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
Independent Signed Double Roman Domination
摘要: G=( V,E ) 上的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函数(ISDRDF)是函数 f:V( G )=( 1,1,2,3 ) ,其中:1) f( v )=1 的每个顶点 v 与至少两个赋值为2的顶点相邻或与至少一个赋值为3的顶点相邻;2) f( v )=1 的每个顶点 v 与至少一个 f( u )2 的顶点 u 相邻;3) 对任意顶点 v ,都满足 f( N[ v ] )= uN[ v ] f( u )1 ;4) 所有赋值为正权重的顶点的集合是独立的。ISDRDF f 的权重是 w( f )= vV(G) f( v ) ,且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数 i sdR ( G ) G 中ISDRDF的最小权。本文研究了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问题,首先给出了在 P n C n 中的 i sdR ( G ) ,然后讨论了完全图中 i sdR ( G ) 的上界;最后证明了在二部图上ISDRD问题是NP-完全的。
Abstract: An independent signed double Roman dominating function (ISDRDF) on a graph G=( V,E ) is a function f:V( G ){ 1,1,2,3 } such that: 1) every vertex v with f( v )=1 is adjacent to either at least two vertices assigned 2 or at least one vertex assigned 3; 2) every vertex v with f( v )=1 is adjacent to at least one vertex u with f( u )2 ; 3) for every vertex v , the closed neighborhood weight satisfies f( N[ v ] )= uN[ v ] f( u )1 ; and 4) the set of vertices with positive weights is independent. The weight of an ISDRDF f is w( f )= vV(G) f( v ) , and the independent signed double Roman domination number i sdR ( G ) is the minimum weight of an ISDRDF on G . In this paper, we first determined the i sdR ( G ) for paths P n and cycles C n . Moreover, we characterize upper bound for i sdR ( G ) in complete graphs. Finally, we show that determining NP-completeness of the ISDRD problem for bipartite graphs.
文章引用:李柠, 李鹏. 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J]. 应用数学进展, 2025, 14(8): 308-317. https://doi.org/10.12677/aam.2025.148391

1. 引言

2004年,Cockayne等人[1]定义了图 G=( V,E ) 上的罗马控制函数(RDF)为函数 f:V{ 0,1,2 } ,满足: f( u )=0 的每个顶点 u 都与至少一个 f( v )= 2 的顶点 v 相邻。如果集合 { u V( G )|f( u )1 } 是独立集,则罗马控制函数 f:V( G ){ 0,1,2 } 称为独立罗马控制函数(IRDF),独立罗马控制数 i R ( G ) 是IRDF在 G 上的最小权。

2016年,Beeler等人[2]提出了图的双罗马控制的概念。图 G 上的一个双罗马控制函数(DRDF)是一个函数 f:V{ 0,1,2,3 } ,它具有如下性质:如果 f( v )=0 ,则顶点 v f 下至少有两个赋值为2的邻居或一个赋值为3的邻居;如果 f( v )=1 ,则顶点 v 至少有一个邻居 w ,其中 f( w )2 。图 G 的双罗马控制数 γ dR ( G ) 是图 G 上的一个DRDF的最小权。双罗马控制这一模型在应急服务部署、网络安全、军事防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3]

2020年,Maimani等人[4]在双罗马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立双罗马控制。如果集合 { u V( G )|f( u )1 } 是独立集,则 DRDF f=( V 0 , V 1 , V 2 , V 3 ) 称为独立双罗马控制函数(IDRDF)。独立双罗马控制数 i dR ( G ) G 上IDRDF的最小权,具有权 i dR ( G ) G 的IDRDF称为 G i dR -函数或 i dR ( G ) -函数。

2018年,Ahangar等人[5]定义了图 G=( V,E ) 上的符号双罗马控制函数(SDRDF)是一个函数 f:V( G ){ 1,1,2,3 } ,使得:1) f( v )=1 的每个顶点 v 与至少两个赋值为2的顶点相邻或与至少一个赋值为3的顶点相邻;2) f( v )=1 的每个顶点 v 与至少一个 f( w )2 的顶点 w 相邻;3) f( N[ v ] )= uN[ v ] f( u )1 ,对任意顶点 v 成立。符号双罗马控制数 γ sdR ( G ) G 上SDRDF的最小权,因此具有最小权的SDRDF称为 γ sdR ( G ) -函数。

据我们目前所知,不同图类(二分图、弦图、区间图、块图、树)在控制、符号控制、罗马控制、双罗马控制、独立双罗马控制、符号双罗马控制中的研究情况如表1所示。值得注意的是,符号控制,独立双罗马控制问题和符号双罗马控制在区间图、块图和树中的研究仍待探索。这些开放问题可结合图的结构特性探索动态规划或分治策略,其解决将深化对控制问题的理论理解,并为复杂图类的应用奠定基础。

Table 1. Algorithmic complexity of domination variants in special graphs

1. 在特殊图中控制变体的算法复杂性

图类

控制

符号控制

罗马控制

双罗马控制

独立双罗马控制

符号双罗马控制

二分图

NPC [6]

NPC [10]

NPC [11]

NPC [14]

NPC [18]

NPC [19]

弦图

NPC [7]

NPC [10]

open

NPC [14]

NPC [18]

NPC [19]

区间图

O( n+m ) [8]

open

O( n ) [12]

O( n+m ) [15]

open

open

块图

O( n+m ) [9]

open

O( n+m ) [13]

O( n+m ) [16]

open

open

O( n+m ) [9]

open

O( n+m ) [1]

O( n+m ) [17]

open

open

f:V( G ){ x 1 , x 2 ,, x k } 是一个函数,令 V x i ={ vV( G ):f( v )= x i } ,记 f=( V x 1 , V x 2 ,, V x k ) (或 f=( V x 1 f , V x 2 f ,, V x k f ) )。

在上述工作的启发下,我们研究了一类新的控制函数——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函数,缩写为ISDRDF。

一个图 G=( V,E ) 上的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函数(ISDRDF)为满足以下条件的控制函数 f:V( G ){ 1,1,2,3 } ,其中:1) f( v )=1 的每个顶点 v 与至少两个赋值为2的顶点相邻或与至少一个赋值为3的顶点相邻;2) f( v )=1 的每个顶点 v 与至少一个赋值不小于2的顶点相邻;3) f[ v ]=f( N[ v ] )= uN[ v ] f( u ) 1 ,对任意顶点 v 成立;4) 集合 { u V( G ) }f( u )1 } 是独立集。 ISDRDF f 的权重是值 f( V( G ) )= vV(G) f( v ) ,且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数 i sdR ( G ) G 中ISDRDF的最小权,因此权重为 i sdR ( G ) 的ISDRDF称为 i sdR ( G ) -函数。

2. 基础知识

一般地,下文中使用文献[20]中的记号和图论术语。令 G=( V,E ) 是一个边集为 E ,顶点集为 V 且阶数为 n 的图。顶点 v 的开邻域记为 N( v )={ uV|uvE } ,闭邻域记为 N[ v ]=N( v ){ v } 。用 P n 表示 n 阶的路径,用 C n 表示 n 阶的圈,用 K n 表示 n 阶的完全图。设 V V( G ) ,以  G 中两端点都在 V 为顶点集,以 V 中的边的全体为边集所组成的子图,称为图  G 由顶点集 V 导出的子图,简称为图  G 的点导出子图,记为  G[ V ] 。如果 D 中没有两个顶点由边连接,则集合 DV 是独立的。控制数 γ( G ) 等于图中控制集的最小基数。对于一个实数 x ,将不大于 x 的最大整数写成 x ,将不小于 x 的最小整数写成 x ,有: x x x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数学符号,表2总结了本文出现的重要数学符号,以供查阅。

Table 2. Overview table of important mathematical symbols

2. 重要数学符号总览表

符号

解释说明

SDRDF

符号双罗马控制函数

γ sdR ( G )

G 的符号双罗马控制数

ISDRDF

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函数

i sdR ( G )

G 的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数

ISDRDF f

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函数 f

ISDRD

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

3. 主要结果

3.1. 一般图结果

结论1:对任意图 G ,有 i sdR ( G ) γ sdR ( G )

证明:由于 G 上任意一个ISDRDF均满足SDRDF的定义,所以 G 上任意一个ISDRDF也是一个SDRDF。又由于任意一个ISDRDF中所有赋值为正权重的顶点的集合是独立的,则一定有 i sdR ( G ) γ sdR ( G ) 。 □

结论2:对于任意图 G ,都有一个 i sdR ( G ) -函数 f=( V 1 , V 1 , V 2 , V 3 ) ,可使得 V 1 =

证明:设 h=( V 1 , V 1 , V 2 , V 3 ) 是一个使得 | V 1 | 尽可能小的 i sdR ( G ) -函数。如果 V 1 ,则至少存在一个 v V 1 ,且 v V 2 V 3 中有一个邻居 u 。然而由 f( v )=1 f( u )=3 f( x )=h( x ) 定义的函数 f=( V 1 { v }, V 1 \{ v }, V 2 \{ u }, V 3 { u } ) 也是一个 i sdR ( G ) -函数,使得 | V 1 f |<| V 1 h | ,这与 h 的选择是矛盾的。故 V 1 = 。 □

3.2. 路径与圈结果

在探讨了一般图中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函数的基本性质后,我们将研究路径 P n 与圈 C n 的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数,这对于深入理解该函数在特殊图类中的特性有关键意义。

引理3 [21]:设 G P n ,对于 n2 γ sdR ( P n )={ n 3  ,        n0( mod3 ), n 3 +1, n1,2( mod3 )

推论4:设 G P n ,对于 n2 i sdR ( P n )= γ sdR ( P n )

证明:先证 i sdR ( P n ) γ sdR ( P n ) 。设 P n = v 1 v 2 v n ,定义 f:V( P n ){ 1,1,2,3 } 满足如下条件:若 n  0( mod3 ) ,则令 f( v 3i+2 )= 3( 0i n3 3 ) ,否则 f( x )=1 ,此时 w( f )= n 3 ;若 n 1( mod3 ) ,则设 f( v n )= 2 f( v 3i+2 )= 3 ( 0i n4 3 ) ,否则 f( x )=1 ,此时 w( f )= n+2 3 +1 ;若 n  2( mod3 ) ,则令 f( v 3i+2 )= 3 ( 0i n2 3 ) ,否则 f( x )=1 ,此时 w( f )= n+1 3 +1 。根据以上赋值条件可知:当 n  0,2( mod3 ) 时, P n 上的所有点均用−1和3交替赋值,则满足ISDRDF的四个条件;当 n 1( mod3 ) 时, P n 上的所有点除了顶点 v n 赋值为2,其余顶点均用−1和3交替赋值。又有 f[ v n ]=1 ,从而满足ISDRDF的四个条件。因此 f P n 的ISDRDF,综上可知当 n  0( mod3 ) 时, i sdR ( P n )  n 3 ;当 n  0( mod3 ) 时, i sdR ( P n ) n 3 +1

由结论1有 i sdR ( G ) γ sdR ( G ) ,故该推论成立。 □

引理5 [22]:设 G C n ,对于 n3 γ sdR ( C n )={   n 3 ,         n0( mod3 ), n 3 +2, n1( mod3 ), n 3 +1,  n2( mod3 )

推论6:设 G C n ,对于 n3 i sdR ( C n )=4× n 3 n= γ sdR ( C n )

证明:先证 i sdR ( C n ) γ sdR ( C n ) 。设 C n = v 1 v 2 v n v 1 ,定义 f:V( C n ){ 1,1,2,3 } 如下,若 n  0( mod3 ) ,则令 f( v 3i+2 )= 3( 0i n3 3 ) ,否则 f( x )=1 ,此时 w( f )=4× n 3 n= n 3 ;若 n 1( mod3 ) ,则设 f( v n )=3 f( v 3i+2 )= 3( 0i n4 3 ) ,否则 f( x )=1 ,此时 w( f )=4× n+2 3 n =4× n 3 n ;若 n  2( mod3 ) ,则令 f( v 3i+2 )= 3( 0i n2 3 ) ,否则 f( x )=1 ,此时 w( f )= 4× n+1 3 n=4× n 3 n 。根据以上赋值条件可知:当 n  0,1,2( mod3 ) 时, C n 上的所有点均用−1和3交替赋值,则满足ISDRDF的四个条件。因此 f C n 的ISDRDF,则 i sdR ( C n )4× n 3 n ,即 i sdR ( C n ) γ sdR ( C n )

又由结论1,有 i sdR ( G ) γ sdR ( G ) 。因此当 n  0( mod3 ) 时, i sdR ( C n )  n 3 =4× n 3 n ;当 n 1( mod3 ) 时, i sdR ( C n ) n 3 +2=4×( n1 3 +1 )n ;当 n  2( mod3 ) 时, i sdR ( C n ) n 3 +1=4×( n2 3 +1 )n 。综上可知, i sdR ( C n )=4× n 3 n= γ sdR ( C n ) 。 □

3.3. 完全图结果

在明确了 i sdR ( P n ) i sdR ( C n ) 后,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完全图。用 K n 表示 n 个顶点上的完全图,其所有顶点两两相邻的特殊性质与 P n C n 差异显著,必然会对 i sdR ( G ) 产生影响。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究 i sdR ( K n ) 的上界。

结论7:设 G K n ,对于 n3 i sdR ( K n ) 有以下结论成立:

1) 当 n2( mod3 ) i sdR ( K n )=1

2) 当 n1( mod3 ) i sdR ( K n )2

3) 当 n0( mod3 ) i sdR ( K n ){ 3, n0,1( mod4 ), 2, n2( mod4 ), 1,  n3( mod4 )

证明:设 G=( V,E ) 为完全图,考虑 f 是一个 i sdR ( K n ) -函数,对任意顶点 vV( G ) ,有 w( K n )=f[ v ]1 ,故 i sdR ( K n )=w( f )1

f=( V 1 , V 1 , V 2 , V 3 )=( V 1 ,, V 2 , ) ,则假设将 t 个顶点赋值为2, w( f )=3tn ;若 f =( V 1 , V 1 , V 2 , V 3 )=( V 1 ,,, V 3 ) ,则假设将 ta 个顶点赋值为3, w( f )=4( ta )n 。令 w( f )w( f ) ,解得 a t 4 ,由于 a 为正整数,则 a t 4

1) 当 n 2( mod3 ) 时,则将 n+1 3 个顶点赋值为2,其余顶点赋值为−1。有: w( K n )1 ,因此,当 n2( mod3 ) i sdR ( K n )=1

2) 当 n1( mod3 ) 时,假设将 n+2 3 个顶点赋值为2,其余顶点赋值为−1,有 w( f )=2 ;假设将 n+2 3 n+2 3 4 个顶点赋值为3,其余顶点赋值为−1,有 w( f )=4×( n+2 3 n+2 12 )n ,整理 w( f ) 可得 w( f )=2+4× ( n+2 ) 12 4× n+2 12 。由向下整函数的定义,可知 0 ( n+2 ) 12 n+2 12 1 ,则 w( f )w( f ) 。因此 n1( mod3 ) 时, i sdR ( K n ) -函数 f=( V 1 , V 1 , V 2 , V 3 )=( V 1 ,, V 2 , ) i sdR ( K n )2

3) 当 n 0( mod3 ) 时,若将 n 3 个顶点赋值为2,其余顶点赋值为−1,有 w( f )=0<1 ,不满足要求。假设将 n 3 +1 个顶点赋值为2,其余顶点赋值为−1,有 w( f )=3 ;若 n 3 n 3 4 个顶点赋值为3,其余顶点赋值为−1,有 w( f )=4×( n 3 n 12 )n ,整理 w( f ) 可得 w( f )=4× n 12 4× n 12 4 。在 n 0( mod3 ) 的条件下,对同时满足 n0( mod4 ) 的情形展开进一步探讨:

情况1假设 n0( mod4 ) ,若将 n 4 个顶点赋值为3,其余顶点赋值为−1,则 w( f )=0 ,不满足要求;若 n 4 +1 个顶点赋值为3,其余顶点赋值为−1,则 w( f )=4>3 ,此时将 n 3 +1 个顶点赋值为2的权重更小;

情况2假设 n1( mod4 ) ,若将 n 4 个顶点赋值为3,其余顶点赋值为−1,则 w( f )=3

情况3假设 n2( mod4 ) ,若将 n 4 个顶点赋值为3,其余顶点赋值为−1,则 w( f )=2

情况4假设 n3( mod4 ) ,若将 n 4 个顶点赋值为3,其余顶点赋值为−1,则 w( f )=1

综上,当 n0( mod3 ) 时,有 i sdR ( K n ){ 3,n0,1( mod4 ), 2,n2( mod4 ), 1, n3( mod4 )

3.4. 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问题的完全性

在分析完 i sdR ( P n ) i sdR ( C n ) i sdR ( K n ) 的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数分析后,我们将通过证明IDSRD问题对于二部图是NP-完全的,从而揭示其内在复杂性特征。

IDSRD问题

实例: G=( V,E ) ,正整数 k| V |

问题: G 是否有一个权重至多为 k 的IDSRDF?

Hickey [23]等人证明了 X3C3 是NP-完全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将 X3C3 归约为IDSRD,从而证明IDSRD问题是NP-完全的。

X3C3

实例:假设存在一个大小为 3q 的集合 X X 的三个元素子集的集合 C={ C 1 ,, C 3q } ,使得每个元素 x i X 正好在 C 的三个子集中。

问题: C 是否包含 X 的一个精确覆盖,即 C 是否存在一个子集合 C C ,使得 X 中的每个元素 x i X 都恰好在 C 的一个元素中?

现将 X3C3 归约为IDSRD问题,则当且仅当第二个实例有解时,第一个实例有解。

定理8:独立符号罗马双控制问题对于二部图是NP-完全的。

证明:因为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验证一个函数 f:V{ 1,1,2,3 } 是否是IDSRDF并且其权重至多为 k ,所以IDSRD问题是NP的。设 X = { x 1 ,, x 3q } C = { C 1 ,, C 3q } X3C3 的一个实例。设集合 W={ w 1 , w 2 ,, w 3q } Z={ c 1 , c 2 ,, c 3q } 。对于集合 X 中的顶点 x i ,创建一条路 P 2 = x i w i 。构造一个顶点集为 V={ v 1 j , v 2 j ,, v 8 j } ,边集为 E={ v 1 j v 2 j , v 2 j v 3 j , v 3 j v 4 j , v 4 j v 5 j , v 5 j v 6 j , v 6 j v 7 j , v 7 j v 8 j , v 8 j v 1 j , v 1 j v 4 j , v 3 j v 6 j , v 6 j v 8 j } 的图 Γ j 。对每一个 c j C ,可通过在图 Γ j 的基础上添加两条边 c j v 1 j c j v 3 j 来构造了一个图 H j 。如果 x i C j ,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边 c j x i ,得到一个图 G 。显然这个 G 是一个二部图,设 k=25q 图1 q=2 的一个图 G

Figure 1. A graph G with q=2

1. q=2 的一个图 G

假设 X3C3 的实例存在一个解 C 。下面在 G 上构造一个权为 k 的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函数,构造方法如下:1) 将值−1和2分别赋值给每个 x i w i ;2) 对于每个 c j C ,将2赋值给 c j v 1 j v 3 j ;将3赋值给 v 5 j v 7 j ;并将−1赋值给 H j 的其余顶点;3) 对于每个 c j C ,将值3给 v 1 j v 3 j v 4 j v 6 j ,并将−1赋给 H j 的其余顶点。因为已知 X3C3 实例是存在一个解集 C 的,且 C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会对应 X 中的三个元素, X 中的每个元素也正好在 C 的三个子集中。所以在精确覆盖的前提下, X 中的 3q 个元素必然对应 q C 中的元素,即 | C |=q ,因此集合 Z c j 的基数为 q 赋值为2且每一个 w i 都赋值为2。而 C X3C3 的解,所以 X 中的每个顶点都与两个赋值为2的顶点相邻。根据以上赋值条件可知:每个顶点 x i 均赋值为−1且都与两个赋值为2的顶点相邻; H j 中赋值为2和3的顶点之间均没有连线而 H j 中赋值为−1其余顶点经检验均满足要求,函数 f 满足ISDRDF的四条约束。因此函数 f 是一个ISDRDF,其权重为 f( V )= 7×( 3qq )+8q+( 1+2 )×3q=25q=k

反之,假设 G 有一个权重最大为 k 的IDSRDF。设图 H 是由图 G 的顶点子集 { v 1 j , v 2 j ,, v 8 j } 所生成的点导出子图,图 R 是由图 G 的顶点子集 { x i , w i } 所生成的点导出子图。定义 i sdR ( G ) -函数 g =( V 1 , V 1 , V 2 , V 3 ) ,使得 V 1 = ,且满足如下条件:

1) | X V 1 | 被最大化;

2) 受条件(1)约束: | Z V 3 | 被最小化;

3) 根据条件(1)和(2): | W V 3 | 被最小化。

因此作如下要求:

a) 由于 C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会对应 X 中的三个元素,因此当 g( c j )=1 g( c j )1 时,子图 H j 上所对应的最优赋值方案如图2所示,则 g( H j )={ 7,g( c j )=1, 8,g( c j )1

Figure 2. The optimal assignment scheme related to g( c j ) on the subgraph H j

2. 子图 H j 上与 g( c j ) 相关的最优赋值方案

b) 由(a),任意顶点 c j 都不需要被顶点 x i 保护,且子图 H j 上有: g( N[ c j ] )={ 5,g( c j )=1, 6,g( c j )1

c) 任意顶点 x i 都不被赋值为2或3。事实上,不妨设 X 中的某一顶点 x 1 ,若 g( x 1 )= 2 ,则 x 1 对应的邻点 w 1 ,有: g( w 1 )= 2 ,根据(b),此时权重 w( x 1 w 1 )=4 ;若 g ( x 1 )=3 ,则 x 1 对应的邻点 w 1 ,有: g ( w 1 )=1 ,根据(b),此时权重 w ( x 1 w 1 )=2<w( x 1 w 1 ) ;而 N( x 1 )Z 的一个顶点赋值大于等于2,则通过重新分配定义 g =( V 1 { x 1 }\{ w 1 }, V 1 , V 2 { w 1 }, V 3 \{ x 1 } ) 。显然函数 g 的权重比函数 g 和函数 g 的权重更小,矛盾。从而 X 中有更多顶点被赋值了−1;

d) 任意顶点 c j 都不被赋值为3。事实上,不妨设 Z 中某一顶点 c 1 ,有 g( c 1 )= 3 ,则由(a)可得 g( V( H 1 ) )=8

下面在图 G 上定义一个新的 i sdR ( G ) -函数 g =( V 1 , V 1 , V 2 , V 3 ) 通过赋值 g( c 1 )=g( v 1 1 )=g( v 3 1 )=2 g( v 6 1 )=g( v 8 1 )=3 g( v 2 1 )=g( v 4 1 )=g( v 6 1 )=g( v 8 1 )=1 ,并且对任意顶点 v{ G\ H 1 } ,有 g ( v )=g( v )

此时 w( g )=w( g ) ,故当集合 Z 中有赋值为3的顶点时,可以用一个权重相同的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函数 g 对其进行替换,从而任意顶点 c j 都不被赋值为3;

e) 任意顶点 w i 都不被赋值为3。事实上,由(b)项和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函数的定义,任意一个顶点 x 1 X Z 中三个顶点相邻,其中两个顶点被赋值为−1,一个顶点被赋值为2的顶点。此时满足: f( N[ x i ] )1 ,即: f( w i ) 2 。要使得整体权重之和较小,因此 f( w i )=2 。否则将会影响 C c j 的赋值,矛盾。

因此,根据前面的条件,可以得出 X V 1 Z V 3 = W V 3 = 。因此, Z V 2 。显然 Z V 2 ,不妨设 b=|  Z V 2 | ,而 C 中的每个顶点在 W 中正好有三个邻居,则 b  q 。此外,由于 g( V( H ) )+ g( V( R ) )= 7×( 3qb )+8b+( 1+2 )×3q25q ,有 b  q ,因此 b = q 。又由于每个 c j X 中正好有三个近邻,故 C ={ C j :g( c j )=2 } C 的精确覆盖。 □

4.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定义了图 G 上的ISDRDF,要求函数 f:V( G ){ 1,1,2,3 } 满足特定邻域条件且正权重顶点集为独立集,其最小权值为 i sdR ( G )

我们首先根据 i sdR ( G ) γ sdR ( G ) 的关系,推导出了 i sdR ( P n ) i sdR ( C n ) 的值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达式。接着我们探讨了 i sdR ( K n ) 的上界,根据三种不同情况分别给出结果。最后我们通过将 X3C3 问题归约,证明了二部图上ISDRD是NP-完全的。

这个研究结果为图的控制理论提供了新视角,未来ISDRDF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在其他图类上的 i sdR ( G ) 及相关算法优化。由于独立符号双罗马控制融合了IDRD的独立性约束与SDRD的权重灵活性,未来可以在需要“非相邻节点协同”且“动态平衡资源损益”的场景中发挥作用。例如,在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中,独立条件可确保公园、医疗站等设施分布在非相邻区域以均衡服务范围,负权重代表设施建设与维护成本,正权重代表设施的服务覆盖强度,该模型可辅助规划部门在有限预算内选择最优设施点位,既避免资源浪费在相邻区域,又实现服务覆盖与成本消耗的动态平衡。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1701059)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市教委) (编号:CSTB2022NSCQ-LZX0003)的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Cockayne, E.J., Dreyer Jr, P.A., Hedetniemi, S.M. and Hedetniemi, S.T. (2004) Roman Domination in Graphs. Discrete Mathematics, 278, 11-22.
https://doi.org/10.1016/j.disc.2003.06.004
[2] Beeler, R.A., Haynes, T.W. and Hedetniemi, S.T. (2016) Double Roman Domination.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211, 23-29.
https://doi.org/10.1016/j.dam.2016.03.017
[3] Rupnik Poklukar, D. and Žerovnik, J. (2023) Double Roman Domination: A Survey. Mathematics, 11, Article 351.
https://doi.org/10.3390/math11020351
[4] Maimani, H., Momeni, M., Nazari Moghaddam, S., Rahimi Mahid, F. and Sheikholeslami, S.M. (2019) Independent Double Roman Domination in Graphs. Bulletin of the Iranian Mathematical Society, 46, 543-555.
https://doi.org/10.1007/s41980-019-00274-8
[5] Ahangar, H.A., Chellali, M. and Sheikholeslami, S.M. (2019) Signed Double Roman Domination of Graphs. Filomat, 33, 121-134.
https://doi.org/10.2298/fil1901121a
[6] Bertossi, A.A. (1984) Dominating Sets for Split and Bipartite Graph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19, 37-40.
https://doi.org/10.1016/0020-0190(84)90126-1
[7] Müller, H. and Brandstädt, A. (1987) The NP-Completeness of Steiner Tree and Dominating Set for Chordal Bipartite Graphs.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53, 257-265.
https://doi.org/10.1016/0304-3975(87)90067-3
[8] Chang, M.S. (1998) Efficient Algorithms for the Domination Problems on Interval and Circular-Arc Graphs. SIAM Journal on Computing, 27, 1671-1694.
https://doi.org/10.1137/s0097539792238431
[9] Brandstädt, A., Chepoi, V.D. and Dragan, F.F. (1998) The Algorithmic Use of Hypertree Structure and Maximum Neighbourhood Ordering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82, 43-77.
https://doi.org/10.1016/s0166-218x(97)00125-x
[10] Henning, M.A. (1995) The Algorithmic Complexity of Signed Domination in Graphs.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Combinatorics, 12, 101-112.
[11] Padamutham, C. and Palagiri, V.S.R. (2020) Algorithmic Aspects of Roman Domination in Graphs.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ing, 64, 89-102.
https://doi.org/10.1007/s12190-020-01345-4
[12] Liedloff, M., Kloks, T., Liu, J. and Peng, S.L. (2008) Efficient Algorithms for Roman Domination on Some Classes of Graph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56, 3400-3415.
https://doi.org/10.1016/j.dam.2008.01.011
[13] Chellali, M., Jafari Rad, N., Sheikholeslami, S.M. and Volkmann, L. (2020) Roman Domination in Graphs. In: Developments in Mathematic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365-409.
https://doi.org/10.1007/978-3-030-51117-3_11
[14] Abdollahzadeh Ahangar, H., Chellali, M. and Sheikholeslami, S.M. (2017) On the Double Roman Domination in Graph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232, 1-7.
https://doi.org/10.1016/j.dam.2017.06.014
[15] Poureidi, A. (2022) Algorithm and Hardness Results in Double Roman Domination of Graphs.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911, 70-79.
https://doi.org/10.1016/j.tcs.2022.02.006
[16] Banerjee, S., Henning, M.A. and Pradhan, D. (2019) Algorithmic Results on Double Roman Domination in Graphs.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39, 90-114.
https://doi.org/10.1007/s10878-019-00457-3
[17] Zhang, X., Li, Z., Jiang, H. and Shao, Z. (2018) Double Roman Domination in Tree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134, 31-34.
https://doi.org/10.1016/j.ipl.2018.01.004
[18] Padamutham, C. and Palagiri, V.S.R. (2021) Complexity Aspects of Variants of Independent Roman Domination in Graphs. Bulletin of the Iranian Mathematical Society, 47, 1715-1735.
https://doi.org/10.1007/s41980-020-00468-5
[19] Ahangar, H.A., Chellali, M. and Sheikholeslami, S.M. (2019) Signed Double Roman Domination in Graph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257, 1-11.
https://doi.org/10.1016/j.dam.2018.09.009
[20] Haynes, T.W., Hedetniemi, S.T. and Slater, P.J. (1998) Fundamentals of Domination in Graphs. Marcel Dekker Inc.
[21] Ahangar, H.A., Amjadi, J., Chellali, M., Nazari-Moghaddam, S. and Sheikholeslami, S.M. (2019) Trees with Double Roman Domination Number Twice the Domination Number Plus Two. Iran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actions A: Science, 43, 1081-1088.
https://doi.org/10.1007/s40995-018-0535-7
[22] Amjadi, J., Nazari-Moghaddam, S., Sheikholeslami, S.M. and Volkmann, L. (2018) An Upper Bound on the Double Roman Domination Number.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36, 81-89.
https://doi.org/10.1007/s10878-018-0286-6
[23] Hickey, G., Dehne, F., Rau-Chaplin, A. and Blouin, C. (2008) SPR Distance Computation for Unrooted Trees. Evolutionary Bioinformatics, 4, S419.
https://doi.org/10.4137/ebo.s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