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社区文化的融合——路径探索与实践创新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Work and Community Culture—Pat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DOI: 10.12677/ass.2025.14876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柯然, 朱 媛*: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张晓霞:武都区城关中学,甘肃 陇南;田智荣:广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社会工作社区文化文化建设资源整合人才培养Social Work Community Cultu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摘要: 在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社区文化作为凝聚社区力量、支撑居民精神生活的核心要素,其建设正面临文化传承断层、居民参与疲软、资源整合低效等多重困境。社会工作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为内核,依托科学的介入方法,在促进居民互动联结、深度挖掘社区文化资源、驱动文化创新发展等方面,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独特且关键的专业支撑。文章立足于符号互动、认知行为和社会资本三大理论基础,构建“文化认知与符号解码–认知重构与行为激活–文化共建与价值再生”的三阶循环模型,系统剖析社会工作与社区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等维度,提出具体可行的融合策略与实践路径,旨在为推动社区文化繁荣、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居民文化素养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参考。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community culture, as a core element that unites community forces and supports residents’ spiritual life, is facing multiple challenges, such as cultural inheritance gaps, weak resident participation, and ineffici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Social work, with its professional philosophy of “people-oriented and helping others to help themselves” as its core, relies on scientific intervention methods to provide unique and crucial professional support for commun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promoting resident interaction and connection, deeply exploring community cultural resources, and driving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cognitive behavior, and social capital,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ree-stage circular model of “cultural cognition and symbol decoding-cognitive reconstruction and behavior activation-cultural co-construction and value regeneration”,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social work and community culture. On this basis, specific and feasible integration strategies and practical paths are proposed from dimens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site professionals and integrat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munity resources, aim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with both theoretical depth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community culture, enhancing community cohesion, and improving residents’ cultural literacy.
文章引用:王柯然, 张晓霞, 田智荣, 朱媛. 社会工作与社区文化的融合——路径探索与实践创新[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696-70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765

1. 引言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居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其文化建设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社区文化涵盖了社区居民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它不仅是社区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福祉的专业,其价值观和方法与社区文化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注重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将社会工作引入社区文化建设,能够为社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服务,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通过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可以挖掘社区文化资源,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促进社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社会工作还可以关注社区中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文化服务和支持,促进社区文化的公平发展,提升整个社区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凝聚力。因此,研究社会工作与社区文化的结合,对于推动社区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较早关注社会工作与社区文化的关系,尤其在“社区发展与文化响应性实践”领域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美国学者Gutierrez (1998)提出“文化资产导向的社区工作模型”(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BCD),强调社会工作者应通过挖掘社区特有的文化资产(如传统技艺、节庆仪式)来增强居民的主体性,而非依赖外部资源[1]。这一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少数族裔社区的文化复兴项目,如拉丁裔移民社区的“亡灵节”活动策划[2]。英国学者Banks则从伦理角度探讨了社会工作者在多元文化社区中的角色,指出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是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能力之一,需通过“文化对话”与“参与式行动研究”实现社区文化的可持续传承[3]。此外,加拿大的“社区艺术社会工作”(Community Art Social Work)模式,通过艺术介入(如壁画创作、社区剧场)促进边缘群体的文化表达与社会融入,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文化提供了创新范式[4]

2.2.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社会工作与社区文化融合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区治理需求提升,相关研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

一是社会工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研究。学者刘亚秋提出,社会工作者应成为“社区文化赋能者”,通过培育社区文化骨干、搭建参与平台,激发居民的文化主体性[5]。她在对北京老旧社区的调研中发现,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社区口述史”项目,引导居民记录邻里故事,不仅丰富了社区文化内容,更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这一研究为社会工作介入文化认同构建提供了实证支持。

二是两者融合的实践路径探索。周道明以农村社区为研究对象,指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需注重“在地性”,即结合乡村的宗族文化、民俗传统设计活动[6]。例如,在湖南某村落,社会工作者依托祠堂这一传统文化空间,开展“孝道文化节”,既符合村民的文化认知,又促进了代际互动。贾景峰则从城市社区视角出发,提出“资源整合–活动创新–制度固化”的三阶路径,强调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整合社区内的学校、企业、文化馆等资源,形成文化建设合力[7]

三是针对融合过程中问题的反思。朱奕嘉在研究中指出,当前国内社区文化活动存在“行政主导”与“居民需求脱节”的矛盾,社会工作者在其中常陷入“执行者”而非“引导者”的角色困境[8]。例如,部分社区的文化活动流于形式化,如单纯举办节日联欢会,缺乏对居民深层文化需求的挖掘,导致参与度难以持续提升。施雨则关注到传统文化进社区的“表面化”现象,认为社会工作者在推动非遗项目落地时,需避免“表演式传承”,应通过建立长效培训机制,让传统技艺真正融入居民日常生活[9]

总体而言,国内研究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更注重结合本土社会结构与文化特质,强调社会工作的“在地化”实践。但相较于国外,国内研究在实证深度与跨区域比较方面仍有不足,未来需加强对不同类型社区(如城乡结合部、新兴商品房社区)的差异化研究,为多样化场景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3. 社工–社区文化互动:三阶循环模型

3.1. 概念界定

社工与社区文化的互动研究依托于三大重要理论支柱。首先是符号互动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互动通过共享符号,如语言、仪式、习俗等得以实现意义建构。社区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居民在日常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像传统节庆里严格的礼仪规范,实际上就是群体共识的一种象征性表达。在社区环境里,居民凭借对各类符号的理解与运用来交流沟通,这些符号承载着社区的历史、价值观以及情感认同[10]。通过对社区符号互动的深入研究,能够精准把握社区文化的形成机制与传承路径。

其次是认知行为理论。该理论重点关注个体认知、情绪与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该理论认为,个体对于文化的认知偏差,例如对传统习俗存在刻板印象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李占立在《认知行为疗法在社区文化适应中的应用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借助认知重构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社区文化参与意愿,提升幅度达29%,这为社工在社区文化工作中的干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11]。在社区场景下,个体对文化符号的认知会左右其行为,若存在认知偏差,可能导致对社区文化活动的排斥。

最后是社会资本理论,该理论将社区文化中所蕴含的信任、协作网络等视为“社会资本”,并认为积极参与文化活动能够显著强化居民之间的社会联结。相关研究中发现,高频参与文化互动的社区,其邻里互助率相较于低频社区高出2.1倍,这有力地印证了文化对于社会资本积累的积极促进作用[12]。从社区整体发展角度看,丰富的社会资本能够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3.2. 理论运用

基于上述理论,可以构建“三阶互动循环模型”,形成从认知到共建的闭环。

第一阶段是文化认知与符号解码。社工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识别社区中的文化符号,如地方方言、民俗仪式等;同时结合认知行为理论,分析居民对这些符号的认知结构。通过“认知ABC模型”(事件–信念–结果),梳理居民对社区文化的积极或消极认知,例如“传统庙会只是迷信活动”这类非理性信念,进而建立“符号–认知”对应图谱。

第二阶段主要是进行认知重构与行为激活。针对第一阶段识别出的认知偏差,社工采用认知行为技术进行干预。通过引导性提问,如“庙会中哪些场景体现了邻里互助的精神?”,促使居民重新审视自身认知;设计实践参与任务,如邀请居民加入庙会筹备小组,让其在实际参与中获得积极体验,从而重塑对社区文化的认知。同时,依托社会资本理论,将认知转变的居民组织起来,形成小型文化互助网络,如非遗学习小组等,强化居民间的社会联结。

第三阶段的任务是文化共建与价值再生。在认知重构的基础上,社工引导居民以主体身份参与文化创新。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设计“文化议事会”,让居民重新赋予传统符号现代意义,例如将祠堂功能拓展为社区文化驿站;借助认知行为理论的“渐进式行为实验”,鼓励居民尝试文化新实践,如以短视频形式记录传统技艺,最终形成“认知升级–行为参与–资本积累”的正向循环。

4. 社会工作与社区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4.1. 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文化传承方面,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13]。例如,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如剪纸、刺绣、木雕等,由于缺乏年轻一代的传承和关注,技艺传承者逐渐减少,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同时,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使得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减弱,传统节日的氛围也越来越淡薄,社区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性受到严重影响。

在居民参与方面,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普遍较低。一方面,社区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往往只是简单的文艺演出、讲座等,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社区活动的宣传推广不足,很多居民对社区活动的信息了解不及时或不全面,导致参与意愿不高。在资源整合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存在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的问题[14]。社区内的文化资源,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设施等,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共享,存在闲置和浪费的情况。

面对这些挑战,引入社会工作显得尤为迫切。社会工作以其专业的理念、方法和技巧,能够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帮助社区克服文化传承困境,提高居民参与度,整合各类资源,促进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4.2. 社会工作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独特价值

社会工作在促进居民互动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各种社区活动,如社区运动会、文化节、志愿者服务等,为居民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增进了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促进了社区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15]。例如,在社区运动会中,居民们组成不同的队伍参与比赛,在比赛过程中相互协作、相互鼓励,不仅增强了身体素质,还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通过这些活动,原本陌生的居民逐渐熟悉起来,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氛围,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社会工作能够深入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发现社区中独特的文化元素和价值[16]。社会工作者通过与社区居民的深入交流,了解社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和提炼,使其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比如,在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社会工作者挖掘出当地的传统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通过组织文化展览、民俗体验活动等形式,将这些文化资源展示给更多的人,不仅传承了社区文化,还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品位。

4.3. 三阶循环模型为两者结合提供系统性实践框架

三阶循环模型基于符号互动、认知行为和社会资本三大理论,为社会工作与社区文化的有机融合搭建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逻辑,有效衔接文化认知与实践创新。在文化认知环节,模型指导社工通过解读社区符号(如民俗仪式、地方方言)与居民认知的关联,精准把握文化核心与居民态度。例如,当社区对传统节庆存在误解时,通过梳理“符号–认知”对应关系,能找准问题根源,确保介入方向贴合实际。在行为引导环节,针对认知偏差,运用认知重构技术引导居民重新认识文化价值,并依托社会资本理论构建互助网络。如组织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筹备,在实践中转变态度,再形成非遗学习小组等团体,增强参与持续性。在文化创新环节,引导居民赋予传统符号现代意义,借助渐进式实践推动文化再生。比如将祠堂拓展为文化驿站,既保留传统空间符号,又满足现代文化需求,实现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该模型通过“认知–行为–创新”的闭环,使两者结合从零散尝试转向系统推进,保障了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与可持续性。

5. 社会工作与社区文化结合的策略与路径

5.1.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培养既懂社会工作又了解社区文化的专业人才是实现两者有效结合的关键。首先,在高校教育层面,应优化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增加社区文化相关课程的比重。例如,开设“社区文化研究”“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等专业课程,系统传授社区文化的理论知识、历史渊源、发展现状以及建设方法等内容。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项目的机会,通过实习、实践课程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社会工作技能,积累社区文化建设经验[17]

对于在职的社会工作者,应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专业培训课程,邀请社区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介绍最新的社区文化发展动态、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例如,举办社区文化创新研讨会,让社会工作者与专家学者、其他社区工作者共同交流探讨,拓宽视野,提升专业能力。鼓励社会工作者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其他地区或国家在社会工作与社区文化结合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更新知识和理念[18]。此外,还可以建立社会工作者与社区文化专家的指导关系,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5.2. 整合社区资源

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是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社区内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对社区内的历史文化遗迹、传统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登记,建立社区文化资源库[19]。例如,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并将其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场所,举办文化展览、历史讲座等活动,传承和展示社区的历史文化。同时,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居民的特长和优势,如邀请擅长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居民开设手工艺课程,传授制作技艺,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

加强社区与外部资源的合作,拓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渠道。与文化机构合作,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引进优质的文化资源。例如,与博物馆合作举办文物展览,让居民近距离欣赏和了解历史文物;与图书馆合作开展读书分享会、文化讲座等活动,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开展社区文化项目。社会组织具有专业的项目运作经验和资源整合能力,与它们合作可以为社区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比如,与环保组织合作开展环保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与艺术团体合作举办文艺演出,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还可以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物资支持。企业可以通过赞助社区文化活动、捐赠文化设施等方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总结

本文通过梳理社会工作与社区文化融合的理论基础,明确了符号互动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两者结合提供的核心支撑,并构建了“文化认知与符号解码–认知重构与行为激活–文化共建与价值再生”的三阶循环模型。研究发现,社区文化建设面临文化传承困难、居民参与度低、资源整合不足等现实挑战,而社会工作凭借“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与专业方法,在促进居民互动、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实现两者有效融合,需从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优化高校课程、强化在职培训)和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建立文化资源库、拓展跨主体合作)等方面着力,形成“人才支撑–资源保障–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

6.2. 未来发展展望

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社会工作与社区文化的融合实践。在理论层面,需结合更多本土社区案例,完善三阶循环模型的适配性,尤其针对城乡结合部、新兴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探索差异化的融合路径。在实践层面,应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落地,建立“高校–社区–文化机构”协同培养平台,提升社工的文化敏感度与创新能力;资源整合方面,可探索“社区文化发展基金”“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等模式,打破资源壁垒,形成可持续的投入机制。此外,需注重居民主体性培育,通过“文化议事会”“社区文化合作社”等形式,让居民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转变为策划者、创造者,最终实现社区文化的内生式发展,为提升社区凝聚力与居民幸福感提供持续动力。

基金项目

1. 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三孩’时代,女性再生育意愿及配套支持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KY0330)。

2. 广西科技大学博士基金项目“生育政策视角下妇女的再生育意愿影响因素——以中国广西和韩国釜山为例”(校科博21S20)。

3. 广西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素质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转型研究与实践”(2024XJJG07)。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Gutierrez, L.M. (1998) Empowerment and the ABCD Model: A Practice Framework for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43, 123-135.
[2] Delgado, M. (2019) Latinx Cultural Celebrations and Community Practice: Lessons for Social Work. Journal of Community Practice, 27, 383-399.
[3] Banks, S. (2010) Ethics and Cultural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0, 2453-2470.
[4] Cox, E. and Drane, J. (2021) Community Art and Social Work: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o Cultural Inclus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64, 89-104.
[5] 刘亚秋. 社区文化作为基层治理的社会性基础[J]. 社会建设, 2025, 12(2): 21-35.
[6] 周道明.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J]. 村委主任, 2024(7): 136-138.
[7] 贾景峰. 社会工作在中国社区文化治理中的作用探析[J]. 克拉玛依学刊, 2019, 9(6): 34-41+2.
[8] 朱奕嘉. 社区文化活动赋能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实践困境与优化方案[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5): 20-22.
[9] 施雨. 社会工作理念助力传统文化进社区[J]. 国际公关, 2025(4): 74-76.
[10] 钱媛媛.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J]. 建筑与文化, 2020(9): 151-152.
[11] 李占立. 认知行为疗法在社区文化适应中的应用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5): 987-998.
[12] 田毅鹏. 社区文化互动与社会资本积累的实证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21(3): 123-145.
[13] 黄波. 传统文化与社区治理融合的实践路径[J]. 社会与公益, 2025(1): 126-128.
[14] 杨娜, 高春凤. 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18): 189-190+296.
[15] 许雪可. 社会工作理念助力传统文化进社区[J]. 文化产业, 2024(32): 130-132.
[16] 田美娜. 社会工作视域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路径研究[J]. 公关世界, 2025(7): 88-90.
[17] 周巍, 王曈.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社区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以H校为例[J]. 惠州学院学报, 2024, 44(5): 108-112+122.
[18] 王海洋. 迈向实践知识生产: 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取向[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24(4): 84-87.
[19] 邢媛媛, 王巍凯. 社工推进社区资源整合优化的策略[J]. 中国社会工作, 2024(21):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