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问题研究——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
Research on Labor Education in Applied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Anhui Xinhua University
DOI: 10.12677/ae.2025.159164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胡 鸿, 郭玉莉: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安徽 合肥
关键词: 高校劳动教育应用型本科劳动价值观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pplied Universities Labor Values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以安徽新华学院为研究对象,以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问题研究为主题,介绍了劳动教育的概念,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优化劳动教育的具体路径,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labor edu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vital in talent cultivation 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aking Anhui Xinhua University as its case study, this paper centers on labor education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It defines the concept, underscores its significance,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e and attendant challenges, and proposes concrete pathways for improvement—all aimed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sound work values and fostering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胡鸿, 郭玉莉. 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问题研究——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9): 63-6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640

1. 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高校大学生更应该明确劳动教育是什么,能够区分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其他学段劳动教育的不同,能够根据2020年7月由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要求,结合普通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明确重点、规定载体、强化服务三个方面落实到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当中去,使高校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更加明确,能够主动肩负起时代的劳动使命。高校劳动教育更应结合专业特色,强化服务性劳动和创新性劳动。例如,应用型高校可依托校企合作,将劳动教育融入实习实训,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

2.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2.1. 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型人才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到取得今天的辉煌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动。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人都要靠劳动才能赖以生存。社会主义时期,劳动是每一位公民的光荣义务[1]。那么通过劳动教育使当代大学生能够理解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牢固并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能够体会到劳动是不分贵贱的,创造美好生活和培养劳动奋斗精神都需要劳动。研究表明,参与劳动实践的学生在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表现更优,当代大学生应当继承学习并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劳动精神和创造精神,主动学习劳动技能,磨炼身心,通过劳动形成正确的三观,成为社会发展之需要。

2.2. 劳动教育有助于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是神圣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高校通过劳动教育使大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懂得珍惜劳动成果,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认识劳动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和权利;懂得把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懂得辛勤的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切身体会到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基本道理,做到知行合一,懂得劳动的重要性[2]。将大学生能够与劳动人民联系起来,能够珍惜自己以及他人的劳动成果,在毕业择业时能够正确地审视自己,能够吃苦耐劳。例如,安徽新华学院的调查显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基层岗位。

2.3. 劳动教育促进五育融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劳动教育贯穿到生活、社会、学校等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例如,专业实习(智育)与公益劳动(德育)结合,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认同感。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树崇劳之德,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以及合作精神,可以增成才之智,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大大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地参与到劳动中,掌握其方法,在劳动中创造,鼓励智力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可以强健康之体,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适度的劳动,可以让当代大学生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意志也得到了锻炼,身心也得到了健全;可以育创造之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以劳动务实为美,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3. 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高校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学历、提供高水平服务的职能人才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高校在落实劳动教育,通过教学与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3.1. 高校劳动教育思想重视程度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强,很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高就业率、高考研率,从而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注重理论学习所带来成果,往往也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调查显示,仅35%的教师认为劳动教育“非常重要”,高校自身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从而也影响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高校在日常开展教育学习活动中,缺乏对劳动教育的宣传,缺乏组织引导[1]。就目前生活水平高,许多高校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也出现了些许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缺乏劳动意识,不懂得劳动的重要性,不愿意参与到劳动中。未能做到家校合作,家长对于孩子过分溺爱从而导致学生想当然,家长群体中,62%的受访者认为“学业成绩比劳动实践更重要”。保姆式教育等都可以看出高校对劳动教育思想重视程度不高。

3.2.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不完善

高校在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中,往往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的比重较低,课时较少,甚至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并且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对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基本还停留在校园大扫除、卫生检查、植树等活动当中,没有切实结合大学生成长特点,课程内容单一,学生参与热情不高,而且不能够达到全部参与协作的效果,高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的同时,未能做到师资力量完全匹配,学生参与度低。缺乏对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目前由辅导员兼任劳动教育教师,从而大学生也不能系统的学习,真正的掌握劳动技能以及领悟劳动价值,达不到教育效果[3]

3.3. 高校劳动教育机制不健全

高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观念建设,也要重视制度建设。劳动教育机制不健全,开展劳动教育没有保障也就毫无意义。一方面高校在劳动教育管理上对于教师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的内容与方式过于片面,太过于形式化,教育管理缺少保障,教师劳动教育专业技术不高,自然教师也无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劳动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仅仅停留在课堂,无法落实到实际,无法践行,从而难以达到劳动育人的效果[4]。另一方面,高校在劳动教育评价上对于劳动教育课程开设还是选修课的层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可选可不选,没有完整的综合考评制度难以约束和吸引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不仅停留在理论知识,更注重的是实践,教师在考评过程中,没有规定性和标准化的考核细则,从而学生会投机取巧,应付考核,无法真正落实。教师也就无法发现问题,无法结合创新课程,最终导致高校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存在较大偏差。

3.4. 高校劳动教育资源不足

高校作为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保障。由于劳动教育在高校实施全面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中,所受重视程度不高,自然在资源方面提供力度不足。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没能达到建设标准,部分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大学生在校能够真正落实到实操的课程较少,高校对于劳动课程支持无论是师资力量方面还是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都是难以满足大学生在校需求的。学生无法获得专业的劳动技术指导,由于资源缺乏,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场所真正能够做到全体参与的机会也甚少,从而也导致了学生积极性不高[5]。另外部分高校过分注重高就业率,合作的企业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实习操作的需要,学生会因为需要投机取巧自行寻找实践岗位没有将劳动能力得到真正展现,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当前合作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未能与学生的专业高度匹配,专业匹配度不足40%,学生没有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劳动价值也就大大降低。

4. 优化高校劳动教育的具体途径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既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也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需要。高校应该正视问题,找准劳动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结合点,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为此结合劳动教育着力培养全面发展、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以下几条具体途径。

4.1. 提高高校劳动教育的思想

高校要全面做好劳动教育顶层设计,针对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问题,要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意见》的配套文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容和要求。学习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高校各专业特点,对高校劳动教育制度进行系统设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分要求。高校要合理配置学生学习课程,积极开展宣传劳动教育相关活动,加强劳动实践探索,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的典型经验,树立榜样的力量。通过与社会公益性企业合作,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可以参与到专业实习或志愿服务等活动[6]。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坚持“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技能”的劳动教育理念。

高校要做到家校联合,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自给自足,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引导家长不要以“成绩论英雄”的观点教育孩子,要教育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高校、社会、家庭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7]。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为高校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以及劳动践行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4.2. 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

高校在课程设置中,不容忽视劳动教育课程的比重,要明确落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高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高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学校专业特点,编写相关劳动课程书本,给劳动教育课程配备相应的教材,设置系统化的课程。课程内容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劳动科学素养。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对劳动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到劳动教育对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也会加强对劳动技能的锻炼,高校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开发模块化课程,如“专业 + 劳动”特色课,电子商务专业开设“农产品直播助农”项目,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于2025年5月开展“我把金寨带回家”助农直播实践项目。通过电商平台向全国消费者推介金寨优质农产品,并通过现场试吃、互动问答等方式增强消费者信任,该项目开展一个月以来,成效显著:三个主账号直播累计吸引103.2万人次观看,实现销量2.2万元;同时项目带动30名学生参与实践,不仅积极响应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改革,起到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良好作用,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优化课程形式,劳动教育课程多样化,高校思政类教师以及辅导员是引导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的主力军,高校要定期对教师思想教育进行职业提升,提高劳动知识水平以及劳动技能,匹配劳动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通过课程将劳动教育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学生劳动教育进行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例如:高校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劳动教育高尚品质的形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尊重每个人的劳动;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将党员活动与劳动教育高度结合,一是劳动教育思想觉悟,二是劳动践行,开展党员宣讲劳动模范事迹,党员手工活动等。

当然,高校在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中,要高度结合时代背景,劳动教育更强调以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为基础,当今社会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科学技术手段等,课程内容和方式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使高校大学生能够真正热爱劳动,领悟劳动的真谛。

4.3. 健全高校劳动教育机制

高校劳动教育机制的健全,除了依托国家相关教育政策要求,还要结合本校教育管理制度,符合本校自身特点及优势,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成果。

一方面,要健全高校劳动教育的管理机制,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劳动教育的落实推进层层把关。无论从劳动教育课程的编排及内容的把握,劳动教育课程师资力量的匹配,劳动教育课程资金的投放分析、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使高校劳动教育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得以提高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从而使高校劳动教育得到更佳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要健全高校劳动教育的考核机制,对劳动教师以及学生的劳动成果都要制定标准统一的考核细则。目前安徽新华学院将学生劳动教育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例如对劳动教师的课程效果课后进行回访问卷,对学生的劳动成果不仅仅是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分数体现,更重要的是劳动实践的成果、学习态度、技能掌握、创新程度等多要素进行综合考评[8]。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

对高校劳动教育管理与考核机制的健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校、老师、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地参与到劳动课程当中,巩固了劳动成果,更加有助于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自身问题的发现,以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劳动教育的教学模式。因此,高校能够真正地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4.4. 匹配高校劳动教育资源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推动学生将课程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清楚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亿万劳动者,在校期间的学习掌握是为了能够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为此高校应该大力支持,高度匹配劳动教育需要的资源。

高校要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对劳动教育进行经济支持,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高校应该大力建设实践场所,满足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岗位和劳动实践基地[3]。高校可以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深入交流,建设企业与高校共同的实训基地,稳定输送实习岗位,企业结合学生专业特色为高校提供实习岗位,匹配实习专业老师,进行专业的劳动技术指导,为大学生正式步入社会劳动奠定了基础,巩固了知识储备,锻炼了实操技能。

高校要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可以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从而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匹配和使用。

5. 结语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不仅体现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实,更加凸显出高校的职能,时代新人思想领悟的提高,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增强。本研究揭示了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专业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差异化实施策略。

基金项目

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课题: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IFQE202310;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管理沟通》,项目编号:2021kcszsfkc191;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zxs01。

参考文献

[1] 韩晴.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信阳: 信阳师范学院, 2021.
[2] 孙逸菲, 赵东玉.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 山东工会论坛, 2022, 28(4): 101-110.
[3] 陈琼, 柳友荣.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实践原则[J]. 高等教育评论, 2021, 9(2): 87-96.
[4] 陈凤. 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2(29): 13-16.
[5] 王阳洋, 朱华炳, 李小蕴.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高教论坛, 2022(7): 20-23.
[6] 代睿.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与实践路径研究[J]. 大众文艺, 2022(1): 147-149.
[7] 周福良, 崔强, 马朝晖. 新时代高校推进劳动教育的原则和路径[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1, 13(6): 36-40.
[8] 陈国秋, 聂国东, 梁媛.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问题与路径[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 38(6): 22-26.