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和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广泛普及的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持续更新优化。人民教育出版社对2008年出版的高中地理教科书(本文称旧版高中地理教科书)进行了改编,于2019年正式审核并通过发行(本文称新版高中地理教科书)。随着2022年秋季全国各省全面实施新高考政策,新版地理教科书也得以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新教材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内容较旧版地理教科书进行了较大的改变[1],教科书中的“活动”栏目也不例外。本文所研究的“活动”栏目是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是以问题驱动、任务导向的实践性栏目,通过案例、实验、讨论等形式嵌入教材正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深化知识理解、培养核心素养,具有体验性、实践性、交流性和拓展性的特点[2]。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课时紧张、实践活动所需条件有限等因素,往往导致教师难以深入展开或者直接忽略对“活动”栏目的讲解与实施,使其教学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因此,本文对新旧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第一册的“活动”栏目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比新旧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版面设计、内容设计和实践课时设计的异同,进行总结提炼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的核心特点,进而提出地理教师如何运用新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的建议,以期提升该栏目的利用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落实提供参考。
2. 新旧教科书“活动”栏目版面对比
2.1. “活动”栏目版面设计对比
新旧版教科书在“活动”栏目的版面设计上有所不同:旧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有一个蓝紫色的边框,左上角标有绿色的“活动”字样,内容包含“材料”和“问题”两部分(见图1右侧)。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取消了边框,仅在左上角表明“活动”字样,内容则分为“主题”、“材料”和“问题”两部分(见图1左侧)。
Figure 1. New (left) old (right) edition of geography textbook Chapter 3 Section 1 “Activity” column
图1. 新(左)旧(右)版地理教科书第三章第一节“活动”栏目
旧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的蓝紫色边框让“活动”栏目显得比较突兀,与正文内容融合度不高,导致教师有时忽略它。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去掉了边框,使“活动”栏目与正文内容结合得更自然、更和谐,教师用起来也更顺手,不过没有了边框也让其显得不够突出。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增加了“主题”部分,这能让教师更清晰把握本章节的重要知识,也让学生更容易了解本节课需掌握的核心内容。
2.2. “活动”栏目内容设计对比
2.2.1. “活动”栏目背景材料对比
新旧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使用的背景材料有所不同(见图1)。旧版地理教科书“活动”背景材料多直接来自教科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相对较弱。不过其设计的问题能有效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材料背景更贴近生活,多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这种生动的呈现方式更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旧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在背景材料上也有共同点。首先新旧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材料都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见图1),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其次新旧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问题,都体现了相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图1(左)中的问题(3)和图1(右)中的问题(1)都聚焦于“水循环的环节”,说明这是该节的核心知识点,教师在利用“活动”栏目教学时,可以重点讲解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2.2. “活动”栏目分布及数量对比
通过内容分析法统计新旧版地理教科书,得出每章节的栏目数量、图片或表格数量、问题数量(见表1、表2、表3),通过统计人教版教育出版社的教师教学用书得到每节的课时安排。旧版地理教科书共有5章,16节,“活动”栏目数量48处。旧版地理教科书中每节“活动”数量最少1个,最多5个,章节之间差异较大。部分章节没有图片或表格,最多有5个。新版地理教科书共有6章,18节,“活动”栏目数量有24处。每节“活动”数量最少1个,最多3个(多数节为1个)。“活动”栏目图片或表格数量为0~3个(多数节为1个)。
Table 1.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Activity” columns in old geography textbooks
表1. 旧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数量分布
版本 |
章 |
节 |
栏目 数量 |
图片或 表格数量 |
问题 数量 |
课时 安排 |
旧版地理教科书 |
第一章 行星地球 |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
1 |
3 |
3 |
1 |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2 |
3 |
2 |
1 |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
2 |
0 |
3 |
3 |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
1 |
0 |
1 |
1 |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4 |
3 |
4 |
2 |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
5 |
5 |
11 |
2 |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
2 |
0 |
4 |
2 |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
2 |
0 |
2 |
1 |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
1 |
1 |
1 |
1 |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
1 |
1 |
3 |
2 |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3 |
2 |
4 |
2 |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2 |
2 |
4 |
1 |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
3 |
4 |
6 |
2 |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
3 |
2 |
6 |
2 |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4 |
3 |
4 |
2 |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2 |
1 |
4 |
2 |
|
每节平均数量 |
|
2.4 |
1.9 |
3.9 |
1.7 |
Table 2.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Activity” column in new edition geography textbook
表2. 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数量分布
版本 |
章 |
节 |
栏目 数量 |
图片或 表格数量 |
问题 数量 |
课时 安排 |
新版地理教科书 |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
1 |
2 |
3 |
1 |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1 |
1 |
3 |
1 |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
1 |
1 |
1 |
2 |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
1 |
1 |
3 |
1 |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
1 |
2 |
3 |
1 |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
3 |
3 |
6 |
2 |
|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
第一节 水循坏 |
1 |
3 |
3 |
2 |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 |
2 |
1 |
7 |
2 |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
1 |
1 |
2 |
1 |
第四章 地貌 |
第一节 常见的地貌 |
2 |
3 |
6 |
2 |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
1 |
1 |
4 |
1 |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
第一节 植被 |
2 |
2 |
6 |
2 |
第二节 土壤 |
2 |
0 |
7 |
2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气象灾害 |
1 |
1 |
2 |
1 |
第二节 地质灾害 |
1 |
3 |
3 |
1 |
第三节 防灾减灾 |
2 |
2 |
6 |
1 |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
1 |
2 |
3 |
1 |
|
每节平均数量 |
|
1.4 |
1.7 |
4 |
1.4 |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表1和表2),新旧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的分布数量存在共同之处。新旧地理教科书每一节都至少包含一个“活动”栏目,这体现了“活动”栏目作为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的地位。新旧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的分布数量存在差异之处,旧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数量是新版地理教科书的2倍;平均数量减少,虽然新版地理教科书总节数(18节)比旧版地理教科书(16节)多,但其每节平均“活动”数量(1.4个)明显低于旧版地理教科书(2.4个),新版地理教科书显著减少了“活动”栏目的数量,这种设计调整是为了控制“活动”所占用的课堂时间,使教学节奏更紧凑高效。
2.2.3. “活动”栏目问题类型对比
不同学者对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问题类型的分类并不一致,如陈江学者将“活动”栏目分为思维类活动和实践类活动[3],邹传荣学者将其分为思维类活动和实践类活动[4]。前人的经验,根据“活动”栏目的材料选择、内容的呈现方式将“活动”栏目分为:材料分析类(要求学生分析提供的文字、图表等信息得出结论)、交流讨论类(要求学生围绕特定话题进行交流、讨论或辩论)、动手操作类(要求学生进行绘图、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具体如表3所示。
旧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中共有62个问题(见表1),其中,材料分析类39个,交流讨论类6个,动手操作类17个。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共有68个问题,其中,材料分析类37个,交流讨论类2个,动手操作类29个。
Table 3. Questi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Activity” column in the old and new versions of geography textbooks
表3. 新旧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问题分类
|
材料分析类 |
交流讨论类 |
动手操作类 |
共计 |
旧版地理教科书 |
39 (63%) |
6 (10%) |
17 (27%) |
62 |
新版地理教科书 |
37 (54%) |
2 (3%) |
29 (43%) |
68 |
两本教科书“活动”问题类型的相同点(表3)。新旧版地理教科书中,材料分析类问题都是最主要的类型,占比均超过50%。两版地理教科书“活动”问题类型的不同点,旧版地理教科书材料分析类和交流讨论问题的占比(合计27%)明显高于新版(合计57%)。新版地理教科书中,动手操作类问题的占比(43%)显著高于旧版(27%),增幅达16%。即旧版地理教科书更侧重通过材料和交流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新版地理教科书则显著增加了动手操作类问题的比重,体现出更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导向。
2.3. “活动”栏目实践课时设计对比
旧版地理教科书全书共16节,总课时为27课时,平均每节约1.7课时。其课时分配差异较大,例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因其内容复杂安排3课时,而多数章节仅1课时。新版地理教科书全书共18节(比旧版多2节),总课时却减少到24课时,平均每节约1.4课时,章节数增加,但总课时减少。
由表1和表2分析可知,新旧版本教科书“活动”栏目和课时配比有很大不同。旧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数量多(48处)、高密度为特点,课时压力较大,例如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2个课时)需完成5个活动、11个问题,平均每课时处理2.5个活动,课堂时间紧张,学生可能难以深入思考和探究;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数量减少至24处,单位课时活动强度更趋合理,例如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2课时)设计3个活动、6个问题,每课时聚焦1~2个核心任务,课堂节奏更易把握,师生能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和实践活动。新版地理教科书在减少活动数量的同时,提升了实践活动的深度与素养落实效能。其设计更注重从“量”到“质”的转型,通过主题化、情境化的活动串联多课时内容,弥补了旧版“高密度、低探究”的不足。
3. 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特点
3.1. 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内容注重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这有助于有效解决地理学学中有时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活动”材料背景涉及了生活常识、社会问题和国家政策出台的民生政策的作为背景。例如,第二章第一节的“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活动和第三章第一节“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活动,这样的设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能力。
3.2. 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更加注重地理实践
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5]。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显著提升了地理实践活动的比重和地位(动手实践类问题占比接近45%见表3)。主要体现在,一 “活动”栏目背景材料使用与地理相关的生活案例;二 “活动”栏目任务实践性强,设计了许多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任务,包括了填空、实地调查、观察记录等。例如,第四章第一节活动“观察家乡地貌”和第五章第一节活动“通过调查,了解树木与环境的关系”。通过亲身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地理概念、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不仅能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落实了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
3.3. 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更加培养全球意识
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内容不仅涉及了中国的地理知识,而且还包括了国外的重要地理问题。例如,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二个活动“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和第五章第一节活动“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学生通过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了解国内外的地理知识,能够了解世界地理的多样性,拓展地理视野,逐步形成关注全球地理问题的意识,树立更全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4. 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运用建议
4.1. 类型多样,灵活运用
教师应该根据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问题的多样性,灵活进行运用教学方法。材料分析类多是地理真实问题,更加贴合生活,教师可采用讲授引导、启发讨论等方法,重点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第二章第一节的活动“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讨论含氧量变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影响。动手实践类问题,地理教师应当在保证学生的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每位学生参与,并指导他们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最终实现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提升。
4.2.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
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案例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可以作为课堂导入部分,贯穿整个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第四章第一节的活动“分析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选址决策会”情境,让学生化身专家,根据提供的地貌等资料进行论证。
4.3. 把握能力,补充材料
新版地理教科书必修第一册是高中起点,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需准确评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对于“活动”中涉及但学生可能缺乏背景知识的关键点,应适时、适量地补充必要的背景材料。例如:在进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个活动“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活动前,学生尚未系统学习相关气候知识,教师可简要补充红海(热带沙漠气候,蒸发强)和菠萝地海(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蒸发弱)的气候特点,为学生分析盐度差异提供知识支撑,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其分析推理能力。
4.4. 注意时间,合理安排
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总数比旧版地理教科书有所减少,但深度增加,且分布在课文不同位置(文中或文末)。教师需根据教学整体设计和活动本身特点,把握时间,合理安排时长和时机思考“何时进行?是课前导入、课中探究还是课后巩固延伸?需要多少时间?”,要确保活动有充分展开和深入思考的时间,避免流于形式。例如,第五章第一节活动“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活动栏目虽然安排在课文的中间,但却可以作为导入运用在课前,时长大概5分钟。
4.5. 依据活动,达到目标
当前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每个活动暗含的学科核心素养都是不同的,地理教师在运用“活动”栏目时,应根据活动内容,设计清晰、具体的素养目标[6]。“活动”栏目的形式内容丰富多样,蕴含的目标丰富,单凭学生的自身知识难以实现,需要教师在“活动”栏目教学前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进行引导[7]。例如,在第五章第二节活动“观察家乡的土壤”中,教师的核心目标应明确指向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设计好观察步骤、记录要求和思考方向。
基金项目
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YJS2025ZX37);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HNYJS2020JD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