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特征分析及教学建议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Geography Examination Questions of the 2024 National Unified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eaching Suggestions
DOI: 10.12677/ae.2025.159163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灿灿*, 杨煜婧, 杨艺丹:信阳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杨 琦:信阳高级中学,河南 信阳
关键词: 2024年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特色教学建议2024 National Unified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eography Examination Questions Pro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Suggestions
摘要: 本文从情境设计、考查地理知识、地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试题价值5个维度对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梳理,解读出试题具有“小尺度”、“高相关”、“查基础”、“凸综合”、“重比较”、“强环境”等命题特色,并提出4点教学建议:基于尺度划分,解构问题情境;依托课程标准,掌握基础知识;培养综合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剖析地理事象,增强比较意识,以期为地理教师教学及学生备考高考提供借鉴意义。
Abstract: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geography examination questions of the 2024 National Unified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sorted out from five dimensions in this paper: scenario design, assessment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geography core competencies, key abilities, and question value. The geography examination questions possess the pro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scale”, “highly interconnected”, “assessing fundamentals”, “emphasizing integration”, “valuing comparison”, and “highlighting the environment”. Four teaching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Deconstruct problem scenarios based on scale division; Master foundational knowledge by relying o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Cultivate comprehensive thinking to solve real-world problems; and analyze geographical phenomena to enhance comparative awareness. This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geography teachers’ instruction and students’ preparation for the National Unified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杨灿灿, 杨煜婧, 杨琦, 杨艺丹.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特征分析及教学建议[J]. 教育进展, 2025, 15(9): 21-2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634

1. 引言

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核心枢纽,不仅承载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任,更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根本任务,强调通过考试引导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在这一框架下,地理考试凭借其独特的时空视角和对人地关系的深刻洞察,成为考查学生综合素养、引导其理解现实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解析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逻辑,对推动课程改革落地、优化育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关于高考地理试题的研究,多聚焦特定主题深入分析,主要呈现三种典型模式:多年试题纵向追踪、典型试题深度解析以及单套试卷整体审视。多年试题纵向追踪选取核心主题,如核心素养[3]-[5]、高阶思维能力[6]、优秀传统文化[7]、批判性思维[8]等,分析其在不同年份试题中的考查演变、内容深化及与课标改革的关联。典型试题深度解析则专注于某套试卷内一组紧密关联的试题,从综合思维[9]、尺度思想[10]、能力培养[11] [12]等方面,深入探讨其情境设计、信息呈现及设问逻辑。单套试卷整体审视系统分析特定年份完整试卷的主题分布、知识点覆盖及素养体现,从引导教学[13]、国家安全[14]、核心概念[15]等角度提供该年度试题的全面评估。总之,学者们倾向于通过上述聚焦路径,深入解析高考地理试题在特定主题的考查特点与趋势,为教学与命题提供具体依据。

本文以2024年新课标卷全卷地理试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6组试题构建“五维分析框架”(情境设计、考查地理知识、地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试题价值),系统梳理其命题特征,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旨在为地理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2.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基本框架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以下简称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应用于河南省、山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云南省。本文从情境设计、考查地理知识、地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试题价值5个维度梳理了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基本框架(见表1)。

Table 1.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of geography examination questions

1. 地理试题梳理与统计

情境设计

考查地理知识

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试题价值

试题

情境

情境

属性

情境

尺度

呈现

方式

设问

相关度

考查

知识

对应

课标

1

湖南省 土家族 村寨民居 建设

地理生活情境

小尺度

文字 材料、 示意图及实景图

高度相关

乡村内部 空间结构、 地域文化

地理2:2.2、

2.3

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图文转换、信息获取、情境想象

借“土家 第一村” 弘扬中华 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

2

高度相关

3

高度相关

4

某城市基于容积率进行功能区规划

地理生产情境、 地理学术情境

小尺度

文字材料及示意图

高度相关

城市内部 空间结构

地理2:

2.2

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

综合思维

图文转换、信息获取、比较思维

运用新概念解决现实 问题,助力城市规划 发展

5

高度相关

6

广西喀斯特地区生长“望天树”

地理生活情境、 地理学术情境

小尺度

文字材料及实景图

高度相关

植被分布 影响因素、 气候差异

地理1:

1.10

选必1:

1.9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信息获取、逻辑思维、比较思维

以科学逻辑推导小尺度条件下的 植被差异

7

高度相关

8

高度相关

9

科研小组 进行土壤 体积含水率实验

地理学术情境

小尺度

文字材料及折线图

高度相关

地表径流 产生过程 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1:

1.7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图文转换、信息获取、比较思维

引导关注 环境变化下的水循环与水安全

10

高度相关

11

高度相关

36

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 设施分散 再集聚

地理生活情境

小尺度

文字材料及示意图

高度相关

服务业区位 因素、交通 布局与区域 发展

地理2:

2.5、2.6

选必2:

2.3

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图文转换、信息获取

聚焦区域 发展现状,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37

寒冷地区泥炭湿地发育

地理学术情境

小尺度

文字材料及示意图

高度相关

湿地发育 影响因素

地理1:

1.4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图文转换、信息获取、比较思维

梳理环境 各要素的 联系,增强保护环境 意识

注:“选必1”是指“选择性必修1”;“选必2”是指“选择性必修2”。

在情境设计方面,新课标卷地理试题侧重于展现地理生活情境和地理学术情境,多采用小尺度的情境框架,并以“文字材料 + 示意图”的方式呈现,且设问与情境材料相关度极高,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考查地理知识方面,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题量比重相当,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试题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还兼顾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应用,且涵盖图文转换、信息获取和比较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以培养学生分析、评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此外,试题设计体现多重价值,包括文化传承、尺度思维、环境保护等,能够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及其影响的深刻理解,促进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地理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本文基于上述试题分析,尝试解析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命题特色,并为学生备考高考提供建议。

3. 命题特色

3.1. “小尺度”:构建问题情境,多小尺度情境

区域根据其地域范围(空间尺度)大小,可划分为大尺度区域、中尺度区域和小尺度区域,像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某一流域水系分布和具体某一局部区域景观等,都可以将其定义为小尺度区域[16]。2024年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皆依托于小尺度区域构建问题情境,多地理生活情境和地理学术情境,培养学生对细节的把握度。

1~3题选取中国“土家第一村”双凤村构建情境,考查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及地域文化相关知识。试题通过文字材料和示意图,勾勒出土家族村寨民居建设情境,并以此地理生活情境为基础,设问乡村民居空间分布特点、特殊民居建设主导因素及乡村公共空间特性,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民居与乡村文化。由试题材料中的“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可判断试题情境为小尺度,小尺度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情境细节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学生不仅要“入境”,而且要注重试题细节,做到“细化情境,拆解问题”。

6~8题以广西喀斯特地区“望天树”为切入点构建小尺度情境,考查植被分布影响因素和气候差异相关知识。试题材料首先介绍情境发生地为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接着简要阐述该地不同区域植被类型,引出高度破纪录的“望天树”,并配“望天树”实景图辅助该情境创设。此情境虽发生在喀斯特地区,但试题主体为峰丛洼地内破纪录的“望天树”,此情境仍应属小尺度情境。试题以文字材料辅以实景图创设问题情境,使情境更具真实感,考查学生科学逻辑推导能力及细节观察能力。

3.2. “高相关”:结合情境材料,设问相关度高

试题皆以“文字材料 + 图”的方式呈现,图文结合能够增加信息的传递效率,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试题设问与情境材料结合密切、高度相关,有助于考查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5题创设城市功能分区的情境,基于材料所示的新概念“容积率”进行设问,第4题设问考查各类工业的容积率高低,第5题设问考查居住区采用低容积率方案的目的,两道题目的设问都紧密结合容积率。学生需正确把握容积率的概念,明白容积率的高低与楼层高低成正比,继而结合概念推导问题。试题要求学生运用新概念解决现实问题,考查学生的新知识接受度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9~11题围绕某科研小组进行土壤体积含水率实验,考查地表径流产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试题设置对照实验,以土壤表面覆盖物为控制变量,测量不同深度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制成折线图。第9题和第10题都依托折线图进行设问,学生需根据设问分析折线图各深度的变化情况,结合实验及所学知识判断选项。第11题设问中虽未提及折线图,但设问涉及控制变量的对比,仍与试题材料高度相关。试题设问皆基于所示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变化下的水循环和水安全。

3.3. “查基础”:贯彻课程标准,考查基础知识

课程标准指导着学生学和教师教,是高考试题命制的最主要依据[17]。考试题目紧密围绕课程标准中列出的核心概念和内容条目展开,以确保考查内容的适用性和基础性。

4~5题以某城市进行功能区规划为背景材料,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相关知识,与地理2中的“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8]”高度契合。试题基于课程标准具体条目进行设置,虽提出新概念,但究其根本是考查工业园中各产业的特点及城市规划中的政府职能,仍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需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即使碰上题目设置新概念,也能很好地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解决出现各种情况的障碍问题。

36题以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分散再聚集为材料背景,考查服务业区位因素、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相关知识,与地理2中的“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及“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以及选择性必修2中的“2.3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息息相关。试题涉及多条课标要求,综合性极强,但归根结底,仍是考查学生对服务业区位、交通、区域发展等一系列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学生需将自身掌握的基础知识与试题情境材料结合,将基础知识应用具体化,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4. “凸综合”:聚焦核心素养,凸显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试题命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各项素养能力,突出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6题以东京都市圈为载体,引导学生探讨服务业、交通、区域发展等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东京都市圈规划随时代变化而改变,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功能区规划与人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借东京都市圈材料背景及示意图检测学生对东京的了解程度,学生需调动原有东京区域相关知识,考查区域认知能力;试题集服务业、交通、城市规划等要素于一体,学生需透过设问综合分析各要素,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7题以寒冷地区泥炭湿地发育为线索,考查影响湿地发育的因素。试题材料定位于“寒冷地区的高地上”,且未点明具体现实地理区域,学生需对此类环境所涉及的地理要素的普遍特征有相应的认知度,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试题集生物、水文、气候、土壤、地貌等地理元素于一体,各设问环环相扣,学生需具备极强的综合分析能力,透过试题表象,综合考虑各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中的关系,提取有价值信息进行作答,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5. “重比较”:培养关键能力,注重比较思维

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关键能力包括知识获取能力、思维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一核四翼四层”的重要组成部分[2]。试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考查学生在分析和理解事物时,是否能够发现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进行有效地对比和评估。

6~8题要求考生从文本和图像中获取相关气候和地形信息,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有关植被成因的设问,学生需根据信息推断出植被类型形成的原因,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设问要求考生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貌条件进行对比,找出特定条件下植被类型的适应性,考查学生比较思维能力。这种题型设计能有效评估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自然地理环境下进行科学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9~11题由文字材料及折线图组合而成,学生在作答时需将折线图与文字材料相对应,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试题以对照实验为主线进行铺设,学生在作答时不仅要对比坡地覆盖石子和坡地上为裸地的两种情况,还要对比各情况下的不同深度的含水率的不同,以及不同情况相同深度含水率的不同,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比较意识,考查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3.6. “强环境”:发挥核心价值,强调环境意识

试题凸显时代核心价值,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切实落实思政育人,强调环境意识的培养。试题通过背景材料的设置,引导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

1~3题以典型的土家族村寨为切入点,借“青石板路”、“吊脚楼”、“风雨桥”等地理事象打造一个富有生机的人文环境,以民居空间分布特点和转角吊脚楼的考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乡村振兴自实施以来惠及千万个乡村,传统文化也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得到传承与发扬。试题以少数民族美丽乡村民居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关注人文环境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37题详细介绍寒冷地区泥炭湿地发育的各个过程,并辅以示意图辅助理解,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试题涉及地理要素多,各要素之间联系多样,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及环境各要素的关系。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自然环境恶劣,这其中一大影响因素就是人类活动。试题通过展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 教学建议

4.1. 基于尺度划分,解构问题情境

理解问题情境并有效解构是解题过程中的关键技能,基于尺度划分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性地分析和理解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划分问题情境,并辅助学生总结不同尺度下的问题情境共性,这种共性总结有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框架和策略,同时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亦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或讨论,帮助学生将尺度划分的理念应用到后续的学习中,如6~8题所涉及的小尺度情境下的植被差异问题,可以让学生分析不同尺度下植被差异问题,总结其共性应用于后续学习。

4.2. 依托课程标准,掌握基础知识

教学的基础在于扎实的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和全面的学习框架。依托课程标准,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试题,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帮助学生筑牢理解地理现象和参与地理分析的基础。定期的知识点小测验或专题讲解是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些措施,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地理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为应对高考试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培养综合思维,解决现实问题

地理学科强调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包括学生在处理地理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分析方法的能力。通过培养综合思维,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地理现象和挑战。在地理教学中,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深度的综合性问题尤为重要。这些问题可以要求学生跨学科地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如结合地形、气候、人文因素等多维度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能够理解地理格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和决策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运用地理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加深理解。

4.4. 剖析地理事象,增强比较意识

比较意识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和联系[19]。通过增强比较意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在地理教学中,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比较思维发展的试题和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可以设计关于不同地理区域气候类型、地貌特征、资源分布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地理条件对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性和联系性,教师能够帮助他们理解不同地理条件背后的地理过程和自然规律。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地理视角,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基金项目

本文系信阳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24KYJJ084)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木洲. 新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的应对[J]. 现代教育管理, 2016(6): 49-53.
[2] 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3.
[3] 贺慧军, 丁凤. 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人地协调观考查分析及教学启示——以山东省2018-2022年高考试题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4(21): 59-62.
[4] 苏芳. 地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以2016-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18): 62-64.
[5] 王健, 王民. 基于综合思维的高考地理试题研究及考生表现分析——以2017-2019年天津高考试题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0(11): 65-68.
[6] 沈永金, 江新平, 刘冬洋. 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高考地理复习策略探究——基于2021-2024年“外力作用与地貌”高考试题的分析[J]. 地理教育, 2025(6): 36-40.
[7] 包剑利. 地理高考试题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及教学建议——以2022-2023年高考试题为例[J]. 地理教育, 2024(S2): 97-101.
[8] 叶雅文. 批判性思维类地理高考试题评析与备考策略——以2022-2024年高考题为例[J]. 地理教育, 2025(4): 42-47.
[9] 杨会杰. 用过程性案例培养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素养——以2023年高考全国文综甲卷6~8题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4(35): 17-19+2.
[10] 徐素嫦. 运用尺度思想解决认知冲突类地理试题的实践与思考——以2024年高考广东卷第14题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4(33): 12-14.
[11] 迟明磊. 指向思维能力培养的高考试题教学化改造——以2023年高考山东地理卷14~15题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5(9): 58-60.
[12] 曹志宏. 高考试题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分析与解题思路构建——以2022年高考地理福建卷第17题为例[J]. 地理教学, 2023(8): 35-38.
[13] 张须眉, 周维国, 王东峰. 地理高考“引导教学”功能的内涵、特征分析与教学应对——2024年山东卷试题为例[J]. 地理教育, 2024(9): 41-45.
[14] 谢梅梅, 邵琳萍. 高考地理卷中涉及国家安全的试题分析及复习教学建议——以2023年高考试题为例[J]. 地理教育, 2024(6): 42-47.
[15] 苏雅琴, 马进泽, 丁李秀, 等. 立足核心概念的地理试题分析——以2023年高考全国文综乙卷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4(10): 63-66+68.
[16] 彭南根. 高考地理试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角度探析——以小尺度区域地理试题为例[J]. 地理教学, 2016(24): 51-54.
[17] 颜伟, 余静, 马金梦, 等. 2023年高考全国文综乙卷地理试题特征分析及教学建议[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33): 59-62+66.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19] 胡梦颖, 汪冬秀. 例谈比较思维在地理解题中的运用[J]. 地理教育, 2023(S1): 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