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分析
Path Analysis of Rural E-Commerce Promoting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OI: 10.12677/ecl.2025.1482864, PDF, HTML, XML,   
作者: 熊 微: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农村电商农村产业融合路径分析Rural E-Commerce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Path Analysis
摘要: 农村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有效手段。当前,我国仍面临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薄弱、产业发展内生动能不足、农村产业体系不完备、“信息孤岛”效应突出、配套资金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农村电商作为数字经济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凭借其“连接城乡、整合资源、赋能主体”的特性,能够拓展农业产业链、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等功能,促进农村产业更深层次的融合。因此,需进一步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电商化体系、搭建“资本–技术–人才”整合型电商平台、培育“农业 + 服务”数字融合模式、强化数字赋能与信息共享,从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is a crucial measure for achie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ans to realize this integration. Currently, China still faces a series of challenges, including weak foundations for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sufficient endogenous momentum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 incomplete rural industrial system, prominent “information silos”, and inadequate supporting financial investments. Rural e-commerce, as a key vehicle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rural industries, leverage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connect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nsolidating resources, and empowering stakeholders” to extend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foster new business models,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thus promoting deeper-level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stablish an e-commerce system covering the entire “production-processing-circulation-consumption” chain, build an integrated e-commerce platform combining “capital-technology-talent,” cultivate a “agriculture + services” digital integration model, and strengthen digital empowerment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These efforts will advanc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providing a robust platform support for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文章引用:熊微. 农村电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分析[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8): 2984-2990.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82864

1. 引言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而农村产业融合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路径,其本质是通过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强调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然而,总体上我国农村三产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融合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农村电商作为数字经济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2],发挥着“连接城乡、整合资源、赋能主体”的特性[3]。因此,农村电商如何持续、有效地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提升农村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成为了当下亟需探讨的关键现实及学术理论课题。

2. 农村电商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机制分析

2.1. 拓展农业产业链,推动产业纵向融合

农村电商打破了传统农业产销的既有模式,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耦合起来。早前农产品多数直接以初级产品形式踏入市场,而农村电商推动农产品往精深加工方向迈进,凭借电商平台售卖,增加了农产品种类多样性的同时,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到了提升,让农业产业链从纯粹生产环节延伸到加工、销售等后续环节[4]。农村电商推动农业与生产和销售端的产业达成深度融合。在生产端,电商企业就农产品品质、规格等提出相关要求,指引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去种植、养殖,带动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迈进;在销售端,电商的物流配给、售后事务处理等环节,促进了包装、运输、仓储等相关产业的成长,电商企业为保障农产品新鲜度,会要求采用冷链物流运输,这拉动了农村地区冷链物流发展,促成了农业与物流产业的纵向融合。

2.2. 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横向融合

农村电商造就了大量服务业的新业态,诸如农村电商多功能服务站、农产品电商直播、农村电商培训单元等,农村电商服务站为农民开展代购、代销、快递收发之类的服务,为农民网上购物及农产品销售提供了便利。农产品电商直播凭借主播现场的展示及讲解,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农产品,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效率,农村电商培训推动农民提升电商技能和经营水平。这些服务业新形式与农业紧密联合,助力了农业与服务业的横向交融[5]。依靠农村电商平台,乡村旅游可进行个性化宣传推广,一些农村凭借电商平台展示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引来游客前来游玩,游客在旅游行程中购买当地农产品作为伴手礼,又进一步带动了农产品的售卖,部分电商平台上线“乡村旅游 + 农产品采购”套餐,游客在进行乡村旅游体验之际,可便捷地选购当地特色农产品,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交流与横向联合。

2.3.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融合效率

农村电商打破了地域的阻隔,促使农村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实现更合理的配置[6]。依靠电商平台,农产品能够销售到全国各个地区以及海外市场,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引导生产要素往经济效益更高的农产品种植方向聚集。电商发展也吸引部分劳动力资源回流,将资金、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回农村,促进农村产业中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以及优化配置。农村电商借助互联网技术,达成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及共享,农民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以及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优化生产布局和经营办法,企业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农产品供给情况,有序安排生产及采购计划。这种信息的高效传播与共享,降低了农村产业融合进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以及交易成本,提升了产业融合的效率。依靠电商平台做大数据分析,企业可精确预估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走向,事先与农民签订供货订单,实现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对接,强化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协同性及效率。

2.4. 增加农民收入,夯实产业融合基础

农村电商为农产品开辟出更多的销售通路,农民把农产品售卖给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消费者,去掉了中间环节,减少了交易成本,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部分边远山区的特色农货曾因交通不顺畅、销售渠道狭窄,难以走出大山、走进大市场。如今,特色山货依靠电商平台进入城市商业市场,卖出了好价格,农民的收入有了实质性提升。农村电商发展催生了大批就业创业的契机,诸如电商运营、客服、包装、物流递送等岗位,农民既能够在本地从事与电商相关的工作,还可借助开办网店、参与电商供应链等渠道自主创业。就业与创业机会的增多,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及消费能力同步提升,还提高了农民参与农村三产融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构造了稳固的经济根基与群众根基。

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产业融合基础薄弱,城乡数字鸿沟明显

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欠佳是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大难题,主要体现出要素配置效率低下、产业链条短小且窄、支撑体系不完整以及经营主体协同能力不足等现象[7]。从要素维度看,城乡二元结构造成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往城市聚集,农村产业融合必要的要素支撑匮乏。尽管诸如返乡创业的城乡要素流动能带动产业融合,但因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受限,其效果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从产业实体形式看,农村产业多聚焦于传统种植与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基础薄弱,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深度未达预期程度,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形态发展迟缓,产业链的附加价值量少;从农村产业的支撑体系看,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前、普惠金融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达标,致使农村产业融合无法达成规模化与专业化。

城乡数字鸿沟在扩大,进一步恶化了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薄弱的局面,城乡数字鸿沟主要体现为两个维度:一是外部接入环境的差距,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网络速率以及如5G与物联网这类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远远落后于城市,造成农村产业不能充分利用平台经济与大数据数字技术去开拓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及增强生产效率。二是数字素养的水平差距,农村居民在数字技术运用、信息辨别及创新方面能力较差,阻碍了其参与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的机遇,如无法有效利用社交媒体去开展产品营销,难以借助数字普惠金融获取资金支撑。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以及数字化程度是推动产业融合的核心,并且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不足,造成其无法有效发挥功用。这种数字鸿沟不光阻碍了数字技术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赋能功能,还加剧了城乡产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致使农村产业难以融入城市产业链及消费市场,进一步动摇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础,数字鸿沟水平的高低显著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带动农村产业融合的促进效果,在数字鸿沟水平较高的地带,农业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等新质生产力的拉动作用被削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薄弱的状况。

3.2. 产业发展内生动能不足,农村产业体系不完备

农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以及产业体系不完整,是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向纵深拓展的关键因子。从内生动能维度看,创新驱动能力不足是核心弱项。现在农村产业依旧以传统种植、养殖等初级的产业形态为主,农业生产采用粗放方式,科技渗透的占比很低,农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欠佳,致使农产品附加值无法有效提升;农民被传统经营观念捆住手脚,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这类新业态开展探索的积极性欠佳,产业发展缺失内生的活力。农村中缺乏既懂技术又会经营还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难以推动产业实现创新升级。从产业体系维度看,关键问题为一二三产业协同效应未形成,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之间没有有效的产业链衔接关系,农产品加工环节基础薄弱,精深加工产品的占比不大,产业可挖掘的增值空间有限[8];农村的物流、金融、科技服务等服务业发展滞后状况明显,不能为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给予完善的配套支撑,造成产业融合的水平偏低。

3.3. “信息孤岛”效应突出,共享机制建设滞后

“信息孤岛”效应显著加上共享机制建设滞后,对农村产业融合中信息传递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严重阻碍,部门间信息碎片化的问题愈发凸显,各部门、各主体彼此间信息流动存在阻滞,数据没有达成有效共享,导致资源无端浪费,效率大幅降低,农业、商务、科技等职能部门分别把控着农业生产、市场需求、技术研发等不同维度产业信息,但鉴于缺少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协同治理机制,信息不易进行有效整合且跨部门流转,如农业生产数据无法及时交付给商务部门,造成农产品市场分析和预测的精准性不高,引起资源浪费与效率的折损[9]。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十分突出,农村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类市场主体之间没有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农民获取市场价格、技术指导、政策支持等关键资讯有难度,造成生产经营决策盲目行事,如无法依据市场需求对种植结构进行调整;信息不对称易引发类似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共享机制的滞后情形,例如数据标准不契合、信息安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扩大了“信息孤岛”效应的范围,弱化了数字技术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赋能成效。

3.4. 配套资金投入不足,融合平台建设滞后

配套资金投入短缺与融合平台建设滞后,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突出瓶颈。从资金投入维度看,加剧了资金要素的约束状况。农村产业融合需要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高标准农田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需要资金支持农业绿色技术与数字技术等的研发、推广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培训与市场开拓等环节也需要资金投入,资金回收的周期比较长。但现今农村资金来源的数量有限,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财政支持力度薄弱,同时存在碎片化现象;金融机构针对农村产业设置的信贷门槛使得金融排斥现象凸显程度高;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未充分调动,匮乏能起作用的激励机制,造成产业发展资金方面短缺,许多融合项目受资金短缺影响无法顺利开展。

从农村产业融合平台这方面看,载体功能缺失的问题极为明显,缺少能把技术研发、产品展示、交易服务、人才培训等功能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融合平台。农产品交易平台的功能存在交易规则欠完善、物流配套跟进滞后等问题,导致交易成本上升;农村的创新创业平台数量欠缺,不易吸引人才和项目落地实施;数字平台如平台经济这样的覆盖广度及深度欠佳,不能有效做到城乡市场的连接,资源融合平台建设滞后状况明显,致使农村产业融合没有有效的载体作支撑,不易实现资源的优化调配与产业的协同运作。

4. 农村电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路径

4.1. 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电商化体系

农村产业融合关键是延长产业链附加值,而农村电商通过数字技术破除传统农业“产供销”分割的局面,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电商化体系,带动产业链从“短窄散”向“长精深”转型。具体手段如下。

4.1.1. 生产环节:数字技术赋能精准化生产

通过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整合市场需求、价格波动、消费者偏好等信息,反馈给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其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品种选择,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准检测、智能决策与高效管理。

4.1.2. 加工环节: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品牌化

农村电商通过平台资源整合,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推动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型,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将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格局。同时,电商平台支持农民或企业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品牌化提升产品附加值。

4.1.3. 流通环节:落实快递进村政策与数字供应链

依托快递网络,农村电商发展基础更加牢固。落实快递进村政策,需要完善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解决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带动山货、乡货进入市场,工业产品下乡,让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钱袋子鼓起来。此外,电商平台通过数字供应链系统,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流程追踪,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推动地方特色的乡村产业融合,提升乡村经济活力。

4.2. 促进要素横向流动:搭建“资本–技术–人才”整合型电商平台

农村产业融合的关键是要素的有效配置,而农村电商通过平台经济模式,打破城乡要素壁垒,搭建“资本–技术–人才”整合型电商平台推动资本、技术、人才向农村集聚。具体手段如下。

4.2.1. 资本要素: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产业融合

农村电商平台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推出数字普惠金融相关产品,凭借如销售额、好评率等电商交易数据建立评估农民或企业的信用档案,弱化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和成本,为符合条件的农户以及组织提供无抵押、低利率贷款,支持其扩大生产或开展农产品加工,提高个体层面金融服务的可获取程度,改善与创新个人及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激活民营经济的生产活力,优化农村产业融合的供给结构。数字普惠金融立足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切实解决贷款贵、贷款难等问题,将普惠金融的“活水”润泽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之中。

4.2.2. 技术要素: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创新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进步与创新,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界限,大幅度扩展了特色产品的生产与流通范围,扩宽了消费者的消费半径。农村电商平台通过技术输出,向农民或企业提供数字技术支持,如直播带货技巧、电商运营培训、农产品溯源技术等数字技术,让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创造出更多可能。新媒体不断引发“爆点”,数字技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约束,“新土特产”借助互联网及新媒体发展的东风,造就“出圈”现象。

4.2.3. 人才要素:吸引返乡创业与人才回流

农村人才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农村电商需要为返乡创业的人员搭建低成本、高便利的创业平台,吸引其回到农村从事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政府需要与电商平台合作,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电商培训、办公场地及物流补贴,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打造一支懂政策、善经营、勇创新的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

4.3. 催生业态创新融合:培育“农业 + 服务”数字融合模式

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方向是业态创新,而农村电商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农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等服务业形成“农业 + 服务”数字融合模式,培育新型产业形态。具体手段如下。

4.3.1. 农业 + 休闲旅游:数字营销赋能乡村旅游

农村电商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数字营销手段,展示乡村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资源,吸引游客关注,并联动相关文旅平台收集游客行为、消费习惯以及偏好,构建用户画像,实现精准营销。此外,推动跨区域乡村旅游–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互通,规避数字资源的闲置资源浪费和平台重复搭建问题,消减乡村数字化支出,推进“农业 + 休闲旅游”模式的乡村旅游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3.2. 农业 + 文创产业:数字平台推动产品创意化

农村电商平台支持农民或企业挖掘乡村外显或者内部隐藏的文化资源,将农产品与文创元素结合,利用文化元素讲好传统文化故事,转化为文创产品或者服务,平衡艺术、农业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文创产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充分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潜能,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业生产生态、生活资源的深度耦合。通过跨领域的融合创新模式,既能稳步提升乡村产业的附加值,又能达成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借助创新设计乡村文化产品这一途径,可将文化创意深度植入农业领域,实现文化、生态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在此过程中,既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又能切实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发展。

4.4. 强化数字赋能与信息共享:破解“信息孤岛”问题

农村产业融合的障碍之一是信息不对称,而农村电商通过数字信息平台,整合农业生产、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信息,需从数据整合、用户画像构建、技术赋能和机制保障四个维度协同推进,形成“数据–算法–场景–服务”的闭环体系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升产业融合效率。具体手段如下。

4.4.1. 建立数字信息共享平台

农村电商平台整合农业、商务、科技等部门的信息,构建跨部门、跨系统数据聚集。统一整合相关数据格式,使用Apache NiFi、Kettle等工具实现自动化数据清洗,确保数据可用性。对用户敏感信息进行加密或脱敏,仅保留分析所需字段,保护数据隐私。建立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如农业生产数据、市场价格数据、技术研发数据等信息,建立“农业信息港”、“乡村振兴服务平台”等数字信息平台,为农民或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4.4.2. 推动信息精准推送

农村电商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根据消费者相似性推荐与物品特征匹配进行场景化推送策略,通过APP推送、短信或微信等平台多渠道触达消费者,最后通过消费者反馈闭环,不断提升推送精度。农村电商平台也需为农民或企业精准推送包括市场价格预警、技术指导、政策支持等信息,辅助做出更科学的生产经营决策。农村电商平台精准推送向“实时化、个性化、场景化”演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

5. 结论

农村电商作为数字经济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拓展农业产业链、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机制,有效促进了农村产业的纵向和横向融合,提升了产业融合效率,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农村产业融合仍面临基础薄弱、内生动能不足、“信息孤岛”效应突出和配套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为克服这些挑战,农村电商需进一步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促进要素横向流动,催生业态创新融合,并强化数字赋能与信息共享。通过构建全链条电商化体系、搭建整合型电商平台、培育“农业 + 服务”数字融合模式和建立数字信息共享平台等路径,农村电商将持续助力农村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 方师乐, 黄祖辉, 徐欣南. 城乡要素流动与县域农村产业融合——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视角[J]. 浙江社会科学, 2025(5): 16-32+156-157.
[2] 蒋鑫, 栾治华. 平台经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与路径[J]. 农业经济, 2025(1): 130-132.
[3] 冯朝睿, 李欣.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研究——兼论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效应[J]. 财政科学, 2024(11): 89-104.
[4] 谢艳乐, 毛世平. 数字技术如何驱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来自西瓜特色产业的经验证据[J]. 中国农村经济, 2024(10): 64-83.
[5] 陈洁.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 湖湘论坛, 2025, 38(3): 109-116.
[6] 崔文杰, 方俊智, 陈俊营. 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农村产业融合: 作用机制与实证检验[J]. 金融与经济, 2024(12): 50-61.
[7] 江泽林.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再探索[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6): 8-18.
[8] 刘硕明, 樊琴琴, 贾伟. 产业融合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机理阐释和路径探讨[J]. 农业经济问题, 2024(11): 104-112.
[9] 万凌霄, 杨果. 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堵点与路径[J]. 农村经济, 2024(5): 8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