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国科幻文学教学研究
A Study on Integrat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Teaching
DOI: 10.12677/ae.2025.158160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朱 丹: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中国科幻文学跨学科教学教学方法Moral Cultivation into Courses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摘要: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教学改革。中国科幻文学作为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价值的独特载体,其教学实践可以满足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科幻文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科技伦理意识及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潜在教育价值,指出了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思政元素挖掘表层化,文本解读工具性倾向明显,跨学科教学资源整合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主题–文本–实践”三维联动教学策略,为文科类课程落实“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目标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Cultivation into Courses”,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s undergoing a profound and comprehensive reform. As a unique vehicle which integrates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values,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combin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ith moral cultivation.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potential educational value of science fictio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innovative thinking, awareness of scientific-ethics, and national pride. We found that lacking of further reading, instrumental orientation, and inadequate integration are the main reasons which limit the “Moral Cultivation into Course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a “Theme—Text—Practice” interactive teaching strategy is proposed, offering a replicable pathway for liberal arts courses to achieve the trinity objective of “value shaping, competence cultivation, and knowledge teaching”.
文章引用:朱丹. 适应“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国科幻文学教学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8): 1501-150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605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一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全校所有专业课程的综合性教育教学。课程思政不是新增一门课程或课程群,而是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教育部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施五年来,不断强调各类课程需挖掘专业领域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程思政要求我们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等教育元素,而非生硬地说教[1]。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成为一大时代命题。

中国科幻文学作为当代文学与前沿科学交叉的典型场域,对于课程思政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文化自信”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科幻本土化叙事特征;其次,全球化语境下技术伦理议题日益复杂,中国科幻作品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最后,当代学生对沉浸式、交互性教学形式的需求显著提升,这种强烈需求恰好与科幻文学独特的叙事魅力不谋而合。2025年是《三体》获雨果奖十周年,也是中国科幻腾飞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一系列优秀中国科幻小说和电影引发全民热议,已形成兼具科学想象力与人文关怀的文本体系。这种文学形态天然蕴含科技伦理反思、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思政要素,为文科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创新路径。

本研究旨在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其一,如何突破传统文学教学中思政元素“贴标签”式的机械植入,构建科幻文本与核心价值观的自然联结;其二,探索数字化背景下教学策略的创新路径,通过科幻文学特有的未来叙事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国家战略需求的批判性思维,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课程思政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2. 课程思政与中国科幻文学

2.1. 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其本质在于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教学范式。邱伟光指出,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挖掘各门课程的价值意蕴,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顺利实现”[2],这种教育理念并非简单叠加政治说教,而是要求教师挖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伦理规范、文化基因与哲学思维,把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来看,课程思政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当下,高校教育必须回应技术伦理、生态环境、社会责任等一系列时代命题,培养具有历史唯物主义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从教学目标来看,课程思政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为根本导向,具体包含三个维度:价值观塑造,专业学科与思政元素的结合,能力培养。

首先是价值观的塑造。这里的价值不仅指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也包含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文化修养。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及仁爱之心。

其次是学科与思政元素的结合。我们需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如科学精神、法治观念、文化基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何红娟形象地将其称作“教育共同体”[3]

最后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课程思政不是“我说你听”,而是“我说你想”。我们要优先考虑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社会现象,明辨是非,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协作与创新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案例研讨等形式,强化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及创新实践能力。

2.2. 中国科幻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国科幻文学作为连接科技想象与人文思考的独特文本类型,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科学伦理,文化认同,创新思维。实际上,对于科幻文学创作者而言,“文学”往往只是表达其思想的一个中介而已,像刘慈欣这样的科幻巨匠往往游走于比“文学”更为深广的时空[4]。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科幻文学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所谓文学性大多是为其中心思想所服务的。因此,科幻文学更容易与我们当代的课程思政产生联系。

在科技伦理层面,中国科幻文学呈现出区别于西方同类作品的伦理关切。以《北京折叠》为例,其空间分层隐喻不仅揭示了技术发展可能加剧的社会不平等,更通过环卫工老刀穿越空间时的细节描写,引导读者思考技术伦理中的“人本主义”。这种叙事特征与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谐友好”“包容共享”等原则形成呼应,使学生在分析文本时能自然联想到一系列现实议题。当学生讨论《荒潮》中关于垃圾处理的问题时,往往能自发延伸至对粤港澳大湾区环保政策的讨论,表明科幻叙事已触发其社会责任意识。

在文化认同建构方面,科幻文学中“月球基地”“量子通信”等中国方案的文学呈现,强化了学生对科技强国的认知。此外,以科学为内核的科幻文学还可将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流浪地球》系列中“移山计划”为代表的叙事策略,将中国传统战略智慧与现代科技话语有机融合,通过对行星加速器等意象的符号化处理,既展现了中国科幻对“硬核”科技美学的追求,又包含了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重构,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思政案例。

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中国科幻文学特有的“未来性”[5]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动态载体。当前正值“元宇宙”概念爆发式发展时期,《三体》《流浪地球》等优秀科幻作品,作为对虚拟世界的文学预演,为学生理解数字身份、数据主权等前沿议题搭建了新的认知桥梁。通过课程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科幻故事中的思想实验转化为可操作的思辨训练,例如模拟人工智能立法听证会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技术变革的新思维。

从实施效果看,中国科幻文学的思政价值实现依赖于文本解读的深度转化。以《北京折叠》为例,表层阅读往往止步于学生对未来社会的好奇,通过引入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的概念,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未来经济法则与资本主义扩张逻辑的内在关联,进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 中国科幻文学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3.1. 当前中国科幻文学教学的主要模式

当前中国科幻文学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形成三种典型模式,其各自特征与实施效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适应性差异。这三种典型模式分别是文学史讲授模式、专题研讨模式、项目实践模式。

传统文学史讲授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该模式以线性时间轴组织教学内容,将《三体》《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经典作品按发表年代纳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框架。这种处理方式虽然能够清晰地让学生感受到科幻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但容易将科幻文本简化为技术奇观的文学注脚,导致科幻文学中的深层思政要素被弱化为背景知识。

另外一种是专题研讨模式。该模式正逐步在重点高校推广,它打破了科幻文学编年史教学的局限性,围绕“后人类伦理”“生态危机叙事”等主题重组教学资源。这种模式在激发课堂互动性方面成效显著,比如学生在分析《荒潮》中的科技殖民主义隐喻时,能主动关联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产业升级的现实案例。需要指出的是,该类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专题设置随意性强、不同模块间逻辑衔接松散等问题,比如将“元宇宙叙事”与“工业朋克美学”并置时往往缺乏必要的理论过渡,影响思政教育价值的全面释放。

最后一种模式我把它称为“项目实践模式”。这种模式颇具创新性,但普及率非常低,这是因为这种模式高度依赖教师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这种模式可以通过“科幻创意工作坊”“跨学科设计竞赛”等形式展开。比如,可以通过某个科幻故事世界观的设定,让学生合作完成未来虚拟社会的法律起草与危机应对方案,该过程自然融入对民主集中制、科技伦理审的思考。再比如,当学生模拟《三体》中面壁者与破壁人的博弈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博弈论与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使文学解读升华为战略思维训练。然而受限于师资跨学科素养不足,该项目设计目前仍停留在视频拍摄、写作等浅层实践,未能充分发挥其教学效果。

3.2. 教学实践中的思政教育缺失

当前中国科幻文学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缺失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课程育人的最终效果。在思政元素挖掘层面,普遍存在表层化与机械植入现象。学生和老师往往满足于社会主流对中国科幻作品的一般认知,比如提到《流浪地球》时就简单给作品标注“集体主义精神”,分析《北京折叠》时泛泛提及“社会公平”,未能深入解构文本中技术伦理与社会道德的深层关联。这种现象在科幻文学教学中表现为思政要素与专业知识的“物理混合”而非“化学反应”。教师对科幻文本的解读方法呈现出明显的工具性倾向,削弱了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效果。多数教学实践将科幻作品简化为科技概念的文学图解,忽视其作为批判工具的思想价值。

另一方面,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上存在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科幻文学涉及的量子物理、基因工程等前沿领域,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素养,但现实情况是文学教师对《超新星纪元》中的核聚变原理避而不谈,理工科教师又缺乏解析《三体》地缘政治隐喻的能力。这种割裂最终使得中国科幻作品在课程思政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 适应课程思政的中国科幻文学教学策略

4.1. 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整合

当前中国科幻文学教学在思政元素挖掘与整合方面存在显著的提升空间,亟需建立系统化、结构化的内容开发框架。从文学作品本体出发,中国科幻文学蕴含的思政资源可分为三个层次:在显性层面体现为对集体主义、家国情怀等核心价值观的直观呈现,如《流浪地球》中“饱和式救援”展现的牺牲精神;在隐性层面包含技术伦理、生态责任等现代性反思,典型的如《荒潮》中对电子废弃物跨境转移的批判;在创新层面则通过思想实验预演未来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如《超新星纪元》中对数字民主制度的文学想象。这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思政元素挖掘的立体矩阵,但现有教学往往止步于显性层面的简单提取,未能实现多层次元素的有效整合。

要想深度挖掘科幻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可以采用“主题–文本–实践”三维分析方法。以《北京折叠》为例,传统教学多聚焦于空间分层象征的社会不公,这种主题分析一旦停留在表面就很容易形成“假大空”的尴尬局面,不过是把原本计划的课程思政变成另一种教条式学习罢了。在文本层面上,《北京折叠》文本中老刀跨越空间时的细节描写隐含了个体尊严的诉求,通过解读文本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意识,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教学。最后在实践语境层面上,《北京折叠》可以直接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以及技术普惠性进行关联。当教师把“主题–文本–实践”连成一线时,便可形成从文学认知到价值认同的完整教学链条。

教师自身的理论功底,尤其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对于科幻文学思政教学至关重要。“异化”是马克思主义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概念,中国科幻通过本土化叙事,将科技与劳动异化问题锚定在集体生存、发展代价、文化身份等维度,既呼应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本质,亦折射当代中国对技术文明的辩证思考——科技是双刃剑,唯有回归自然,以人为本,才能避免异化悲剧。

4.2. 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的创新设计

教学方法创新需要突破传统文学课堂的单向灌输模式,构建“沉浸–思辨–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闭环。情境沉浸教学法通过教学技术将文本场景具象化,比如针对《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分组模拟出不同的宇宙文明,学生还可以通过扮演“面壁者”和“破壁人”角色沉浸式体验决定人类命运的战略决策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寓教于乐,当学生亲自融入到科幻剧情中时,会自发思考《三体》中“威慑博弈”与现实世界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关系,实现从情境体验到价值认知的自然过渡。

传统基于文本阅读的教学需升级为“文本解剖–理论透视–价值重构”的进阶训练。针对《北京折叠》的空间隐喻,可以设计分层次阅读任务:初级任务分析文本中的描写技法,中级任务运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解构折叠机制,高级任务则要求学生结合当代“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提出兼具效率与公平的技术治理方案。这种教学设计破解了传统解读中的工具性倾向,使文学分析成为社会伦理思辨的训练场。

评价体系的革新是保障思政元素有效落地的制度基础。传统以知识点掌握为主的考核方式难以评估学生价值观内化的程度,需设计多维度评价工具。以中国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为例,教师既要检验学生对天体物理学的理解(知识维度),还要测试学生在模拟情景中的团队协作意识(行为维度),更要分析学生课程论文中对人类命运体概念认知的深度(价值维度)。这种三维评价体系能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对思政元素的吸收程度,也为未来教学内容优化提供实证依据。

下面,我们以一节90分钟的课程为例,对课程创新进行具体实践展示:

第一阶段:文本解构(25分钟)

速读节选文本,用激光笔标注科幻设定与情节的关联点。关注叙事冲突,厘清故事的因果链:太阳氦闪危机→全球灾难→建立联合政府→实施流浪计划→民众怀疑科学→叛乱爆发

第二阶段:伦理思辨(35分钟)

生存方案辩论(20分钟)

角色分配:每组抽签扮演1种立场(地球派/飞船派/平民/科学家)

辩论题:当监测站数据显示太阳异常概率仅78%,是否应继续消耗全球资源推动地球?

辩论规则:2分钟立论→8分钟自由辩论→2分钟结辩

教师升华(15分钟)

第三阶段:创作迁移(25分钟)

末日生存设计(20分钟)

任务:设计《流浪时代地下城社区公约》

要求包含:资源分配规则,危机应对机制,精神文明条款

成果展示:每组1分钟核心条款陈述

教师结语(5分钟)

刘慈欣用“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浪漫构想,回应了中华文化对土地的眷恋。当我们在公约中写入“共享知识库”“跨代互助”时,正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象化实践——这便是科幻文学照进现实的精神力量。

5. 总结

科幻文学作为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独特载体,其教学价值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层面,更通过未来叙事为学生构建科技伦理意识与家国情怀提供了认知框架。事实证明,《三体》《北京折叠》等作品中的技术批判思维可以和现实价值观形成深层互文,这种特质使科幻文学成为文科课程落实“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目标的优质媒介。

“主题–文本–实践”的三维联动可以实现科幻文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通过建构经典科幻作品的思政主题图谱,可以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文本情境沉浸与批判性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科幻作品与现实的结合则促成了学生价值认知的内化。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高校英语公共课的中国故事话语建构研究”(x2wyC9248310)。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46.
[2]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7): 10-14.
[3] 何红娟.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 33(5): 60-64.
[4] 李杨. 《三体》与“文学” [J]. 当代文坛, 2020(2): 33-42.
[5] 王宁. 推想小说的世界性与未来性[J]. 当代外国文学, 2025, 46(1): 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