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关于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求以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1]。然而目前我国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匮乏,儿科医护人员紧缺[2],因此从事儿科护理学教学的医护人员和教师都担负着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及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重任。《儿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验教学是儿科护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缩短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距离的桥梁,也是儿科护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3]。在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学情特点,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和人力资源,不断提高护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增添力量。
2. 坚持“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
传统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时,通常采取教师讲授示教–学生自主练习–教师针对性指导。这种教学过程偏重操作技术,侧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忽视了对临床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且缺少师生或同伴互动过程[4]。长期以往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儿科护理学教学设计以激发学习兴趣及培养实践综合能力为先导,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理念,在教师授课的基础上,采用翻转课堂、临床思维训练、情景模拟等形式,教师作为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主角。
3. 优化“三维”教学目标
我校儿科护理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因此儿科护理学实验课教学目标设置为:① 知识目标:夯实专业基础,使学生掌握实验教学的基本知识及操作要点;② 能力目标;创设临床情境,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具备儿科护理技术指导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③ 素质目标:贯穿课程思政,树立“仁心爱幼、匠术护幼”目标,提升学生人文情怀和职业素养。
4. 构建“四模块” + “三阶段” + “多元化”教学模式
课程组经过研究–实践–反思–研究的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点突破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课程思政等问题。以“小未来”成长历程为纽带,整合实训课程内容,贴近日常生活;以行动为导向,实施“三段四导”翻转课堂教学,以“爱”的理念彰显人性温度,共同打造“爱幼”的课堂,助力培养仁心爱幼、匠术护幼的复合型儿科护理人才,见图1。
Figure 1. “Four Modules” + “Three Stages” + “Diversifi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图1. “四模块” + “三阶段” + “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
4.1. “四模块”:构建“护幼成长,分层递进”教学内容体系
儿科护理学教材实验内容侧重临床护理,缺乏儿童日常家庭护理,因此打破教材原有实验教学体系,有机融入家庭社会需求、实践案例等,结合儿童生长发育历程,打造“护幼成长,分层递进”的内容体系,形成四个实验模块——新生儿护理篇、家庭护理篇、疾病护理篇、综合案例篇,基本满足儿科护士临床常用技能及家庭日常护理需求。实训内容由实验模型“小未来”的成长经历串联,结合实训内容设计小未来不同时期案例:小未来出生时(窒息)、小未来10天(病理性黄疸)、小未来满月(健康咨询)、小未来1岁(腹泻)、小未来5岁(支气管肺炎)。根据实训内容布置相应场景,为学生营造真实感,每次实训课开始学生就化身为“披荆斩棘”的哥哥姐姐,与小未来家人一起攻克难关。使学生对实验技能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提高全面解决问题能力。见图2。
Figure 2.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of pediatric nursing experiment course
图2. 儿科护理学实验课教学内容体系
4.2. “三阶段”:创新“三段四导”翻转课堂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方式在教育儿科护生时注重课堂讲解和操作方法,此种教学模式创新性不高,因此也无法长久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导致学生逐渐对有关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5]。“三段四导”翻转课堂教学策略能够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之处,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学生的认知也由初期的“感知、理解”,逐步加深达到对知识技能的“吸收、内化”,最后实现“迁移、创新”。具体实施方法见图3。
Figure 3. “Three-Stage Four-Guidance” flipped classroom strategy
图3. “三段四导”翻转课堂教学策略
(1) 课前:提前7 d将儿科护理学的实训课程内容线上资源上传到雨课堂,在实训室模拟真实的护理场景,准备好相关物品,便于学生操作。学生按照学号分小组,每小组4人,选取一名学生扮演护士长角色,在其带领下其他组员下载资料,学习相关知识和护理操作,如新生儿抚触方法、头皮静脉输液方法等。上课之前通过群内与老师沟通,教师对学生操作中的疑问予以解答,不同小组学生之间可共享知识。
(2) 课中:① 导学:通过案例、新闻事件等素材导入课程学习,明确本次学习目标。② 导思:为学生拆分讲解实验操作流程,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要领,提高辨析能力。③ 导践:引导学生实践演练,开启翻转课堂。儿科护理技能需要在真实环境反复、大量实践才能得到有效提高[6]。因此接下来由小组学生根据实验项目设计相关情境案例,结合实际情况对儿童开展优质化的护理服务。教师全程观看并评分。④ 导悟: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再由教师总结要点,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重点讲解。通过评成果、悟经验,做到学生做,老师看,学生说,老师听,真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3) 课后:发布线上资源及课后任务。提供儿科实验项目相关的中英文参考文献给学生阅读,延伸课外知识点,激发学生科研创新思维。指导学生儿科实验报告撰写。传统儿科护理学实验报告只要求书写实验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创新儿科护理学实验报告需要体现实验感悟及实验创新点,为实验知识巩固及后续实践创新打下基础。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为学生的在线学习提供支持。鼓励学生参加竞赛、科研活动及社会实践,巩固、拓展科研知识与技能,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4.3. “多元化”:形成“全程多元化”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将学习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建立“全程多元化”实验考核评价体系。详见图4。
Figure 4. Evaluation system of pediatric nursing experiment course
图4. 儿科护理学实验课考核评价体系
(1) 全程:教学评价由终结性向过程性转变,实现形成性评价(占比60%)与终末性评价(占比40%)有机融合。
(2) 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方位。学生课前单项练习、课中综合练习通过自评和互评进行反思性评价。教师课中对学生操作进行规范性评价,课后通过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进行体验式评价。评价内容多点。从知识、技能、素养等多点进行评价。通过技能测试、实验报告书写、OSCE考试等手段全方位评价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水平以及人文素养、临床决策能力。
4.4. 培育“仁心匠术”,打造“爱幼”课堂
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护士职业道德,淬炼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明确“培养仁心爱幼、匠术护幼的儿科护理人才”这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深挖教学资源,形成儿科护理实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设计,课堂上结合典型思政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婴观念、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和法治意识。同时将婴儿护理知识与人文情怀培育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对婴儿模型进行实践操作时注重人文关怀,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儿科护理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课程思政与《儿科护理学》同向同行,着力培养护生的“五心”(爱心、耐心、细心、热心、责任心)和“五术”(道术、仁术、学术、技术、艺术) [7]。以婴儿抚触法实验教学为例,见图5。
Figure 5.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cess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of “Baby Touch Method”
图5. 《婴儿抚触法》实验课课堂思政过程
5. 教学成效
5.1. “四模块” + “三阶段” + “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护生的学习兴趣
对2020级150名护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认为儿科护理学教学对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96%学生认为经过实验课程学习之后增加了对儿童的认识,提高爱婴护婴等思政素养。
5.2. “四模块” + “三阶段” + “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前后采用宋俊岩等[8]编制的护生临床思维能力量表对进行2020级150名护理学专业学生测评,发现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教学前(P < 0.01) (见表1)。传统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并未充分发挥护生的主体作用,往往存在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不利于护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9]。“四模块” + “三阶段” + “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利用线上教学资源,结合临床案例,创建临床情景,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从视觉、听觉等全方面、多角度引导护生全身心投入教学环节,从而促进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
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
表1. 教学前后临床思维能力评分比较
组别 |
n |
批判性思维 |
系统思维 |
循证思维 |
总分 |
教学前 |
150 |
16.29 ± 2.06 |
28.11 ± 5.12 |
15.76 ± 2.89 |
60.15 ± 10.09 |
教学后 |
150 |
21.4 ± 3.59 |
29.74 ± 5.95 |
20.57 ± 4.83 |
71.71 ± 10.56 |
t |
|
−33.48 |
−23.86 |
−3.59 |
−24.65 |
P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6. 结语
本课程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资源育人合力,实现多种教育场域叠加,融入思政元素,形成“爱婴护婴”儿科特色思政,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考评机制,打造“四模块” + “三阶段” + “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证明,该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强化了学生思政心流体验,使学生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了学生知识、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为促进儿科专业护理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
湖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yjg20231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