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乡要素流动壁垒逐步打破,信息时代,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是未来发展趋势,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提高乡村产业效率,改善效益,带动乡村产业发展[1]。农村电商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地区的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丰富了农民的消费体系[2]。根据2024年3月商务部等9部门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综合运用5G、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等技术,对具备条件的农村商业网点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多种消费场景,开展网订店取、生鲜直送等服务,丰富居民消费体验。推动数字赋能供应链下沉,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和家具家装下乡,促进大宗商品更新换代。鼓励市集、街区、商家开展导购直播,推介特色店铺、商品和服务。
引导电商平台、快递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门店升级、品牌合作等方式,改造升级农村便利店、小超市等,拓展涉农信息服务、客货运服务、移动缴费、快递收发、小修小补等功能,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便民服务水平。鼓励将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升级为供应链中转仓、直播电商场所、前置仓等,充分盘活现有设施设备,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上行。
据《中国新电商发展报告(2025)》数据,2024年中国网络零售额达15.5万亿元,连续12年稳居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56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8%,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渗透率提升至37.8%,成为拉动农村消费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激增10.8%,为农村电商对接国际市场提供了新路径。实践中,农村电商正经历从“单向赋能”向“双向协同”的转型,但仍面临结构性挑战:工业品下乡受限于物流成本高企、服务触达不足;农产品进城则受制于标准化程度低、品牌价值缺失,双向流通的梗阻亟需系统性破解。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与《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实施五周年节点,城乡融合加速推进,东部地区以数据融通构建“乡村大脑 + 未来农场”模式,西部地区通过特色产业直播破局,为双向协同提供了实践探索,但要素流动的协同机制仍待完善。
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方向(如上行或下行),对“下行–上行”协同机制的理论建构不足。本文通过解构双向流通的价值关联,提出“城乡要素对流价值矩阵”分析模型,突破传统单向或链式思维,聚焦城乡工业品与农产品双向流动的交互作用、价值循环与乘数效应,为理解协同本质提供新框架。针对当前“重下行轻上行”“重规模轻效益”的痛点,研究提出基建升级、人才培育、机制创新等解决方案,旨在服务县域电商实践,破解物流“最后一公里”、品牌同质化等现实问题,为地方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最终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双向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2. 农村电商“下行”与“上行”的核心价值
农村电商“下行”与“上行”双向流通是城乡要素对流核心通道。“下行”下沉工业品激活乡村内需,“上行”重构农业价值链促产业增值,二者通过机制交互赋能,形成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能。
2.1. “下行”路径: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农村电商“下行”是指通过数字化渠道推动工业品、服务资源向农村市场下沉,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消费升级与民生改善的双重维度。
2.1.1. 消费市场扩容与成本优化
电商平台依托物流体系,在农村消费市场扩容与成本优化中作用关键。电商经营可以帮助农户节约经营成本,从而提高农户收入水平[3]。电商平台中京东物流是典型代表。2025年4月25日京东发布的《2024年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ESG报告)显示,其加速推进“全球织网计划”,通过海外仓储与全球航运布局,既拓展了自身服务边界,也为农村电商链接国际市场打开空间。在农村,京东物流构建县、乡、村三级智能物流网络,通过偏远乡镇“服务站”推进“农货出山”“快递下乡”,缩短城乡物流距离,降本增效。2024年新增约500个偏远乡镇服务范围,黑钻苹果产地农户靠“进村揽收”每天节省约100元运输费,直接降本增收。
电商平台的优惠更刺激农村消费扩容。京东超市“百亿农补”计划三年投入100亿,半年内为消费者节省20%开支,助农民增收10%——既让农村消费者低价购好物,更激发农民生产热情,助推市场繁荣。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870亿元,地标产品增速38%,印证农村电商的巨大潜力与电商平台的显著成效。京东物流等的举措,在降本的同时持续拓展农村消费边界,为农村经济注入强劲活力。
2.1.2. 公共服务延伸与乡村治理赋能
农村电商“下行”的深层价值,不仅在于激活消费市场,更在于借公共服务延伸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升级,南乐县“党建 + 金融”体系是生动实践。该县以组织部门“筑渠”、农商银行“引水”、乡村两级“浇灌”的协同模式,直击“发展缺钱”“服务缺人”困境:县委组织部从农商银行选拔82名驻村“两委”助理承接基层金融服务,乡镇建立联动机制打通信息壁垒,形成贯通县乡村的“发展金渠”。依托“四位一体”机制实现服务精准触达,通过上门评级、创新担保、3~5个工作日信贷审批及“六免”服务化解资金难题。乡村与金融助理即时联通,各村梳理解需求,助理“一村一策”定制方案,这种“服务下沉 + 治理嵌入”模式,既推动产业壮大与“双增收”,更将金融网络转化为治理数字化载体,以制度创新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2.2. “上行”路径:激活乡村产业价值
“上行”路径以农产品进城为核心,通过电商渠道推动农业价值链向高端延伸,实现产业增值与农民增收的协同发展。
2.2.1. 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品牌溢价创造
2025年9月11日抖音电商发布的2024丰收节助农数据报告显示,在农村电商“上行”进程中,抖音电商以“金产地计划”等举措,在延伸农业产业链、创造品牌溢价上成效显著。报告展示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累计销售农特产品71亿单,日均1740万单,助力优质农特产品“出村进城”。其中“金产地计划”功不可没,带动各地时令果蔬旺季销量翻番:民勤蜜瓜、秭归春橙、山东玉菇销量同比增幅达393%、197%、136%;汉源桃花李、蒙阴蜜桃、攀枝花凯特芒等成直播间“生鲜顶流”,仅汉源桃花李今夏销量就同比增长86%。亮眼成绩背后,是抖音电商凭借全域兴趣电商模式,让更多优质农产品与新农人进入大众视野,推动农产品产业带高质量发展。销量激增带动种植、采摘、包装、运输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延伸了农业产业链;特色农产品爆火则提升知名度与品牌影响力,实现品牌溢价,为农民增收。未来,抖音电商持续深化助农布局,将进一步挖掘农产品潜在价值,推动农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2.2.2. 三产融合驱动与乡村功能拓展
“电商 + 文旅 + 农产品”的融合模式,正推动乡村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多元消费场景转型,陕西礼泉是典型范例。据《2025年礼泉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当地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电商交易额破10亿元,获评省级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为三产融合筑牢基础。其中,袁家村表现突出,构建起“农业种植(塬上杂粮)–加工生产(非遗手作)–文旅体验(民俗消费)–品牌输出(电商销售)”完整产业链:1000亩有机小麦既供村内餐馆,又加工成“关中老面”礼盒,附加值提升5倍,2024年三产融合推动农产品溢价率达60%。同时,该县的“采摘直播 + 民宿体验”闭环生态将农业生产、销售与文旅结合,游客可体验采摘、直播乡村风情、入住民宿,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更创造“农业 + 电商 + 文旅”多元价值空间,推动乡村产业迭代升级,拓展功能边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3. 农村电商双向协同的现实挑战
农村电商双向协同发展面临多重挑战。物流基建存在“两公里”瓶颈,人才与品牌建设有结构性矛盾,政策与市场协同机制也有系统性缺陷,制约着农村电商双向协同发展。
3.1. 物流基建“两公里”瓶颈持续制约双向流通
3.1.1. 下行物流:网点覆盖不足与分拣效率低下
农村电商“双向”协同的核心梗阻,在于物流基建“两公里”瓶颈导致的网点覆盖不足。良好的基础设施系统常被视为技术进步、先进、现代的体现[4]。而农村地广人稀推高网点成本,形成“乡镇有网、村里断链”的断层;基础设施薄弱与资源整合缺位,加剧覆盖不足,让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均陷入流通滞涩。
分拣效率低下构成另一重梗阻。农村分拣依赖人工、缺乏自动化设施,拉低周转速度;信息割裂、协同缺失导致数据难通,加剧错配;农产品规格杂、包装乱,更让分拣耗力——生鲜等易腐品损耗率因此放大,削弱上行竞争力。
两大问题交织成系统性制约:网点不足限流通广度,分拣低效限深度。双向作用下,既削弱农民网购意愿、压缩工业品空间,又打击农户热情、降低农产品价值。这是城乡资源失衡的集中体现,不破解,农村电商难破瓶颈,直接制约乡村振兴中电商赋能产业升级。
3.1.2. 上行物流:冷链设施缺口与损耗率高企
农村电商“双向”协同中,冷链设施系统性缺口与农产品高损耗率,是制约流通的核心障碍。冷链缺口是全链条断层:田间预冷设备空白,中小型冷库覆盖率低,乡村适配冷藏车不足,设施分散难成网络,导致生鲜全流程“断冷”,埋下高损耗隐患。
高损耗直接源于冷链不足,是价值流失关键。缺预冷加速果蔬腐坏;常温运输中极端气温加剧变质,易损品类损耗率翻倍;仓储控温不足致冻害或霉变。叠加操作非标准化——农户缺包装知识、运输温控缺失、末端断冷,使损耗率居高不下,侵蚀利润,削弱竞争力。
二者恶性循环制约双向流通:“上行”高损耗压缩溢价、挫伤农户积极性;“下行”冷链不足阻优质生鲜下沉、抑消费升级。这种“冷链断档—损耗高企—价值缩水”传导,是农村物流与现代农业适配不足的体现,不破解,将持续阻碍“双向”协同,成乡村振兴中电商赋能的突出短板。
3.2. 人才与品牌的结构性矛盾阻碍价值提升
3.2.1. 数字化人才供需错配
人才是推动经济、文化以及科技发展的重要资源,与城市相比,农村电商人才匮乏,因而导致农村电商发展进程缓慢[5]。农村电商“双向”价值提升中,数字化人才供需错配是显著梗阻,并非单纯数量短缺,而是结构性能力断层与需求脱节。供给端,既缺电商运营、数据分析、直播营销等专业人才,又难引外部人才——城市人才因乡村配套、发展空间却步,本地劳动力多缺数字技能、学习能力有限,致“双向”流通所需人才稀缺;需求端,已需复合型人才:打通农产品全链条的运营者、精通实操的管理者、善用大数据的策略者,这种高技能需求与农村“低技能过剩、高技能短缺”现状尖锐对立。供需错配陷电商于“想做不会做、会做不愿来”:农产品上行缺营销人才,优质产品难触客群只能低价竞争;工业品下行缺运营人才,难按农村特点优化供给致错位。此矛盾制约价值挖掘,阻“双向”协同,成乡村产业价值提升关键瓶颈。
3.2.2. 品牌建设同质化与运营乏力
农村电商“双向”价值提升中,品牌同质化与运营乏力构成结构性梗阻,核心是辨识度缺失与能力不足削弱竞争力。同质化表现为“重标识轻内涵”:产品多停留在“地域 + 品类”命名,缺特色、文化、品质挖掘,同类在包装、宣传上趋同,难成差异记忆点,致市场陷入“价格战”,压缩产业链利润。运营乏力加剧价值空转:缺系统策略,推广停留在初级阶段,无力扩影响;维护意识弱,忽品质与反馈,且缺长期思维,品牌易成“一次性标签”。二者叠加,固化“上行”产品“低端化”认知,让“下行”工业品难精准触达,困住优质农产品,阻滞产业从“产品输出”向“价值输出”升级,成价值提升核心短板。
3.3. 政策与市场协同机制的系统性缺陷
3.3.1. 政策资源碎片化与功能单一
政策资源的碎片化与功能单一,构成了农村电商协同发展的制度性梗阻。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作为政策落地的关键载体,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倾向,多数仅提供代买代卖等基础服务,对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数据分析等增值功能的整合严重不足,难以形成服务闭环。这种功能局限使得政策资源停留在“基础保障”层面,无法深度赋能产业升级。同时,跨部门协作的缺位加剧了资源分散——商务、农业、交通等部门的电商政策交叉重叠,资金使用缺乏统筹,导致“各管一段”的低效局面,政策合力被内耗消解,最终使本应精准滴灌的政策资源难以转化为推动农村电商“上行”“下行”协同的实际效能。
3.3.2. 利益联结机制松散与分配失衡
农村电商与当地社会相关联,发挥作用时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6]。利益联结机制的松散与分配失衡,从市场层面削弱了农村电商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小农户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多为短期“买断式”交易,缺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稳定机制,导致农户难以参与供应链增值分成,平台与农户的利润分配呈现显著失衡。这种失衡直接削弱了农户的议价能力,而“订单农业”履约率偏低,更暴露了市场波动下企业与农户的违约频发问题——价格上涨时农户倾向于违约转售,价格下跌时企业则减少收购,双向失信使得产销衔接陷入“脆弱循环”,既抑制了农户参与电商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农村电商“上行”链条的可持续运转。
4. 农村电商双向协同的系统解决方案
针对农村电商双向协同的物流、人才、机制等挑战,需从基建升级构建智慧物流与产地服务体系,到人才培育与品牌矩阵驱动,再到机制创新推动政策市场协同发力,形成系统解决方案。
4.1. 基建升级:构建智慧物流与产地服务体系
4.1.1. 推广“客货邮融合”智慧物流模式
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稳步衔接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但部分农村地区的物流服务效能仍存在明显短板[7]。可以借鉴云南“航空 + 冷链”鲜花物流经验,在全国推广“客运班车带货 + 邮政网点分拨 + 第三方冷链补充”的融合模式,整合城乡运输与仓储资源,形成多层次物流网络。结合农村电商发展规划,在中西部县域布局冷链集配中心,配置智能温控系统与自动化分拣设备,提升冷链物流全链条贯通能力。推动物流企业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打造覆盖县乡村三级的高效物流圈,试点“产地直供–城市前置仓”联动模式,通过缩短流通半径降低生鲜农产品在途损耗,优化双向流通时效。
4.1.2. 强化农产品产地预处理能力
依据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要求,在农产品主产区布局产地预处理中心,配备分级筛选、真空包装、预冷保鲜等标准化设施。建立面向中小农户的“共享式”预处理服务机制,通过按单计费模式降低使用门槛,实现农产品采后分级、包装、保鲜的标准化处理。此举既能减少流通环节损耗,又能通过品质分级实现差异化定价,提升农产品上行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4.2. 人才培育与品牌矩阵双轮驱动
4.2.1. 构建“培训–孵化–供应链”全链条人才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电商人才的具体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亟需电商运营人才,其需精通电商平台操作、店铺运营、营销推广等技能,以提升农产品的销售量和品牌影响力[8]。复制浙江丽水“村播学院”模式,据丽水市商务局经验总结,在全国县域建立本土化电商培训基地,课程设置聚焦直播运营、供应链管理等实战技能。采用“理论教学–实操训练–项目孵化”的三段式培养模式,推动学员与本地供应链体系深度对接。通过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夯实农村电商人才支撑基础。
4.2.2. 打造“地理标志 + 企业品牌”矩阵生态
在运营模式方面,农村电商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电商品牌[9]。构建“区域公共品牌 + 企业子品牌”的双层品牌架构,将地理标志认证与企业标准化生产相结合,提升产品市场辨识度。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小而美”土特产电商品牌,提供品牌策划、包装设计等专业化服务。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溯源认证体系,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流程可视化追溯,增强消费者信任度,提升产品溢价空间。
4.3. 机制创新:推动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
4.3.1. 升级县域电商服务中心功能
按照县域电商发展规划,推动县域电商服务中心向“O2O展销 + 云展会 + 供应链枢纽”综合体转型。整合商务、农业、物流等多部门资源,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政策申报、品牌培育、渠道对接等集成化服务。通过“线上云展会 + 线下体验馆”等模式创新,打破时空限制,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市场辐射范围。
4.3.2. 创新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
推广“订单收购 + 收益分红”“农户入股 + 保底收益”等合作模式,强化小农户与电商平台的利益联结。通过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在市场价格波动时实现收益的合理分配;建立农产品价格风险补偿基金,对因市场波动导致的农户损失给予适度补偿,稳定产销预期,保障产业链各主体的可持续合作。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农村电商“双向”协同发展,本质是借数字技术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构建“工业品优供下乡–农产品高值进城”的价值循环。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双向赋能:“下行”通过消费扩容、成本优化与公共服务延伸激活农村内需并赋能治理;“上行”依托产业链延伸、品牌溢价与三产融合推动农业价值链升级。但发展面临三重系统性挑战:物流基建“两公里”瓶颈(网点不足、冷链缺口与高损耗)制约流通效率,人才错配与品牌同质化阻碍价值提升,政策碎片化与利益联结松散削弱协同动力。对此,可通过构建智慧物流网络、培育全链条人才体系、创新政策市场协同机制破解梗阻,推动双向协同从“规模增长”向“质效提升”转型,这既是城乡经济循环的关键纽带,更是乡村产业振兴与城乡融合的核心引擎。
5.2. 未来展望
随着“数商兴农”工程深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电商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从“商品流通”向“要素重组”升级,数据、技术等新要素加速向农村渗透;二是从“单向赋能”向“生态协同”转型,形成政府、平台、农户、服务商多元主体协作网络;三是从“国内循环”向“双循环”拓展,跨境农村电商有望成为新增长点。未来五年,需持续强化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推动农村电商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动力引擎”,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对农村电商跨境流通、绿色电商等新兴领域探讨有限。未来研究可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探讨跨境农村电商在双向协同中的作用机制与发展路径。同时,关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如何更深度赋能农村电商双向协同效率(如优化供应链透明度、提升物流智能化水平、精准匹配供需等),仍需通过更多案例追踪与实证研究进行深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