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针灸理论下旧城更新策略研究——以济南市上新街片区为例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Old City Renewal under the Urban Acupuncture Theory—Taking Shangxin Street Area in Jinan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gser.2025.144078, PDF, HTML, XML,   
作者: 徐国鸣: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城市针灸老旧城区微更新Urban Acupuncture Old Urban Districts Micro-Regeneration
摘要: 现阶段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我国城镇化也逐渐步入了由增量发展到存量发展的转型发展阶段,以大拆大建为代表的城市更新模式逐渐式微,以微更新为代表的高品质发展态势凸显,旧城更新朝着高品质、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以济南市上新街为研究对象,借用城市针灸理论,构建“辩证辨病–梳理点穴–施治调和”的流程体系,剖析老城现存问题,梳理老城结构与问题病因,从现有问题入手,借用中医描述意向,通过“活穴位”——激活老城区空间节点;“通脉络”——梳理老城区廊道系统;“调和脏腑”——调整老城区功能与产业,促进老旧城区社区活力复兴,以期为旧城微更新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Abstract: Currently, China’s economy is transitioning from high-speed growth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ncurrently,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entering a transformative phase, shifting from expansion-focused development to stock-based development. Urban renewal models characterized by large-scale demol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re gradually waning, whil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presented by micro-regeneration is becoming prominent. The renewal of old cities is advancing towards refinement and high quality. This paper takes Shangxin Street in Jinan City as a case stud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urban acupuncture, it constructs a procedural framework of “diagnosis and symptom identification, point se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treatment and harmonization.” This framework is used to analyz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old city, clarify its structural issues and underlying causes.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challenges and drawing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etaphors, the study proposes three key approaches: Activating Acupoints: Revitalizing spatial nodes in the old district. Unblocking Meridians: Streamlining the corridor system within the old urban area. Harmonizing Organs: Adjusting functions and industries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community vitality in aging urban neighborhoods. The aim is to provide new pathways for micro-regeneration in historic urban areas.
文章引用:徐国鸣. 城市针灸理论下旧城更新策略研究——以济南市上新街片区为例[J]. 地理科学研究, 2025, 14(4): 809-817.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25.144078

1. 引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曾走过“推土机”式的旧城改造道路,城市化建设进程一直保持着起点低、速度快、持续性强的特点,增量建设促进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但也带来了文脉断裂、千城一面、二次破坏等诸多难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建设正由增量快速发展转变为存量可持续发展,逐步由大规模改造转变为有机更新再到微更新、微改造,大拆大建的已越来越少,“拆改留”变为“留改拆”,这一新型城市更新模式的转变是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老旧城区一直是城市更新的重点难点所在,是历史文化遗存相对集中的区域,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历史文脉的延续、人们生活居住的场所,随着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曾经繁华的老旧城区已不适应当今社会需求,呈现出交通设施落后、公服建设不完善、人居环境质量差、历史文化遗留遭受破坏等一系列问题。2020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惠民生扩内需、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住历史、记住乡愁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济南市上新街为研究对象,引入城市针灸理论,提出“针灸式”更新策略,以期通过小规模、多主体的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同时兼顾老旧城区保护与发展,由“点”到“面”,由“面”到社区,构建系统化更新体系,促进老旧城区活力复兴[1]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市针灸理论研究

城市针灸是一种将城市设计与中医针灸理论相结合的理论,主张通过在城市特定区域,即“穴位”,采取相对较小规模的干预措施,对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问题产生积极的催化作用[2]。在城市针灸中,城市被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3]。1983年,巴塞罗那城市实验室创办人曼努埃尔·德·索拉·莫拉莱斯在《A Matter of Tings》一书中首次提出“城市针灸”的理念,并被运用于巴塞罗那城市再生战略中,逐渐被广泛运用和发展[4];1999年,肯尼斯·弗兰姆普敦以巨构建筑为激活城市景观的“穴位点”,改善了利亚街区杂乱的郊区环境[5];2014年,杰米·勒纳通过建立库里蒂巴快速公交系统、河岸公园等简单聚焦点,产生积极的连锁效应,医治城市“患病”空间,复兴城市整体系统,取得显著的效果。

随着城市更新的进程加快,以“城市针灸”为主的小规模、针对性更新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案例研究和实践探索两部分。在国外案例研究上,2006年,项琳斐通过借鉴德国更新经验,提出通过城市色彩设计、生活服务空间和单元改造,修复温哥华唐人街城市结构[6];2010年,孙倩通过对法国尤拉里尔转乘中心和巴塞罗那公共空间政策的分析,提出利用公共中心作为城市触媒点引导“城市针灸”的进行,以点覆面激活城市活力[7]。在实践探索上,2015年,周海洋将城市针灸理论引入到耀州城市历史空间改造中,将四条古巷确定为“针灸”治疗点,以局部带动片区城市记忆恢复[8];2016年,伍婧萱从场地设计、功能重组、空间活化、文化重塑、物质更新五个方面探索历史城镇空间改造的“城市针灸”范式[9]。城市针灸理论的关键是将城市理解为一个整体,可以通过在特定区域进行少量干预来解决城市问题。通过选定适合的场所进行设计和实施干预,从而对周边城区甚至更大范围的区域产生影响。城市针灸避开了大规模城市更新项目,采用了更加本土化、社区化的更新方法,在预算和资源有限的时代,这种小规模、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模式更能够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缓解城市压力。

2.2. 微更新研究

微更新最早起源于2012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国际城市创新发展大会”分论坛“城市的使命与未来”上提出的“重建微循环”理论。他认为:城市管理者应遵循“自组织的理念”,摒弃大拆大建,倡导“有机更新”、积极拓展“微空间”[10]。目前,我国已将微更新理论应用于传统街巷改造,北京杨梅竹斜街渐进式微更新改造项目通过建筑共生、基础设施提升、节点更新三个方面进行物质环境设施优化、历史建筑修复和景观节点营造,以保护老旧街巷传统肌理、提取街巷文化基因、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广州永庆坊通过对街巷小规模修补并对闲置空间进行规划,在保护街巷肌理的基础上,提升了小街巷的功能性和吸引力。微更新是实现城市尤其是老旧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与一般城市更新方式不同,微更新更注重空间重构、社区激活、公众参与、社会治理,通过整治修缮、局部拆迁、活化利用等小尺度、渐进式的工作方式改造社区,不再局限于建筑整体和形象的改善,而是从产业、功能、生活多方面激发社区活力,在促进社区发展的同时,维护居民生活场景,延续社区生活氛围,保护社区传统风貌,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3. 济南市上新街片区微更新现状分析

3.1. 济南市上新街片区现状

上新街片区位于济南市市中区(如图1),处于济南古城、商埠区和千佛山风景名胜区三大历史文化资源的集中辐射区,北部临近趵突泉公园,东侧临近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为济南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街区内部包含了大量的中西合璧的教学楼、居住区建筑和办公建筑,区位条件优越。片区总用地面积约16.3公顷,用地性质以居住用地为主,区域内部历史资源丰富,有济南万字会旧址、景园等7处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历史建筑,山东剧院、山东歌舞剧院2处重要文化建筑,老舍、方荣翔等12处名人故居,是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旧城居住社区。2021年2月,上新街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启动;2021年9月,该项目被列为济南市“中优”的重点项目;2024年6月,济南市住建局将《济南古城(明府城片区)及山新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列为本年度重点推进项目,上新街片区的城市更新对未来老旧城区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注:审图号:济南S (2024) 022号。

Figure 1. Location map of Shangxin street area

1. 上新街片区区位图

3.2. 济南市上新街现存问题

本次研究通过运用实地调查法与文献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上新街片区进行调查分析,并对调查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发现济南市上新街存在以下问题。

3.2.1. 点状问题

Figure 2. Existing conditions map of Shangxin street area

2. 上新街片区现状图

根据实地调研发现(如图2),地块内部以居住用地为主,上新街地区现存建筑历史年代久远,以20世纪50年代后建设的平房四合院与多层宿舍为主,多层宿舍属于企事业单位,建筑质量较高,院落维护较好,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平房四合院建筑,房屋产权关系复杂,建筑质量差,建筑空间较小,尤其是厨房与厕所,有些甚至需要在户外和公厕。在功能上,生活配套设施已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同时存在建筑立面破坏,院落环境差的现象。据统计,上新街片区户籍居住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平房四合院转租现象严重,转租房比例超过50%,外来租户比例逐年增加,由于用地条件单一、住房条件落后、院落环境差等条件的综合影响,上新街片区的居住活力呈现出衰退趋势,居民的生活条件得不到保证,这是上新街面临的首要民生问题。

公共空间缺乏层次感,空间秩序混乱,街巷空间排布无序且界线模糊(如图3)。由于缺少必要的过渡空间,居民的日常交流活动都在统一的活动空间进行,空间秩序混乱,不利于各种活动的发生,狭窄的街巷同时承担着交通、娱乐、邻里交流的功能,例如:当居民在街巷内进行打牌、下棋等活动时,会对过往行人的通行产生一定的阻碍,由于没有进行人车分流,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还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公共空间未进行功能区域的划分,不同年龄段人群在进行不同类型活动时都在同一公共空间中进行,空间缺乏层次感;此外,上新街片区还存在活动空间被占用的现象,居民会将垃圾或者机动车等停放在日常活动空间内,例如,居民的生活区紧邻垃圾站、公厕等,无序的公共空间会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调研发现,社区内部存在着大量的废弃空间,这些空间多是由于时代的变化,空间的功能已不再使用而成了居民放置闲置杂物的场所,极大地浪费了空间资源。

Figure 3. Current status map of public spaces in Shangxin street

3. 上新街公共空间现状图

3.2.2. 脉络问题

Figure 4. Urban fabric comparison of Shangxin street area: 1960s vs. 2024

4. 上新街片区20世纪60年代与2024年城市肌理对比图

上新街片区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平房四合院为主(如图4),到了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形成了多层宿舍与平房四合院交叉布局的模式,如今的上新街地区延续了四合院时期的空间肌理与风貌格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城区存在着生活性街道混乱,私家车抢占人行步道,生活垃圾、机动车随意放置的现象,严重破坏了老旧城区的空间肌理。

由于上新街地区北侧主干道泺源大街和西北侧快速路顺河高架桥的影响,使得上新街地区西北侧成为大量、集中交通的落脚点,在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期容易形成交通拥堵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上新街片区南侧文化路的通行能力。由于基地南侧的山东大学、山东剧院为大型院落,缺少城市支路,导致路宽仅有4 m~6 m的上新街承担着城市次干道的功能,交通负荷大。同时,上新街东侧临近山东大学v1e齐鲁医学院,上新街片区配套设施缺乏使得就医引发的停车问题得不到缓解,上新街及周边地区乱停车现象严重,进一步催生了交通拥堵现象。

3.2.3. 产业问题

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如图5),上新街地区产业以小规模个体商户为主,经营体量和影响力较低,社区内部功能以零售业和餐饮业为主,多沿街分布,且主要服务于社区内部居民。而以文化产业为基础且注册资金超过百万的企业中从事文艺演出、广告宣发的商户超过一半,除此之外的餐饮、娱乐商户数量虽多,但具有特色的商户数量少、规模小,且质量低。上新街地区的产业文化需要从细节硬件到整体结构方面进行进一步提升,片区内部历史文化资源也需要进一步开发利用,如何提取保留传统地域文化特色,进一步探索上新街地区产业发展良性循环,带动片区产业活力发展,是上新街激发片区活力的重点。

Figure 5. Business format analysis map of Shangxin street area

5. 上新街片区业态分析图

4. 基于城市针灸理论的济南上新街微更新策略研究

老旧城区的微更新,不仅是单一建筑和空间的更新,而是要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城市更新体系,通过运用“城市针灸”理论,以点带面、活血通络,分别从“穴位、经络、脏腑”三个层面提出老旧城区的更新策略,构建老城微更新网络,促使老城更新有序进行。

4.1. 活穴位——空间活力点更新

4.1.1. 建筑物更新

上新街片区承载着老济南的市井生活记忆,这些以历史建筑、文化建筑为主的民居急需进行修缮和保护,在保持其原有历史风貌和特色的同时,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进行维修,避免破坏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上新街的建筑、街巷和院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适应性改变,在保持原有建筑的基本结构和风貌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更新,可以将这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作为文化衍生物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通过设计天井、回廊、庭院等,将私有空间与公共空间巧妙结合,在使其更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又保留了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以适应现代使用要求,充分发挥其居民生活载体和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作用。

4.1.2. 公共空间更新

随着老城用地功能单一、公共空间缺乏和居民日益提高的精神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老旧城区公共空间的提质升级和数量补足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老旧城区空间碎片化严重和空间秩序混乱的现状,可按照老旧城区的空间环境状况和人群活动需求,将老旧城区公共空间划分为交通型、休闲型、商业型分别进行功能完善、景观优化、活力塑造,在不破坏老旧城区历史文化风貌的前提下,对老旧城区公共空间进行提质升级(如图6):根据居民生活需求增设便民设施和景观小品,提升居民和访客的便利性;依据不同的需求,扩展公共空间或增加公共空间节点数量,如交通节点、景观节点、商业节点等。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的闲置空间,这些空间通常为一些原有的空间节点和街巷空间,随着时代发展导致原有的功能不再适用,可以对此类空间加以利用,通过对废弃空间的再生性功能置换,将废弃空间赋予新的空间,以新的公共空间作为活力点,达到激发老旧城区社区活力的目的。同时老旧城区作为外来人员了解城市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应结合老旧城区历史文化特色设计公共空间,增加空间活力和吸引力,丰富老旧城区的精神空间内涵,充分展示地方特色风貌,为居民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Figure 6. Renovation schematic of spatial vitality nodes

6. 空间活力点改造示意图

4.2. 疏经络——廊道系统梳理

4.2.1. 空间肌理梳理

对于现存的传统民居建筑,应以保护传统空间肌理和院落格局为基本原则,在充分保护原有空间肌理的基础上,对老旧城区的空间肌理进行修复和补足,对违建和加建的建筑进行拆除,将建筑风格进行统一整理;修复和完善被破坏的建筑界面和道路边界,保持空间肌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于新建建筑,应尽量与原有空间肌理一致,最大程度地顺应城市空间肌理的生长方式,空间肌理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对老旧城区空间肌理的修复不仅是对建筑和建筑关系的修复,也是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延续。

4.2.2. 交通体系梳理

老旧城区的街巷不仅承担着交通功能,也同时承担着邻里交往的功能,为打造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交通体系,针对老旧城区内部设施老化以及难以满足日常需求的道路交通问题,应对老城内部街巷进行梳理整合,按照街巷功能进行系统性划分,优化完善老城内部交通体系,使各区域联系紧密,功能衔接。通过改造和利用闲置废弃空间,拓展老城内部连续性步行空间,保证居民安全与慢行空间需求;对于交通负荷较大的上新街,可在保证其道路通行能力的基础上,对道路进行精细化设施设计。

因地制宜解决老旧城区停车问题,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在不影响他人使用的前提下,发掘利用老旧城区的闲置空间,将闲置场地与停车场相结合(如图7),形成停车场公园、立体停车位、生态停车位等,增加停车位数量;通过引入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减少无效转圈寻找车位的时间;根据老旧城区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停车政策,如:共享停车、限时停车、收费停车等,提高停车位的使用效率。面对乱停车和停车混乱的现象,应加强执法和监管,确保停车规则的执行性和公平性,防止不法行为对交通秩序的影响。

Figure 7. Transportation system renovation schematic diagram

7. 交通系统改造示意图

4.3. 调脏腑——产业与功能调整

业态单一是制约老旧城区发展的首要问题,上新街片区除了大型文化产业之外,其余多为服务居民的餐饮、娱乐等低端业态,缺乏地区特色,不具备复合功能,上新街片区新的产业应充分挖掘利用老旧城区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艺术展览空间的建设,在保护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提升文化氛围和吸引力,调和老城区功能结构,为老城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合理的业态与产业结构能够有效聚集人群,增强老旧城区活力,针对社区内部业态不合理的问题,应合理调节各类业态比例,在业态配置上,应以餐饮为辅,娱乐、零售为辅,并结合济南市地区风格,打造独具一格的特色美食街区,提供高性价比的餐饮娱乐设施,在吸引外地游客的同时满足本地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根据上新街片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现状,应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如艺术展览馆等,将文化产业与当地餐饮、娱乐相结合,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宣传上新街区历史文化风貌。

5. 结语

旧城更新是城市有机生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微更新则是旧城更新中较容易实施的环节。社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居民生活的场所,也是城市历史和记忆的载体,微更新与以往的传统城市更新方式不同,摒弃了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模式,从小处入手,细化设计内容,在对社区进行有效更新的同时,又保护了城市的空间、历史、生活场景,使得城市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在政府资金缺乏、社会各界利益难以协调的今天,自下而上的“针灸式”的旧城社区微更新改造,能够更好地引导市场参与机制,引入社会公众力量,为老旧城区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杨昕雨, 汪晶晶. 基于“城市针灸”理论的老旧社区微更新策略研究——以成都玉林社区为例[J]. 重庆建筑, 2022, 21(8): 9-12.
[2] 肖奕萱, 潘鑫晨, 董子璇. 基于城市针灸思想的高密度老旧街区更新设计探析[J]. 建筑与文化, 2022(7): 157-159.
[3] 贾永达, 郭谦. 城市针灸理论研究与分析[J]. 中外建筑, 2021(3): 86-91.
[4] Morales, M.D.S. (2008) A Matter of Things. NAI Publishers.
[5]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千年七题: 一个不适时的宣言—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主旨报告[J]. 建筑学报, 1999(8): 11-15.
[6] 爱德华∙库格尔, 项琳斐. 城市的都市针灸[J]. 世界建筑, 2006(10): 56-58.
[7] 孙倩, 李文, 胡仲军. 公共中心引导的城市针灸[J]. 中外建筑, 2010(12): 100-101.
[8] 周海洋. “城市针灸”在一般历史城镇空间改造中的运用——以耀州古城空间改造为例[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5(9): 10-12, 15.
[9] 伍婧萱. 历史街区再生中的“城市针灸”策略初探[D]: [硕士学位论文]. 深圳: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10] 史亚雷. 从更新到活化——城市核心区存量资产增值策略研究和实践[J]. 新建筑, 2020(4): 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