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心理资本研究的演进与趋势——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分析
Evolution and Trend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in the Last Five Years—A Cite Space-Based Visualization Analysis
DOI: 10.12677/ap.2025.15847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詹成曦*, 李艾霖, 范家乐, 王亮生#: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 成都;蓝浩杰, 黄昌宇: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心理资本文献计量学Cite Space干预研究本土化Psychological Capital Bibliometrics Cite Space Intervention Studies Localization
摘要: 本研究以“心理资本”为主题,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近五年(2020~2025年)的国内外文献,最终纳入2552篇中文文献和196篇英文文献。借助Cite 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探索心理资本领域的研究演进、热点主题及干预路径。结果发现:国内外研究呈现显著地域差异,中国以351篇发文量居全球首位,研究主题聚焦于职业群体(如护士、教师)心理资本、本土化量表开发及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分析,而国际研究更侧重理论模型构建(如A-HERO模型)与组织行为学视角的应用;关键词突现分析表明,国内研究前沿转向数字化转型、远程工作等新兴技术驱动的干预模式,而国际研究则关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此外,国内机构合作网络松散,跨文化比较研究不足。未来需加强技术赋能的本土化干预设计、长期效果追踪及跨学科合作,以推动心理资本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应用。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searched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of the past five years (2020~2025) through the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CNKI) and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database with the them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a total of 2552 articles in Chinese and 196 articles in English were finally included. With the help of Cite Space software for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combined with bibliometric methods, we explore the research evolution, hot topics and intervention pathways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with China ranking first in the world with 351 articles, and the research topics focus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occupational groups (e.g. nurses, teacher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ized scale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focuses more on theoretical model building (e.g. the A-HERO model) and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perspectives. Keyword emergence analyses show that the domestic research frontier is shifting towards emerging technology-driven intervention models such a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teleworking, whil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s focusing on the converg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ies. In addition, there is a loose network of cooperation among domestic institutions and insufficient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technology-enabled localized intervention design, long-term effect tracking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eory.
文章引用:詹成曦, 李艾霖, 蓝浩杰, 黄昌宇, 范家乐, 王亮生 (2025). 近五年心理资本研究的演进与趋势——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心理学进展, 15(8), 298-30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8477

1. 引言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 Cap)作为个体心理资源的整合性概念,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从内涵界定到多维拓展的过程。Luthans等人(2004)将其定义为“能够促进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状态”,强调其对组织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这一概念框架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三重理论根基之上(王雁飞,2007)。早期文献计量研究表明(卢翔宇等,2021),2010~2020年心理资本研究主要聚焦于四维模型的验证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联,而本土化理论拓展相对滞后。随着研究的深化,其核心要素从最初希望(Hope)、乐观(Optimism)、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和坚韧性(Resilience)的四维模型(Luthans et al., 2007a),逐步扩展至包含“真实性”的A-HERO五维模型(Sutton & Roemer, 2024),体现了概念边界的动态演进特征。

当前研究呈现多视角交叉融合的趋势:从学科视角看,组织行为学关注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与组织承诺的影响机制(仲理峰,2007),积极心理学则侧重其在个体心理韧性培育中的作用(Fredrickson, 2001);从方法论视角看,量表开发(柯江林等,2009)、干预实验(李红,2018)与跨文化比较(杨治良,2010)构成主要研究范式;从应用领域看,研究已从组织管理延伸至教育(王雁飞,2011)、心理健康(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等多个领域。最新元分析表明,心理资本干预的效应具有跨情境稳定性(Saeed et al., 2025),这为系统化干预机制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

尽管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仍存在三方面局限:其一,文化适配性问题突出,西方理论框架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下的适用性仍存争议,本土化研究虽提出事务型与人际型双因素结构(柯江林等,2009),但理论整合尚未完成(熊猛,叶一舵,2014);其二,研究方法存在失衡,质性研究与纵向追踪相对匮乏,导致机制解释深度不足;其三,干预研究呈现碎片化特征,缺乏基于动态发展视角的系统性模型。这些局限使得现有文献难以全面揭示该领域知识生产的整体图景。

在此背景下,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通过Cite Space软件对近五年中外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既能弥补传统文献综述在宏观趋势捕捉上的不足,又可系统解构研究热点的演进路径。相较于早期计量研究,本文强调三个分析维度:(1) 通过关键词突现检测识别领域前沿转向;(2) 通过共被引网络揭示理论融合趋势;(3) 通过地理分布图呈现跨文化研究格局。这种多维度分析有助于厘清心理资本研究的“知识DNA”,为后续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提供全景式参照框架。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本研究于2025年3月8日通过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计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限定为2020年10月~2025年3月。中文文献的检索主题词为“心理资本”,经过手动剔除明显与主题不符合的论文之后,以“refwork”格式导出,文献纳入Cite Space软件之后进行去重处理,最终得到2552篇中文文献。英文文献的检索主题词为“psychological capital”,文献语种为英文,来源限制为“Article”,将检索到的文献以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保存为纯文本文件。同样纳入Cite Space软件之后进行了去重处理,最终得到196篇英文文献。

2.2. 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Cite Space 6.3 R1进行可视化分析,时间跨度设置为2020~2025,节点类型依次设置为机构、作者、关键词,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选择Top 50 per slice修剪方式为Pathfinder与Pruning sliced。根据目的绘制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时间线图谱、突现词检测、机构合作网络图谱等,以探索心理资本相关领域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沿。

3. 研究主题细化与热点分析

3.1. 国内外发文趋势与地域分布

图1对比了2020~2025年间中英文心理资本研究的年度发文量。中文文献(2552篇)显著多于英文文献(196篇),且呈指数增长趋势,2023年后增速加快(年均增长率 > 15%);英文文献增长平缓,2025年达峰值54篇。这一趋势与前期研究形成鲜明对比。卢翔宇等(2021)统计显示,2010~2020年国内年均发文量增速仅为8.7% (总中文文献2388篇),而本研究揭示2020年后国内发文量激增(年均增长率 > 15%),总量达2552篇。可能的驱动因素包括“健康中国2030”政策推动、新冠疫情对心理健康议题的催化,以及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群体心理资本需求的凸显。与卢翔宇等(2021)的2010~2020年数据相比,中国英文文献的绝对优势持续扩大(351篇vs. 192篇)但也有可能是纳入标准差异导致,表明国内研究热度攀升;而英文文献增速放缓(年均增长约5%),可能反映国际领域进入成熟期。需注意的是,2025年数据为预测值(受数据库更新延迟影响)。总体而言,图1揭示了心理资本研究的地域差异及国内学术关注度的快速提升,为跨文化比较和本土化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表1统计了近五年心理资本研究的国家/地区发文量。表2统计了2010~2020的国外发文量情况。中国以351篇发文量居全球首位,远超第二名美国(101篇)和第三名澳大利亚(61篇)可能与国内积极心理学政策推动相关。与卢翔宇等(2021)的2010~2020年数据相比,中国发文量增长83% (从192篇至351篇),美国则略有下降(从104篇至101篇),体现中国在该领域的学术主导地位。新兴国家如沙特阿拉伯(22篇)首次进入前十,韩国(49篇)和日本(24篇)排名上升,可能与东亚心理健康议题受关注有关。欧美国家中,英国(54篇)和加拿大(24篇)表现稳定,但整体增速不及亚洲地区。数据表明,心理资本研究呈现全球化扩散趋势,中国依托政策支持和学科资源积累成为核心研究阵地,但国际合作仍需加强(如图7所示欧美合作网络密集而国内机构合作松散),以推动理论创新。

Figure 1. Number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publicatio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2020 to 2025

1. 2020~2025年中英文心理资本研究发文量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articles sent by country/reg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Source Wos)

1. 国际上各国/地区发文量对比情况(数据来源Wos)

序号

国家/地区

发文量

1

中国

351

2

美国

101

3

澳大利亚

61

4

英国

54

5

韩国

49

6

加拿大

24

7

日本

24

8

德国

23

9

沙特阿拉伯

22

Table 2. High-frequency keywords for 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ly from 2020 to 2025

2. 2020~2025年国际上心理资本研究高频关键词

序号

国家/地区

发文量

1

中国

192

2

美国

104

3

土耳其

42

4

韩国

34

5

印度

33

6

澳大利亚

31

7

南非

31

8

巴基斯坦

26

9

西班牙

24

3.2. 关键词共现与主题聚类

3.2.1. 高频关键词分析

表3表4分别是国际与国内心理资本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国际研究聚焦“psychological capital”(频次111)、“performance”(49)和“work engagement”(23),主题偏向组织行为学,强调心理资本对绩效和职业投入的影响。国内研究以“心理资本”(频次1554)为核心,高频词包括“大学生”(167)、“职业倦怠”(129)、“护士”(121)、和“中介效应”(中心性0.43),反映研究人群从学生向高压力职业扩展,且方法论更注重机制分析(如中介效应)。袁中清等(2023)针对护士群体开发的本土心理资本量表包含责任感、协作交流等职业特有维度,表明心理资本结构需结合行业特性进行适配性调整。对比发现,国内研究本土化特征显著(如关注护士和癌症患者群体),而国际研究更侧重普适性理论构建。此外,国内“社会支持”(频次105)等社会文化因素高频出现,呼应了中国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研究需求。

Table 3. High-frequency keywords for domestic 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from 2020 to 2025

3. 2020~2025年国内心理资本研究高频关键词

关键词

频次

中心性

psychological capital

111

0.00

performance

49

0.13

impact

44

0.09

resources

28

0.00

stress

24

0.05

work engagement

23

0.26

mental health

19

0.02

health

19

0.00

model

16

0.31

social capital

15

0.21

Table 4. High-frequency keywords of foreign 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from 2020 to 2025

4. 2020~2025年国外心理资本研究高频关键词

关键词

频次

中介中心性

心理资本

1554

0.08

大学生

167

0.15

积极心理资本

166

0.12

职业倦怠

129

0.26

护士

121

0.06

影响因素

116

0.16

工作投入

110

0.02

社会支持

105

0.00

中介效应

95

0.43

主观幸福感

78

0.03

3.2.2. 关键词共现图谱解析

图2是通过Cite Space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揭示了心理资本研究的主题结构。国内图谱以“心理资本”为核心节点,与“职业倦怠”“中介效应”形成强连接(模块化Q = 0.532),表明研究主题向医护人员等职业群体延伸,且机制分析成为主流。卢翔宇等(2021)曾指出,2010~2020年国内研究集中于教师、护士等群体,但多依赖西方量表且缺乏机制深度。国外图谱中,“psychological capital”与“performance”“work engagement”紧密关联,反映组织行为学视角的主导地位。对比可见,国内外更关注实践应用(如干预路径),而国际研究侧重理论验证(如模型构建)。此外,国内图谱中出现“数字化转型”“远程工作”等新兴节点,凸显技术变革对研究热点的动态影响。

Figure 2. Domestic and foreign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ping

2. 国内外关键词共现图谱

3.2.3. 主题聚类与演化路径

Cite Space的突发性探测功能可以对短期内发生变化较大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并能够将该关键词的开始与结束时间跨度进行展示(李娜,2018)。将burstness面板的minimum duration分别调到0.7和0.8,得到国外心理资本研究文献13个、国内16个心理资本研究突发增加的关键词(见图3)。深色段表示该关键词在开始年与结束年这一段时间内急速增加。同一段时间内关键词突现强度越大,则表明其反映的内容越重要。在2020到2023期间,国际上关键词“predictors (1.87)”“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1.25)”“model (1.07)”“support (1.04)”等的激增性比较强,国内关键词“社交焦虑(2.91)”“生计成本(2.68)”“心理韧性(2.36)”“幼儿园教师(2.01)”“组织认同(1.95)”“护士(1.95)”“学生(1.95)”“干预研究(1.79)”等激增性比较强。从关键词激增上看,国际上侧重模型和理论研究,而国内开始重视高压力职业和干预研究了,和2020年前相比,国内对心理资本的研究越来越本土化了。从整体来看,国内外心理资本研究的前沿领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职业群体,而国际研究更倾向于理论模型的完善。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加强跨文化比较,探索心理资本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适用性,并结合人工智能、数字化工具等新兴技术,推动心理资本的干预和实践应用。

图4通过聚类分析将国内心理资本研究划分为三大主题:职业群体心理资本、干预路径及跨文化量表开发。聚类模块化指标(Q > 0.3)表明结构清晰,但子主题间交叉较少,例如“数字化转型”与“本土化量表”未形成强关联。未来需加强跨聚类整合,探索技术驱动与文化适应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以回应社会需求与学术创新的双重挑战。

Figure 3. Knowledge map of the frontier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in China and abroad

3. 国内外心理资本研究前沿知识图谱

Figure 4. Clustering of keywords for domestic 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4. 国内心理资本研究关键词聚类图

3.3. 合作网络分析

图5通过节点与连线展示了作者合作网络。国内网络密度较低(0.0065),核心作者如卢翔宇的合作局限于校内团队,跨机构合作匮乏,可能制约理论创新。国外网络则呈现较密集的合作集群(如欧美学者),反映成熟的学术交流机制。数据表明,国内心理资本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合作生态,需通过国际联合课题或跨学科平台加强协同,以提升研究深度与影响力。

Figure 5. Mapping of author co-operation network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institutions

5. 国内外机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4. 讨论

4.1. 热点领域和前沿趋势

本研究基于近五年国内外心理资本文献的计量分析,揭示了该领域研究的多元发展趋势。国内研究逐步从单纯的个体层面拓展至组织层面,不仅关注医护人员、教师、数字化平台等高压职业群体,还重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资本及其对职业倦怠、组织承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本土化测量工具不断完善,如针对集体主义文化特点补充的心理资本维度,反映出文化背景在心理资本结构构建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国际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模型的构建和理论框架的完善,探讨心理资本在工作绩效、工作敬业度及组织韧性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国外学者开始探索诸如正念训练、认知行为干预、教练技术以及基于虚拟现实的干预模式,尝试借助新技术赋能心理资本干预,推动其在远程办公和智能工作环境中的应用。

4.2. 干预现状和路径

4.2.1. 国外心理资本干预研究

国外心理资本干预研究起步较早,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与实践路径。例如,Luthans等(2007b)提出了基于训练的心理资本干预(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 PCI),通过1~3天的短期训练,旨在增强个体的希望、乐观、自我效能感和韧性,进而提高工作绩效和幸福感。Luthans等人(2007b)提出的心理资本干预(PCI)模型已在西方样本中验证有效性,而Dello Russo与Stoykova (2015)的跨文化研究表明,该模型通过适应性调整后,在欧洲文化背景下仍能显著提升个体的希望、自我效能感等维度,进一步验证了其理论的可迁移性。研究显示,此类短期干预不仅能显著提升个体心理资本水平,其效果在半年至一年内亦能保持稳定。此外,一些国外研究也在探索正念训练、认知行为干预和教练技术等多种干预模式,并尝试利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智能化的干预工具,以期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实现个性化心理资本训练。近期研究表明,针对老年员工的在线心理资本干预(如小组工作坊)能显著提升其心理资本水平、情感平衡及生活满意度,同时降低抑郁症状(Mockallo et al., 2025),这为特殊群体(如老龄员工)的干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4.2.2. 国内心理资本干预研究

国内心理资本干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关注度逐步上升,并取得一定成效。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在大五人格特质和情绪智力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尤其是在教师群体中,心理资本的提升显著增强了其职业幸福感(Zewude et al., 2024)。如李斌等(2014)所述,组织支持与变革型领导行为显著提升员工心理资本水平,印证了Luthans团队(2007b)提出的PCI干预模型的有效性。吴伟炯等(2012)基于中小学教师的实证研究表明,人际型心理资本(如感恩、利他)通过缓解职业倦怠间接提升工作满意度,凸显了本土化干预需融合社会文化因素。此外,高校教师群体的干预研究也显示出积极成效。刘春华(2014)通过构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模型,并结合量表构建与实验验证,不仅证明了个体导向型与组织导向型干预措施在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有效性,也为高校教师的职业健康管理提供了实证支持。杨盈,包陶迅(2015)通过随机对照实验证明,生命教育主题的团体辅导显著提升了大学生心理资本总分及自我效能、韧性等维度得分,表明本土化干预方案在特定群体中的有效性。研究者在大学生、企业员工和医护人员等群体中展开实践探索。国内干预研究不仅关注职业群体,也逐渐延伸至特殊人群。例如,针对离婚女性群体的干预实验表明,心理资本训练能显著缓解其情绪困扰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Varghaei, 2015),这体现了心理资本干预在社会支持薄弱群体中的潜在价值。李红(2018)基于团体辅导提出的心理资本干预方案,通过正向反馈、积极情绪训练及目标设定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干预对象的心理资本水平。赵涵(2013)通过为期8周的团体干预实验证明,针对大学生设计的心理资本训练方案能显著提升低水平群体的自我效能、韧性和乐观维度,且非独生子女的干预效果更显著,这为本土化干预设计提供了群体特异性证据。与此同时,国内研究也在尝试将心理资本干预与组织管理实践相结合,在医疗领域,基于网络的积极心理干预显著改善了胃癌化疗患者的情绪状态、心理资本及生存质量(Yu & Zhao, 2024),表明心理资本干预在慢性病群体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以及利用领导力发展项目、团队建设活动等方式,以期在提升个体心理资本的同时,增强组织整体的竞争力。然而,目前国内干预研究多采用短期实验设计,长期干预效果及跨文化适应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和深入探索。

4.2.3. 国内外对比

综上,心理资本干预研究在国内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国外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短期集中训练为主的干预模式,通常在一到三天内通过系统训练来提升个人的积极心理品质。近年来,国外研究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于心理干预,同时也关注到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

相比之下,国内的心理资本干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国研究者更注重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干预方案,比如强调人际关系中的感恩、互助等品质。在研究对象上,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医护人员等职业群体以及大学生,近年来也开始关注一些特殊人群的需求。在实践应用方面,国内更注重将心理资本建设与组织管理相结合,探索出了不少具有本土特色的干预方法。

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外更注重长期效果的跟踪评估,而国内目前仍以短期干预研究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研究在针对不同人群特点设计个性化方案方面做得比较细致。总体而言,国外研究在理论体系和技术应用上更为成熟,而国内研究则在文化适应性和实践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未来国内研究需要在长期效果评估、技术创新等方面继续深化,同时也要加强跨文化比较研究,以推动心理资本干预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4.2.4. 未来干预研究路径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未来的心理资本干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技术驱动的干预模式: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智能化、个性化的心理资本训练工具,例如,基于AI辅助协作绘画的干预系统(He & Liu, 2023)通过艺术表达与深度学习结合,为心理资本提升提供了创新路径。(2) 长效干预机制:王心亮(2024)强调,需结合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个性化干预工具,同时建立长期追踪机制以验证干预效果的持续性,这与国际前沿的技术赋能趋势高度契合。当前干预多为短期实验,未来应探索长期训练或习惯培养机制,以确保心理资本提升的持续性和稳定性。(3) 跨文化干预研究:柯江林等(2009)Luthans团队(2007b)的对比研究表明,西方心理资本量表在中国样本中效度偏低,提示需开发兼顾文化普适性与特殊性的测量工具。近年来,心理资本测量工具的研究不断深化,Dudasova等(2024)对复合心理资本量表(CPC-12)的修订进一步验证了其跨文化适用性,为心理资本的量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结合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开发适用于各文化群体的干预方案,如探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对干预效果的调节作用,并据此优化干预策略。(4) 组织层面的干预应用:研究表明,变革型和指导型领导风格通过员工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显著提升了组织韧性,特别是在危机情境下(Njaramba & Olukuru, 2025)。这为组织层面的心理资本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个体干预之外,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力培训、团队建设等手段,在组织层面整体提升心理资本,从而增强组织韧性和竞争优势。

5. 结论

通过对近五年国内外心理资本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 国内外心理资本研究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国外研究在理论模型完善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重点关注数字化干预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国内研究则在发文数量、本土化量表和职业群体应用方面表现突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向。(2) 当前心理资本研究的主要关注领域:研究热点集中在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工作绩效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探索,干预方式正从传统短期训练逐步转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型干预模式。(3) 心理资本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国内研究存在学术机构间合作不足、跨文化适应性研究欠缺等问题,国际研究在理论本土化应用方面仍需加强,这些因素制约着研究质量的提升。(4) 未来心理资本研究的发展方向:需要重点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个性化干预中的应用,加强长期追踪研究和跨文化比较,同时深化组织层面心理资本提升机制的探索,为个体发展和组织建设提供支持。

基金项目

受西南民族大学2025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柯江林, 孙健敏, 李永瑞(2009). 心理资本: 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 心理学报, 41(9), 875-888.
[2] 李斌, 马红宇, 郭永玉(2014). 心理资本作用机制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心理研究, 7(6), 53-63.
[3] 李红(2018). 心理资本干预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应用心理学, 24(2), 165-179.
[4] 李娜(2018). 国内阅读推广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 77-86.
[5] 刘春华(2014).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
[6] 卢翔宇, 尚东旭, 王霜霜, 王鑫鑫, 郭玉芳(2021). 基于Cite Space的国内外心理资本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心理月刊, 16(21), 5-9.
[7] 王心亮(2024).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的干预策略研究. 甘肃高师学报, 29(4), 115-118.
[8] 王雁飞(2007). 心理资本: 理论、测量与应用. 心理科学进展, 15(3), 618-623.
[9] 王雁飞(2011).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报, 43(4), 561-569.
[10] 吴伟炯, 刘毅, 卢红, 谢雪仙(2012). 本土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学报, 44(10), 1349-1370.
[11] 熊猛, 叶一舵(2014). 心理资本: 理论、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 84-93.
[12] 杨盈, 包陶迅(2015).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36(12), 1830-1832+1835.
[13] 杨治良(2010).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4] 袁中清, 王佳琳, 金曼, 滕梅, 何洪(2023). 护士心理资本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中华护理杂志, 58(1), 74-80.
[15] 赵涵(2013). 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16] 仲理峰(2007). 心理资本与员工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6), 15-22.
[17] Dello Russo, S., & Stoykova, P. (2015).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 (PCI):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26, 329-347.
https://doi.org/10.1002/hrdq.21212
[18] Dudasova, L., Prochazka, J., Vaculik, M., & Lorenz, T. (2024). Measuring Psychological Capital: Revision of the Compou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Scale (CPC-12). PLOS ONE, 16, e0247114.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47114
[19]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6.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6.3.218
[20] He, Y. Q., & Liu, D. R. (2023). Construction of AI-Assisted Collaborative Painting-Based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 System. Academic Journal of Computing & Information Science, 6, 52-59.
[21] Luthans, F., Avolio, B. J., & Avey, C. M. (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 47(1), 45-50.
https://doi.org/10.1016/j.bushor.2003.11.007
[22] Luthans, F., Avolio, B. J., Avey, J. B., & Norman, S. M. (2007a).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60, 541-572.
https://doi.org/10.1111/j.1744-6570.2007.00083.x
[23] Luthans, F., Youssef, C. M., & Avolio, B. J. (2007b).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4] Mockallo, Z., Stachura-Krzyształowicz, A., & Kapica, Ł. (2025). An Online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Well-Being in Ageing Employees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Acta Psychologica, 254, Article 104826.
https://doi.org/10.1016/j.actpsy.2025.104826
[25] Njaramba, F., & Olukuru, J. (2025). Surviving a Crisis: A Multilevel Model of Leadership Styles,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PLOS ONE, 20, e0318515.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318515
[26] Saeed, L., Ramirez-Perez, M., Bohle, P., & Martin, A. (2025). 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tervention Programmers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 Post-Intervention and Longer-Term Effects. Personnel Review, 54, 106-129.
[27]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5.1.5
[28] Sutton, A., & Roemer, A. (2024). A-HERO: Integrating Authenticity into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 9, 1059-1081.
https://doi.org/10.1007/s41042-024-00171-4
[29] Varghaei, S. (2015).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 on Mental Welfare of Divorced Wom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 62-72.
[30] Yu, Y. X., & Zhao, D. (2024). Impact of Web-Base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Emotion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Quality of Life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on Chemotherapy.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12, 5877-5884.
https://doi.org/10.12998/wjcc.v12.i26.5877
[31] Zewude, G. T., Mesfin, Y., Sadouki, F., Ayele, A. G., Goraw, S., Segon, T. et al. (2024). A Serial Mediation Model of Big 5 Personality Trai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as Predictor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Well-Being. Acta Psychologica, 250, Article 104500.
https://doi.org/10.1016/j.actpsy.2024.10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