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知识传递–文化传承–产业孵化”的联动模式研究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Model of Rural Educatio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Industrial Incubation”
DOI: 10.12677/ass.2025.14876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谢 珊, 梁 继*, 胡赛丹:湖南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罗妮娜:湖南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沅江市政通初级中学,湖南 益阳
关键词: 乡村教育乡村振兴知识传递文化传承产业孵化Rural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Cultural Preservation Industrial Incubation
摘要: 乡村教育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石,其核心在于其质量的提升。乡村教育振兴依托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设施等要素相互促进发展,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发挥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而当前乡村教育存在生源流失严重、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家庭教育相对匮乏等问题。基于此,深入探讨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知识传递–文化传承–产业孵化”的联动模式,剖析其内涵、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乡村教育现存问题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进而提出优化策略与保障措施,旨在发挥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实现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Abstract: Rural education, as the cornerstone of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hinges fundamentally on the enhancement of its quality. Its revitalization relies on the synergistic interplay among educators, students,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facilities,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industries to support and lead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current challenges include severe student attrition, irrational school distribution, imbalanced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a comparative lack of parental guidance. Addressing these issues,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interconnected model of rural education, facilita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industry incubation”. It analyzes the model’s essence,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ts components, and reveals how existing problems in rural education impact revitalization efforts. Subsequently,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nd safeguard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maximize rural education’s role in revitalization and foster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between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谢珊, 梁继, 罗妮娜, 胡赛丹. 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知识传递–文化传承–产业孵化”的联动模式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664-67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762

1.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肩负着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历史使命[2],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子工程”[3],也是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优化乡村文化生态、提升乡村综合发展能力并最终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保障[4]。有学者认为,乡村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提供服务,为乡村振兴输送了必不可少的人力、文化和智力资源。其中,确保乡村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而乡村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在这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对乡村振兴具有战略意义[5]。所以说高质量的乡村基础教育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体现。乡村基础教育怎样支撑乡村振兴?存在着哪些问题?该如何推进乡村基础教育发展?以上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理解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对发挥乡村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2. 联动模式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2.1. 知识传递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根基,它承载民族的血脉传承,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6]。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知识对解放农民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对乡村产业繁荣、生态宜居和富裕生活的目标起着关键作用[7]。应以提升农民群体的科技素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对以“三农”为核心的文学与科技作品的创作。与此同时,注重对乡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

2.2. 文化传承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独有的信息,其独立于人体之外,主要通过“社会遗传”,尤其是教育来延续传承。在乡村社会中,教育者从乡村世代积累的乡土文化里批判性地吸收,以教学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乡村文化得以继承,转化为学生知识经验的崭新部分。而教育是文化中扎根当下又引领未来的关键要素。所以,教育不仅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更是乡土文化创新的关键方式。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需要对乡土文化进行甄别筛选,依据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剖析乡土文化,进而提供科学的乡土文化内容。既能强化乡土文化的适应性,又能提升学生的文化选择与判断能力,使乡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持续为乡村社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8]

2.3. 产业孵化

乡村教育驱动的产业孵化,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转化枢纽与可持续发展内驱力。依托本土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导向,乡村教育借由三重赋能机制——培育当地技术人才梯队、构建技术应用支持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生态——为特色产业孵化奠基。其核心价值在于同步实现智力资本沉淀、人力资本积累与文化资本传导,加强村民参与乡村发展的主体性。通过乡村教育提质,实现本土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实践推进,二者形成协同驱动的长效闭环机制[9]

乡村教育驱动的产业孵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隐含着文化商品化与社区排斥等问题。为迎合市场需求,乡土文化可能被简化为符号化的旅游消费品,导致其神圣性和深层内涵被剥离。外部资本主导的产业孵化项目可能挤压本地村民的主体性。当文旅项目的经营权、收益分配权被外来企业垄断时,村民易沦为廉价劳动力,而非决策参与者和利益共享者,加剧乡村内部经济分层。此外,还存在产业同质化的问题,盲目复制像“民宿 + 采摘”项目的模式,可能导致地域文化独特性消解,使乡村陷入低水平同质竞争,最终削弱联动模式的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

2.4. 相互关系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知识传递、文化传承与产业孵化三者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的有机整体,共同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4.1. 知识传递是基础支撑

知识传递构成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其作用领域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延伸至职业技能实训与社区学习共同体等场景。通过这些渠道,农民可以获得农业生产技术、现代治理智慧、生态保护理念及数字技能等核心知识,这些能力成为解码乡土文化基因、参与文化传承与产业孵化的认知先决条件。如浙江安吉“乡村创客学院”依托需求导向型课程开发,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驱动咖啡产业链价值跃升,最终实现区域协同振兴。这表明高效的知识传递具有双重效能——既促成村民深度传承文化,更推动文化资本向产业创新的渗透转化,为乡村经济可持续演进提供智力引擎。

2.4.2. 文化传承是内在纽带

文化传承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精神纽带,也是连接“知识传递”与“产业孵化”的关键。它凝聚乡土知识,为乡村注入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文化传承能把抽象知识转化为贴近乡土生活的实践素材;还能为乡村产业注入独特文化元素,推动其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比如云南哈尼梯田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系统,既是千年农耕智慧的体现——传递稻作、蘑菇房建造等生态知识,也是文旅融合的成功范例——将长街宴等传统习俗转化为产业优势[10]。这表明,文化传承既能深植乡土、凝聚人心,又能活化知识、带动产业。

2.4.3. 产业孵化是目标驱动

产业孵化是乡村振兴的经济转化载体,将知识传递的智力成果与文化传承的精神价值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形成“教育投入–产业收益–反哺教育”的闭环。产业孵化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经济环节,是知识传递和文化传承的目标与动力源泉。近年来,溧阳市紧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不断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走向全面振兴。2023年1~9月,17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共计接待502.45万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38.3%,营收5.73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49.91% [11]

综上,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使乡村教育更加注重知识传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励乡村教育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同时产业孵化带来的经济收益又能为知识传递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多资源投入,保障其持续、高效运转,形成联动、协同共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图1),共同推动乡村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实现全面振兴。

Figure 1.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linkage model

1. 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联动模式关系图

2.5. “知识–文化–产业”联动模式案例分析

为深入了解“知识传递–文化传承–产业孵化”联动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运作机制,本研究选取浙江省安吉县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安吉县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通过系统的乡村转型实践构建了区域发展范式。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和统计数据的梳理,发现该模式呈现出以下运行路径:

知识传递驱动产业孵化。安吉县通过乡村创客学院等平台,建立了与本地产业需求相匹配的培训体系。课程设置聚焦现代农业经营、咖啡产业链管理等方面,提升了农民群体的专业技能,为特色产业孵化奠定了人才基础,有效解决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壁垒。这种精准知识供给促进生产要素重组,推动咖啡加工等新兴产业逐渐从资源依赖型向知识密集型的价值链攀升。

文化传承赋能特色发展。安吉县依托“两山”理念和竹文化、茶文化等乡土资源,将文化传承融入产业发展。通过建设竹文化博物馆、非遗工坊等文化阵地,不仅活化了传统竹编技艺等文化遗产,更将其转化为文旅体验项目,为乡村旅游等产业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差异化竞争力。这种文化传承与产业孵化的融合,验证了文化资本理论中“象征体系向经济资本转化”的可行性。

产业孵化反哺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为联动模式的持续运转提供了经济保障。安吉余村作为转型典范,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约115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47万元[12]。为知识传递和文化传承提供持续资源投入,形成了“教育投入–产业收益–反哺教育文化”的闭环,构建了“人力资本提升–产业增值–文化再生产”的正向循环。

综上,安吉县的实践验证了知识、文化、产业三要素的协同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范式。该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建立了要素间的正向反馈机制,实现了人力资本提升、文化价值转化和经济收益再投资的有机统一。

3. 乡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联动模式的影响

3.1.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人才。受城镇化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农村学校生源大幅减少、城镇学校随迁子女不断增加,面临“乡村空、城镇挤”的突出矛盾[13]。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存在差距。许多乡村学校的校园建设简陋,教学设备配备不足且陈旧落后,多媒体教室数量稀少,内部设备老化、故障频发,实验室器材不全,无法满足正常的实验教学需求,图书资料更新缓慢、种类单一,难以满足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阅读兴趣的需要[14]。硬件设施的不足限制知识传递的方式和效果,无法有效开展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在文化传承方面,缺乏展示乡村文化的场所和设备,如民俗文化展示厅、传统技艺实践工作室等,不利于学生亲身感受和传承乡村文化;对产业孵化而言,没有足够的实践操作场地和设备,难以培养学生的产业实践技能,阻碍产业孵化所需人才的培养。

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在地理环境、职业发展空间、薪资福利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这将导致优秀的教师留不住,难以吸引好的师资来到乡村地区[15]。教师数量不足导致教学任务繁重,部分课程无法正常开设,尤其是音体美、信息技术、科学等学科教师匮乏情况更为突出。教师队伍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年龄偏大的教师较多,年轻教师补充困难,且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并且乡村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和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少,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难以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队伍的不足会制约知识传授的深度,导致教师无法将前沿且实用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在文化传承上,缺乏专业教师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与有效教学,无法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在文化传承中的主要作用;在产业孵化上,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和相关技能,则难以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

3.2. 生源流失严重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向城市迁移,使得乡村学龄儿童数量下滑,乡村学校生源持续萎缩。同时,城市学校在师资、设施及课程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相比之下,乡村教育质量相对薄弱,促使部分家长为寻求更优教育而将子女送入城市学校,这进一步加剧乡村生源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生源减少导致乡村学校班级规模缩小或小型学校被撤并,造成教育资源利用率下降,使得部分系统化知识难以开展。比如信息技术、科学实验等课程因教育资源和学生数量不足而无法开设,影响知识传授的广度与深度。作为乡村文化传承的未来力量,乡村学生缩减使得传承乡土文化的人数减少,文化在代际间的延续面临断层风险,部分民俗活动与传统技艺因后继乏人而濒临失传,这削弱文化传承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同时,生源流失不仅减少未来参与乡村产业孵化的潜在主体数量,优质生源外流更使乡村难以培养足够数量契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制约乡村产业孵化进程及其长远发展。

3.3. 乡村学校布局不合理

国家政策虽倡导保留关键乡村小规模学校并保障学生就近接受优质教育[16],但“一刀切”的撤并措施导致部分学生通学时间过长。例如,福建省调查显示,撤并中存在过度收缩问题,致使部分农村小学生步行上学距离增加。尽管该省78.66%的农村走读生单程步行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但仍有2.03%的学生步行时间超过40分钟[17],这制约联动教育模式实施。撤并使得学校分散阻碍知识的有效传递,学校间距过大会降低资源共享与知识传递效率。在文化传承方面,不合理布局割裂文化空间,使得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难以依托学校广泛传播。

3.4. 家庭教育相对匮乏

农村家庭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的限制,往往难以像城市家庭那样为孩子提供全面的学业支持[18]。另外,部分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缺乏对孩子学业的科学引导和有效支持。由于家长自身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在学业上给予孩子必要的辅导。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不足,削弱乡村基础教育的基础支撑作用,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良好的学习引导和巩固强化,使得教育活动中知识传递的效果降低;家长对乡村文化的忽视也难以引导孩子树立文化传承意识,影响文化传承的家庭传承环节。

4. 优化联动模式的策略

4.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建立以师资配备、生均拨款、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要素为核心的标准体系和办学条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政府对乡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19]。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乡村学校的校园建设、教学设备更新购置,完善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硬件设施,配备齐全先进的教学设备,为知识传递、文化传承和产业孵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据乡村学校的学科需求和教师缺口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教师资源,重点解决音体美、信息技术、科学等短缺学科教师配备问题。建立城乡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同时安排乡村教师到城市学校挂职学习,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分布[20],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另外,可以搭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组织各类教师培训、研修活动,邀请教育专家开展讲座与实践指导,帮助乡村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前沿教学方法、提升学科专业知识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知识传递、文化传承与产业孵化相关的教学任务,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与此同时,硬件设施配置应避免“一刀切”的盲目升级,以免脱离乡村实际需求,造成资源浪费。教师轮岗制度需妥善应对城市教师的抵触情绪与乡村学校的接纳能力差异,建立差异化补偿机制,并充分考虑轮岗教师的家庭安置等现实问题,平衡各方利益诉求,确保政策有效落地。

4.2. 提高乡村学校吸引力

针对乡村师资短缺及其结构失衡问题,可推行乡村教师定向培养、特岗计划等政策,吸引高校人才赴乡村任教。构建完善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结合及常态化城乡教师结对帮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水平,增强乡村教育吸引力。同时,应立足乡村实际与学生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可增设乡村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体验等具有乡土特色与实践性的课程,增强理论知识与乡土文化的关联。政府部门可出台政策保障乡村学生升学就业公平,如在中高考招生中设置专项计划或加分,鼓励其毕业后服务乡村;并完善生活交通等补助政策,减轻家庭负担,提升本地就学意愿。

4.3. 优化乡村学校布局

政府相关部门应联合教育专家、乡村基层组织等,对乡村学校布局进行调研和科学论证,综合考虑乡村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地理环境以及产业发展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学校布局规划。对于人口稀少、生源不足的偏远地区,可适当进行学校撤并整合,集中资源办好寄宿制学校;学校撤并虽能提升资源集中利用效率,但需关注其是否会割裂学生与原生文化场域的联系。因此,在撤并决策中应进行文化影响评估,并为受影响学生配套建立“文化校车”或定期“返村文化日”机制,确保学生能持续接触、参与本村落的民俗活动与文化实践,维系文化传承的纽带。对于人口相对集中、产业发展有需求的区域,要合理保留并优化现有学校规模,确保学校布局与乡村发展相适应,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另外,教育部门建立区域内乡村学校联盟或教育共同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开展联合教研活动、教师跨校授课、学生交流学习等方式,整合区域内的师资、课程、教学设施等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文化传承合力,使乡村学校布局更加契合产业孵化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联动模式在区域层面的协同运行。

4.4. 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乡村学校可以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等平台,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学校培训等活动,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等为乡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基础教育,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营造良好家庭学习氛围,增强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支持和引导能力,形成家校共育合力。但是低学历、生计压力繁重的家长群体,对“科学教育方法”培训的接受度可能有限,且其时间和精力投入受制于谋生需求,单纯的知识灌输式培训易流于形式。因此,策略设计需更具包容性和激励性,可设立参与培训或家校活动可兑换日用品、小额补贴等奖励机制,或开发更贴合其认知水平、聚焦具体育儿痛点的“情景模拟”活动,避免政策悬浮于理想层面。政府部门应宣传本地重视教育、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并回馈家乡的优秀家庭案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励更多乡村家长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孩子接受优质基础教育,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与乡土情怀,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同时也为文化传承和产业孵化奠定良好的家庭基础。

5. 保障联动模式有效运行的措施

5.1. 政策保障

政府制定针对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法规,界定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将知识传递、文化传承、产业孵化三个环节纳入乡村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同时从国家层面保障对乡村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等乡村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为联动模式的顺畅运行筑牢根基。建立健全严格的政策执行监督体系,跟踪并评估涉及乡村教育政策的落实情况。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专项审计等方式,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落地。

5.2. 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可增加对乡村教育的财政拨款力度,设立乡村教育专项资金。聚焦乡村学校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大力支持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积极推动课程开发,融入乡土特色与时代需求;着力打造产业孵化实践基地,为乡村产业发展培育实用人才。

在确保政府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化资金筹集路径。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捐赠、投资、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同时,探索公私合营模式,引入企业参与乡村学校建设、运营管理或相关产业孵化项目开发。除此之外,可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模式,依据乡村教育发展实际状况及物价水平变动,适时调整投入额度,保障乡村教育拥有充足资金,开展乡村教育,持续完善联动模式。

6. 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乡村教育重视程度也逐渐提升。给乡村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在未来,乡村教育需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借助信息技术革新知识传授途径、拓宽文化传承维度、优化产业孵化机制。在推进过程中,需高度警惕其陷入“效率至上”或“经济中心”陷阱的风险。同时,需依据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并优化联动模式的实施重点与运作机制,保障其符合乡村振兴实践。此外,可汲取国外乡村教育的有效实践,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实践,持续深化乡村教育在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注入动力。

基金项目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30127DZ)。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EB/OL].
https://news.youth.cn/gn/202501/t20250123_15789627.htm, 2025-01-23.
[2] 韩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J].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2018(2): 98-112.
[3] 戚万学, 刘伟. 乡村教育振兴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6): 21-28.
[4] 顾建军. 让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良性循环[N]. 光明日报, 2022-04-08(07).
[5] Xue, E., Li, J. and Li, X. (202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Policy Circle Analysis. Sustainability, 13, Article No. 13101.
https://doi.org/10.3390/su132313101
[6] 仓修良. 方志学通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7] 曾育林. 文化知识传播视角下出版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角色和作用模式研究[J]. 科技传播, 2023, 15(14): 52-55+59.
[8] 谢毅男. 论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动力与传承创新[J]. 乡村科技, 2019(30): 18-20.
[9] 孙碧艳. 乡村振兴视域下湖南农村小学全科男教师职前公费定向培养的困境及建议探析[J]. 品位·经典, 2022(16): 100-102.
[10] 央视网. 哈尼梯田: 人类农耕文明千年梯田的“活态传承” [EB/OL].
https://news.cctv.com/2024/10/02/ARTIpo5n0pclu87VbyiOy2jr241002.shtm, 2024-10-02.
[11] 溧阳市人民政府. 溧阳市: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EB/OL].
https://www.changzhou.gov.cn/ns_news/797169700490259, 2023-10-01.
[12] 央视网经济. 浙江安吉县: 安吉余村: 从“石头转型”到“生态经济”的转型[EB/OL].
https://www.cctvjingji.com/part-1/14366.html, 2025-03-15.
[13] 李芳, 张音笛.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公平教育的“阳光” [N]. 云南政协报, 2023-09-05(003).
[14] 李国辉.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困境与应对策略[J]. 农业经济, 2024(6): 128-130.
[15] 李春艳. 乡村振兴背景下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路径探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4): 11-14.
[16] 唐智松, 解丁香. 新时代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向——基于“AGIL”模型视角的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 2023(9): 22-33.
[17] 福建省教育厅. 关于妥善解决农村小学生远距离上学问题的意见[EB/OL].
https://jyt.fujian.gov.cn/xxgk/zywj/201206/t20120614_3174971.htm, 2012-06-14.
[18] 李忠路, 邱泽奇. 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儿童学业成就?——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差异分析[J]. 社会学研究, 2016, 31(4): 121-144+244-245.
[19]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019-02-23.
[20] 苏鹏举, 王海福. 新时代我国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与突围[J]. 教师教育论坛, 2021, 34(7): 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