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科普旅游潜力分析——以新平县戛洒镇为例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of Popular Science Tourism Integrating Humanity and Nature—A Case Study of Gasa Town, Xinping County
摘要: 在新平县戛洒镇独特的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资源背景下,本文探讨了人文与自然融合视角下科普旅游的发展潜力及其实现路径。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研究发现戛洒镇依托哀牢山生态资源与花腰傣文化,具备发展生态科普、民族文化体验及研学旅游的显著优势。然而,当前存在资源整合不足、科普内容深度欠缺及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生态–文化”协同开发模式,建议通过科学规划主题线路、强化社区参与、构建数字化科普平台等策略,推动科普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文旅融合提供参考。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unique natural ecology and ethnic cultural resources in Gasa Town, Xinping Count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ities and nature. 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d data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Gasa Town, relying on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of Ailao Mountain and the Huayao Dai culture, ha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developing ec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thnic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al tourism. However, there are currently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lack of depth in popular science content, and lagging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ecological cultur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suggesting strategies such as scientifically planning theme routes, strengthen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building digit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latforms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ourism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ethnic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徐倩, 莫美仙, 吉艳美, 杨锦熙, 王春莲, 胡金. 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科普旅游潜力分析——以新平县戛洒镇为例[J]. 地理科学研究, 2025, 14(4): 863-874.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25.144083

1. 引言

科普旅游指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基础上,将科学知识融入旅游过程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通常依托科技场馆、自然景观或文化遗产地,兼具科学传播与休闲体验功能[1]。其与研学旅行、生态旅游同属教育旅游范畴但也存在一定差异:科普旅游侧重面向公众的科学趣味性启蒙[2];研学旅行则聚焦学生群体的课程衔接与实践能力培养,以教育部《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为标准化依据;生态旅游则强调生态伦理约束,要求遵循“环境干扰最小化”原则[3] [4]

在中国“旅游+”战略驱动下,科普旅游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23年全国科普旅游市场规模突破480亿元,覆盖科技场馆、自然保护区和文化遗产地等多元场景[5]。当前发展呈现两大特征:一方面,政策层面强化支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明确将科普旅游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市场实践存在区域发展失衡、内容创新不足等挑战,亟待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本文选取新平戛洒镇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典型案例,其“生态–文化”双核驱动的科普旅游模式研究,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旅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区域背景

2.1. 地理区位

新平戛洒镇地处云南省玉溪市,位于哀牢山脉中段东麓、红河谷西岸,东与石屏县隔河相望,西连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串联滇中城市群与滇西旅游环线的关键节点“见图1”。区域交通网络不断完善,玉磨铁路(玉溪–磨憨)穿境而过,戛洒大道、元绿二级公路等主干道纵贯南北,距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约200公里,自驾车程约3小时,交通便捷性显著提升。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哀牢山垂直地形影响,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约800毫米,兼具低热河谷气候与山地气候特征[6]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altitude profile for Gasa town, Xinping hui autonomous county, Yuxi city, Yunnan province

1.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地理位置示意图及海拔高度示意图

2.2. 地质资源背景

新平戛洒位于扬子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带东侧,受哀牢山断裂带、红河断裂带控制,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完整[7]。区域内发育喀斯特地貌(如大槟榔园村溶洞群)、河流侵蚀地貌(红河谷深切V型峡谷)及少量岩浆活动遗迹(新生代玄武岩侵入体) [8]。其中,喀斯特地貌发育于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灰岩分布区,在地下水溶蚀与地壳抬升共同作用下,形成石芽、溶洞、暗河等景观;红河谷深切峡谷则因元江断裂带活动导致地壳抬升,河流下切速率达0.5~1.0米/千年,形成“谷深坡陡”的典型侵蚀地貌[9]

2.3. 生态资源背景

戛洒镇森林覆盖率达68%,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分布有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等植被类型,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10]。嘎洒镇资源类型“见表1”。

Table 1. Resource types inventory of Gasa town

1. 嘎洒镇资源类型表

生态资源类型

详情

植被类型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等

野生植物

野生植物2000余种,含伯乐树、长蕊木兰等国家I级保护植物

红河谷沿岸植被类型及其价值

干热河谷稀树草原,是典型“生态过渡带”,具独特动植物适应性演化研究价值

3. 旅游资源特征

3.1. 地质地貌:断裂构造控制的阶梯式景观格局

受红河–哀牢山左旋走滑断裂带[5]影响,戛洒镇形成显著的地貌分异“见表2”。

Table 2. Landscape differentiation of Gasa town

2. 戛洒镇地貌分异

区域类型

海拔范围

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

景观特点

高山区

海拔 > 1800 m

以磨盘山主峰群为代表,大磨岩峰(2380 m)山脊陡峭如刃,断层崖裸露处可见 糜棱岩化构造岩

“寒温性苔藓矮林–亚高山草甸”景观带

中山区

海拔800 m~1800 m

剥蚀中山地貌发育冲沟、坳谷,坡度多在25˚到40˚,耀南村“云海梯田”沿15˚到25˚坡地开垦

通过“硬坎 + 排水沟” 系统实现水土保持

干热河谷区

海拔 < 800 m

戛洒江深切形成“V”型峡谷,谷深500 mm~800 mm,谷底年均温23℃,蒸发量达2000 mm,燥红土裸露

发育稀树灌丛景观

3.2. 水文与天象:水热循环塑造的动态景观系统

南恩河、达哈河等支流因断裂抬升[9]形成多级瀑布,其中南恩瀑布“见图2”落差100 m,水流沿灰岩节理面分层跌落,雨季(6~8月)降水量达50 m3/s,形成“白练悬空”景观;旱季(11~4月)化为银线垂落,与周边茶马古道石板路构成“自然奇观 + 历史步道”的复合体验线路。

冬季清晨,河谷暖湿气流与山地冷空气相遇形成平流雾,耀南村梯田被云雾漫灌“见图3”,田埂如漂浮云端的线条,村寨与树冠若隐若现,形成“天空之镜”般的视觉奇观,年均出现天数达80天,成为摄影与生态研学的核心吸引物。

注:图片来源:自拍。

Figure 2. Nan’en falls

2. 南恩瀑布

注:图片来源:自拍。

Figure 3. Yaonan village sea of clouds terraced fields

3. 耀南村云海梯田

3.3. 花腰傣文化:古滇遗民的活态文化基因库

作为古滇国后裔的主要聚居地,戛洒镇花腰傣文化“见表3”呈现完整的活态传承体系,花腰傣的服饰、歌舞、民俗等文化元素丰富多彩,其独特的服饰工艺、传统节庆活动如“赶花街”[11]等,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为科普旅游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Table 3. Hua Yao Dai culture of gasa town (Photo source: selfie)

3. 戛洒镇花腰傣文化(表内图片来源:自拍)

文化类型

具体内容

详细描述

发展成果

图片

物质文化

服饰艺术

女性服饰以黑色傣装[12]为底,镶重5 g~10 g的银饰,绣太阳纹/孔雀纹,制作技艺于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

刀向梅工作室开发的傣秀文创产品(银饰手包带紧挂毯)年销售额超60万元,带动400名绣娘就业

物质文化

建筑技艺

以泥土为墙、木材为梁,造价低廉且容易获取。采用土木结构,土坯墙厚实坚固,木材作为梁架,承担屋顶重量,二者结合使房屋能经受住时间和自然环境考验,有的土掌房甚至能使用上百年

土掌房是花腰傣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承载着花腰傣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历史记忆,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之情[12]

续表

非物质文化

节庆仪式

花街节(正月初三/五月初六)是核心节庆,青年通过“照电筒”“交换秧箩饭”定情;“沐浴节”[11] [12] (泼水节)期间,妇女在戛洒江畔集体沐浴,祈求洁净吉祥,展现对水的生态崇拜

2024年“花街节”接待游客28万人次,旅游收入3.2亿元

非物质文化

口头传统

《郎娥与桑洛》民间叙事长诗通过传唱已录入云南省非遗数据库

2023年开发的“花腰傣数字文库”,收录词汇2.3万条,歌谣300首,实现文化的数字化保护

饮食文化

“全牛汤锅”

采用哀牢山黄牛,经过24小时慢炖而成,搭配20余种野生香料蘸水,被称为“天下第一汤锅”

2024年美食节吸引5万人次,拉动饮食消费2000万元

饮食文化

“蚂蚁蛋宴”等昆虫料理

体现“物尽其用”的生态饮食观

3.4. 历史遗迹:土司制度与红色记忆的时空叠合

3.4.1. 陇西世族庄园:土司文化的活态标本

注:图片来源:自拍。

Figure 4. Longxi clan estate

4. 陇西世族庄园

陇西世族庄园“见图4”由末代土司李润之始建于1938年,建成于1943年,庄园分主体建筑、花园、马房三大部分,占地面积4.2亩,建筑面积1196.99平方米[13]。共有大小屋子69间,5个天井大院等。陇西世族庄园采用了欧洲中世纪城堡式和中国庭院式相结合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依山就势,层层深入。

目前陇西世族庄园内保存展示世袭土司–岩旺土把总李显智的末代传人李润之用过的器物文物300件。2001年,陇西世族庄园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对房顶及墙体进行了维修,并对宅内的绘画、书法作品进行修复。2004年5月,被确定为玉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3月,国务院将其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2. 茶马古道节点:商贸文明的地理印记

哀牢山中的茶马古道“见图5”是古代滇南的“茶盐之路”(普洱茶、磨黑盐都由此道出境),又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它始于思茅(今普洱),翻越崇山峻岭,穿过茫茫原始森林,涉江过河,止于昆明,是当时滇西南与内地联系的重要商道之一。

注:图片来源:自拍。

Figure 5. (a) Tea-Horse road site; (b) Qing dynasty iron smelting furnace

5. (a) 茶马古道遗址;(b) 清代炼铁炉

4. 戛洒旅游资源SWTO分析

4.1. 优势分析

(1) 自然资源丰富

戛洒镇内自然资源丰富,适合开展科普旅游和研学旅行。如: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丰富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显著,是科普教育和生态研究的理想场所。南恩河及南恩瀑布:河水清澈,瀑布壮观,适合开展地质、水文等科普活动。

矿产资源:戛洒镇境内富含铜、铁、煤等矿产资源,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达4.8亿吨,在这里可以让学生了解矿产的形成与分布等,研究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资源。

气候资源:戛洒镇境内既有2000余米海拔的高寒山区,又有500余米的低海拔河谷热坝,年平均气温17℃~23℃,受海拔高差影响,呈明显立体气候,坝区温热湿润,半山区云雾缭绕,山头寒气袭人,自古便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河谷湿热的气候与山间凉爽宜人的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2) 区位优势

玉溪戛洒镇处在三州、市(玉溪市、楚雄州、普洱市)五县(新平县、元江县、墨江县、镇沅县、双柏县)的交通交汇处,是自古以来的商贸重镇,同时是全国、云南省的重点旅游小城镇,也是玉溪市的经济强镇[5]。2025年春节暨花街节期间新平县全县共接待游客38.2万人次,同比增长8.7%。其中,戛洒镇作为核心旅游目的地,住宿率达65% (全县平均55%),显示出较高的游客集中度。活动期间,戛洒镇每天吸引逾4.5万人参与“你好哀牢山,遇见花腰傣”主题活动,包括花腰傣巡街、非遗展演等特色项目。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新平县全县接待游客26.47万人次,同比增长15.79%。戛洒镇作为花腰傣风情沐浴节主会场,住宿率高达90% (全县平均80%),远超其他区域。活动期间,凤凰广场主会场每日吸引数千人参与泼水狂欢、傣迪表演等沉浸式体验。

(3) 特色的节庆活动与民族文化

根据新平县人民政府发布的信息,2024年年末,戛洒镇户籍总人口3531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3万人,占总人口的81.7%。戛洒镇每年五月一日举办“花腰傣沐浴节”[11] [12],每年十月一日举办“汤锅节”,每年在年初二到初五举办“花街节”“服在少数民族中,傣族人口为1.16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39.9%。饰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期间会举行游街、迎宾进寨仪式、民族歌舞、婚俗表演、喝啤酒比赛等活动[14]。在这里可以了解独特的民族传统、服饰、习俗和手工艺,体验丰富的民族文化。

4.2. 劣势分析

(1) 交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戛洒镇上前往旅游景点路途遥远仍为县道及乡道,坡度大,路面窄,有的路途无法避让对头车,前往景区途中的交通设施有待完善[15]

(2) 河谷热带气候不适应性

戛洒镇上具有典型的热带河谷气候特征,长年温热湿润,很多游客白天不能适应这里的温热,感觉酷暑难耐,只能在空调下、室内活动,使游客不能过多时间停留在这里游览。

(3) 旅游服务专业人才缺乏

当地旅游服务体系中缺乏专业的旅游服务人才。景区景点、旅游集散中心、各旅游行业服务人员缺乏[11],现有的服务人员知识水平、操作技能、服务技能有待加强。

(4) 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不集中

该地目前开发的旅游资源相对不集中,游客前往旅游景点相对分散、间隔路程远,花费时间长,交通不便,只适用于驱车自驾或长途巴士跟团游。

(5) 安全隐患较多

戛洒境内地理环境复杂,存在安全隐患,如雾气弥漫、大地磁场异常、野生动物出没等,此外,治安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强管理,这些都增加科普旅游的风险。

4.3. 机遇分析

(1) 市场需求

近年来,科普旅游兴起随着人们对科学知识和自然文化的兴趣增加,科普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戛洒镇具备满足这一需求的条件[16]。并且,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和生活品质,戛洒镇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能够满足这一需求,吸引更多游客。

(2) 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

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戛洒镇积极鼓励支持当地百姓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态,探索建立合理分享旅游经营收益机制[17]。规划开发建设了一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让村民在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依靠乡村旅游分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科普旅游的发展,提供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3) 旅游设施完善

戛洒镇拥有从高端度假酒店到民族特色客栈的各类住宿设施,以及提供傣族美食的当地餐馆和小吃摊,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18]

4.4. 威胁分析

(1) 外来文化的入侵

戛洒镇在以哀牢山红河谷地独特的古滇国后裔花腰傣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进而开展旅游开发的同时,当地的特有的民族文化难免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和影响[11]。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当地人思想观念会发生变化,生活习俗服饰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文化慢慢淡化甚至被商业化。

(2) 生态环境破坏

戛洒镇有哀牢山原始森林等生态资源,大量游客涌入可能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导致植被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受干扰等问题[19]。像戛洒镇网红街曾出现过餐饮摊点废水漫流进河道、食品包装直接扔进河道的情况。

(3) 市场竞争激烈

周边地区有元阳梯田、普洱太阳河等景区,也在发展生态研学等旅游产品,这些景区会分流客源,给戛洒镇科普旅游带来竞争压力。并且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新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形式不断涌现,游客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如果戛洒镇科普旅游不能及时创新和提升,可能会被游客忽视[15]

4.5. 戛洒镇与国内民族旅游地区对比——以丽江市为例

(1) 民族文化特色

戛洒镇是全国最大的花腰傣聚居区,花腰傣被认为是古滇王室后裔,其服饰文化独特,因腰间五彩花腰带得名,服装堪称“穿在身上的历史”,且花腰傣刺绣是国家级非遗。相比之下,丽江古城主要展现纳西族文化,有纳西族传统建筑如四方街等,纳西族东巴文化也极具神秘色彩。西江千户苗寨则以苗族文化为核心,可体验苗族吊脚楼、苗族歌舞及苗年等独特节庆。

(2) 自然景观风貌

戛洒镇地处哀牢山腹地,有南恩瀑布、石门峡等自然景观,还有金山原始森林,立体气候明显,植被丰富。丽江有玉龙雪山、泸沽湖等知名自然景点,雪山冰川与高原湖泊风光独特。西江千户苗寨周边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青山环绕,梯田景观优美,但与戛洒镇的原始森林、瀑布等景观风格差异较大。

(3) 特色美食体验

戛洒镇有独特的马帮风味美食,如戛洒汤锅,以牛肉汤锅为主,还有狗肉汤锅、羊肉汤锅等,吃法豪爽,搭配当地包谷酒,别具一番风味。丽江有腊排骨、黑山羊火锅等特色美食,融入了纳西族等民族的饮食文化。西江千户苗寨则有酸汤鱼、苗王鱼等美食,酸汤风味是其特色。

(4) 旅游开发模式

戛洒镇依托花腰傣文化和哀牢山自然资源,打造了花腰田间民俗文化村等景区,推进农文旅融合,还举办花街节等节庆活动[20]。丽江古城是成熟的古镇旅游地,以古城风貌为核心,周边配套大量民宿、商铺,旅游商业氛围浓厚。西江千户苗寨通过规模化展示苗族生活方式,发展观光、体验游,夜晚的万家灯火景观吸引众多游客,且有较多民俗表演等商业项目。

4.6. 戛洒镇与国外民族旅游地区对比

戛洒镇与国外民族旅游地区对比具有以下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包括以下2个方面:(1) 依托自然与文化资源方面:戛洒镇依托哀牢山原始森林、花腰傣民族文化开展科普旅游。国外如塞舌尔依托马埃岛、普拉兰岛等独特地理风貌,以及五月谷国家公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有克里奥尔民族文化发展科普旅游。两者均借助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资源吸引游客。(2) 强调体验互动方面:戛洒镇达哈村文旅项目打造花腰傣民族文化广场,设置泼水广场、欢歌广场等,开展篝火晚会等活动,让游客体验民族文化。国外一些民族地区也会通过举办特色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展示等,让游客参与其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不同点包括以下3个方面:

(1) 科普内容

戛洒镇侧重于花腰傣民族传统文化科普,如服饰、织布等手工艺,还有哀牢山生态环境相关知识。国外民族地区科普内容更为多样,塞舌尔重点是生物多样性科普,可了解海椰子等珍稀植物和塞舌尔黑鹦鹉等特有动物,还能知晓海龟保育等知识。

(2) 旅游设施与服务

戛洒镇科普旅游处于发展阶段,部分设施在建设完善中,如达哈村漂流项目及相关配套还在建设。国外一些成熟的民族地区科普旅游地,如塞舌尔,旅游设施完备,酒店、交通等配套齐全,能为游客提供较为优质的服务。

(3) 文化氛围

戛洒镇展现的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受儒家文化等影响,文化风格内敛、古朴,花腰傣民俗活动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印记。而塞舌尔文化融合了法国式浪漫、英国式典雅和印度式妩媚,呈现出多元、开放的特点。

5. 开发对策

5.1.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与外界连接的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建设,提高戛洒镇的可进入性。加大旅游服务设施的投入,在景区内和集镇合理布局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导游服务、医疗救助等一站式服务[21]。如在哀牢山景区、戛洒花腰傣风情小镇等重点旅游区域设置功能齐全的游客服务中心。

5.2. 挖掘与传承民族文化

建立花腰傣文化博物馆,收集、整理和展示花腰傣的历史、服饰、手工艺品、民俗风情等文化遗产[22],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方式,让游客深入了解花腰傣文化;保护和修缮花腰傣传统民居,如土掌房等,对戛洒镇内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进行挂牌保护,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缮,同时鼓励居民开展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如民居参观、传统美食制作体验等。

5.3. 文化传承人才培养

设立花腰傣文化传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花腰傣文化;建立花腰傣文化传承基地,为文化传承人提供创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定期举办文化传承交流活动,促进文化传承人的技艺提升和经验分享。

5.4.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以褚橙庄园、桔荔庄园等为引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集采摘、体验、观光、科普为一体的农业旅游项目,开发“农业 + 旅游”特色产品,如褚橙主题的旅游纪念品、农产品加工品等,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民宿等,将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接待相结合,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品尝农家美食。打造花腰傣文化主题演艺项目,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展示花腰傣文化[11] [23];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深入挖掘花腰傣文化元素,设计和生产具有创意性和实用性的文化产品,如花腰傣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促进文化产品的销售。

5.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对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对因开发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区域进行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同时加强戛洒镇集镇的环境治理,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垃圾无害化处理;增加城镇绿地面积,种植具有本地特色和观赏价值的树木、花卉,打造优美的城镇环境。

5.6. 强化宣传推广

明确戛洒镇的旅游品牌定位,如“中国花腰傣文化旅游目的地”,围绕品牌定位,打造统一的旅游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挖掘戛洒镇的特色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策划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主题活动。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建立官方旅游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及时发布旅游资讯、活动信息、美景美食推荐等内容,吸引游客关注[23]

6. 结论

新平县戛洒镇在人文与自然融合发展科普旅游方面具有显著的潜力,其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包含地质、水文、生态等要素)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科普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目前面临着基础设施、资源保护、品牌推广等方面的挑战,但通过采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打造特色品牌与加强市场推广等针对性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戛洒镇科普旅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戛洒镇有望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与自然融合科普旅游目的地,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多赢局面。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哀牢山中段旅游地质资源的遥感综合识别与研学线路规划”(2025J0845);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科普旅游潜力分析——以新平县戛洒镇为例”(编号:2024A029)。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EB/OL].
https://www.most.gov.cn/ztzl/jqzzcx/zzcxcxzzo/zzcxcxzz/zzcxgncxzz/200512/t20051230_27352.html, 2025-07-14.
[2] 国务院.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 [Z]. 2021.
[3] Petřík, P., Sádlo, J., Hejda, M., Štajerová, K., Pyšek, P. and Pergl, J. (2019) Composition Patterns of Ornamental Flora in the Czech Republic. NeoBiota, 52, 87-109.
https://doi.org/10.3897/neobiota.52.39260
[4] 张凌云, 黄松山. 科普旅游与研学旅行的概念耦合及分野[J]. 旅游学刊, 2022, 37(5): 1-13.
[5] 中国科协. 中国科普产业发展报告2023[M].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23.
[6]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哀牢山生态系统研究站年报[R]. 2020.
[7]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云南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0.
[8] 李廷贵, 等. 哀牢山断裂带地质特征及其对地貌演化的控制[J]. 地质学报, 2018, 92(3): 678-685.
[9] 杨达源. 地貌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10] 蒋有绪. 哀牢山植被与生物多样性[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11] 陈泰敏. 陇西世族庄园[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0(3): 71.
[12] 逄礼文, 冯耘, 熊朵朵. 云南新平戛洒镇花腰傣民俗旅游发展研究[J]. 鹿城学刊, 2023, 35(4): 35-39.
[13] 矣红丽. 基于SWOT分析法的玉溪戛洒旅游发展展望[J]. 当代旅游, 2022, 20(6): 104-108.
[14] 许洪畅. 傣族风俗习惯[J]. 今日民族, 2010(11): 24-25.
[15] 曹文有. 文旅融合背景下戛洒镇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 西部旅游, 2022(5): 59-61.
[16] 矣红丽. 戛洒特色小镇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及运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2.
[17] 贾璐. 三产融合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以玉溪市新平县为例[J]. 旅游纵览, 2022(24): 191-193.
[18] 李苏榕. 挖特色添魅力 戛洒小镇再出发[N]. 云南日报, 2022-04-28(007).
[19] 李玲, 陈春泉, 刘冰清.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 经济纵横, 2008(12): 22-24.
[20] 季永鹏, 李瑞铭. 戛洒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激活高质量发展“镇能量” [N]. 玉溪日报, 2023-02-10(002).
[21] 牟维珍. 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6): 88-90.
[22] 陶犁. 论民俗旅游发展中的文化调协[J]. 云南社会科学, 2002(4): 63-66.
[23] 陶贵学. 走进滇中秘境新平戛洒[M]. 北京: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