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邪伏肺”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证候演变规律——基于200例患儿的横断面调查
Discussion on the Evolution of Syndromes of Cough Variant Asthma in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ind Pathogen Invading the Lungs” —Based on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200 Children
DOI: 10.12677/tcm.2025.148527, PDF, HTML, XML,   
作者: 马传贞: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儿一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张 静: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儿四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关键词: 风邪伏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证候演变横断面调查中医辨证Wind Pathogen Invading the Lungs Cough Variant Asthma in Children Syndrome Evolution Cross-Sectional Surve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摘要: 通过对20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进行横断面调查,探讨基于“风邪伏肺”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显示,患儿初期以风邪犯肺证为主(77.6%),随病程进展,4~6个月风痰阻肺证占比达62.5%,后期肺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占比逐渐升高。研究表明,该病证候演变呈现从风邪犯肺到风痰阻肺,再到肺脾肾亏虚的规律,“风邪伏肺”是重要病机。此结果可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提高治疗针对性。
Abstract: Through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200 children with cough variant asthma, the syndrome evolution pattern based on “wind pathogen invading the lungs” was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disease, the syndrome of wind pathogen invading the lung was predominant (77.6%). As the disease progressed, the proportion of wind-phlegm obstructing the lung reached 62.5% within 4 to 6 months. In the later stage, the proportions of lung-spleen qi deficiency syndrome and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gradually increased.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syndrome of this disease follows a pattern from wind pathogen invading the lungs to wind-phlegm blocking the lungs, and then to deficiency of the lungs, spleen and kidneys. “Wind pathogen subduing the lungs” is an important pathogenesis. This result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of treatment.
文章引用:马传贞, 张静. 从“风邪伏肺”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证候演变规律——基于200例患儿的横断面调查[J]. 中医学, 2025, 14(8): 3586-3591.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8527

1. 引言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儿科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以持续性干咳为主要特征,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遇冷空气、运动等因素易加重。该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不仅影响患儿的睡眠、生长发育,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现代医学多采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治疗,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且停药后复发率较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

中医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认识历史悠久,将其归属于“咳嗽”“哮病”等范畴。“风邪伏肺”理论是中医阐释该病病机的重要思想,其源于《黄帝内经》中“风为百病之长”“肺为娇脏,易受邪侵”的论述[2]。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固,风邪易乘虚而入,伏留肺络,导致肺气失宣,引发咳嗽。近年来,虽有不少关于中医治疗该病的研究,但针对“风邪伏肺”理论下证候演变规律的系统性研究较少,缺乏大样本临床数据支撑,难以形成规范化的辨证论治体系[3]。本研究通过对20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不同病程阶段的证候分布特点,探究基于“风邪伏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20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年龄3~12岁,平均(6.8 ± 2.1)岁;病程1~18个月,平均(7.2 ± 3.5)个月。

2.1.2. 诊断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0年版)》,符合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 > 4周,以干咳为主,抗生素治疗无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等条件。

(2)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结合“风邪伏肺”理论,以咳嗽、咽痒、遇风加重等为主要表现。

2.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

(2) 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肺结核等其他严重疾病;近1个月使用过免疫抑制剂;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内容

设计临床调查表,收集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症状(咳嗽性质、频率、伴随症状等)、体征(咽部情况、肺部听诊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 风邪犯肺证:咳嗽阵作,咽痒,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

(2) 风痰阻肺证:咳嗽痰多,色白质稀,咽痒,胸闷,舌苔白腻,脉滑。

(3) 肺脾气虚证:咳嗽日久,痰多清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弱。

(4) 肺肾阴虚证:干咳少痰,咽干口燥,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2.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计数资料以(n, %)表示,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研究结果

3.1. 患儿一般资料分析

在200例患儿中,3~6岁患儿86例(43.0%),7~9岁患儿72例(36.0%),10~12岁患儿42例(21.0%);病程1~3个月98例(49.0%),4~6个月56例(28.0%),7~12个月32例(16.0%),13~18个月14例(7.0%),具体如表1表2所示。

Table 1. Age distribution of pediatric patients

1. 患儿年龄分布

年龄范围(岁)

例数

占比(%)

3~6

86

43.0

7~9

72

36.0

10~12

42

21.0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disease durat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2. 患儿病程分布

病程范围(个月)

例数

占比(%)

1~3

98

49.0

4~6

56

28.0

7~12

32

16.0

13~18

14

7.0

3.2. 证候分布情况

200例患儿中,风邪犯肺证85例(42.5%),风痰阻肺证63例(31.5%),肺脾气虚证32例(16.0%),肺肾阴虚证20例(10.0%)。具体分布见表3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syndromes in 200 pediatric patients

3. 200例患儿证候分布情况

证型

例数

占比(%)

风邪犯肺证

85

42.5

风痰阻肺证

63

31.5

肺脾气虚证

32

16.0

肺肾阴虚证

20

10.0

3.3. 不同病程与证候的关系

随着病程延长,风邪犯肺证占比逐渐下降,风痰阻肺证先升后降,肺脾气虚证和肺肾阴虚证逐渐上升。不同病程的证候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4

Table 4. Distribution of syndromes in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disease durations (n, %)

4. 不同病程患儿的证候分布(n, %)

病程

例数

风邪犯肺证

风痰阻肺证

肺脾气虚证

肺肾阴虚证

1~3个月

98

76 (77.6)

15 (15.3)

5 (5.1)

2 (2.0)

4~6个月

56

8 (14.3)

35 (62.5)

9 (16.1)

4 (7.1)

7~12个月

32

1 (3.1)

10 (31.3)

14 (43.8)

7 (21.9)

13~18个月

14

0 (0.0)

3 (21.4)

4 (28.6)

7 (50.0)

4. 讨论

4.1.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核心病机的多元解析

中医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认识,并非单一病机所能概括,而是以“风邪伏肺”为核心,兼杂宿根、体质等多重因素的复杂病理过程。风邪作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易侵袭小儿娇嫩肺脏[4]。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的生理特点,使其更易受风邪侵袭,若风邪未及时祛除,伏留肺络,阻碍肺气宣降,致肺气上逆引发阵发性咳嗽,这是“风邪伏肺”的基本内涵[5]

然而,风邪伏肺的形成与持续,常与“宿痰内伏”密切相关。宿痰作为疾病潜在病理基础,即“宿根”,多因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失司,津液代谢失常,聚湿成痰,伏藏于肺,遇风邪引动则痰随风动,阻塞气道,加重肺气上逆,形成“风痰相搏”的病理状态。同时,“特禀质”(过敏体质)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此类患儿先天禀赋不足,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免疫功能紊乱,易受外邪侵袭,使风邪更易伏留,病情缠绵难愈,体现了中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

从现代医学视角看,“风邪伏肺”的病机可能与气道高反应性及免疫失衡相关。风邪善行数变导致的阵发性、突发突止咳嗽,与气道平滑肌痉挛、气道高反应性引发的阵发性咳嗽机制相似,可能涉及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的突然释放。而“宿痰内伏”可能对应气道慢性炎症导致的黏液分泌增多、气道重塑,痰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可视为“痰浊”的现代病理表现。“特禀质”则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相关,如Th1/Th2细胞失衡、IgE水平升高,这与中医所说的“肺脾肾亏虚”导致的卫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紊乱有一定对应关系。

本研究数据显示,病程1~3个月的患儿中,风邪犯肺证占比高达77.6%,体现了“初病多实、病位在肺”的特点[6]。风邪作为始动因素贯穿病程,其“善行”“数变”特性,与患儿“遇风则咳甚”及证候演变密切相关,且易兼夹他邪,丰富证候多样性,这也与现代医学中不同诱因(如冷空气、过敏原)引发气道炎症反应程度及类型不同相呼应。

4.2. 证候演变规律的中西医阐释

表2病程与证候的对应关系可知,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证候演变呈阶段性,且与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变化存在一定关联。

病程1~3个月为初期,风邪初袭肺卫,正邪相争于表,以风邪犯肺证为主,可见干咳无痰、咽痒如蚁行、遇风加重等表现,病性以实为主,病位在肺[7]。从现代医学角度,此阶段可能处于气道炎症早期,气道黏膜充血水肿,炎症介质释放较少,以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特征,免疫功能紊乱初现。

病程4~6个月,风邪久羁肺脏,耗伤肺气,肺失通调水道,津液聚而为痰,形成“风痰相搏”之证,风痰阻肺证占比升至62.5%,咳嗽多伴咳痰、胸闷。这可能对应气道慢性炎症加重,黏液腺分泌增加,痰液增多,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水平升高,气道重塑开始启动。

病程迁延至7~12个月及以上,肺气持续耗伤,累及脾、肾,出现肺脾气虚、肺肾阴虚证,13~18个月时占比分别达28.6%、50.0%,病性以虚为主,病位由肺扩展至脾、肾[8]。从现代医学看,长期慢性炎症导致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可能出现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Th1/Th2失衡加剧,同时可能影响患儿营养吸收(与脾失运化对应),导致体质下降,肺功能逐渐受损,这与中医“由实转虚、由肺及脾肾”的递进规律一致。

4.3. 临床指导意义的深化

基于上述证候演变规律及中西医对病机的认识,临床治疗需遵循“因时制宜、辨证施治”原则,实施分阶段精准干预,并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特点优化治疗方案。

疾病初期(1~3个月),以祛风宣肺为核心,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麻黄、杏仁疏风宣肺,桔梗、白前止咳利咽,使风邪从表而解[9]。从现代医学角度,此阶段干预可能有助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少炎症介质早期释放。

中期(4~6个月),兼顾祛风与化痰,用苏子降气汤,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麻黄、桂枝祛风解表,共奏“风祛痰消”之效。这可能有助于减轻气道慢性炎症,减少黏液分泌,延缓气道重塑。

后期(7个月以上),以补虚为要,肺脾气虚者用参苓白术散健脾补肺,肺肾阴虚者予六味地黄丸滋肾润肺,加防风、蝉蜕等祛风药兼顾“伏邪”残留[10]。此阶段治疗可能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改善患儿体质,纠正免疫失衡,与现代医学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的目标相契合。

调护方面,避免接触冷空气、花粉等风邪诱因,对应现代医学避免过敏原和刺激物;忌生冷油腻以防助湿生痰,符合减少气道刺激、避免加重炎症的理念;捏脊、穴位按摩(如肺俞、脾俞)增强肺脾功能,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发挥作用。“分期治疗 + 全程调护”模式,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也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理念相呼应,可快速缓解症状,改善患儿体质,降低复发风险。

5. 结论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证候演变与“风邪伏肺”密切相关,呈现出从风邪犯肺到风痰阻肺,再到肺脾气虚、肺肾阴虚的规律。明确这一规律可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罗社文, 李友林, 晁恩祥.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证候学研究[J]. 现代中医临床, 2007, 14(3): 11-14.
[2] 皇甫春荣, 李平. 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3, 29(12): 908-910.
[3] 辛建保, 向敏, 陶晓南, 等. 慢性干咳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即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吗?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8(3): 138.
[4] 王伟, 李宏丽, 张云清. 桃仁陈皮饮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痰瘀阻肺证)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23, 32(5): 869-872.
[5] 万力生. 从风咳辨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思路探讨[J]. 北京中医药, 2023, 42(3): 254-255.
[6] 李慧茹, 杨江, 杨昆, 等. 基于临床调查的咳嗽变异性哮喘证候要素组合规律及基础证分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86-4992.
[7] 宣方杰, 何小军. 桑菊饮加减治疗对风热犯肺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气道功能诱导痰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4, 24(13): 833-836.
[8] 张步, 吴昆仑, 叶璐, 等. 都乐亦教授中医内外合治风寒型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 33(13): 80-83.
[9] 马爱贤, 杨继, 王强. 从风, 郁, 虚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J]. 西部中医药, 2023, 36(11): 75-78.
[10] 娄南南, 郭晶, 马香, 等. 咳嗽变异性哮喘病理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 2022, 3(6): 52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