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经济研究,分析经济社会中各系统之间、系统诸要素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与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象、本质及规律深入结合,指明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而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本文论述将运用“真理的规律”暨实践的矛盾观、辩证的矛盾观、科学的矛盾观三种方法,学好“规律的真理”暨资本论中经济社会规律的现实指向与学理应用,揭示资本主义固有的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进一步指出其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最终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的趋势([1], p. 192)。
2. 《资本论》于实践的矛盾观中阐释发展规律
2.1. 固本培元,从现实的人出发解析社会矛盾
从矛盾产生的根源,立足现实基础,从现实的人及社会矛盾而不是先验的理论出发,经济社会中的矛盾只是表现出来、反映出来的,绝不是制造出来的[2]。
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一个阶段的固有矛盾,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强调看待、分析一切问题并揭露其矛盾性找出其存在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对主要矛盾的辨证思维考量,把握主要矛盾,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即存在着劳动力价值和工资的矛盾、商品价值和价格的矛盾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以及剩余价值产生根源的探析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更加深入地找到矛盾的根源本质所在,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理论基础。
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阐明剩余价值来源,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规律,构成了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中心与基础。“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是,对工人本身来说,劳动力是归他所有的一种商品形式,他的劳动因而具有雇佣劳动的性质。”([1], p. 270)一旦劳动力成为可以被出卖交易的商品,货币也就转化成为了资本。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远远不同,把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掩盖了工人所被无偿占有的超额劳动。工人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裹挟的结果,工人在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但进行生产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具体劳动,而且从事超额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并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被以远不足以支付的工资等形式所无偿占有,也就是剥削的实质。资本家不仅要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劳动力价值,还要让其产出超过产品本身的劳动。这种方式在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提供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从整个社会大生产来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在不足以支付劳动的酬金虚幻地掩盖下的剥削和压迫。
2.2. 着眼长远,立足人类社会全局,从矛盾衍生形态揭橥历史合力趋势,指明未来社会构想
要想阐明经济形态的变化原因、趋向,把握经济形态内核,为社会形态进步服务,就必须运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现实社会剖析矛盾内部,通过对社会中各种经济要素的分析,层层递进,揭示各种矛盾的萌芽,不同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从而论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
人类社会发展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是通过阶级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深入剖析,最深刻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的激化,是私有制的产生、剩余价值掩盖剥削等资本独大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高度发达、阶级消亡前必经的一个时期。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关系才能解决。
3. 《资本论》于辩证的矛盾观中阐发价值全貌
3.1. 科学方法,从理性的具体出发考察经济社会内在联系
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运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从理性的具体出发,结合研究与叙述的方法,在个性的基础上抽象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的共性,又回归实践指导具体的经济活动。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中上升至运行机制,实现思维的跨越与复归。
1857年之后,马克思把重点放在了政治经济的论述上,通过对现象的考察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从根本上逐渐回归到真实。《资本论》中叙述方法是把结论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最终到最本质现象的这个过程逐步展示出来,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总体论述[3]。如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是从现实出发的,马克思不是在抽象同一中制定出商品的价值,而是在建立在互相对立的、互相排斥的同一的辩证原则基础上。在这样的条件下,商品的交易就不可能没有摩擦、阻碍和冲突,因为只有依靠商品市场才能把社会必要劳动的比率精确地衡量出来。在现实的交换中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成为实现“惊险地一跃”的关键步骤。
3.2. 指导实践,辩证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中的一系列矛盾
一则是价值规律和一般利润率之间的矛盾。价值规律使劳动时间量决定价值,一般利润率则表现为总剩余价值在社会总资本中的占比,即剩余价值产生资本创造财富也就是人们通俗的说“钱生钱、资本生钱”。马克思揭露这种观点具有反科学性,指出辩证法是从客观的现实世界出发,剖析矛盾、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解决矛盾的。古典经济学家公式化的价值规律从先验的理论不是从现实出发解决矛盾也就造成了该理论与它自己的经验表现之间的直接一致是不存在的,二则是相互排斥的矛盾关系。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剩余价值是同时由所使用的资本的一切部分产生的”([1], p. 382)。可见,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具体同抽象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正是经济现实本身所内含的矛盾。古典经济学揭示出来的矛盾在这里不但没有消失,并且被说成剩余价值产生过程本身的矛盾。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从根本上明确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自然权利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在以异化劳动概念为先驱的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剩余价值。在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充分掌握了实物和历史资料,克服了纯粹的思辨因素,形成了实证的辩证思维,把改造后的自然权利引入劳动价值论,从质与量的统一中规定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积累的再生产,科学解释了在传统经济学中与之相冲突的逻辑概念诸如地租等。
劳动力成为可以被买卖的交易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由此,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分解为两个不同的、在空间和时间上不一致的、相反的转化行为。如果从哲学的观点来观察经济形式中物品、货币与商品之间对立的问题,这一点反映出解决现实矛盾时的唯物主义方法。矛盾不是从理论中把它消灭解决的,而是在孕育着矛盾的现实向另一更高的和发达的现实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辩证的解决。这一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传统西方经济学家的分歧,也体现了整个马克思主义观在解决矛盾时的唯物方式与实践性。
4. 《资本论》于科学的矛盾观中阐明历史趋势
4.1. 重点突出,洞察主要矛盾中的主要因素
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资本论》在分析经济社会中各系统之间、系统诸要素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中,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广大劳动群众的贫困、剩余价值的增殖方式造成的工人的“血汗史”;由贫富差距、用工制度二者共同进而引发的阶级对立与冲突导致的阶级关系,成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重点。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工资的本质入木三分的分析下,可以看到,资本的目的和动机就是榨取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然而资本家所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其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但却采取了劳动力的价格的虚幻的形式,掩饰资本主义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剥削实质。
在揭示剩余价值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通过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等一系列的论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中,机器、大工厂、科技造成的生产力迅速膨胀使资本主义生产走向了社会化。然而,已经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却属于少数资本家私有,本应按社会的需求来管理和控制的生产流程,也是由几个资本家私人经营;集体劳动所产生的社会化产物,本来是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归工人共有的,但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和控制。这就形成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而造成阶级的对立与冲突。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高度提升,市场急剧扩大;而生产资料私有制则造成了广大劳动群众贫困。这一基本矛盾贯穿资本主义社会始终,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矛盾。它造成了其生产能力和支付能力之间的不对等,导致经济危机。正是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从而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分析,进而指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4.2. 兼顾统一,客观评析资本两面性
资本主义与世界历史进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既构成贫苦大众的困顿与拮据又客观地看到了机器化的生产方式对生产力极其巨大的正面促进。马克思从不吝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产力巨大作用的肯定与赞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促进了世界交往和人类历史的发展,尽管过程夹杂着殖民与血腥[4]。马克思曾不止一次的肯定资本主义社会中大机器生产对生产力的巨大贡献。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肯定了资产阶级创造的生产力。此外,推动人类历史向唯物史观中所界定的世界历史的概念转变也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和向世界扩张的结果。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论述始终坚持辩证法的、唯物的思考方式与组织逻辑、既看到事物坏的一面又肯定其好的一面,具有科学的客观性与真理性。
5. 结语
现实社会中的矛盾演化产生了科学的方法论,相应地,经济学的一切研究理论都不应该是预设好的、先验的存在的,建立在这种“预设”与“先验”基础上的理论分析也具有公式化形而上学的反科学性。全文对《资本论》中使用矛盾分析法说理的脉络剖析如图1所示,只有正确把握“矛盾观”术语与国家发展情景的融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将“大视野”与“小焦点”相结合,融会贯通,一脉相承,从现实基础中深入矛盾生发之根基,是推动社会发展向高阶形态演进之必然。
Figure 1. The contradiction analysis method in Capital
图1. 《资本论》中的矛盾分析法
致 谢
感谢经济学领域书籍、文章撰写者,感谢海内外所有学术研究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