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地学野外实践教学路线设计与探索
Design and Exploration of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Routes in Geosci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ass.2025.14876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武 珺, 刘 婷, 许雷川: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地质与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卢 健: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1地质队,安徽 安庆
关键词: 实践教学地质文化村乡村振兴趾凤乡Practice Teaching Geological Culture Villages Rural Revitalization Zhifeng Village
摘要: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探索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丰富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起到关键作用。安庆市趾凤乡位于大别造山带南端,区域内矿物岩石、地层剖面、地形地貌等地质特征易于观测,可满足地质灾害、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专业课程实践需求。研究以白崖寨景区为基点设计出地质遗迹调查和地形地貌调查两条教学路线,涵盖地质遗迹评价、地学科普研学设计、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等多个专业知识点。同时结合地质文化村(镇)建设需求,教育学生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总体规划编制、图纸绘制等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扎根农村的乡土情怀,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输送高质量人才。
Abstract: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geoscience majors and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theories and practice,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enriching students’ knowledge and improving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end of Dabie Orogenic belt, Zhifeng village in Anqing City is easy to observe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such as minerals, rocks, stratigraphic profiles and landforms, which can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like Geological Disasters, Agricultural Geology and Tourism Geology. Based on the Baiyazhai scenic spot, our research designed two teaching routes: one for geological heritage survey and the other for topographic and geomorphic survey, covering a number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oints, including geological heritage evaluation, research-learning design of geo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emergency disposal of geological disaster. Meanwhile,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needs of geological culture villages (towns), it helps students develop abilities in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es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professional skills such as overall planning compilation and drawing the maps, and cultivates students’ local feelings of taking root at the countryside, so as to provide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the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武珺, 卢健, 刘婷, 许雷川.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地学野外实践教学路线设计与探索[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689-69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764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发展战略,这是新发展阶段中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全面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工作[1]。对此国家自然资源部出台的《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中明确指出“地质文化村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之一,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2]。野外实践教学是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国情、熟悉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形式[3],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发展阶段的人才培养需要,应充分利用地质文化村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建设极具地学教学价值的实践教学路线[4]。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地质文化村(镇)平台,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内容,深入优化地学野外实践教学路线,才能响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实现高质量教学的教改目标。

2. 区域资源环境概况

安徽省宿松县趾凤乡位于大别山南端、长江北岸,是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十四五”振兴发展规划中重点打造美丽生态宜居乡村的示范县,也是全国地质文化村(镇)推荐单位。县区北部为大别山余脉,中部为丘陵区,南部为冲积平原,地质构造上位于宿松变质杂岩体中,常见石榴云母片岩、石榴斜长角闪岩和钠长石云母片麻岩[5]。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评价规范(DZ/T0303-2017)开展调查工作,共遴选出14处地质遗迹点。区域内存在I级地质遗迹1处、II级地质遗迹1处、III级地质遗迹5处(表1),可见该区域矿物岩石、地层剖面、地形地貌等地质特征易于观测,地形地貌景观丰富,水体景观多样,具有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geological heritage for practical teaching at Zhifeng village

1. 趾凤乡实践教学地质遗迹分类表

地质遗迹大类

数量

亚类

资源名称(级别)

基础地质

3

地层剖面

层型

虎踏石组地层剖面(Ⅲ)

构造剖面

断裂

缺月岭韧性剪切带剖面(I)

重要岩矿石产地

典型矿床类露头

周冲云母矿(Ⅳ)

地貌景观

11

岩土体地貌

岩浆岩地貌

趾凤乡岩浆岩地貌(Ⅱ)

变质岩地貌

白崖寨象形石群(Ⅲ)

水体地貌

河流(景观带)

趾凤河河湾景观(Ⅲ)

湖泊

大石门水库、小石门水库(Ⅳ)

九重城村溢出泉(Ⅳ)

壶穴

破门楼壶穴群(Ⅳ)

构造地貌

峡谷

吴家河峡谷地貌(Ⅲ)

褶皱

岩层褶皱(Ⅳ)

火山地貌

火山岩地貌

苏家坪球状风化(Ⅳ)

地质灾害遗迹

崩塌

榜上屋崩塌(Ⅲ)

3. 教学路线设计

地质文化村(镇)不仅是单纯解决物质空间问题,更需要帮助村镇“建立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村镇社会网络系统”,从而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地质学方案[3]。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路线时应以乡村振兴为落脚点,融合地质文化村(镇)建设需求,重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实践课程内涵。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将专业知识、行业规范与技能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通过专业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本次实践教学路线以白崖寨景区为基点,串联趾凤乡各处地质遗迹设计出两条教学路线。

3.1. 地质遗迹调查实践教学路线

教学观察点:虎踏石组地层剖面、白崖寨象形石群、缺月岭韧性剪切带剖面、周冲云母矿(图1)。

教学目标:观察变质岩的基本特征,了解大别山造山带的演化历史;考察云母矿矿点,并采集标本;学习野外地质遗迹调查规范,掌握专业工具的使用技能。

查明地质遗迹的类型、分布、规模、形态、成因及保存状况等要素。授课可采用实地考察法的方法,教师结合沿途所见的地质遗迹展开讲解,从宏观尺度上解释地质地貌等自然要素与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如缺月岭韧性剪切带作为太湖–山龙韧性剪切带标志地段,是南大别低温榴辉岩带与宿松变质带的边界剪切带,作为世界级地质遗迹为研究大别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周冲云母矿地表出露矿体长约1.1公里,厚度1.11米~2.43米,是极好的矿石采集场所。学生可沿途采集标本,完成考察报告,从而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

(a) 缺月岭韧性剪切带剖面野外照片 (b) 周冲云母矿野外照片

Figure 1. Field photos of several observation points in the teaching of geological heritage survey

1. 地质遗迹调查教学部分观察点野外照片

3.2. 地质地貌调查实践教学路线

教学观察点:吴家河峡谷地貌、趾凤河河湾、大石门水库、小石门水库、九重城村溢出泉、破门楼壶穴群、榜上屋崩塌(图2)。

(a) 吴家河峡谷地貌野外照片 (b) 榜上屋崩塌野外照片

Figure 2. Field photos of several observation points in the teaching of geological geomorphic survey

2. 地质地貌调查教学部分观察点野外照片

教学目标:观察趾凤河河湾景观,了解河流、河谷等地貌特征;观察湖泊、壶穴等水体景观;学习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了解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监测规范。

地质地貌调查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观察地质地貌对乡村发展规划的影响,深入理解地质要素与地貌景观之间的密切关系,掌握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与应急处置。带领学生站在盘山公路高点鸟瞰吴家河V型峡谷地貌,结合区域遥感影像与趾凤乡全域旅游资源规划图,观察地貌、水体分布,引导学生分析地貌、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对乡村规划和建设用地的影响;观察趾凤河几字形河湾、水库、溢出泉和壶穴群的分布及其与村庄形成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河流侧蚀作用及地壳运动与河流地质作用的关系;观察榜上屋崩塌地质灾害点,引导学生分析地质灾害要素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4. 教学思政内容与实践效果

野外实践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延续,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可以通过深入挖掘野外实践教学路线中的思政育人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4.1. 选择实践教学路线的切入点

做好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不仅要保证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高度结合,还要注意在野外实践教学路线中选择好思政教学切入点。这就需要在教学路线的专业教学点上,采用启发式、融入式等互动教学方式自然向思政教育内容延伸,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衔接有序、顺畅自然[6]

如在地质遗迹调查实践教学路线中可选择白崖寨象形石群作为思政教育教学切入点,通过讲解白崖寨的历史,展示中国寨堡文化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引导学生发现寨堡中古人设计的精妙之处。在地质地貌调查实践教学路线中选择趾凤河河湾观景台作为切入点,通过回望峡谷地形地貌,启发学生体会乡村旧貌换新颜的直观感受,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感,让学生意识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形势下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7]

4.2. 建立地质文化元素案例库

文化元素案例库的建立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8]。因此在野外实习中要积极探寻实践路线中所蕴含的理念信念、人文精神、地方文化元素,挖掘地质文化价值。例如以趾凤乡地质遗迹资源为基础,挖掘区域地质演化与大别山区地方特色建筑及文化之间的故事,体现地质背景对区域经济文化影响的直观感知。在生态农业调查中,以土壤地球化学技术助力龙溪村申报区域特色品牌农产品实现脱贫为案例,引导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强调以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

4.3. 改进教育教学的授课形式

高等院校地学野外实践通常是多专业、多班级同时在乡野进行,因此可以见到形形色色的社会公众。考虑到当今学生大多在城市长大,缺乏乡村生活经历,对乡村经济社会现象的认识与理解也多浮于表面。授课可采用社会调查等开放式、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乡村社会环境,培养学生对乡村生活情境的理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完成专业技能实践的同时获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从而培育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专业技术人才。

4.4.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本教学路线经过团队多次带队教学实践后授课成效显著提升。首先,学生平均出勤率与课程线上活动参与度高达95%,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高,在网络平台的主题讨论中对环境地质问题、乡村生态治理、行业规范解读等方面讨论热烈(图3)。第二,通过教学督导反馈显示,90%的学生认为思政内容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第三,授课学生1 + X证书通过率稳步提升,在参加2024年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中以本专业知识共绘乡村振兴蓝图为主题获银奖1项,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Figure 3. Classroom interaction status on the Chaoxing Learning Platform

3. 超星学习通平台课堂互动情况

5. 结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需求,地学野外实践不仅要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知,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吸收新理论、新技术延伸知识点,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为农村防灾减灾、乡村规划以及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储备。教学内容上涵盖地质遗迹评价、地学科普研学设计、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等多个专业知识点,分析地质背景对农业发展、城乡规划的影响,使学生深入理解地质调查工作的先行性与基础性作用,培育学生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总体规划编制、图纸绘制等专业技能,为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及其建后运行维护、更新改造提供技术保障。以乡村实践调查帮助学生从课堂走进农村,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课程知识点教学相结合,选择恰当的切入点、结合具体思政案例、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扎根农村的乡土情怀,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输送高质量人才。

基金项目

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项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地学野外实践教学路线设计与探索”(AZCJ2024044);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桐柏–大别成矿带霍山地区地幔橄榄岩及铬铁矿成因的Fe同位素制约”(2023AH052674);安徽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宿松县九井沟–白崖寨–严恭山一带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评价”(2022-g-1-18)。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16(001).
[2] 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 [Z]. 北京: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学会, 2020.
[3] 杨庆坤, 刘勇, 曾鑫, 等. 论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大洲塘地质文化村为例[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0(4): 388-391+396.
[4] 李红, 齐露鹭, 尹婧博. 城市地质实践教学路线内容设计——以吉林大学地质认识实习为例[J]. 高教学刊, 2022, 8(4): 108-111.
[5] 周安泰. 大别造山带宿松变质杂岩主期变质温压条件分析及锆石年代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6] 李智勇, 赵素涛, 陈丽霞, 等. “金钉子”在地质实践课程思政中的探索与应用[J]. 中国地质教育, 2023, 32(1): 88-91.
[7] 操龙德, 刘旭, 朱雨欣.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趋向及其矫治——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涵育优化的新向度[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2(4): 94-99.
[8] 江晓翠. 乡村文化振兴的碎片化与整体性治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