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与实践创新研究
Exploring Integration Paths and Innovative Practice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OI: 10.12677/ae.2025.158162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魏军晓, 田 凯: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 湛江;孙悦民: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湛江
关键词: 生态文明课程思政《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实践方案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Practical Teaching Solutions
摘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核心发展战略背景下,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成为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环境规划与管理》作为一门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的跨学科课程,其为深度融合思政元素提供了契机。然而,现有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倡导,缺乏针对该课程特性的系统化融合路径和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方案。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跨学科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在此基础上,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设计了以清洁生产和区域环境规划2个核心章节的教学案例,详尽展示了如何将企业社会责任、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和环境公平等思政要点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讨论和实践环节。研究表明,以课程内在逻辑为依托的思政教学改革可有效避免生硬说教,引导学生在解决复杂环境问题过程中,系统构建生态文明观、涵养家国情怀与法治精神,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本文不仅为《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提供了体系化的教学改革方案,也为其他应用型、跨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范例。
Abstract: Wit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coming a cor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chiev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valu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key challeng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combining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fers inherent potential for ideological integration. However, current studies mostly stay theoretical and lack systematic integration path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olution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urse’s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al, and policy-oriented characteristics to demonstrate its suitability as a vehicle for ideological education. Guided b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paper designs teaching cases for two core chapters—cleaner production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to show how ideological elements such a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ublic participation,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can be embedded in lectures, discussions, and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at reform based on course logic avoids rigid preaching, helping students build ecological worldview, patriotism, and rule-of-law awareness while solving re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study offers a systematic reform plan for this course and a reference model for other applied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文章引用:魏军晓, 田凯, 孙悦民. 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与实践创新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8): 1646-165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625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也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就要求在各个领域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这一国家战略的深化,对高等教育,特别是环境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育人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2]。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更是所有专业课程的共同责任。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等方面。在上述背景下,作为环境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如何在该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而言,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环保人才[3]

以往的教学改革探讨,常将课程思政建设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宏观政治框架下,旨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这种顶层设计固然明确了育人的宏观方向,但在具体课程的实践层面,容易使宏大的政治概念与具体的专业知识点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联,使得思政元素的融入显得生硬、刻意。例如,在讲授水污染控制技术时,强行关联宏观的政治建设,可能会流于口号式的说教,难以触及学生的思想深处,对于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收效甚微。为了克服这一瓶颈,本文主张进行理论视角的转换与聚焦。对于环境科学专业而言,生态文明思想并非一个外加的政治标签,而是该专业的理论内核[4]。它深刻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怎样实现现代化这一根本问题,其内涵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同《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天然契合[5]。因此,将课程思政的指导框架从宽泛的宏观布局聚焦于更为具体、更具学科相关性的生态文明思想,能够为实现理论和内容的深度融合提供一条更为精准和有效的路径,从而提升改革的针对性和学术的严谨性。本文对培养具有生态文明融合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特质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第一个显著特质,是其深刻的跨学科性。国际环境教育研究早已形成共识,即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问题,任何单一学科的视角都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环境教育的要义在于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6]。《环境规划与管理》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2大领域,要求学生必须同时运用2种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和思维范式。例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环境规划学》课程体系设置就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点,课程内容既包括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也涵盖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法学等社会科学内容[7]。一个合格的环境规划方案,既需要基于生态学和环境化学等的科学计算(如环境容量、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也必须考虑经济成本、法律约束和公众的可接受度。这种内在的“二元”属性,为思政教育的融入提供了契机。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强化环境规划与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引出了课程的第二个特性,即强烈的实践性和政策导向性。与许多基础理论学科不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知识体系与现实世界的环境治理实践紧密相连。无论是环境功能区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还是清洁生产审核,都是现实中正在执行的法律和政策工具。这使得课程教学能够轻易地与鲜活的社会热点和国家战略对接。总之,《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对国家战略实施的支持。

3.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思政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制约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具体来看,《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设计上较为偏向于专业知识的灌输,缺乏较为系统的思政教育内容。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与思政相关的内容,无法形成全面的思政观念。问题部分源于教师认识不足,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深层意义尚未形成充分的认识,往往将授课的重点过分集中于专业知识的讲授上,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和灌输。这进一步导致了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尚显不足,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相应的评价机制也不完善,目前的评价或考试内容多停留在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科学评估。尽管存在上述挑战,但国内也有高校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例如,某高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先后获批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该教学团队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炼生态文明的地域特色资源,在环境规划与管理基本概念、生态学原理、城市污染规划,以及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知识点中融入了环保历史和中华先贤治理思想、环境修复案例、垃圾分类和大气污染治理以及产业园等案例[8]。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背后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综上所述,当前该课程的思政建设虽面临挑战,但仍有可行路径,例如引入贴合实际案例、系统性地加强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与融入等。

4. 教学案例设计

本文以清洁生产和区域环境规划2个核心教学章节为例进行详细阐述。选择这2个案例主要是因为清洁生产聚焦于微观的企业层面,探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增效路径;而区域环境规划则聚焦于宏观的区域治理层面,揭示多方利益主体间的复杂博弈与冲突。

4.1. 清洁生产案例

本章节的核心知识点包括清洁生产的定义与原则、生命周期评价、绿色供应链及循环经济模式。选用浙江美欣达纺织印染科技有限公司的绿色转型之路作为导入案例[9]。该公司的发展历程是诠释清洁生产如何从成本负担转变为核心竞争力的绝佳范例,并为切入科学发展观、“两山论”、企业社会责任、产

Table 1. Teaching case of cleaner production

1. 清洁生产教学案例

环节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思政融入点与引导策略

批判性思考题

课前准备(20分钟)

1. 了解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2. 熟悉案例背景。

学生阅读指定材料:

1. 教材中关于清洁生产的章节。

2. 浙江美欣达的案例介绍[9] [10]

-

-

课堂导入(15分钟)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核心议题。

对比2组图片:一组是传统印染厂污水横流的场景,另一组是美欣达花园式工厂的实景。提问:从前者到后者,企业经历了什么?仅是技术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企业的逐利本性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否必然矛盾?从而引出“两山论”的核心思想,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统一。

-

案例研讨(25分钟)

1. 分析企业绿色转型的驱动力。2. 理解清洁生产的综合效益。

分组辩论:企业绿色转型主要是市场竞争和利润驱动的结果v.s.企业绿色转型主要是政府监管和政策激励的结果。学生结合美欣达案例进行辩论。

在辩论中引导学生认识到,驱动力是复合的。将企业家的初心和工匠精神作为超越经济和政策之外的文化/伦理驱动力进行讨论,深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

1. 美欣达是行业龙头,资金雄厚。广大中小型企业如何克服清洁生产改造初期资金投入高的难题?政府扮演何种角色? 2. 企业的绿色生产能否自动带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公众在推动企业转型中应发挥哪些作用?

能力拓展(20分钟)

1. 运用清洁生产原则解决实际问题。2. 培养系统思维和方案设计能力。

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扮演咨询顾问,为一个虚拟的、面临环保压力的传统制造企业,设计一份分阶段的清洁生产实施方案,需考虑技术、资金、管理和员工培训等多个方面。

教师在巡视指导时,提醒各组不仅要考虑技术可行性,还要考虑方案的社会影响(如对就业的影响)和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

课堂总结(10分钟)

1. 巩固核心知识。2. 升华价值认知。

总结清洁生产的核心要义,并回归“两山论”,强调清洁生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环保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理念和能力。

将学生的专业使命感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联系起来,激发其投身环保事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

业绿色转型,以及可持续创新中的工匠精神等思政要点提供了理想载体。在具体分析中从多个维度展开。经济维度上,美欣达早期曾面临传统印染行业高污染、高能耗、低利润的困境。通过持续的技术改造和绿色产品开发,公司不仅降低了环境成本,还成功进入环保要求严苛的国际市场,实现了价值跃升,这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企业的“金山银山”。社会维度上,公司通过打造花园式工厂,彻底改变了过去作为投诉重点对象的形象,实现了与城市的和谐共生,体现了超越单纯盈利目标、积极履行环境与社会责任的企业担当。在文化与政治维度上,公司创始人的绿色发展理念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企业转型的内生动力。同时,其发展战略与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及“双碳”目标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获得了政策支持,形成了良性互动。通过这样多维度的案例剖析,可以将专业知识与思政价值的探讨融为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详见表1)。

4.2. 区域环境规划案例

在区域环境规划这一宏观治理层面的教学中,可通过剖析多方利益主体的冲突与博弈来深化思政教育。本章节的核心知识点涵盖区域环境规划的编制流程、环境影响评价(EIA)、公众参与的模式与作用及环境风险沟通。这些理论知识点可以通过引入2007年厦门对二甲苯(PX)项目事件这一标志性案例进行教学[11]。该事件是中国环境维权和“邻避效应”的典型代表,其涉及政府、企业、专家、公众和媒体等多元行动方的复杂演进过程,为探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现代治理中的公众

Table 2. Study case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2. 区域环境规划教学案例

环节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思政融入点与引导策略

批判性思考题

课前准备 (90分钟)

1. 了解EIA法律流程。2. 掌握PX事件基本脉络。

学生观看关于PX事件的纪录片。

-

-

课堂导入 (15分钟)

引入“邻避效应”概念,设置核心冲突。

抛出问题:“一个投资百亿、手续齐全、政府支持的重点项目,为何最终会被市民的‘散步’所阻止?”

引导学生思考事件的根源。将议题从要不要建PX引向如何科学、民主、依法地做出环境决策,确立思政核心——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在环境领域的体现。

-

案例研讨 (50分钟)

1. 理解多元利益主体的立场与诉求。2. 体验环境决策的复杂性与挑战。

角色扮演模拟听证会:将学生分为5组:1. 厦门市政府代表;2. 项目投资方代表;3. 环保专家组;4. 当地居民协会代表;5. 媒体记者团。各组获得该角色的背景资料和核心诉求。

在模拟过程中,引导各方不仅要表达自身利益,还要倾听和回应他方关切。强调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体会以人为本不是口号,而是需要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倾听。

1. 如何设计一个更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既能充分表达民意,又能避免被非理性的恐慌情绪主导,确保决策的科学性。3. 在这类冲突中,公共利益究竟是什么?是GDP和就业,还是环境。当二者冲突时,规划和决策者应遵循何种原则?

反思总结 (20分钟)

1. 总结公众参与的模式与困境。 2. 探寻完善环境治理的路径。

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反思本组在谈判中的得失。引导全班讨论,从厦门PX事件的教训中,提炼出完善我国环境规划与决策的建议(如加强前期信息公开、规范公众参与程序、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等)。

厦门PX事件是中国公民社会成长和环境治理进步的一个里程碑。它推动了环境决策从精英决策向协商治理的艰难转型。培养能够理解并驾驭这种复杂治理格局的专业人才,正是本课程的核心育人目标。

-

参与、环境公平与正义,以及发展权与环境权的平衡等思政切入点提供了丰富素材。在案例分析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行动方的视角审视冲突:1) 政府视角:面临着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压力与维护社会稳定、回应民意的双重挑战,其决策过程从最初的信息不公开到后来的启动公众座谈,体现了环境治理模式的转型。2) 企业视角:项目投资方虽在法律程序上合法合规,却因缺乏社会层面的正当性而最终被迫迁址,这表明企业的社会许可与法律许可同等重要。3) 专家与公众视角:以中科院院士为代表的“吹哨人”,成功将地方议题提升为全国性公共事件;同时,厦门市民通过新媒体以和平创新的方式表达诉求,展现了日益觉醒的公民意识,但也伴随着对环境风险的非理性恐慌。4) 媒体视角:在事件中扮演了信息传播和舆论放大的角色,但其报道也面临着审查与管控。通过对该案例的深度剖析,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驾驭现代环境治理中的复杂格局,并为后续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详见表2)。

通过上述2个案例的深度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清洁生产和区域环境规划的专业知识,更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反复思考和辨析了企业责任、政府治理、公民权利、法治精神和科学理性等一系列核心的思政议题。这种将价值引领融入专业问题解决过程的教学模式,能够真正触及学生的思想深处,实现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协同发展。

5. 结论与展望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理论与专业教学脱节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教学改革方案。深入分析了该课程兼具自然与社会科学属性、强实践性和政策性的特点,论证了其为有机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天然载体。基于此,设计了清洁生产和区域环境规划2个核心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企业社会责任、公众参与、环境公平等真实且复杂的环境问题过程中进行价值辨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因此,破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难以有机融合问题的关键在于将指导思想从宏观政治框架聚焦到与本学科内在逻辑高度契合的生态文明思想,从而激活而非外加思政元素。本文不仅为《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提供了体系化的教学改革方案,也为其他应用型、跨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范例。未来,《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可以在深化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丰富和完善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以及加强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等方面探索更多优秀的实践案例。

基金项目

2023年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厨余垃圾厌氧消化过程重金属形态演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项目编号:060302122305。

参考文献

[1] 唐辉, 杨海莺. 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J]. 社会主义研究, 2022(5): 9-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
[3] 罗川, 王雪梅, 张万明, 等.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8): 1912-1916.
[4] 任志安, 廖信林. 经济学课程思政中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路径研究[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22.
[5] 肖瑶.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4): 1399-1403.
[6] 魏军晓. 将环境教育纳入我国环境类课程的若干思考[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5): 477-484.
[7]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环境学院主要开设课程及其简介[EB/OL].
https://www.env.tsinghua.edu.cn/jxyzs/bksjx/kskc.htm, 2025-07-23.
[8] 九江学院教务处.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EB/OL].
https://jwc.jju.edu.cn/info/2011/7467.htm, 2023-04-13.
[9] 绿色矿山产业联盟. 美欣达纺织印染: 国家级绿色工厂背后的绿色转型探索[EB/OL].
https://www.greenmine.org.cn/shows/31/109623.html, 2019-11-15.
[10] 美欣达. 企业介绍[EB/OL].
https://www.mizuda.com/about.html, 2025-07-23.
[11]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厦门PX事件[EB/OL].
http://case.sppm.tsinghua.edu.cn/info/1004/1623.htm, 20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