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也就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把价值教育与知识教学紧密结合。将这一观点落实到高中政治课堂中就是要做到两点,一是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二是在学科知识传授中强化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导向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丰富的知识储备能深化学生对价值的理解与判断,本研究探索高中政治教学中知识性与价值性存在的问题与可行路径,以期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2.1. 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相关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性,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八个相统一”要求,其中就提到“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一方面,要避免只讲知识忽略价值,思政课的重点在于塑造人,学会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为人处世,所以必须坚持价值寓于知识之中;另一方面,要避免空谈价值脱离知识,思想政治课是一种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价值引领性,要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坚定正确的价值信仰。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建构主义的观念中,知识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学习也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学生知识的获得并非靠教师的单向传递,而是学习者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和价值观念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知识的获取、理解和运用。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中政治课教学根据学生现阶段的知识经验与价值水平,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强化价值辨析与知识理解。
3.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必要性
正确认识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内涵和必要性,对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及实现教育目标有重要意义。
3.1. 是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要求
从古至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育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真正做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仅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传道”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建立信仰体系,树立远大理想信念,达到“解惑”的目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教学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比如,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2]。因此,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课程本质,将知识与价值有机结合。
3.2. 是高中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契合“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内在要求。中学生处于心理健康和智力水平逐步成熟的年龄,是认知发展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思政课尤其要加强“德”的核心引领功能,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应当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启迪学生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精神需求的满足,根本上依赖于获得知识和生成信仰之间的协同作用[3]。据此,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是思政教师需要做到的,一方面把握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传授知识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科学理论知识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收获科学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念现状,能在后续教学中更好把握价值引领,对学生实施价值塑造教育,满足学生的精神归属需要。
4.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价值性和知识性是高中政治课的双重内在属性。知识是价值传递的有效载体,价值为知识传授赋予深层意义,二者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统一于教学实践中。但由于受到认知偏差、学习功利化倾向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往往出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背离的情况。
4.1. 教学内容重知识性轻价值性
教学内容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一定的逻辑和思路组织的知识体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倡导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和自主辨析中深化认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而弱价值辨析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校规定安排教学进度,还要兼顾考试的考点,不可避免地会着重灌输考试的重难内容,忽视这部分内容中蕴含的价值。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可能受限于思想觉悟,对课程性质缺乏清晰认识,着重灌输教材的理论知识,对教学内容的探究浮于表面,对其背后蕴含的价值性因素缺少深入挖掘,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弱化了价值观的引导,不能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的作用。
4.2. 教学方法重价值性轻知识性
价值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对知识教育的内化与升华。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都逐渐意识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教学任务繁多,思政教师选择教学方式的不同,常会使得价值性教育变成枯燥死板的说教,造成理论知识抽象,价值引导空洞的局面。部分教师想要凸显课程的价值性,出现过分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和价值传导功能,忽视甚至减弱了对知识性的要求,导致思想政治课被学生称为“政治课”“洗脑课”,缺乏学理性和科学性[4]。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上升到价值层面,过分强调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高喊高大上的价值口号,却忽略了知识的理论逻辑和该价值性的匹配程度。学生没有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很难体会到口号背后的真理支撑,反而容易让学生感到牵强附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价值性就大打折扣。又或是教师想要增强价值性的感染力,利用大数据把视频、图片等充满渲染氛围的素材带入课堂,刺激学生的认同感。诚然,这种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激情澎湃的情感体验,但如果教师没有把相关的知识理论讲深、讲透、讲活,这些情感体验终究是短暂的空中楼阁,反而可能让学生的情感阈值提高,导致思想性的弱化。
4.3. 教学过程重理论性轻实践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说价值认同是建立在知识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这两者的产生都统一于实践中。因为,价值认同的发生源于价值情感体验,其最终取决于能够在情感层面获得价值“共鸣”[5]。而获得价值共鸣则需要教师创造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理论知识的价值属性。
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更多地把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忽视了实践层面的开展。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实践环节,使得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部分学校在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方面资源有限,或是重视度不高,通常只有少数人有机会参与其中,大部分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就难以体会到知识中蕴含的价值性。
5.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教学策略
思政课是寓价值性与知识性于一身、集传授知识和传递信仰于一体的课程。对于思政课而言,知识是载体,价值才是目的,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是内在的,只有做到了以价值为导向,知识为支撑,才能做到“真信”与“真学”的统一[6]。面对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坚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的教学理念,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说服力,始终将知识性的“显”与价值性的“隐”有机贯穿于教学实践中。
5.1. 以价值为目标,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知识传授是根基,价值引导才是根本目标。所谓价值性,就是指思想政治课要充分发挥学科知识的价值引领功能,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7]。思政教师要在坚定政治立场、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讲好历史故事、时代故事,激发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不懈斗志,让学生在感染下实现由知识目标向价值目标的有效转化。
要想让学生真正信服思想政治理论,思政教师要做到既立足理论课堂,又联系生活实际。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价值性因素,在突出教学的价值引领中把理论知识讲清楚,增加课程中的精神感染和价值渲染,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动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真实、积极、富有价值性的素材,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身边小事中体悟道理,形成价值认同。在教学中及时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可能存在的思想误区,通过辨析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的价值指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5.2. 以知识为载体,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
知识是高中生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学科体系的地基。任何价值或信仰的生成都需要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主体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都会对价值评价与选择产生影响[8],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价值引领需要以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获得充分的理论准备。第一,深耕教材内容,吃透教材中的知识点,把握教材精神,特别是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与真理属性,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教学中,强化内容供给,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第二,在传授知识上要与时俱进,充分考虑高中生的情感需要、价值体验,搜集整合与知识密切相关的、学生乐于深思的案例素材,在情景案例中把知识理解透彻,理解深入,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用理论的透彻性支撑价值引领。
5.3. 理论结合实践,促进高中生知行合一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9]。思想政治课要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必须依托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深度感悟,才能深化对教材中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内化课程价值,促进知行合一。然而实际教学受限于资源有限、教学负荷等因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创新实践方法,如探索课堂化实践策略。可通过创设一些自我展示的机会以及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与特长,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4. 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教学案例——以《伟大的改革开放》为例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第三课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为例,选用武汉交通为线索设计议题,强化思政课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教学效果:
总议题:从武汉交通发展观改革开放何以伟大
子议题1:改革开放为何是必然选择?
【议学情境①】改革开放前的武汉交通
利用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前武汉市的市内及区域交通影像资料(拥堵的司门口、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小而破的武昌站等)
思考:当时武汉市的交通面临什么困境?为什么交通如此不便?(议学提示:结合当时的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国际格局等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思考,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教师总结:改革打破计划经济束缚,引入市场机制,推动基础设施突破瓶颈。
【议学情境②】播放“改革开放”微视频讲解,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与意义
教师结合视频讲解知识点: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的不同阶段
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了解了改革开放是什么及其重要性,但可能没
什么切身体会和感受,本节课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实例,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在知识点学习中认识到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然之路。学生在自主探讨、与教师对话中解答心中疑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体现了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子议题2:改革开放有何意义?
【议学情境①】观看“武汉:新时代交通枢纽的崛起”片段
学生小组讨论:从古老简陋到机械化的转变,武汉交通为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哪些措施?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的意义(四个面貌、三个飞跃)。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适应全球化发展浪潮,体现“进行时”的必要性。
提问:交通运输网的蓬勃发展给武汉带来了什么?以小见大,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学生分组辨析,教师点评升华。改革开放能够解放生产力、推动现代化、激发创新活力,最终都是为了惠及民生。武汉人民的奋斗精神是武汉交通取得飞跃式发展的关键,我们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精神是中国面貌焕然一新的关键,每一个普通人都是改革的力量。
【议学情境②】图表展示武汉地铁里程增长、高铁时速创新高、光谷空轨的发展等
提问:你满意武汉人民如今的交通方式和生活状态吗,这是否符合你理想中的人民生活水平?如果你是政府决策者或交通设计师,你会如何建设大美武汉?
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畅想与建议。
教师鼓励引导,最终总结: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整个教学过程以知识为载体,将价值教育渗透到每一教学环节,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同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通过分组辨析、情境讨论、模拟演练等方式提升课程说服力,从而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学生反馈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较多,选取的案例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发言较为踊跃,能够有逻辑地表达观点。从武汉交通的飞跃发展能够直观感知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能够化抽象知识为具体感受,在情境体验中将历史认知转化为现实责任感。但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依赖其他组员的发言,个别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有些偏离问题主线,后续教学还需强化问题链设计,在细节设计和课堂调控上不断优化完善,以期提升思政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教学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6. 结语
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结合,既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要求。本研究对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作出分析,针对教学实践中价值性和知识性相背离的现状提出一定的强化策略,希望能对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受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经验限制,本研究提出的优化教学策略仍有一些不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今后也会持续关注这一主题,从而不断提升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研究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