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党建引领的战略协同机制为切入点,以A公司与B大学合作为案例,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新模式的实践路径。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供需脱节、资源分散、成果转化低效等问题,提出联合治理架构构建“思想–组织–文化”三维协同机制,通过校企联合工作委员会整合需求端(企业)与供给端(高校)资源,量化数据显示:实施后课程更新周期大幅度缩短,学生参与横向课题比例大幅度提升,建立动态化人才培养调整体系。核心路径包括:一是依托目标协同确立育人方向,打破校企壁垒;二是深化产教融合,通过需求传导闭环精准对接产业技术迭代;三是推动科教融汇,以企业技术难题驱动科研反哺教学。该模式可以实现“科研攻关–教学应用–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为区域先进制造业培养适配人才。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strategic synergy mechanism led by party build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mpany A and university B a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new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disconne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dispersion of resources, and in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joint governance structure to build a three-dimens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ideology-organization-culture”, and integrates the resources of the demand side (enterprises) and the supply side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school-enterprise joint working committee. The core paths include: first, relying on goal collaboration to establish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 and break down school-enterprise barriers; second,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accurately connect with industrial technology iteration through the closed-loop of demand transmission; the third i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drive scientific research to feed back teaching with enterprise technical problems. This model can realize a virtuous circ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application,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cultivate adaptive talents for regional advanced manufacturing.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关于党建引领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毛贺等人提出,校企联合党建模式通过共建党组织、共享资源等方式,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党建深度融合,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新思路[2]。陈卫东等人指出,党建引领下的产教融合文化共同体构建能够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多方利益共享,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文化支撑[3]。汪勇政关于党建引领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研究,主要从专业领域的实践、区域特色的实践、多方联动的实践三个方面进行[4]。蒋建平等人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校企党建共建育人模式,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服务提供了重要参考[5]。韩义勇等人通过“产教融合、教科融汇”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于培养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6]。但诸多学者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聚焦学科专业和产业领域的研究深度不够,缺乏行业特色案例;二是对区域经济、产业及文化差异的适应性研究不足,难以推广;三是合作机制和成果转化效率有待优化。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产教融合背景下,现有研究虽提出新思路,但存在不足,本文将以党建引领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育人模式,强化党组织统筹作用,促进校企资源精准对接,完善政策支持,推动产教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
2. 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
广西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是广西区内制造业行业领军企业,作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A公司围绕规模倍增工程和“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目标,聚焦服务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创建三维协同模型(组织–文化–资源)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建+”作用,深化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党建工作连续多年获自治区国资委党委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企业品牌价值突破千亿元,连续19年领跑内燃机行业,培育出了一批高素质现代产业工人队伍,近3年涌现出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卓越工程师、全国工人先锋号、广西工人先锋号等80余人(个)。
XX大学(以下简称“B大学”)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典范,与A公司在产品研发、产业学院、人才培育等方面有一定的合作基础。
3.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3.1. 合作框架缺乏深度落地
虽然B大学与A公司之间均建立了合作框架,但在协同育人方面缺乏实质性的工作内容。合作主要集中在项目申报和学术交流等表层活动,未能深入到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例如,B大学的学术交流以讲座为主,学生参与实际研发的机会较少,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
多年来虽然B大学不间断地培养并输送多名人才,但课程内容滞后于A公司在新能源技术(如氢燃料、混动技术等)领域的发展需求。这表明合作框架未能及时根据产业技术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此外,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研发的机会,进一步削弱了协同育人的效果。
3.3. 缺乏跨领域资源整合
B大学侧重动力装备研发和汽车后市场服务,而A公司作为企业方,两者的合作相对独立,未能实现跨学科、跨校际的资源整合。这种分散的合作模式导致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产业应用之间未能形成闭环,协同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A公司与B大学的合作项目未能将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学生在校期间难以接触到企业的实际研发项目,毕业后也难以快速适应企业需求。
3.4. 成果转化能力弱,协同育人动力不足
B大学参与的项目在技术产业化应用方面进展缓慢,表明校企合作的成果转化能力较弱。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也削弱了学校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动力。由于缺乏成功的产业化案例,学生在校期间难以接触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导致协同育人工作缺乏实质内容。
4. 党建引领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育人模式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党建引领下的新质生产力来推动实施路径。基于B大学与A公司合作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在党建引领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育人模式。
党建引领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育人模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多主体深度融入教育:党的建设一端串联人才的需求端企业、科研院所等用人主体,将“喇叭口”——种类繁多的需求通过合并同类项等方法梳理成稳态和动态的需求输出到另外一端——供给端的高校;在党建的引领下,用人单位、高校,根据梳理后的需求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实现多主体协同、深度融入教育,避免高校毕业生供需的不匹配,请见图1;另一方面是多主体产学研创新:党的建设协同解决行业、多个或单一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协同研发创新,过程中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各层次研发人才,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形成新质生产力。
党建引领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模式的运行,将推动高校毕业生人才体系的建设;继而培养出的高校学生会更符合企业等用人主体的需求,培养质量和学生能力均有提升,进而具备在校期间和毕业后为“产教”中的“产学研”提供人才基础,质量更高的人才会产出更多创新成果,形成新质生产力,继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高质量发展又提出新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创新体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
Figure 1. Under the guidance of party build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education model
图1. 党建引领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模式
5. 育人方向与协同保障
5.1. 党建统筹:确立育人方向与协同保障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校企通过高层级协调机制降低交易成本。A公司通过构建了价值观整合、结构嵌入、文化耦合的三维协同机制。价值观整合方面,通过联合工作章程明确共同目标,将工匠精神、创新意识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在B大学课程中增设“党建 + 技术”特色模块,强化学生的政治素养与产业使命感。结构嵌入方面,设立校企交叉任职的专项协调岗和联合党支部共建,打破校企壁垒,统筹协调重大项目的资源分配与进度管理,确保产学研环节无缝衔接。文化引领则通过党建活动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形成“技术攻关与育人协同”的共同体意识。
此外,党建统筹还可以建立“政策–机制–文化”保障体系:政策上推动地方政府出台产教融合专项支持;机制上完善校企联合考核与激励制度;文化上打造“党建 + 产业”品牌活动。该机制使决策效率大幅度提升,同时为多元主体协同提供了制度保障,有效解决了传统合作中目标分散、动力不足的问题。
5.2. 产教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当前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核心症结,在于需求传导机制不畅与响应体系滞后。针对A公司新能源技术快速迭代的需求,传统课程体系难以动态适配,导致毕业生能力与企业实际要求存在代差。实现精准对接,需依托党建引领构建系统性需求传导与响应闭环:A公司与B大学通过校企联合工作组动态对接产业需求,将技术升级需求转化为量化培养指标;重构课程体系,嵌入案例库、技术工作坊及实际研发项目;共建实训基地与双导师制,联合攻关技术难题,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的精准协同。党建引领下建立的常态化、制度化需求传导机制,确保产业需求能及时、准确地转化为教学改革的驱动力;校企共建共管教学资源与师资团队,实现资源互补与责任共担;以真实技术问题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使人才培养深度嵌入产业创新链条,最终达成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匹配。
5.3. 科教有机融汇:提升创新与转化能力
在党建引领下,A公司与B大学通过“需求牵引、科研反哺”机制,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闭环联动。校企联合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围绕产业痛点,将企业实际技术难题转化为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科研项目掌握核心技术研发流程。同时,依托B大学重点实验室与A公司中试产线共建“科转孵化平台”,将科研成果快速导入教学案例库与实训项目,形成“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教学应用”的良性循环。
6. 结论
本文以A公司与B大学的合作为例,探索了党建引领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育人模式,为破解校企协同育人中的供需脱节、资源分散、成果转化低效等问题提供了实践路径。研究表明,通过党建统筹建立需求动态传导机制和多主体协同创新平台,能够有效推动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人才培养,实现“科研攻关–教学反哺–产业应用”的闭环联动。
该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党建引领强化统筹作用,通过校企联合党组织整合资源,将碎片化需求转化为系统化培养方案,确保课程体系与产业技术发展同步迭代;科教融汇提升创新能力,以企业真实技术难题驱动科研项目,学生通过参与研发实践掌握核心技能。长效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通过“双导师制”“共建实训基地”等举措,形成“人才高质量供给–企业增效–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为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
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政策配套与跨区域资源整合,推动该模式在更广领域复制推广,为高等教育改革与产业升级提供可借鉴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