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异化观的思想渊源、形成过程以及基本内容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Origin,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Basic Components of Marx’s Concept of Alienation
摘要: 马克思异化观是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哲学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马克思异化观鲜明地体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色彩。马克思批判吸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斗争实践,形成了系统的异化思想体系。马克思异化观的基本内涵包括劳动异化、政治异化以及货币异化。对马克思异化观的思想渊源、形成过程以及基本内涵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进学界对于马克思异化观的研究,而且有助于丰富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
Abstract: Marx’s concept of alienation i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his philosophy. Marx’s philosophy absorbed the essence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and his concept of alienation prominently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Marx critically absorbed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from Hegel and Feuerbach, and through long-term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struggles, he formed a systematic thoughts of alienation.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include labor alienation, political alienation, and monetary alienation.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sources,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basic components of Marx’s concept of alienation not only is useful to advance academic research on Marx’s concept of alienation but also enriches the study of Marx’s thought.
文章引用:郭平平. 论马克思异化观的思想渊源、形成过程以及基本内容[J]. 哲学进展, 2025, 14(8): 297-30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8448

1. 引言

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来,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阐释一直是国内外学界关注和争论的热点话题。国内学界侧重于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文本解读和涵义辨析,国外学界则不仅关注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解读问题,而且热衷于将马克思异化思想运用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研究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艾伦·伍德、奥尔曼、赛耶斯等为代表的文本解读派,他们主要讨论的问题是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否贯穿于其思想发展的始终、马克思早期著作与其后期著作中异化思想的异同等;第二类是以弗洛姆、马尔库塞、列斐伏尔等为代表的运用发展派[1],他们积极地运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趋势新特征,进而探索出优于资本主义的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方案。大卫·哈维的“普遍异化”理论和罗萨的“新异化”理论便是这一派别在当代学界的典型代表。本文是对马克思异化观的文本解读,本文力求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著作的异化思想的研究,系统地梳理马克思的异化观思想体系。

2. 马克思异化观的思想渊源

“异化”一词源于拉丁文alienatio,最早出现于基督教的《圣经》。传说,亚当因不听上帝的忠告偷吃禁果而堕落为凡人,从上帝的神性中“异化”出去,这里的“异化”意指脱离。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霍布斯在其代表作《利维坦》中,表明国家的意志或公民的权利是个人自然权利的异化,赋予异化以转让的含义([2], p.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将异化概念使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经济、政治、伦理和道德等多方面。尤其在其代表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和《社会契约论》中表达了其独特的政治异化思想,国家是社会契约的异化,因为国家不仅没有减轻社会的不平等,反而通过暴力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第一次把异化概念纳入哲学范畴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费希特并没有直接使用异化概念,而是使用外化概念表达了异化思想,他用外化概念表明了他的两个哲学基本范畴即“自我”和“非我”的关系,“非我”是“自我”的外化,整个世界历史是“自我设定非我”的外化过程,费希特运用外化概念来阐明世界历史运动的规律,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使用异化概念的哲学家是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黑格尔使用异化概念最多的著作是《精神现象学》,这篇著作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发源地。在书中,黑格尔阐述了绝对精神在逻辑中发展至绝对观念,而后异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实现自身,最终扬弃异化,回归到绝对精神自身的运动过程。马克思受黑格尔异化思想影响的核心在于否定性的辩证法思想,绝对精神作为异化的主体,自身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否定,绝对精神经过二次否定最终回归到绝对精神自身。

继黑格尔之后,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从自然和现实的人出发,改造了黑格尔以绝对观念和自我意识为出发点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建立了人本主义异化观。费尔巴哈哲学的出发点是感性的人,他首先运用异化概念考察人的本质,他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的人,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感情,而基督教中的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因此要实现人道主义就必须批判和消灭宗教。

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赫斯在继承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异化概念从宗教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要克服异化就要消灭私有制,但是由于不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他把克服异化的途径停留在抽象的道德说教层面[3]

3. 马克思异化观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阐述最初萌芽于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系统阐述了自我意识的异化思想。马克思认为,上帝是人的自我意识异化出来的,异化的主体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是自我意识。此处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仍然保留着思辨色彩。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的过程中从宗教、政治、经济角度阐述了自己的异化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吸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国家观,采用主宾颠倒的方法,指出了国家和法的异化即政治异化。他推翻了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结论,得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结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基于费尔巴哈上帝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的观点,进一步从宗教的本质,宗教的特点、宗教产生的根源以及消灭宗教的途径几个角度阐述了思想。马克思认为只是政治异化的一种表现,政治异化的根本在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二元对立。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进一步对和政治异化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认为,消除是消除政治异化的前提和条件。要消除政治异化就要消除“真正的民主制”。并且,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异化思想,他指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4], p. 452)

马克思早期对异化理论阐述相对完善的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也是马克思从哲学研究转入政治经济学研究取得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创立了异化劳动学说,揭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剖析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关系。异化劳动学说主要包括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的物质条件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行为和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从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角度进一步剖析了异化现象,认为异化不仅发生在劳动领域,异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隐藏在物与物的关系之后。马克思客观分析了异化现象,认为异化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后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生产关系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揭示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时指出了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提出,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过程中会形成两重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另一方面是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5]。异化现象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产生的,自发性的强制分工产生异化。

在晚年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对其异化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着重分析了物质交换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关系看成是与人对立的异己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活劳动与劳动条件相异化、劳动者的智力与劳动者相异化、资本的权力促使劳动异化发展成为全面异化以及异化劳动必然导致商品、货币、资本的拜物教等方面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

4. 马克思异化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异化观是一个系统、完善、丰富的体系,是马克思借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马克思异化观的基本内容是政治异化思想、劳动异化思想、货币异化思想,这些异化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从政治、经济领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有着共同的思想内核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的异化观思想体系。

政治异化思想是最早形成的马克思异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政治异化思想起源于《莱茵报》时期。在马克思公开发表的《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和《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感受到现实社会中言论自由所受到的束缚以及国家和法的不合理性。马克思退出《莱茵报》后研究黑格尔法哲学,他从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着手,借鉴吸收费尔巴哈主宾颠倒的方法,推翻了黑格尔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观点,得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结论。马克思政治异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统治与人民的异化,一个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对立。第一个方面,政治本身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而现在成为了人民的手段。第二个方面,在封建社会,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还没有分离,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国家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并凌驾于市民社会之上压迫市民社会。马克思认为,要消除政治异化就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制”。只有“真正的民主制”才能让政治国家回归市民社会。

马克思异化观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异化劳动学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学说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首次揭示了异化劳动学说。第一,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6], p. 91)劳动产品本来是属于劳动者所有,但是现在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者占有的产品就越少。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劳动者自身越贫穷。这是异化劳动的首要特点。第二,劳动的物质条件与劳动者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6], p. 93)劳动的物质条件本来是属于劳动者的,但是现在却不属于劳动者并且劳动者越是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进行劳动,劳动者本身拥有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劳动手段越少。第三,劳动行为和劳动者相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6], p. 93)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劳动行为异化的结果。马克思把这一异化现象称之为“自我异化”,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人在劳动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人在劳动中感受幸福,而现在劳动变成了强制性的被迫的劳动。第四,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劳动本来应该是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类生活,人在劳动中实现人的生物机能,实现人的生命活动。但是现在,类生活变成了维持人肉体生存的手段。“生活本身成为生活的手。”第五,人与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结果。“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6], p. 99)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最终导致了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对立。

异化劳动学说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入政治经济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创造性理论成果,马克思晚年在《资本论》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学说。首先,工人的活劳动与劳动的物质条件相异化。工人是活劳动的承担者,工人的活劳动与劳动的物质条件异化具体表现为机器同工人的活劳动相异化。机器本来是人创造出来为人的生产劳动服务的,而现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机器为资本家服务,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其次,劳动者的智力因素与劳动者相异化。具体表现为劳动者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本可以解放劳动力,而现在却被资本家占有反过来成为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加重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再次,资本权力促使劳动异化发展为全面异化。劳动生产的资本发展为社会权力,控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异化劳动必然导致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7]。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异化最终导致现实社会中人的拜物教观念。

马克思异化观的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货币异化思想。货币异化和劳动异化是马克思经济异化思想的核心内容。货币异化学说揭示了货币与人、货币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所发生的异化现象。在货币与人的异化关系上,马克思认为,货币本来是人类创造的,是人们商品交换的媒介,是为人服务的。而现在,货币却成为了支配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在货币与私有财产的关系上,货币本身不具有价值,起初只是私有财产的代表和衡量符号,货币存在的价值就是为私有财产及其交换服务,而现在货币作为一个符号却凌驾于私有财产之上,成为私有财产的控制者。

综上所述,马克思批判吸收以往思想家如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深入剖析了普鲁士封建专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现实,形成了政治异化思想、劳动异化思想和货币异化思想,构建了一个系统的、深刻的异化思想体系。马克思的异化观是马克思用以批判现实社会的重要的理论工具,在马克思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可.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代阐释及其意义[J]. 理论探索, 2025(1): 13-21.
[2] (英)霍布斯. 利维坦[M]. 黎思复, 黎廷弼,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132-133.
[3] (德)赫斯. 赫斯精粹[M]. 邓习议,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61-6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5] 黄楠森.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51.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2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7] 林艳梅, 李巧巧. 马克思异化论再探: 源流、演进与创新[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0(2): 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