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户宅基地福利研究热点与展望
Research Hotspots and Future Prospects on the Well-Being of Chinese Farmers’ Homestead Land
DOI: 10.12677/aep.2025.158131, PDF, HTML, XML,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邓成良, 魏 玲*: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沈原庆:广东工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宅基地福利CiteSpace乡村振兴可视化分析Homestead Welfare CiteSpace Rural Revitalization Visual Analysis
摘要: 为系统梳理国内农村宅基地福利研究的热点、进展及未来重点方向,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计量与归纳分析。结果表明,宅基地福利研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2001~2008年)、起步期(2009~2015年)和增长期(2016~2024年)。受政策导向影响,各阶段研究重点存在显著差异,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此外,本文还探讨了“三权分置”改革对农户宅基地福利的影响研究、农户宅基地福利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农户意愿与农户宅基地福利水平的研究等三个方面。当前学术界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研究仍需构建起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不断夯实农户宅基地福利的内核,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学术团队间的协同合作,深化政策实践与福利效应的联动效应;以及探究“三权分置”背景下福利实现的具体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Abstract: To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the hotspots, progress, and future key directions of research on rural homestead welfare in China, this study employs CiteSpace software for bibliometric and inductiv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omestead welfare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budding stage (2001~2008), the initial stage (2009~2015), and the growth stage (2016~2024). Influenced by policy guidance, the research focus in each stage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nd a trend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aspects: the impact of the “three rights separation” reform on farmers’ homestead welfare, the measurement of farmers’ homestead welfare level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 willingness and their homestead welfare levels. Although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achieved phased results, future research still needs 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tinuously solidify the core of farmers’ homestead welfare to serve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strengthen collaborative cooperation among academic teams, deepen the linkage research between policy practice and welfare effects; and explore the specific forms of welfare realization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rights separation”.
文章引用:邓成良, 魏玲, 沈原庆. 中国农户宅基地福利研究热点与展望[J]. 环境保护前沿, 2025, 15(8): 1172-1180. https://doi.org/10.12677/aep.2025.158131

1. 引言

宅基地是保障农户基本居住权的福利性资源,既是生活空间,也是其生存、发展与养老的兜底保障[1]。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转移,农村宅基地低效利用问题日益严重[2],宅基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首批遴选33个县(市、区)作为宅基地改革试验区。2018年国家层面正式确认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2020年,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104个县(市、区)及3个地级市启动实施。尽管国家出台多项政策盘活“沉睡资产”,但宅基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民核心权益,若制度设计失当,易引发居住保障、家庭代际资产、生计安全及乡土文化等多重福利耗损。为此,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稳慎推进改革,鼓励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切实保障土地权益,确保改革平稳有序[3]。值得注意的是,因地区资源禀赋、土地政策、福利配给方案及农户认知与风险预期存在差异,农户实际获益程度参差不齐,个别不当行为甚至可能损害农民福利[4]。实际上,宅基地制度的改革是一种资源配置的过程,配置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探究农户宅基地福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5]。近年来,学术界对宅基地的农户福利效应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研究热点多集中于不同主导模式下农户福利变化的差异、宅基地退出前后农户福利的变化情况[6]及其影响因素[7]、不同生计资产配置的农户宅基地流转家庭福利变化[8]等。且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基于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功能和能力理论的福利评价框架。但纵观已有的研究发现,农户宅基地福利研究的问题虽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可由于学者们研究目的存在差异,尚没有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6]。因此本文基于CNKI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解析宅基地制度改革下农户福利研究动态,厘清学术脉络与热点,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为深化宅改实践、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本文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与归纳中国农户宅基地福利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内容,并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呈现。研究首先以“宅基地、农村居民点”等为第一主题词,同时包含“农户福利、农户福祉、农民生活质量、农户补偿”等第二主题词进行专业检索,时间跨度设为2001年1月至2024年12月,共获取1288篇相关文献(检索时间:2025年1月)。随后,系统筛选文章标题、摘要及关键词,剔除重复文献、无摘要及无关键词文献,并排除书评、新闻报道等非研究类文献。将剩余文献以RefWorks格式存储为TXT文本,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统一处理,最终确定998篇在学术性与相关性方面符合标准的有效样本文献。

3. 宅基地福利研究总体概况

3.1. 农户宅基地福利研究进程

探究农户宅基地福利研究进程,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研究动态。本文整合2001~2024年宅基地福利发文量趋势、突现信息图谱(见图1)及热点迁移时区图(见图2),构建多维分析框架,本研究将整个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期、起步期与增长期。

3.1.1. 萌芽期(2001~2008年)

此阶段发文量低且平稳,总发文量在18篇,研究进展缓慢。继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正式将“一户一宅”原则纳入法律条文之中,在取消非农业户口居民使用集体土地建住宅的规定之后,涉及宅基地能给农户带来了哪些福利等问题慢慢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2004年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该政策着重规范了农村宅基地的申请、审批流程,强调保障农民合法的宅基地权益,这使得学者们开始关注宅基地管理环节的福利内涵,研究如何从制度流程优化上提升农户福利。与此同时,农户、宅基地、农户意愿等关键词显现。在政策引导下,该领域年发文量开始呈现萌芽态势。

3.1.2. 起步期(2009~2015年)

在此期间,发文量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总发文量在143篇,每年从2篇增至20篇左右。这一增长主要归因于2010年原国土资源部于《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挑选适宜地区开展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此后,至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初步敲定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补偿、影响因素、退出机制、农户福利等关键词成为研究的热点。此阶段众多学者聚焦宅基地退出环节,深入剖析政策推行受阻的深层原因,为国家大政方针的科学谋划贡献智慧力量。

3.1.3. 增长期(2016~2024年)

该阶段发文量迅猛上升,总发文量在295篇,政府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践与学术研究相辅相成。一方面,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有利于细化流转规范、盘活闲置资产,加大基建投入提升宅基地价值,为学界研究提供样本,引导聚焦效益与福利课题;另一方面,学界不仅可从就业分化、生计资本、家庭风险承载力、户籍制度等多元维度展开深入探究,来拓宽研究广度与深度,还可凭借前期积累发挥优势,跨学科剖析改革影响,如从经济学探究资产化运作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从测绘学和社会学分析空间布局调整对农村社区人际关系、邻里凝聚力的重塑作用;从法学为权属纠纷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为国家土地政策、乡村振兴等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多数关键词也在此时产生,如:退出模式、三权分置、农户福祉、乡村振兴。而2022年文献量有下滑趋势,因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受政策导向影响,学术界主要以宅基地“三权分置”为核心主题,着重探析法理逻辑和权能关系等前置基础内容,与宅基地福利直接相关发文量下滑。

Figure 1. Trend and emergence infographic of welfare policy issuance on homestead land from 2001 to 2024

1. 2001~2024年宅基地福利发文量趋势和突现信息图谱

Figure 2. Hotspot migration time zone map of homestead land welfare

2. 宅基地福利热点迁移时区图

3.2. 宅基地福利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作为反映作者核心思想的词汇,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凝练。通过剖析各年份关键词数量的变化态势,可判断该领域内容的更新速率与科研活力。高频关键词分布表(见表1)显示,“宅基地”、“三权分置”及“流转”的出现频次位居前三,分别为426次、309次和101次,其中心性依次达0.54、0.19、0.27,已成为宅基地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户福利研究的关键切入点。同时,“影响因素”、“农户福利”、“农户”等关键词同样备受关注,构成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范畴。

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可系统揭示农户宅基地福利研究的热点主题。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方法,通过LLR算法对该领域进行主题聚类。具体流程包括:依据领域惯例设定聚类规模阈值(最大聚类数10);基于关键词时间线图谱的标签分布特征,对自动聚类结果进行语义校正;最终获得结构特征显著的研究主题聚类(见表2)。图谱质量评价显示,模块化指数Q值(Modularity Q)为0.577 (>0.3临界值),轮廓系数S值(Silhouette)达0.865 (>0.7标准值),证实聚类结果具有较高的模块区分度和类内同质性。本文研究中聚集程度较高10个类别是:#0农户、#1宅基地、#2乡村振兴、#3三权分置、#4流转、#5土地管理、#6用益物权、#7农村、#8农户福祉、#9农户意愿、#10产权改革等。通过对可视化图谱的分析和以往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农户宅基地福利研究主要聚焦在:三权分置改革对农户宅基地福利的影响研究(#0农户、#1宅基地、#3三权分置、#6用益物权、#10产权改革)、农户宅基地福利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0农户、#1宅基地、#4流转、#5土地管理、#8农户福祉)、农户意愿与农户宅基地福利水平(#0农户、#1宅基地、#2乡村振兴、#7农村、#9农户意愿)等三个方面。这部分的内容将在第四章节展开分析。

Table 1. The top 10 high-frequency keywords and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related to homestead welfare research

1. 宅基地福利相关研究前10位高频关键词和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

频次

中心性

关键词

频次

中心性

宅基地

426

0.54

农户福利

96

0.09

三权分置

309

0.19

资格权

87

0.06

乡村振兴

127

0.19

使用权

58

0.04

影响因素

117

0.13

农户

58

0.12

流转

101

0.27

退出机制

47

0.09

Table 2. Keywords clustering table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welfare of farmers’ homestead land

2. 农户宅基地福利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聚类表

聚类编号及名称

子聚类名称

#0农户

影响因素;三权分置;农户福利;退出意愿

#1宅基地

资格权;农村宅基地;保障;土地制度

#2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城乡融合;知识图谱;态度

#3三权分置

一户一宅;继承;宅基地使用权;改革

#4流转

使用权;农村宅基地;所有权;模式比较

#5土地管理

补偿;退出;退出机制;机制

#6用益物权

成员权;宅基地资格权;法律保护;制度改革

#7农村

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城市化;小产权房

#8农户福祉

共同富裕;推进路径;传统农区;案例分析

#9农户意愿

江西省;实证分析;户籍制度;滕州市

#10产权改革

收益分配;房屋流转;农村房屋;宅基地

4. 农户宅基地福利研究讨论

当前,国内学者对农户宅基地福利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多数研究基于阿马蒂亚·森的福利观,主张农户宅基地赋予的福利不仅源于宅基地本身,更包含农民通过拥有宅基地而获得的相关机会与满足感[9]。从农户宅基地福利研究的核心范式来看,现有成果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核心维度。

4.1. 三权分置改革对农户宅基地福利的影响研究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农民生活福祉,推动乡村地区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目前学界围绕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农户宅基地福利水平的影响展开充分探讨。从研究视角来说,有的学者从法律制度层面出发,明确宅基地流转细则,规范隐形流转以提升农民福利[10];有的关注征收影响,提议搭建再就业与福利保障机制;有的聚焦价值补偿,建议完善管理制度、开展价值评估,给予农户足额补偿,提升农户福利;还有的研究退出和集中居住政策影响,主张制定差异化制度,让福利保障更具弹性。从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农户福利影响的效果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改善论,即宅基地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农户的福利水平,且远郊村农户福利水平提升更大[6]。二是降低论,即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农户的福利水平有负面影响,原因在于宅基地流转未能拓宽农户收入来源,也未提升其收入水平,还加剧了农村资源分配不公现象。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随着宅基地制度的深化改革,2018年1月,国家首次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等制度创新,该政策的初衷是想将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起来,从而显化宅基地资产价值。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实施以来学界围绕其相关问题展开了丰富的探讨,但学术界针对该政策的实施能否提高农户的福利研究并不算多,也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就这方面所检索到文献内容如下:贺雪峰认为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会进一步放大土地制度的复杂性和增大农民失地的风险性,对农民的收效而言,效果甚微[12]。李涛等在“三权分置”的背景下,基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框架探索宅基地流转前后农户家庭福利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宅基地流转虽然对农户的家庭经济状况有负向影响,但是在农户家庭在社区环境和社会机会两项功能性活动上的福利又有显著改善[13]。李雅娇等通过构建农户参与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以后的福利测量指标体,测算政策实施以后福利值水平,发现“三权分置”政策的实施对于提高农户的福利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陈丹青、刘雅慧等在“三权分置”改革政策的背景下,探讨农民经济福利的影响,发现该政策不仅能提升农民的经济福利,还能提升农民的社会福利以及环境福利[14]。总体而言,对于农户福利效应研究,大多数的学者是从宅基地退出、宅基地流转、宅基地置换、集中居住、农地城市流转等角度切入,因此未来仍需要加强“三权分置”制度对于农户宅基地福利的研究。

4.2. 农户宅基地福利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福利作为分析工具和评价指标,成为衡量个人或群体生活水平的关键标尺。学者们运用福利工具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如上官彩霞、李欢基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指标体系探讨不同宅基地置换模式下与农民福利之间关系的研究[15] [16]、刘成铭等对农民退出宅基地并实现集中居住后的福利水平展开量化评估[17]、关江华利用双边市场模型测度宅基地政策实施前后农户福利变化值[1],这些研究拓展了农户宅基地福利水平测度的研究范畴,深化了宅基地福利的实证研究。

关于农户福利影响因素的研究。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基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基础上,从居住条件、家庭经济、社会保障及心理情感等维度[9]来进行探讨分析。例如顾婷婷认为居住条件的优劣直接牵动农民福利水平的高低[18];孙晓勇则认为资源禀赋差异奠定了福利价值实现的底层逻辑[19]。李欢采用模糊评价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政策理解程度越高的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积极性强、家庭收入高的,抗风险能力也越强,往往他们在宅基地退出后的福利也越好[16]。张梦琳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引起农户福利变化差异的影响因素,发现受教育水平、非农就业、参与流转意愿对提高农户福利水平,缩减农户间福利差距具有重要意义[7]。孙鹏飞则以农户福利变化为因变量,探究宅基地退出对不同类型农户的福利变化差异。此外他还从抚养负担、教育人力资本两个角度探讨分析了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福利的变化情况[3]。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总结,为本文农户宅基地福利水平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3. 农户意愿与农户宅基地福利水平

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农户意愿的选择就是一种农户理性行为表现,他会以追求家庭福利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为目标[1] [20]。因此,充分尊重其自身意愿与选择偏好,切实提升农民福利水平,是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宅基地治理的关键路径[21]。目前关于农户意愿与农户宅基地福利水平的研究,学术界普遍还是基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深入剖析流转福利效应对流转意愿的作用机制。例如关江华通过构建农村宅基地流转农户福利评价模型,分析宅基地流转农户福利变化与流转意愿之间关系[22]。张梦琳则表示农户参与意愿越强,其在宅基地流转后的福利水平就越能得到提高[7]。此外,还有学者从农户分化、推拉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感知价值理论等多维视角考察农户意愿;研究方法同样呈现丰富多样性,涵盖二元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模糊评价法、结构方程模型等。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2001~2024年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的相关文献展开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如下。

5.1.1. 从发文量特征和关键词凸现来看

中国农村农户宅基地福利研究在2001~2024年间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特点。按照特点将其分为了萌芽期、起步期、增长期3个阶段,且各阶段研究重点与成果积累等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5.1.2. 从关键词共现图谱和聚类分析出发

通过对图谱的分析,以高频关键词如“宅基地”、“三权分置”、“农户福利”等为切入点,聚类分析发现研究热点多集中于“三权分置”改革对农户宅基地福利的影响研究、农户宅基地福利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农户意愿与农户宅基地福利水平等领域。

5.1.3. 从研究内容来看

当前,关于农户宅基地福利的研究已然从宏观层面的共性理论探索逐步转向区域特性的实证研究,并且这一演进过程与当下政府所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度紧密相连。

5.2. 研究展望

通过对农户宅基地福利研究的文献梳理及最新改革实践分析,未来研究方向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在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户宅基地福利研究需立足中国国情与实践需求,在既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力:应强化农户宅基地福利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当前研究多集中于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全国性视角的系统探讨仍显不足,尚未形成契合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特征的理论框架。随着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宅基地福利的内涵与外延正不断演化,未来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宅基地制度为指引,融合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夯实宅基地福利的理论内核,明确其在城乡要素配置、农户权益保障中的定位,使研究更精准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

(2) 需深化对宅基地福利影响机理与测度体系的精细化研究。目前学界虽已从多元视角探索福利水平测度、不同模式下农户福利水平差异等问题,但多聚焦整体性描述,对福利变动的内在逻辑(如政策工具如何通过产权重构影响福利分配、农户异质性如何塑造福利感知)尚未形成系统阐释。未来应强化团队协作,在完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维测度指标的基础上,重点解析不同变量间的传导路径——例如,探究“三权分置”下资格权稳定性与农户长期福利预期的关联、使用权流转中收益分配对福利公平性的影响,推动研究从“现象描述”向“机制揭示”深化。未来研究需加强政策实践与福利效应的联动效应。

(3) 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有偿退出等政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现有研究对政策落地后的福利效应关注不足,尤其缺乏对不同区域、不同农户群体的差异化分析。未来需立足政策实践场景,结合农户现实诉求,探究“三权分置”背景下福利实现的具体形态——比如,城郊地区使用权市场化如何提升经济福利、传统农区资格权保障如何强化居住福利、生态保护区退出政策如何平衡生态与经济福利,并据此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福利优化路径,为提升农户福祉、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致 谢

在此,我要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我完成本研究的人员。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基于均衡理论的农地城市流转多维福利变化测度与优化研究”(20FGLB02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关江华. 基于风险能力评价的农户宅基地流转福利变化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4.
[2] 姚青, 胡银根.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户宅基地利用效率综合评价及其影响作用[J]. 经济体制改革, 2024(1): 71-79.
[3] 孙鹏飞, 赵凯, 王雅南. 抚养负担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福利变化的影响——基于教育人力资本的调节效应[J]. 农业技术经济, 2021(11): 113-129.
[4] 卜凡凡. 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市场盘活化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舟山: 浙江海洋大学, 2019.
[5] 高进云. 农地城市流转中农民福利变化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6] 杨丽霞, 朱从谋, 苑韶峰, 等.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福利变化分析——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 2018, 32(1): 35-41.
[7] 张梦琳. 农村宅基地流转前后农户福利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四市为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2): 92-101+152-153.
[8] 关江华, 黄朝禧, 胡银根. 不同生计资产配置的农户宅基地流转家庭福利变化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10): 135-142.
[9] 陈利根, 王琴, 龙开胜. 农民宅基地福利水平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J]. 农村经济, 2011(12): 13-16.
[10] 董斌. 宪法秩序下宅基地使用权的价值转向与理论回应[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2): 123-130.
[11] 李雅娇, 陈英, 谢保鹏. 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实施后农户福利变化[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0, 33(2): 71-76.
[12] 贺雪峰.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能收获什么[J]. 决策, 2018(7): 13.
[13] 李涛, 杨盛梅, 张鹏.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户宅基地流转的福利效应研究: 基于江苏省13市的调研[J]. 中国软科学, 2023(10): 177-189.
[14] 刘雅慧.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农民福利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农林大学, 2019.
[15] 上官彩霞, 冯淑怡, 陆华良, 等. 不同模式下宅基地置换对农民福利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为例[J]. 中国软科学, 2017(12): 87-99.
[16] 李欢, 张安录. 农村宅基地退出前后农户福利测度及其动态变化——以浙江省德清县201户农户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 2019(7): 79-90.
[17] 刘成铭, 王坤鹏, 欧名豪. 农户分化视角下农民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后的福利水平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3): 748-757.
[18] 顾婷婷, 严伟. 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研究[J]. 生态经济, 2014, 30(4): 132-137.
[19] 孙晓勇. 宅基地改革: 制度逻辑、价值发现与价值实现[J]. 管理世界, 2023, 39(1): 116-127+137+128.
[20] 马奔. 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农户福利效应[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2014.
[21] 王国辉, 王小丽. 基于农户视角的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以中国17省(区、市)农户社会保障调查为基础的分析[J]. 社会保障研究, 2010(2): 73-80.
[22] 关江华, 黄朝禧, 胡银根.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研究——以微观福利为视角[J]. 经济地理, 2013, 33(8): 12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