |
0 |
10 |
性格特质 |
5.856 |
2.150 |
1 |
4 |
自评健康 |
3.868 |
0.933 |
1 |
5 |
BMI值 |
19.262 |
3.559 |
9.784 |
44.634 |
兄弟姐妹数量 |
0.701 |
0.832 |
0 |
12 |
性别(男生 = 1) |
0.512 |
0.500 |
0 |
1 |
户口(农业 = 1) |
0.534 |
0.499 |
0 |
1 |
2.3. 统计分析
采用Stata 17对数据进行分析。针对同伴关系研究存在“同伴自我挑选”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常见的做法是增加个体层面、班级层面或学校层面的固定效应,采用多层次固定效应模型。本研究使用班级层面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控制未观测到的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班级环境因素。检验水准α = 0.05。
3. 结果
3.1. 颜值和学业成绩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
表2模型1探讨了控制变量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师生关系、性别、自评健康、性格特质对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存在显著影响(p < 0.001),具体而言,师生关系良好、女生、自评健康状况更好、以及性格外向的青少年,其同伴关系得分显著更高。另外,青少年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亦影响其同伴关系(p < 0.05),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青少年在发展同伴关系时拥有一定的优势。相反,户口、兄弟姐妹数量和BMI值对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影响不显著(p > 0.1)。
表2模型2探讨了颜值影响同伴关系的净效应。研究发现:颜值对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具体而言,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颜值变量每增加1个标准差,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增加0.073个标准差(p < 0.001),这表明高颜值的青少年拥有更好的同伴关系。
表2模型3探讨了颜值和学业成绩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共同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学业成绩正向预测青少年同伴关系,青少年的学业成绩每增加1个标准差,其同伴关系增加0.088个标准差(p < 0.001)。另外,颜值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 = 0.068, p < 0.001)小于学业成绩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 = 0.088, p < 0.001),这表明青少年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业成绩对同伴关系的影响要大于颜值效应。
表2模型4探讨了颜值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是否受到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颜值变量的主效应为0.228 (p < 0.001),学业成绩的主效应为0.182 (p < 0.001),颜值变量和学业成绩的交互项的系数为−0.189 (p < 0.05),表明颜值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受到学业成绩的影响,并且如果青少年拥有比较好的学业成绩,颜值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就会降低,从而弥补青少年在同伴交往中的颜值劣势。见表2。
Table 2. Fixed-effects linear model estimating peer relationships
表2. 估计同伴关系的固定效应线性模型
变量 |
模型1 |
模型2 |
模型3 |
模型4 |
师生关系 |
0.257*** |
0.252*** |
0.244*** |
0.244*** |
|
(0.009) |
(0.009) |
(0.009) |
(0.009) |
性别(男性 = 1) |
−0.067*** |
−0.077*** |
−0.054*** |
−0.054*** |
|
(0.015) |
(0.015) |
(0.016) |
(0.016) |
户口(农村 = 1) |
0.015 |
0.014 |
0.013 |
0.013 |
|
(0.019) |
(0.019) |
(0.019) |
(0.019) |
兄弟姐妹数量 |
0.007 |
0.008 |
0.010 |
0.010 |
|
(0.011) |
(0.011) |
(0.011) |
(0.011) |
家庭经济地位 |
0.032* |
0.023+ |
0.017 |
0.017 |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自评健康 |
0.125*** |
0.116*** |
0.117*** |
0.117*** |
|
(0.008) |
(0.009) |
(0.009) |
(0.009) |
性格特质 |
−0.108*** |
−0.102*** |
−0.104*** |
−0.105*** |
|
(0.004) |
(0.004) |
(0.004) |
(0.004) |
BMI值 |
−0.015 |
−0.011 |
−0.006 |
−0.006 |
|
(0.002) |
(0.002) |
(0.002) |
(0.002) |
颜值 |
|
0.073*** |
0.068*** |
0.228** |
|
|
(0.012) |
(0.012) |
(0.090) |
学业成绩 |
|
|
0.088*** |
0.182*** |
|
|
|
(0.001) |
(0.004) |
颜值 × 学业成绩 |
|
|
|
−0.189* |
|
|
|
|
(0.001) |
R2 |
0.111 |
0.116 |
0.123 |
0.124 |
N |
8651 |
8651 |
8651 |
8651 |
注:显著性水平:显著性水平:+p < 0.10,*p < 0.05,**p < 0.01,***p < 0.001;括号内为标准误。
3.2. 颜值和学业成绩对同伴关系影响的性别异质性
为了避免因未观测到个体层面的变量造成的有偏估计,本研究在表1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基线调查时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作为控制变量;另外,加入性别与颜值、性别与学业成绩的交互项(如表3)。颜值与性别的交互项系数为正数且边缘显著,说明颜值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在男性群体中更为明显。表3模型1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于女性而言,颜值每增加1个标准差,其同伴关系的质量增加0.039个标准差,而对于男性而言,颜值每增加1个标准差,其同伴关系的质量增加0.13个标准差。因此,男性在同伴交往中更容易受到颜值效应的影响。如表3模型2所示,性别与学业成绩的交互项系数不显著,说明学业成绩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不存在性别差异。
Table 3. Gender heterogeneity in effects of physical appearanc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n peer relationships
表3. 颜值和学业成绩对同伴关系影响的性别异质性
变量 |
模型1 |
模型2 |
控制变量(含7年级同伴关系) |
已控制 |
已控制 |
性别(男性 = 1) |
−0.130** |
0.059 |
|
(0.073) |
(0.127) |
颜值 |
0.039* |
0.062*** |
|
(0.019) |
(0.012) |
学业成绩 |
0.050*** |
0.065*** |
|
(0.001) |
(0.001) |
颜值 × 性别 |
0.091+ |
|
|
(0.023) |
|
学业成绩 × 性别 |
|
−0.104 |
|
|
(0.002) |
R2 |
0.168 |
0.168 |
N |
8651 |
8651 |
注:显著性水平:+p < 0.10,*p < 0.05,**p < 0.01,***p < 0.001;括号内为标准误。
4. 讨论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对其智力培养和身心健康相关的问题需要给予重视。本研究基于2013~2015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作为个人资本禀赋的颜值和学业成绩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如下:
第一,外貌对青少年同伴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个体颜值越高,其同伴关系质量往往越好,这一发现与既有研究结果保持一致[15]。同伴关系作为一种“获致性关系”,其发展不仅体现了个体的意愿、价值取向与需求选择[16],还蕴含着获取社会支持的目的取向。颜值作为个人禀赋展现激励效应。高颜值个体凭借其在人际交往中更受欢迎的优势,能够建立更优质的同伴关系,这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并提供更多社交机会,从而对处于社交需求旺盛期的青少年建立和发展良好同伴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青春期,青少年高度关注自身外貌并常与他人进行外貌比较[12],同伴交往中更易受“颜值效应”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还发现外貌效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而言,颜值对男性青少年的正向影响尤为突出,即自评外貌更佳的男性,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颜值效应对男性的影响大于女性,这一发现与既有研究存在差异[12] [17]。这种差异的形成可能源于多种复杂因素,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女性在同伴关系中的颜值效应呈现“高跟鞋”曲线特征,即最漂亮那一类人的漂亮溢价却没有次美者高[18]。
第二,相较于外貌,学业成绩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更大,且能有效弥补个体在同伴交往中的外貌劣势。相较于外貌,学业成绩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更大,且能有效弥补个体在同伴交往中的外貌劣势。学业成绩作为学生主动性、学业自我效能感、适应力与刻苦钻研精神的重要体现[19]。本研究证实,尽管先天禀赋(如外貌)对同伴关系存在影响,但学业成绩作为关键自致性因素,能有效削弱先天禀赋的局限,为青少年主动构建积极同伴关系提供强大驱动力。在高度重视知识传授与积累的中学阶段,学校、教师及家长对学业成绩的普遍偏好,共同形塑了青少年中主流的以学业为导向的同伴文化[14]。学业成绩亦成为同伴交往中评价个体价值的重要标尺。与欧美国家相比,学业成绩对中国青少年同伴关系显著的积极影响力,构成了其独特的社交网络模式[20]。在崇尚“后天努力优于先天能力”的文化氛围激励下[21],青少年可通过提升学业成绩改善交友状况,甚至实现正向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此外,学业成绩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也会表现出群体效应。青少年学业成绩越好,越可能被同伴接纳和认可,享有更高的群内地位[22],因学业成绩不佳被边缘化的青少年可能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以获得情感归属[23],因而值得引起学校和家庭的注意。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关于外貌、学业成绩与青少年同伴关系关联的结论,仍受到内生性问题的潜在挑战。首先,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例如,拥有良好同伴关系的个体可能因积极的社会反馈而增强自信,从而提升对自身颜值的正面评价或更专注于学业表现并取得更好成绩(尤其是在学业具有可塑性的情况下)。同伴接纳本身也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持网络,间接促进个体在学业上的成功。其次,尽管本研究试图控制一些因素(如性别、家庭经济地位等),但仍可能存在未被观察到的混杂变量影响结果。例如,个体的先天社交能力(外向性、亲和力)、早期成长环境塑造的沟通技巧、特定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等,可能同时影响其自评颜值、学业成绩以及建立同伴关系的能力。虽然本研究揭示了颜值和学业成绩与同伴关系之间的显著关联,并认为学业成绩作为一种自致性禀赋具有积极作用,但这些发现的因果方向性需要未来研究采用更严谨的设计(如纵向追踪数据、准实验设计等)来进一步验证和厘清。尽管如此,本研究基于大规模追踪数据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控制班级层面混杂因素,其结果仍为理解颜值、学业成绩与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关联提供了实证证据。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为有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并弥合同伴交往中的潜在不平等,本研究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发力,围绕青少年个人禀赋的有效培育与潜能开发,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系统支持。一方面,应着力引导青少年树立对身体形象和外貌的理性认知,通过培养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鼓励其勇敢展现自我,并关注和辅导人际交往中敏感内向的个体,必要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干预渠道,以缓解外貌焦虑及其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鉴于学业成绩的核心驱动作用,教育教学改革应致力于构建综合反映学生知识掌握、思维深度与创新能力的多元评价体系,使不同特质的学生均能从中获得自我激励与同伴认可,同时要特别关注因学业暂时落后而陷入“自我边缘化”或被同伴群体排斥的学生,主动介入其学业困难与社交困境,引导其重拾信心,融入集体,避免群体区隔固化。通过个体心理培育与教育制度优化的协同推进,为青少年构建积极同伴关系、实现健康成长提供系统性保障。
基金项目
本研究获石河子大学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项目(CXPY202303)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