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谱效关联”的土家药百棒七不同入药部位药效基础及抗RA机制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and Anti-RA Mechanism of Different Medicinal Parts of Bai Bang Qi Based on “Spectral Effect Association” in Tujia Medicine
DOI: 10.12677/tcm.2025.14853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牛建均, 晏朝操, 文琴琴, 田宏平, 刘春艳*:德江县民族中医院土家医药研究所,贵州 德江
关键词: 百棒七入药部位谱效关联类风湿型关节炎Bai Bang Qi Medicinal Parts Spectrum-Effect Association Rheumatoid Arthritis
摘要: 百棒七作为土家族传统医药体系中的特色民族药,其药用价值在现代科学研究视角下正被深入挖掘。该植物以根、茎、叶等不同部位入药,传统应用中已显现出显著的抗炎镇痛特性,尤其在治疗类风湿型关节炎这一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技术的突破,“谱效关联”分析方法成为解析其药效物质基础的核心工具,通过构建化学成分谱与药效学指标的关联模型,能够系统比较不同入药部位中活性成分的组成差异及作用强度。研究证实,百棒七各部位含有三萜皂苷、黄酮类、酚酸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可能是其发挥抗RA作用的关键药效物质,这些成分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减轻关节炎症和骨破坏。本文系统阐述百棒七不同部位临床应用、化学成分、RA机制及谱效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不仅为阐明该民族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传统药物的现代化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Abstract: As a distinctive ethnic medicinal herb in the Tujia traditional medicine system, Bai Bang Qi is being increasingly explored for its therapeutic value through 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plant’s various medicinal parts including roots, stems, and leaves have demonstrated remarkable anti-inflammatory and analgesic properties in traditional applications, particularly showing unique advantages in treating rheumatoid arthritis. Recent breakthroughs in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have made “spectroactivity correlation” analysis a core tool for deciphering its pharmacological basis. By establishing models link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profiles with pharmacodynamic indicators, researchers can systematically compare differences in active component compositions and potency across medicinal parts. Studies confirm that Bai Bang Qi contains triterpene saponins, flavonoids, phenolic acids, and other bioactive compounds, which may be key contributors to its anti-RA effects. These components regulate signaling pathways and suppress inflammatory factor release, thereby alleviating joint inflammation and bone destruc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clinical applications, chemical composition, RA mechanisms, and spectral-effect relationships of Bai Bang Qi across different parts. It not only provides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elucidating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is ethnic medicine but also offers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modernizing and developing other traditional medicinal resources.
文章引用:牛建均, 晏朝操, 文琴琴, 田宏平, 刘春艳. 基于“谱效关联”的土家药百棒七不同入药部位药效基础及抗RA机制研究进展[J]. 中医学, 2025, 14(8): 3648-3652.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8533

1. 引言

百棒七为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 (L.) Lam.)的根或根皮,别名飞龙掌血、三百棒,为贵州省少数民族常用药物[1]。《土王真药本草》将其归属土家药七十二七中,用于治疗七十二风,《土家族药物志》中也明确地记载其有活血舒筋,消肿止痛功效,《土家族医药》中记载其治疗跌打损伤[2]。目前,各省地方标准对百棒七用药部位存在一定差异,但功效主治却大同小异,依据各地方标准中,百棒七的用药部位主要为根皮,根,茎和叶,各用药部位的功效包含止痛、止血、消肿等,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腰腿疼痛等[3] [4]。国内含有此药材的制剂主要有关通舒口服液、复方伸筋胶囊、痛可舒酊、神农药酒、龙掌口含液等,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疼痛,肌肉劳损等[5] [6]。药用部位因地区用药习惯有明显差异,对药材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然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是否有差异,尚未见研究报道。百棒七作为少数民族药在贵州广泛应用,拟通过对百棒七的不同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研究,以期为百棒七药用部位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百棒七在RA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扩大药源和进一步地证明各省标准的异同性和加强中药新品种研究,解决各成方制剂因使用单部位入药造成的资源破坏,品种药源匮乏,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百棒七不同入药部位传统应用

百棒七作为传统药用植物,其入药部位及功效在民间应用中具有明确记载。据《土家族医药》及文献记载,百棒七以根皮、根、茎及叶入药,性温味苦辛,具祛风除湿、活血散瘀、调经安神之效[7]。临床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劳伤及风湿痹痛,常以根茎10~15克水煎服,或配伍血三七、木防己等制成药酒内服;其次是针对妇科疾患,如月经不调、血滞经闭,可单用或与红根七、赤芍等配伍;另外治痈疽疮毒,鲜品捣敷,通过熏蒸渗透达到祛毒消肿之效[8]。百棒七不同入药部位在传统应用中各有侧重,其根或根皮是最常用的入药部位,具有祛风止痛、散瘀止血、解毒消肿的显著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常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9] [10]。除了根或根皮外,百棒七的茎部也具有药用价值,茎部同样具有散瘀止血、祛风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出血、外伤出血、痈疖肿毒及毒蛇咬伤等症[11] [12]。尽管茎部在传统应用中的提及相对较少,但其药用价值仍不容忽视。此外,百棒七的叶片在传统应用中也有一定地位。叶片可能具有与根或根皮相似的功效,如祛风止痛、化瘀止血、解毒消肿等,鲜叶可捣烂外敷,直接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等,显示出其外用效果[13]。综上所述,百棒七的不同入药部位在传统应用中各有侧重,根或根皮是主要的入药部位,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茎部和叶片则分别在不同病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百棒七不同用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百棒七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目前已从中分离鉴定出生物碱、香豆素、黄酮、挥发油及三萜类等多种化合物[14]。生物碱是百棒七中最具特征性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异喹啉类生物碱,如飞龙掌血碱、飞龙碱及白屈菜红碱及喹诺酮类生物碱等[15]。此外百棒七还含有香豆素类化合物是另一类重要成分,包括简单香豆素(如伞形花内酯)和吡喃香豆素(如飞龙掌血内酯) [12]。黄酮类成分则以山柰酚、槲皮素及其苷类为主[16]。挥发油成分在百棒七的叶和果实中含量较高,主要包含单萜(如α-蒎烯、柠檬烯)和倍半萜(如β-石竹烯) [17]。三萜类化合物(如羽扇豆醇、β-香树脂醇)则常见于根部提取物中[18]。近年来,百棒七的多糖成分也受到关注[19]。此外,该植物还含有木脂素、酚酸及甾体类物质,这些成分可能协同增强其药理效果[16]。本课题组前期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技术,系统比较了百棒七叶、根皮及茎皮三者化学成分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叶与根皮、茎皮的指纹图谱相似度较低,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而根皮与茎皮的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主要化学成分组成较为相近[13]。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百棒七不同药用部位具有显著的化学特征差异,特别是叶与根皮两类药材的化学轮廓差异尤为突出,而且从物质基础层面阐释了百棒七作为民族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阐明百棒七的传统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其质量标准的科学制定包括药用部位选择、指标成分确定等关键环节以及后续的有效部位筛选、新药研发等工作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4. 百棒七抗RA的机制研究

现代研究揭示百棒七其多靶点抗RA的科学机制,核心作用体现在抗炎、免疫调节、关节保护及镇痛四大方面[20]。其可通过调控NF-κB等信号通路,抑制IκBα磷酸化及p65核转位,减少TNF-α、IL-1β、IL-6等促炎因子释放,同时上调IL-10等抗炎因子,重塑炎症平衡[21]。其次调节T细胞亚群平衡,抑制Th17细胞过度活化及IL-17分泌,降低滑膜CD4+T细胞、B细胞浸润,减少自身抗体生成,从而缓解免疫异常引发的关节损伤[22]。还可抑制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血管翳形成,下调MMP-3、MMP-13等软骨降解酶表达,阻断软骨与骨组织破坏,同时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氧自由基损伤,保护关节结构[23]。另外影响5-HT、去甲肾上腺素等单胺递质及阿片受体系统,降低疼痛敏感性,改善RA患者症状[24]。实验显示,百棒七提取物可显著减轻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小鼠的关节肿胀、脾脏肿大及足垫炎症,改善病理损伤;临床观察亦证实其对RA患者关节功能及疼痛的改善效果,且长期使用未见明显肝毒性[25]。其抗RA活性主要归因于生物碱类(如白屈菜红碱、茵芋碱)、黄酮类及香豆素类成分。综上,百棒七通过炎症调控、免疫平衡、组织保护及镇痛的多通路协同作用发挥抗RA效应,然后百棒七不同用药部位抗RA的机制研究尚有相关研究,未来需进一步明确具体成分的作用靶点及临床安全性。

5. 谱效关联在百棒七研究中的应用

谱效关联研究作为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在民族药百棒七的研究中展现出重要价值。该技术通过整合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学数据,建立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量化关系,为解析药效物质基础和优化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路径[26]。百棒七作为传统药用植物,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含白屈菜红碱、二氢白屈菜红碱等生物碱类,以及香豆素、三萜类等活性物质,药理作用广泛,涉及抗炎镇痛、抗病毒、心血管保护、止血抗氧化等领域。在药效物质基础解析方面,谱效关联技术通过HPLC指纹图谱结合动物模型,成功定位白屈菜红碱等生物碱为抗炎镇痛的关键成分,并推测其抗病毒活性与生物碱类成分密切相关[27]。质量控制方面,HPLC法建立了白屈菜红碱的含量测定标准,灰关联度分析则指导了炮制工艺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优化[28]。作用机制研究中,谱效关联揭示了生物碱调节钙通道的心肌保护机制,以及多糖与生物碱协同的止血效应。临床应用验证显示,含百棒七的制剂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心肌缺血中疗效显著,其预测的活性成分得到临床数据支持。然而,研究仍面临成分复杂性与机制验证的挑战。高维数据需发展更高效的统计模型,部分药效的分子机制需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深化探索,且现有成果多基于动物实验,临床转化研究亟待加强。

6. 总结

百棒七的根、茎、叶等不同药用部位在化学成分和药效活性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活性成分的种类、含量及其药理作用靶点上。谱效关联技术作为一种系统研究方法,可整合各部位的化学指纹图谱与体外/体内药效数据,通过化学计量学分析明确其活性成分分布规律,从而科学确定最佳药用部位[29]。通过谱效关联分析,不仅能优化药用部位的选择,避免传统“全株入药”导致的资源浪费,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根据不同部位的特异性药效谱,为风湿痹痛等不同临床适应症提供精准用药依据[30]。同时,该技术可为规范化种植提供指导,例如针对高活性部位重点培育,并建立基于活性成分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药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未来研究可结合多组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深度解析不同部位“成分–功效–靶点”的多维协同机制,揭示其网络药理学作用规律[31]。该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百棒七化学成分复杂,现有谱效关联技术虽能定位部分活性成分(如白屈菜红碱),但对多成分协同作用的解析仍不充分,高维数据处理缺乏高效统计模型支持;其次,机制研究多依赖动物实验和灰关联分析,分子层面的作用靶点与通路验证不足,需结合分子对接等技术深化;最后,临床转化研究薄弱,现有药效物质基础预测与临床应用之间缺乏大规模人群数据验证,制约了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这些局限反映了谱效关联技术在复杂民族药研究中面临的共性问题,需通过方法学创新和多学科交叉加以突破。

基金项目

铜仁市科技项目(铜市科研【2022】104号)。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宗星, 江露, 刘道忠, 等. 基于PI3K/AKT/mTOR通路的三百棒促进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自噬并抑制炎症[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4): 573-583.
[2] 方志先, 赵晖, 赵敬华. 土家族药物志[C]//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土家族医药研究论文集.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 1.
[3] 周威, 孙文博, 曾庆芳, 等. 飞龙掌血的药学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 33(8): 3515-3522.
[4] 温羚玲, 郑润生, 许雅萍, 等. 飞龙掌血根的质量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2(1): 136-140+146+183.
[5] 云雪林. 苗药飞龙掌血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2, 18(7): 58-60.
[6] 吴朝伟, 袁德培, 郜红利, 等. 民族药三百棒的研究进展[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4, 31(4): 68-70.
[7] 田华咏, 潘永华, 唐永佳. 土家族医药[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6.
[8] 方志先. 土家族药物志[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
[9] 张源文, 胡祖林, 罗彦博, 等. 飞龙掌血镇痛有效部位筛选及机制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9, 15(6): 13-15.
[10] 陆怡, 朱元章, 郭晨旭, 等. 飞龙掌血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 49(7): 82-86.
[11] 许松, 朱志坤, 金文彬, 等. 飞龙掌血茎饮片、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研究[J/OL]. 中华中医药学刊, 1-2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HS2024112001X.htm, 2025-07-10.
[12] 陈小雪, 热合曼·司马义, 等. 飞龙掌血茎的化学成分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 2013, 28(4): 337-339.
[13] 牛建均, 马四补, 刘春艳, 等. 苗族药飞龙掌血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差异对比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 21(12): 2547-2554.
[14] 端木彦涛, 管松滨, 胥骞, 等. 飞龙掌血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 中医药导报, 2022, 28(11): 203-209.
[15] 房士明, 方刚, 刘睿, 等. 飞龙掌血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6, 43(2): 239-248.
[16] 况成裕, 姜立会, 丁双婷, 等. 见血飞的化学成分研究[J]. 食品与药品, 2013, 15(2): 110-112.
[17] 刘志刚, 李莹, 朱芳芳, 等. 飞龙掌血挥发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11): 150-151.
[18] 梅雪伟, 王佳, 陈途, 等. 飞龙掌血的三萜类成分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9, 39(8): 838-840+847.
[19] 田春莲, 文赤夫, 吴文滔. 飞龙掌血多糖提取工艺研究[J]. 中药材, 2010, 33(3): 462-464.
[20] Qin, H., Fu, Y., Zhou, K., Song, H., Fang, G., Chen, Q., et al. (2023) Toddalia Asiatica Extract Attenuates 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 by Modulating Colon Th17/Treg Balance and Colony Homeostasi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313, Article ID: 116542.
https://doi.org/10.1016/j.jep.2023.116542
[21] 张誉丹. 基于TLR/NF-κB信号通路探讨土家族药三百棒抑制RA滑膜增殖的作用机制[D]: [硕士学位论文]. 恩施: 湖北民族大学, 2018.
[22] 刘明, 刘杨, 邓颖, 等. 飞龙掌血提取物对风寒湿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h17/Treg平衡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8, 34(3): 108-111.
[23] 洪岚. 基于PI3K/AKT/mTOR自噬信号通路探讨三百棒抑制MH7A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D]: [硕士学位论文]. 恩施: 湖北民族大学, 2022.
[24] 吴朝伟. 土家药物三百棒对RA大鼠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恩施: 湖北民族大学, 2014.
[25] 杨坤. 飞龙掌血抗炎镇痛、抗RA活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26] 张建锋, 侯长周, 侯晓杰, 等. 基于谱效关联技术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5, 43(3): 205-209+301.
[27] 贺琪珺, 肖美凤, 贺鹏, 等. 中药谱动学与谱效动力学关联性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解决的对策探讨[J]. 中草药, 2023, 54(12): 4061-4068.
[28] 晏朝操, 张建锋. 基于谱效关联技术的中药研究现状[J]. 中国现代中药, 2020, 22(10): 1735-1740.
[29] 吕邵娃, 董书羽, 郭玉岩, 等. 数据分析技术在中药谱效关系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 21(15): 226-230.
[30] 华小黎, 王新桂. 指纹图谱与谱-效关联技术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与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30): 127-128.
[31] 华小黎, 邹复好, 常聪. 基于机器学习的中药多元谱效关联技术研究[J]. 中国数字医学, 2014, 9(12):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