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角下务川县龙潭古寨的存续与发展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Longtan Ancient Village in Wuch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Heritage Transmission
DOI: 10.12677/gser.2025.144084, PDF, HTML, XML,   
作者: 李涵霜: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龙潭古寨文化传承存续与发展Longtan Ancient Village Cultural Heritage Transmissio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摘要: 务川县龙潭古寨作为仡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700余年的历史沉淀与文化记忆。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系统分析龙潭古寨的文化特质、存续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探索古寨在建筑、民俗、文化、等领域的内容,并提出龙潭古寨得以存续与发展的针对性策略,旨在为龙潭古寨的活态传承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Abstract: As a vital carrier of Gelao ethnic culture, Longtan Ancient Village in Wuchuan County embodies over 700 years of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cultural memory. This study adopts a cultural heritage perspective to conduct an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preservation statu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Longtan Ancient Village. Through field research method and documentary analysis, it examines the village’s architectural, folkloric,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proposing targeted strategies for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living heritage transmission of Longtan Ancient Village.
文章引用:李涵霜. 文化传承视角下务川县龙潭古寨的存续与发展[J]. 地理科学研究, 2025, 14(4): 875-883.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25.144084

1. 引言

古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龙潭古寨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沉淀,蕴含着丰富的仡佬族文化遗产,保留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化元素。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之下,龙潭古寨面临着存续与发展的重要十字路口,能否选对路口继续前进,是龙潭古寨的关键所在,也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研究龙潭古寨的发展,对保护地域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国家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并针对于此出台许多针对性的措施与条例,在此背景下,务川县龙潭古寨作为仡佬族文化的传承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成为研究与保护的关键对象。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走访,观察龙潭古寨的一砖一瓦、欣赏其独特风貌,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参考,旨在为龙潭古寨的存续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2. 文献综述

2.1. 现有研究

对于龙潭古寨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古寨发展文旅相结合、饮食文化研究、传统居民庭院研究等。如刘慧子《民族村寨景区化进程中饮食文化研究——以务川县龙潭古寨“三幺台”为例》主要茶席中油茶文化的内涵、酒席中酒的来源以及饭席的食材来源3个维度来探讨仡佬族村寨景区化进程中的三幺台宴席饮食文化内涵[1];邹黎萍《“诗与远方共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主要对龙潭仡佬古寨文化旅游实践现状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促进民族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2];杨增容《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以务川县龙潭古寨为例》主要以乡村振兴、民族文化旅游为背景,产业融合为视角,对龙潭古寨的由来与历史发展进行梳理,以及对其资源禀赋进行整理和分析[3];刘婉莹《基于文化景观转型视角的传统村落发展研究——以务川县龙潭古寨为例》主要以贵州省龙潭村为例,梳理了村落的文化景观变迁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龙潭村文化景观的变迁过程的动力机制[4];袁晓燕、张建林《仡佬族传统民居庭院特色研究——以务川县龙潭村为例》主要分析阐释仡佬族传统民居庭院的外在形态特征并总结归纳,最后分析总结了龙潭古寨仡佬族民居庭院的景观空间特征,以期促进人们对该民族及其居住环境外在形态与内在文化的了解[5];吴芳梅《融合与突破:龙潭古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主要以贵州务川县龙潭古寨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析创意与传统村落旅游融合发展逻辑机理的基础上,审视和反思古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提出加强文化原真性保护、培育创意人才、提升产品文化内涵、缔造全景产业链,进而促进古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6]

2.2. 研究趋势与不足

结合前文可知现有对务川县龙潭古寨的研究趋势大多集中在与文旅挂钩或是对其民居进行研究,亦或是对其某一文化特色进行研究,但针对龙潭古寨本身的发展较为匮乏,几乎没有,因此,如何聚焦于古寨本身的文化传承问题进行研究,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3. 龙潭古寨概述

3.1. 龙潭古寨简介

龙潭古寨,原名“火炭垭”,相传在秦朝的时候,秦始皇为长生不老命令大臣为他炼制,由于当时龙潭古寨盛产丹砂,也就是俗称的“水银”,当时秦始皇以为是丹药将水银误食,于是秦始皇派遣大臣来到龙潭古寨要求当地的居民炼制丹药,那时候丹药的炼制全部采用木炭,所以就把古寨里的树木全部砍掉烧成炭,故名“火炭垭”由此而来[3]。龙潭古寨享有“丹砂古寨,仡佬之源”的美誉,坐落于大坪镇洪渡河畔,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由上寨、中寨和下寨组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族村寨[5]。2010年龙潭村入选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被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龙潭村既是贵州省20个重点保护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仡佬族文化保护建设唯一的村落。

3.2. 历史渊源

龙潭古寨是仡佬族文化的象征,当地的居民大多是仡佬族人,仡佬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至今还流传着“仡佬仡佬,开荒辟草”的民谣,其发展在历史上大致经历的了濮人、僚人、仡佬三个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义为仡佬族。仡佬族曾经对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等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的主要聚居地。

1.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龙潭古寨拥有着丰富的丹砂(硫化贡)资源,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到此居住,也因此开始了丹砂开采的历史,丹砂产业的兴起为古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吸引了人口的聚集与流动,逐渐形成了村落的雏形。

2.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龙潭古寨居住人口不断增多,村落规模也逐渐扩大,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促进了古寨的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还在此过程中推动了文化的交融,也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文化。

3.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申姓仡佬族人在此繁衍生息,成为了古寨的主要居民,直至今日依旧扎根于此,他们传承和发展了仡佬族文化,拥有着无尽的智慧,在古寨的建筑和传统技艺上注入仡佬族的独特元素,使之传承至今。

4. 近现代

在社会改革进程中,虽然龙潭古寨经历变革,历经沧桑,但是始终坚守着自身的文化特色,也正是因为此,这个古老的村寨得以留存至今,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建筑主要是以四合院与三合院为主,多用木结构和木装修,这些院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前寨、中寨、后寨各处,相互连通。

3.3. 文化价值

1. 历史价值

龙潭古寨已经有700余年的历史,秦汉时期便有人在此居住并开始了丹砂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见证;古寨内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独特的历史价值。

2. 艺术价值

从龙潭古寨的建筑,到各家各户门前的雕刻品,再到龙潭古寨各种艺术表演,无不体现了古寨的艺术价值,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傩戏、高台舞狮等技艺的存在展现了龙潭古寨人们的审美水准和卓越的艺术欣赏。

3. 经济价值

龙潭古寨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因此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大幅度增长,在贵州省内,务川县的GDP排名较为落后,但龙潭古寨的发展也为务川县经济贡献了许多。当地的居民通过开设手工艺品店、民宿、仡佬服饰体验店、餐饮店等增加收入,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龙潭古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在家乡并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是一举三得的好措施。

4. 社会价值

龙潭古寨是仡佬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脉,也向大众展现了仡佬族文化的多元,同时,也为其与其他文化交往交流提供舞台,让各种不同的文化能够吸纳彼此优秀的元素,为文化创新打下基础,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能够更上一层楼。

4. 龙潭古寨的文化遗产

龙潭古寨蕴含着许多的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申祐祠堂、九天水榭、古寨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吃新节、仡佬傩戏、三幺台、高台舞狮、丹砂文化等。

4.1. 物质文化遗产

1. 申祐祠堂

申祐祠堂是龙潭古寨典型的物质文化遗产,龙潭古寨有一座,另一座在正安县石坪乡龙坪村,是为了纪念仡佬先贤申祐建立而成的,保留着申祐许多历史文物和资料,是传承仡佬族忠、孝、义的重要场所,申祐虎口救父、为师鸣冤、替君殉难的事迹,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典范。

2. 九天水榭

九天水榭是龙潭古寨文化表演的场所,为各地的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还是仡佬非遗展演场,游客在此不仅能参加篝火晚会,还能在九天水榭小院欣赏周边美景,感受仡佬族的风土人情。九天水榭不仅是一个建筑景观,更是仡佬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仡佬族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参观并了解仡佬族文化,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 古寨建筑

如前文所提到的,龙潭古寨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和木装修以四合院和三合院为主,具有强烈的仡佬族民俗特色,并且石垣墙、木质垂花门、石质八字墙等细节,展现了仡佬族人追求细节和有着极高的审美水平。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吃新节

吃新节是仡佬族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吃新节在农历七月初七左右举行,少数地区在六月初六,持续时间为三天。节日期间,人们会身着盛装前往田里采摘新熟的稻谷、玉米、瓜果等,用采摘的新鲜食材和宰杀的禽畜、准备的香烛等祭祀,供奉给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并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美满,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会用新收获的食材制作新米饭,还会准备美味佳肴,大家坐在一起享受劳动成果,在饭后,有的地方还会进行仡佬族传统的娱乐项目:打篾鸡蛋,或者进行歌舞表演等等。吃新节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蕴含了仡佬族人去旧迎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节日活动实现人们的追求和期盼,以此希望今后的日子充满信心和希望,吃新节还能通过大家齐聚一起,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仡佬傩戏

傩是一种文化,是带有浓重的巫色彩的传统文化,并在傩堂形式上,进入了我国民间信仰文化当中。傩戏就是傩文化中的一种构成,是为了实践“愿信”而演示给各种神灵看的“戏剧”[7]。在龙潭古寨也常有着傩戏的表演,从2024年仡佬之源景区的相关安排来看,大多数时间游客可以观看娱神舞互动表演。傩戏表演时需要佩戴不同的面具,不同的角色需要戴上特别的傩面具,表演含有祈福、驱邪、祭祀等主题,傩戏里富含的宗教信仰体现了仡佬族人对自然、祖先、神灵的敬畏和崇拜,同时也会表演历史故事和情节,展现仡佬先人的勇敢和智慧。

3. 三幺台

三幺台是仡佬族的方言,意为结束,它广泛应用于春节、嫁娶、生子、搬新家等各种节日和庆祝互动,包含茶、饭、酒三道程序,是仡佬族人招待客人的隆重礼仪,在仡佬族饮食活动中具有典型性,并在2007年被贵州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三幺台涵盖了众多蕴含仡佬族风味的美食,从茶席的小吃到酒席的凉菜,再到正席的九大碗,展现了仡佬族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特色;三幺台还有严格的礼仪秩序,在吃饭时只有长辈宣布开席后晚辈才能动筷,体现了仡佬族尊老敬老、注重礼仪的美好品质。通过三幺台,各家各户互帮互助,增进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感情,大家团结一致,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重要作用。

4. 高台舞狮

高台舞狮是务川仡佬族极具特色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是仡佬族人在长期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展和形成的民间艺术形式。通常用五张或者更多的木桌通过特殊的手法叠成不会倒塌的高台,最高处的桌子反转桌腿朝天,为表演提供舞台,表演者就在这上面进行精湛的演绎,表演者身着传统的仡佬族服饰,头戴手工制作的狮子头,就在这一平方米不到的桌子上进行表演,给人以紧张、刺激的观感,笔者曾经有幸亲眼目睹过高台舞狮表演,全程屏气进行观看,十分紧张害怕表演者从高处摔落,但是通常他们的技艺水平非常之高,能够表演50余个高难度的动作,还能在桌子与桌子之间进行身轻如燕的攀爬,除此之外,高台舞狮还有伴奏音乐,以锣鼓和小号等为乐器进行节奏感强烈的配乐,高台舞狮是一项惊险又刺激的表演艺术,不仅展现了仡佬族人的勇敢自信,还体现了他们对狮子的崇拜,意味着祈福迎祥、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景,同时也是个仡佬族文化进行交流的重要载体。

5. 龙潭古寨文化传承的机遇

5.1. 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措施,在这个背景下,龙潭古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2018年《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龙潭古寨保护条例》施行,这是全国首个针对单一村寨的单项法规,该条例由总则、规划与建设、管理与监督、传承与利用、法律责任、附则等几部分构成详细阐述了对龙潭古寨的保护、保持和延续,明确规定了各个部门对古寨的工作要求,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古寨的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自治县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在保护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传统体育比赛活动和文艺创作活动,挖掘和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民间民俗活动表演项目,开展非物质文化交流和宣传”。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对龙潭古寨的发展高度重视,不仅出台专属条例,还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据此龙潭古寨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与政策倾斜,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承。

5.2. 社会关注机遇

现代社会是一个媒体时代,新媒体快速发展,龙潭古寨也能利用新媒体的超文本性和即时性实现其文化的广泛传播,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如李子柒的视频带火了许多传统村落,龙潭古寨也有希望通过这种手法走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并且由于龙潭古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吸引了众多高校对其进行学术研究,相关学者为古寨的存续与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理论支持,不仅提高了古寨文化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还吸引更多人关注其文化传承。

5.3. 经济发展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龙潭古寨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古寨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国家与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龙潭古寨的发展保驾护航,将关注度聚焦在乡村,旨在实现乡村的发展与振兴,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发展,龙潭古寨与当地的手工业、农业、旅游业进行密切的合作,打造产业链为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撑。

5.4. 自身机遇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龙潭古寨中的独特的仡佬族文化特色是最有竞争力的,并且古寨的建筑大多都保存良好,能够让游客欣赏到真正的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这是别的地方所无法比拟、无法超越的,也是龙潭古寨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6. 龙潭古寨存续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6.1. 文化同化与商业化风险

1. 文化同化风险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增多,现代文化和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大量涌入,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杂在一起难以辨别,年轻一代人又容易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对古寨的传统文化兴趣降低,导致文化特色逐渐减淡甚至是被其他文化所吸纳代替。生活方式的变迁也是导致文化同化的原因之一,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生活的方式也逐渐现代化,存在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被现代工艺替代的严峻问题,如传统的农耕方式逐渐被现代化机械代替。一个国家得以发展的前提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一个国家能否长存取决于文化是否多样,所以,防止文化同化是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商业化风险

近几年,由于与旅游业的高度配合和结合,龙潭古寨的发展迅速且高效,但是在这之中,存在过商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度开发、扭曲文化内涵和商品同质化严重上。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可能会进行过度的开发,为了方便和收益,大量建设大型停车场或者现代商业设施,过度开发一方面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破坏原来古镇的古朴风貌和宁静的氛围;为了迎合大众和市场的喜好,对古寨文化进行歪曲或者简化,将文化元素低俗化、娱乐化等,使文化内涵和价值被削弱,对文化传承有着不利影响。

6.2. 建筑保护与现代化矛盾

1. 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冲突

当地的居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建筑应当保持原样且反对任何形式的创新和设计;但是一些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居民却希望能够创新,重建符合现代观念的建筑,加速古寨的发展。两种群体观念上的矛盾实际上是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之间的碰撞,如何平衡两种观念,找寻最适宜古寨发展的措施,使其既能保持原汁原味的仡佬族文化,又能巧妙地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实现效果最大化,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

2. 古寨的保护和修缮与现代技术矛盾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龙潭古寨保护条例》第十三条“核心保护范围内古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的维护修缮,应当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建造技术、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维护修缮,保持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一方面,对于受损的古寨的建筑,修缮时应当用传统材料,如木材、青瓦等,但是这些材料的获取难度大且价格昂贵成本较高,现代材料虽然性能好、成本低,但是与古寨的整体风格不搭,如若进行修缮,不仅违反了条例所规定,还会破坏古寨的整体风貌。另一方面,古寨的修缮技术精细且复杂,需要掌握熟练的技巧才能实现修旧如旧的效果,而今技术的传承越发困难,掌握这项技艺的工匠越来越少,并且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大规模的修缮要求,而现代施工技术虽然效率高,但是有可能对古寨原有建筑构成不可逆的损伤。

6.3. 文化传承断层现象严重

1. 语言传承困境

年轻一代的古寨居民对本土的方言、独特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频率低,有的年轻人甚至听不懂也不会讲自己本民族的方言,很多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已经被遗忘。学校的教育都以普通话为主,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都很少使用本地方言或者民族语言,在这种背景下,更多的年轻人更偏向于使用现代化的、流行性的语言。

2. 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传承困境

龙潭古寨里蕴含了不少的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比如传统的木工、石雕、刺绣,民俗活动包括特定的节日庆典、祭祀仪式等,由于传统技艺学习周期长、难度大且经济效益较低,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进行系统性地学习,掌握这些技艺的工匠年岁已高,导致技艺无法进行传承;现代生活和娱乐方式的冲击使得当下年轻人对民俗活动的兴趣降低,并且对活动背后的意义了解少之又少,由于一些民俗活动的传承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年轻一代人的关注,就更别说进行学习和传承了。

6.4. 资金短缺

1. 资金来源方面

一方面,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固定的分配结构,兼顾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尽管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对类似于龙潭古寨这样的包含文化遗产的村落给予了重视和采取了使其能够传承发展的措施,但是在资金方面依然有所欠缺,至少在全县的资金占比较少,难以满足对古寨的维修、宣传等方面的庞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古寨保护投资较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导致社会捐赠资金较少,对于追求短期回报的社会资本吸引力较弱,导致在政府资金短缺的同时也无法引入社会资金。

2. 资金使用方面

首先,龙潭古寨包括大量的古建筑、古文化等,在建筑修缮、文化传承、环境整治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古建筑的修缮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成本较高;其次,古寨的保护需要专业领域的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业余人士也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聘请专业人士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人才的稀缺导致这部分资金成为必要部分,进一步增大了资金压力;最后,由于近几年古寨的文旅行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为了给游客更好的体验,古寨在逐步完善一些基础设施,这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

7. 促进龙潭古寨存续与发展的策略

7.1.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首先,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前提,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合理布置旅游设施,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开发具有古寨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文旅品牌,比如古建筑观光游、传统手工艺体验等,让游客亲身感受古寨文化;其次,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规范旅游经营行为,打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具体来说应当对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旨在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给游客以舒心的体验,除此之外还需要倡导游客对古寨建筑、设施等的保护,做到文明参观,旨在减少文化遗产和古寨环境的人为破坏;最后,充分发挥社区力量,使旅游和社区相融合以实现古寨文旅融合最大化发展,充分发挥社区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让当地居民参与到古寨的规划、经营上来,鼓励当地居民开民宿、做饮食、农家乐等,笔者在进行调查时注意到一家名为“仡佬美食工坊”的由当地居民开设的小店,小店里售卖仡佬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食物,比如酥食、麻饼、油茶等,这种是值得古寨居民学习的,一方面向游客展现了仡佬族的传统美食,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自己的经济收入,两全其美。同时,应当加强对居民的教育和教导,提高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对古寨的环境、建筑的保护意识,像爱护自己家一样爱护古寨。所以社区应当发挥好自己的主体作用,为实现古寨的存续与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7.2.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首先,加强对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古寨中存有大量的文化遗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需要传承下去,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会、讲座等对年轻一代进行培训,培养其对古寨文化的认同感,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力,在学校教育中,将仡佬族文化融入课程,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教材的编写,让青少年从小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其次,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利用新媒体的超文本性和及时性进行宣传和教育,比如在互联网上发布关于龙潭古寨的短视频、纪录片,向大众展示龙潭古寨的风姿,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古寨文化,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兼具两种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手工艺品、文艺作品等;最后,和外界文化进行交流,加强龙潭古寨和其他类似古寨的交流学习,学习借鉴优秀的保护措施和经验,吸纳优秀的元素进行创新,促进古寨的繁荣与发展,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会等,推动文化的传播。

7.3.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首先,结合龙潭古寨目前发展的情况,制定全面且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保护目标,将古寨中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统一的保护体系,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其次,加大资金保护,政府应当加大对古寨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的保护资金,用于对古寨的修缮和保护,并且鼓励社会资本进行资金的投入,具体可采取鼓励式投入,如减少税收等,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文化一级保护专项资金的支持,使其在资金上得以充足的保障;最后,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寨的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并与可取的现代工艺进行配合,最大限度地保持古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

8. 结语

龙潭古寨是务川县的代表性文化遗产,是仡佬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在文化传承的视角下,其存续和发展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如何在机遇面前把握机会并且解决自身困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古寨未来的发展当中,应当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对于古寨面临的文化同化、商业化、建筑保护与现代化冲突、传承断层以及资金不足等,提出政策支持、文旅融合、人才培养、社区参与等针对性措施为其文化传承保驾护航,在合理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龙潭古寨继续迸发出自身独特的光彩,向全国、全世界展现仡佬风姿。龙潭古寨的保护与发展经验同时为类似古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为我国的古寨文化传承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惠子. 民族村寨景区化进程中饮食文化研究——以务川县龙潭古寨“三幺台”为例[J]. 旅游纵览, 2020(21): 139-141.
[2] 邹黎萍. “诗与远方”共在: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4, 29(3): 74-77.
[3] 杨增容.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文旅融合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财经大学, 2020.
[4] 刘晚莹. 基于文化景观转型视角的传统村落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5] 袁晓燕, 张建林. 仡佬族传统民居庭院特色研究——以务川龙潭村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2(7): 100-113.
[6] 吴芳梅. 融合与突破: 龙潭古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4(4): 39-46.
[7] 郎丽娜, 吴晓梅. 傩·傩戏·傩文化——仡佬族傩文化媒体化研究[J]. 红河学院学报, 2022, 20(5): 70-73.
[8] 袁礼辉. 仡佬族“三幺台”食俗的文化价值考察——以务川仡佬族“三幺台”食俗为例[J]. 兰台世界, 2011(17):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