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
摘要: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同时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中医将其归属于“痞满”“胃痞”“胃痛”“嘈杂”“吞酸”等范畴,其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致使气滞、湿阻、血瘀、浊毒等病理因素的产生。现代中医在治疗这类疾病通常使用中药、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在改善临床症状、修复胃黏膜屏障及调节肠道菌群等方面疗效显著,本文梳理了CNAG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策略,为临床提供参考。
Abstract: 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 is a type of chronic gastritis characterized by chronic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predominantly composed of lymphocytes and plasma cells, without accompanying atrophic changes in the gastric mucos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falls under the categories of pi man fullness, wei pi gastric distension, wei tong stomach pain, cao za gastric upset, and tun suan acid regurgitation. Its pathogenesis is rooted in spleen-stomach weakness, leading to impaired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which subsequently generates path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qi stagnation, dampness obstruction, blood stasis, and turbid toxins.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mploys characteristic therapies such as herbal medicine, acupuncture, Artemisia argyi moxibustion, and acupoint application, demonstrating significant efficacy in improving clinical symptoms, repairing the gastric mucosal barrier, and regulating intestinal flora.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iology, pathogene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CNAG to provide clinical references.
文章引用:徐家钰, 阳正国.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J]. 中医学, 2025, 14(8): 3572-3577.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8525

1. 引言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也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 CNAG),近年来临床上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消化系统的危重病都是在此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胀满、嗳气、反酸、恶心、烧心、食欲减退等临床表现。西医为阻碍该病的发生发展大多采用四联疗法的短期方案,但在临床的应用过程中,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的提高。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治疗该病是否有着不一样的临床疗效和特点?通过对近几年的相关中医研究文献的剖析,现将整合归纳结论撰写综述如下,希望给诸位学者带来中医的一些启发及有价值的讨论和贡献。

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名

根据CNAG的症状、体征可以将其归属于中医的“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黄帝内经·素问》云:“太阳之盛……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内生心痛其实就是胃痛,因感受寒邪,内伤于胃,故疼痛,因疼痛部位靠近心脏,所以古人记载为心痛,其实是胃痛。《灵枢·胀论篇》中“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所描述的症状与CNAG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张仲景在《伤寒论》云:“心下满而硬痛……为结胸……但满而不痛……为痞。”根据其表现,取名为“痞”,现代称之为“痞满”。《外台秘要·心痛方》中将心痛与胃痛进行辨别,如“气虚逆乘心而痛……谓之胃心痛也”,指出了胃痛虽与心痛的位置相近,但主要在胃,故而提出“胃心痛”一名。“嘈杂”一名首见于《丹溪心法》,如曰:“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从诸多医家经典中可见,CNAG与中医的“内生心痛”“胃痛”“痞满”“嘈杂”等中医病名的症状描述高度符合。

3.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CNAG的病因复杂,大体可分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本病的病机多属本虚标实,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湿阻、血瘀等为标。因此,CNAG可以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1]

3.1. 古代医家论述

古代各医家都对CNAG的病因病机有自己的论述。《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胃肠……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明确指出人受寒后,因寒性收引致使胃络拘急作痛。《脾胃论》中进一步阐述了“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胃损脾。”强调外感六淫皆可损伤脾胃,尤其是寒、湿二邪对脾胃功能影响最大,寒凝则气滞,湿阻则碍脾,脾胃气滞,运化无力,则脾不升清,胃不降浊。《素问·痹证篇》“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揭示脾胃病多由饮食不当所致。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也指出:“如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藏寒生满病”寒凉之品吃多了易损伤脾胃阳气,阳虚则寒,胃中寒,胃动力不足易腹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首次提及胃病与肝脏之间关系密切,肝脏条达之性被郁,气结于内,内伤脾胃,致使胃痛不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阐明肝失疏泄可致胃气壅滞。《金匮要略》中也强调“四季脾旺不受邪。”明确表明胃强脾健,脾胃才不易受外邪侵扰而致病,脾胃虚弱是脾胃病的根本原因。

3.2. 现代研究

近年来,通过运用现代基因技术、代谢组学等技术与中医辨证分型相结合,CNAG的中医理论依据有了微观层面的科学解释。学者程晶晶[2]在对700例CNAG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脾胃虚弱兼肝气郁结的患者最多,女性多以肝胃不和为主,男性多以脾胃湿热和胃络瘀阻为主。乔艳[3]等学者通过分析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与中医证型的联系,发现Hp感染的CNAG患者中以脾胃湿热型和脾胃虚弱型多见,胃镜下黏膜偏白者多属于脾胃虚弱证,可透见血管者多属于胃阴不足证,黏膜较为粗糙且有增生者,多属于胃络瘀阻证,炎症患者多见于脾胃虚弱证和脾胃湿热证。党中勤[4]等人通过对比各证型的胃黏膜组织得出结论,Hp和bcl-2表达率与脾胃湿热型呈正相关,与肝胃不和型呈负相关;Fas的表达率与脾胃湿热型呈正相关,与肝胃不和型呈负相关。苏春娇团队[5]观察发现,CNAG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反过来,焦虑抑郁的情绪也会影响CNAG的临床症状及胃黏膜情况,这与中医的肝胃不和证高度相似。郭娟团队[6]对231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分析,发现焦虑抑郁的情绪会促进胃泌素的分泌,胃窦腺体分泌胃泌素,从而促进胃酸的分泌,加重反酸等临床表现。分析可能是因为情感中枢与消化、内分泌系统中枢同位于丘脑相近的部位,故而情感的变化会影响胃肠道功能与分泌,反之亦然。曹乾安团队[7]对比CANG患者与健康人力敏腧穴发现CANG患者的痛阈值显著低于健康人,表明疾病状态下腧穴的病理变化情况,为临床针灸取穴提供了指导意义。

4.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CNAG具有独特的优势。脾胃虚弱为本,气滞、湿阻、血瘀等为标是中医对CNAG的病机认识,治疗时可分别从“虚”、“郁”、“湿”三方面进行辨治,治以补火生土、疏肝和胃、温阳健脾、清热化湿[8]。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纳运相协,才能使人体气血充沛。若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化生无源,则出现全身乏力、消瘦等症状。黄洁春等人[9]观察发现黄芪建中汤可以有效改善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表现,降低Hp阳性率。脾胃乃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肝主疏泄,调畅一身气机,促进脾胃升降相因。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司,则脾胃运化无权而生郁滞,中焦气机不畅,则出现胃部痞满、胀痛等症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载:“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该证型有很多经典方,如柴胡疏肝散、木香顺气散、四逆散等,旨在平肝和胃,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胃主容纳腐熟水谷,若人喜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生活习惯不规律,都易导致湿热之邪内生。湿热蕴于中焦,阻滞气机,则出现胃胀、口中黏腻等症状。《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经方,具有和胃降逆、清热利湿的功效。

治疗CNAG还经常用到针刺、艾灸、穴位敷贴等疗法。研究发现,艾灸燃烧时产生的近红外线具有强穿透能力,还可促进机体产生抗氧化物质,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10]。此外,艾灸还可促进胃肠血液循环,加速胃肠道蠕动,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胃肠黏膜,提高免疫力,抑制炎性反应,延缓癌变等作用有效改善机体症状[11]-[13]。李雨宜等人[14]通过观察针刺对肠神经系统-Cajal间质细胞–平滑肌细胞(ENS-ICC-SMC)功能网络的调节作用,发现针刺可以刺激迷走神经,激活脑肠轴,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恢复胃肠蠕动,调节胃肠菌群平衡,从而达到保护胃黏膜,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纠正实验室指标是针刺治疗CNAG的另一生理机制[15]-[17]。中医外治法多种多样,在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具有独特的优势,不良反应少,具有极大的治疗潜力。

5. 西医研究

CNAG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是目前认为CNAG最常见的病因。此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吸烟、嗜酒、中毒、年龄等均可导致CNAG的发生发展。

5.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主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18]。CNAG在临床上多为无症状患者,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或胀满不适、嗳气、恶心、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多种研究表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前期,如没有进行正规有效的治疗,可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发生肠上皮化生、细胞癌变,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因此及时发现并治疗CNAG是降低胃癌风险的有效措施[19]

5.2.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

多种研究发现,Hp利用鞭毛在胃内活动,既可以寻找营养物质以维系定植生长繁殖,也可以躲避胃酸的腐蚀和有毒物质的损害。Hp分泌的多种外膜蛋白(OMPs)具有破坏胃黏膜,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影响胃上皮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导致胃内炎症的发生。除了外膜蛋白外,毒力因子也是破坏胃黏膜组织,诱导炎症反应的重要元凶。如细胞毒素(CagA)、空泡化毒素(VacA)等,可以破坏宿主细胞DNA,促进细胞恶性增殖与凋亡坏死。此外,其外部形成的生物膜具有强大的附着力,是Hp在胃内定植的重要因素之一,Hp不仅可以利用生物膜躲避胃酸的腐蚀、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抗菌药物的作用,还可以通过细菌的分散脱落等活动扩大感染范围[20]-[24]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复杂,可通过多种因素改变胃内pH,在胃内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诱导人体大量分泌炎症因子,破坏胃黏膜组织,促进细胞的恶性繁殖和正常细胞的凋亡,使健康的人体内环境发生炎症改变,进而导致癌变的发生与发展。

6. 西医治疗

西医认为Hp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病因。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初期,若未加干预或治疗不当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而来,甚至可能发生肠化生改变、上皮内瘤变等改变,进而发展为胃癌。因此及时有效去除病因,抑制胃内炎症反应,保护胃黏膜是治疗慢性胃炎,减少胃癌发生的重要手段[25]。去除病因主要指根除Hp感染,即四联疗法,2种抗菌药物 + 抑酸剂 + 铋剂。抗菌药物可以抑制蛋白质合成或遗传物质的复制,从而杀死细菌。质子泵抑制剂作为抑酸剂,能够抑制胃壁细胞的质子泵活性,进而抑制胃酸的分泌,中断Hp的休眠状态,降低Hp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铋剂在抑制Hp的生物活性的同时形成黏膜保护层,防止胃黏膜继续受损[26]

7. 中西医联合治疗

现在多种研究将中西医联合使用治疗CNAG,观察发现联合运用具有降低Hp的耐药性,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低等多种优点。王冬[27]等人的临床研究证明中西医联合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降低炎症因子的释放,促进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对胃黏膜的伤害,保护胃黏膜。姬建军在临床通过对比半夏泻心汤联合常规西药与常规西药的临床疗效发现,中西联合治疗CNAG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28]。母相聪在观察黄芪建中汤联合四联疗法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时发现,中西医联合应用具有促进胃肠道血液循环,增加胃黏膜上皮细胞活性,从而缓解胃痛,加速黏膜愈合的效果[29]

8. 小结

中医治疗CNAG强调整体调理,通过整体调节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等方面,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从根本入手,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强调在消除病症的同时,注重病因的调理,充分发挥个体化以及中医内外治疗法等综合治疗的优势。联合西医治疗后,不仅保留了西医对Hp的灭杀作用,而且发挥了中医治疗副作用较小,安全性更高,疗效稳定,不易复发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中医治疗在CNAG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临床上深受患者的喜爱,被众多患者选择。然而中医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述,其具体活性成分与体内代谢路径的明确性落后于西药单靶点研究,主观经验仍是现在中医主要的诊断和用药依据,影响疗效的可重复性。未来可以建立网络药理学技术解析复方作用靶点,深化循证研究、创新技术整合,让中医治疗机制更透明化,治疗标准更客观。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唐旭东, 王凤云, 张声生, 等. 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8): 3613-3618.
[2] 程晶晶.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烟台: 滨州医学院, 2016.
[3] 乔艳, 房玲, 杨惠卿, 等.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相关性分析[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0(3): 26-29.
[4] 党中勤, 李鲜, 牛学恩, 等. 慢性浅表性胃炎细胞凋亡基因表达与部分证型logistic回归分析[C]//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Digestive Endoscopy), 香港消化内镜学会(Hong Kong Society of Digestive Endos-copy). 第九届国际治疗内镜和消化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8: 2.
[5] 苏春娇, 吴媛媛. 焦虑抑郁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消化道症状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4, 51(6): 1931-1933.
[6] 郭娟, 李侃, 汪照函, 等. 慢性胃炎中焦虑抑郁和胃功能关系的研究[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4, 42(4): 351-353, 385.
[7] 曹乾安, 章海凤, 董志威, 等.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力敏腧穴阈值的测定[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 38(8): 3951-3953.
[8] 孔祥坤, 白玉昊. 经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3, 55(1): 87-89.
[9] 黄洁春, 熊苗.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J]. 中药材, 2022, 45(4): 986-988.
[10] 张玉莹, 黄丽霞, 杨佃会. 腹部十字灸联合针刺治疗肝胃气滞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0例[J]. 中国针灸, 2022, 42(4): 471-472.
[11] 宋亚芳, 张晓梅, 蒋诗媛, 等. 从肠道菌群探讨艾灸“足三里” “肝俞”穴抑制裸鼠结肠癌细胞肝转移机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4, 26(12): 3118-3126.
[12] 徐秀梅, 汪晓娟, 赵慧, 等. 艾灸“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动力及胃黏膜黏蛋白表达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24, 40(9): 66-74.
[13] 张嘉程, 朱文静, 王晓宇, 等.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 世界中医药, 2024, 19(19): 3039-3044.
[14] 李雨宜, 杨钰涛, 柳熠玲, 等. 针刺介导HCN通道调节胃肠道ENS-ICC-SMC功能网络的机制探析[J/OL]. 中医药信息, 1-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194.R.20250205.0922.002.html, 2025-03-14.
[15] 张昕玥, 石佳添, 吴焕淦, 等.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J/OL]. 上海针灸杂志, 1-8.
https://doi.org/10.13460/j.issn.1005-0957.2024.13.4029, 2025-03-14.
[16] 张贝贝, 崔耀辉, 常陆春, 等. 连芩化湿方联合针刺治疗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观察[J/OL]. 中华中医药学刊, 1-1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46.R.20250311.2049.028.html, 2025-03-14.
[17] 郭品一. 脾胃经取穴与特定穴配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差异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4.
[18] 李军祥, 陈誩, 胡玲, 等.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8, 26(1): 1-8.
[19] Liu, Q., Tang, J., Chen, S., Hu, S., Shen, C., Xiang, J., et al. (2022) Berberine for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ulti-Step Actions on the Correa’s Cascade Underlie Its Therapeutic Effects.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184, Article ID: 106440.
https://doi.org/10.1016/j.phrs.2022.106440
[20] Fagoonee, S. and Pellicano, R. (2019) Helicobacter pylori: Molecular Basis for Colonization and Survival in Gastric Environment and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A Short Review. Infectious Diseases, 51, 399-408.
https://doi.org/10.1080/23744235.2019.1588472
[21] Yang, H., Wang, L., Zhang, M. and Hu, B. (2023) The Role of Adhesion in Helicobacter pylori Persistent Colonization. Current Microbiology, 80, Article No. 185.
https://doi.org/10.1007/s00284-023-03264-6
[22] 赵明明, 董莉真, 贾子超, 等. 幽门螺杆菌定植因子的作用机制[J/OL].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1-8.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76.R.20250226.1333.002.html, 2025-03-13.
[23] 王航宇, 刘琳琳, 向淼, 等.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多角度分析: 毒力因子及外泌体[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24, 33(2): 170-175.
[24] 沈成, 李昌平.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临床医学, 2021, 47(5): 394-397.
[25] 房静远, 杜奕奇, 刘文忠, 等.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 上海) [J]. 胃肠病学, 2017, 22(11): 670-687.
[26] 文睿, 程天恒, 王妮涵, 等. 幽门螺杆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2024, 59(18): 1695-1704.
[27] 王冬, 唐伟. 黄连汤合柴龙逆萎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25, 57(1): 6-11.
[28] 姬建军.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 内蒙古中医药, 2022, 41(4): 26-27.
[29] 母相聪, 李寿庆, 康志强. 黄芪建中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效果分析[J]. 大医生, 2024, 9(19): 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